家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捕食习惯、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捕食习惯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家燕的图片

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英文名:Barn Swallow)是燕科燕属的鸟类,俗名观音燕、燕子、拙燕。家燕是我国人民最熟知和最常见的一种夏候鸟,分布广,数量大,也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就有保护家燕的习俗和传统。家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长而分叉。家燕善飞行,整天大多数时间都成群地在村庄及其附近的田野上空不停地飞翔,飞行迅速敏捷,有时飞得很高,像鹰一样在空中翱翔,有时又紧贴水面一闪而过,时东时西,忽上忽下,没有固定飞行方向,有时还不停地发出尖锐而急促的叫声。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栖息地2平方公里范围内活动。

中文学名:家燕

拉丁学名:Hirundo rustica

英文俗名:Barn Swallow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燕属(Hirundo)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8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家燕:形态特征图
家燕: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0厘米,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分叉,近端处具白色点斑。

亚成鸟:体羽色暗,尾无延长,易与洋斑燕混淆。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高音twit及嘁嘁喳喳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家燕与洋斑燕的区别:家燕腹部为较纯净的白色,尾形长,并具蓝色胸带。

家燕与金腰燕的区别:金腰燕腰为棕栗色,下体有黑色纵纹,上胸和喉无栗色。

地理分布

家燕:地理分布图
家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几遍及全世界。繁殖于北半球,冬季南迁经非洲、亚洲、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tytleri及mandschurica繁殖于中国东北;gutturalis繁殖于中国其余地区。多数鸟冬季往南迁徙,但部分鸟留在云南南部、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捕食习惯

家燕
家燕
家燕
家燕

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

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其实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生长繁殖

家燕
家燕
家燕空中喂食幼仔瞬间
家燕空中喂食幼仔瞬间

繁殖期4-7月。多数1年繁殖2窝,第一窝通常在4-6月,第二窝多在6-7月。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繁殖活动,此时雌雄鸟甚为活跃,常成对活动在居民点,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栖于房顶或房檐下横梁上,并以清脆婉转的声音反复鸣叫。经过这种求偶表演后,雌雄家燕即开始营巢。

巢多置于人类房舍内外墙壁上、屋椽下或横梁上,甚至在悬吊着的电灯头上筑巢。筑巢时雌雄亲鸟轮流从江河、湖泊、沼泽、水田、池塘等水域岸边衔取泥、麻、线和枯草茎、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后再用嘴从巢的基部逐渐向上整齐而紧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外壳。然后用3-5天的时间衔取干的细草茎和草根,再用唾液将它们粘铺于巢底,形成一个干燥而舒适的内垫,最后再垫以柔软的植物纤维、头发和鸟类羽毛。

每个巢从开始营造到最后结束,需8-14天时间。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5窝,外径为12-13cm,内径8-10cm,高5-8cm,深3-5cm,巢开口向上,呈平底小碗状。

保护现状

家燕
家燕

家燕是我国人民最熟知和最常见的一种夏候鸟,分布广,数量大,也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就有保护家燕的习俗和传统,认为家燕来家筑窝会给家庭带来幸运,因而不仅保护家燕,还常常为它们提供筑巢条件,从而使家燕得到繁衍、种群不断壮大。但近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人怕弄脏屋子不让家燕在房上营巢,有的甚至捕食家燕,从煮烤麻雀转而煮烤家燕,从而使家燕的种群数量受到很大影响,过去家燕分布较多的地区,近来也很少见到家燕了。有的地区已将家燕列入了地区保护动物名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普通燕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普通燕鸻的图片

普通燕鸻(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英文名:Oriental Pratincole)是燕鸻科燕鸻属的鸟类,又叫东方燕鸻,一般称燕鸻、土燕子。喉部和上胸淡灰色而带有一黑色半环。兼有燕和鹬的习性,形态优雅,以小群至大群活动,性喧闹。与其他涉禽混群,栖于开阔地、沼泽地及稻田。善走,头不停点动。飞行优雅似燕,于空中捕捉昆虫。常见于飞机场。分布于欧亚大陆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东北、西北及沿海地区为夏候鸟。

中文学名:普通燕鸻

拉丁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

英文俗名:Oriental Pratincole

命名作者:Forster, JR, 179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燕鸻科(Glareolidae)

中文属名:燕鸻属(Glareol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ne China

非繁殖区: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0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普通燕鸻:形态特征图
普通燕鸻: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5厘米), 翼长,叉形尾,喉皮黄色具黑色边缘(冬候鸟较模糊)。上体棕褐色具橄榄色光泽;两翼近黑;尾上覆羽白色;腹部灰;尾下白;叉形尾黑色,但基部及外缘白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嘴基猩红;脚-深褐。

叫声:嘶哑的喘息声tar-rak。

地理分布

普通燕鸻:地理分布图
普通燕鸻: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东部;冬季南迁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鸟。指名亚种繁殖于华北、东北、华东、新疆及海南岛。留鸟见于台湾。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多数地区。

普通燕鴴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国外繁殖于贝加尔湖东南部、蒙古、印度、缅甸、泰国。越冬于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迁徙期间经过我国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台湾和兰屿。

生活习性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

普通燕鴴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农田、耕地和沼泽地带。也出现于离水域不远的潮湿沙地和草地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常成群。飞

行迅速,常长时间的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上空飞翔,常常边飞边叫,叫声尖锐,似gi—i—gi—i声。降落地面后,常作短距离的奔跑。在地上多活动在河流两岸或湖边沙滩、砾石堆和泥地上,缓步走动觅食,间或急速奔跑啄食。休息时多站立于土堆或沙滩上,由于体色和周围环境很相似,一般不易被发现。

普通燕鴴主要吃金黾甲、蚱蜢、蝗虫、螳螂等昆虫。也吃蟹、甲壳类等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在地面捕食。有时也在飞行中捕食。

生长繁殖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

普通燕鴴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初期常成群在空中飞翔。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附近沙土地上,也在河心小岛、溪旁和稻田地边筑巢。常成群营巢。巢甚简陋,常在沙土地上稍微扒一浅坑即可产卵。有的坑内仅垫少许枯草,但多数直接产卵于沙土窝中。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黄灰色,土灰色或乳白色,其上被有暗褐色,灰色或棕黑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34×21一26毫米。

保护现状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长嘴捕蛛鸟的简介、地理分布、生境、体型、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叫声、外形特征、保护现状、外形特征

长嘴捕蛛鸟的图片

长嘴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longirostra,英文名:Little Spiderhunter)是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

长嘴捕蛛鸟,所属动物界,上体橄榄绿色,下体艳黄色,主要以蜘蛛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分布于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所属动物界。

中文学名:长嘴捕蛛鸟

拉丁学名:Arachnothera longirostra

英文俗名:Little Spiderhunter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捕蛛鸟属(Arachnother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长嘴捕蛛鸟
长嘴捕蛛鸟

物种名:长嘴捕蛛鸟 Little Spiderhunter

类:鸟类

目:雀形目

科:太阳鸟科

属:捕蛛鸟属

拉 丁 名:Arachnothera longirostris

英 文 名:White-throated Spider Hunter

迁徙:留鸟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西南部,往东到阿萨姆、孟加拉国、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长嘴捕蛛鸟
长嘴捕蛛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尤其喜欢在林缘和疏林等较为开阔的地方活动和觅食,

长嘴捕蛛鸟
长嘴捕蛛鸟

有时也见于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体型

体重♂12-15g,♀11g;体长♂140-165mm,♀136mm;嘴峰♂32-38.5mm,♀34.5mm;翅♂64.5-70mm,♀61mm;尾♂45-45.5mm,♀40.5mm;跗蹠♂16-17.5mm,♀15.5mm。

食性

主要以蜘蛛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性活泼,但较为安静,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飞行较直,鸣声柔和。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多营巢于海拔400-1000m的茂密常绿阔叶林中,巢由叶脉构成,固定于大的叶片下面。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微沾粉红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在钝端较密,常常围着钝端形成一个环带,也有的卵为白色而被有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0-19.1mm×12.5-13.9mm。

叫声

飞行时发出尖声weechoo或cheek-cheek-cheek或简单高音鸣声tik-ti-ti-ti,第一声较高且音重,不断重复,每秒约3个音。

外形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翅上小覆羽橄榄绿色,额和头顶羽毛中央较暗褐,眼先和一条短的眉纹灰白色,自嘴基沿喉侧有一条黑纵纹,头侧灰褐而缀绿色。

长嘴捕蛛鸟
长嘴捕蛛鸟

两翅中覆羽、大覆羽、初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尾短圆、暗褐色,外翈羽缘亦为橄榄绿色,外侧尾羽外翈灰褐色。颏、喉灰白色有时微沽黄色,其余下体鲜黄色,胸簇羽橘黄色(雌鸟无鲜艳胸簇羽),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或黄白色。虹膜暗褐色,上嘴暗褐至黑色,下嘴石板灰色,脚石板灰色或暗铅色。

保护现状

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不常见,应注意保护。

外形特征

小型鸟类,体长14-16cm。嘴长而尖向下弯曲。上体橄榄绿色,眼先和短眉灰白色,两翅和尾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羽端灰褐色,自嘴基沿喉侧有一黑色纵纹。
长嘴捕蛛鸟
长嘴捕蛛鸟颏、喉灰白色,其余下体鲜黄色,胸簇羽桔黄色。雌鸟无鲜艳的胸簇羽。特征明显,野外易于识别。

本文Hash:6704e33675b6860d1112f98c278fcf7619156d47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