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小鸨的图片

小鸨(学名:Tetrax tetrax,英文名:Little Bustard)是鸨科小鸨属的鸟类。

小鸨(学名:Otis tetrax)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

中文学名:小鸨

拉丁学名:Tetrax tetrax

英文俗名:Little Bust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小鸨属(Tetrax)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小鸨
小鸨

体长为40~45厘米,体重525~910克。雄鸟繁殖期羽毛为上体沙灰黄色,并具黑色蠹虫状粗纹;腰和背灰色;尾羽白色,具4条黑色横带;头侧和喉淡蓝灰色,并镶有黑白边缘;颈下部具有一条白色的横带和“V”字形的斜带,斜带在上,横带在下,是它与其他鸨类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羽主要为白色,外侧飞羽的尖端和羽缘为黑色,飞翔时极为明显。雌鸟与雄鸟夏羽灰色相似,但具黑色不规律条纹明显。

雌鸟的颊部没有灰色,颈部也不是黑色,而与背部和整个上体同为黄褐色,并具有黑色斑纹。雄鸟冬羽雌鸟相似,但蠹虫状条纹明显,下胸部黑色月牙斑明显。幼鸟胸部有较明显的黑色条纹。

虹膜为亮黄色,嘴灰黑色,灰绿色或蓝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绿黄色或黄褐色。

地理分布

分布状况:小鸨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在目前还有分布的一些国家如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等,种群数量也日趋下降。我国新疆的种群数量亦很稀少。

分布范围:仅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见于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及六运湖边梭梭荒漠,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叶城、塔什库干等地有繁殖及迁徙记录。四川南充(迷鸟)。国外见于印度、欧洲。

生活习性

栖息于荒漠、平原草地、牧场、开阔的麦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区,有时也出现在有稀疏树木、灌丛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区,主要为梭梭荒漠,并常见于弃耕地和农田边缘。冬季常集群,每群10只左右。性警惕善走,飞行时翅扇动快,不用在地面上助跑即可直接起飞,飞行时两个翅膀煽动很快,常常发出振翅的声响,飞行快而直,离地较高,并有呼呼声。

生长繁殖

4~6月繁殖,在低草地面,通常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一个坑,里面在铺垫一些枯草,由雌鸟做巢??圆形,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细小的暗褐色斑点。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各种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草籽和果实等。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鹀的图片

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英文名:Little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麦寂寂、花椒子儿、高粱头、铁脸儿、虎头儿。全长约13cm,雌雄同色,头部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华北自河北、西至宁夏、甘肃、新疆、南至长江流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山谷和高山以及栖息于灌木丛、小乔木、村边树林与草地、苗圃、麦地和稻田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达乌尔地区。

中文学名:小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pusilla

英文俗名:Little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小鹀:形态特征图
小鹀:形态特征图

体小(13厘米)而具纵纹的鹀。头具条纹,雄雌同色。繁殖期成鸟体小而头具黑色和栗色条纹,眼圈色浅。冬季雄雌两性耳羽及顶冠纹暗栗色,颊纹及耳羽边缘灰黑,眉纹及第二道下颊纹暗皮黄褐色。上体褐色而带深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有黑色纵纹。

叫声:音高而轻的pwick或tip tip声,也作tsew声。

辨识方法:腰灰色、下体纵纹黑色,下体偏白。

小鹀腰灰色
小鹀腰灰色
小鹀下体偏白,纵纹黑色。
小鹀下体偏白,纵纹黑色。

地理分布

小鹀:地理分布图
小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在欧洲极北部及亚洲北部;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迁徙时常见于中国东北,越冬在新疆极西部、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大部地区及台湾。

迁徙:在我国为冬候鸟和旅鸟。每年秋季迁来我国越冬,翌年春季迁走。

生活习性

小鹀
小鹀

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分散活动在地上,频繁地在草丛间穿梭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有时也栖于小树低枝上,见人立刻落下藏匿于草丛或灌丛中。

飞翔时尾羽有规律地散开和收拢,频频地露出外侧白色尾羽。

常发出单调而低弱的叫声,其声似‘chi、chi-’,间隔几秒钟才发出1次,而且多是隐伏在灌木荆棘丛中或草丛中鸣叫。繁殖期间则多站在灌木顶枝上鸣叫。鸣声响亮,清脆而婉转。

食性
小鹀
小鹀

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除吃草子、谷子、糜子和灌木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外,还吃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和卵。

生长繁殖

小鹀
小鹀
小鹀:幼鸟(摄于7月,俄罗斯)
小鹀:幼鸟(摄于7月,俄罗斯)

繁殖在西伯利亚北部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部分在泰加林北部林缘地带繁殖。

繁殖期6-7月。5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在迁徙途中雄鸟即开始了求偶鸣叫和配对,到达繁殖地后立刻开始占区和继续鸣叫。

营巢于地上草丛或灌丛中,特别是在有低矮的杨树、桦树丛和玫瑰丛、柳树丛地区较多见。借助于上一年的枯草和灌木枝叶的掩盖,巢很隐蔽。巢呈杯状,用枯草叶和枯草茎构成,内垫细的枯草茎叶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9.5cm,内径6.5cm,深4cm(Gladkov 1951)。

每窝产卵4-6枚,偶尔多至7枚,卵白色或绿色、被有小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5-20.2mm×13。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2天。

保护现状

小鹀
小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小嘴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嘴鸻的图片

小嘴鸻(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英文名:Eurasian Dotterel)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在欧亚大陆北部繁殖,包括中国大陆新疆、内蒙古等地,到非洲北部过冬。栖于荒芜山顶及多苔藓的苔原冻土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小嘴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

英文俗名:Eurasian Dottere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c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小嘴鸻
小嘴鸻

中等体型(21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鸻。以宽宽的白色眉纹向后交会于枕部并具狭窄的白色胸带为特征。繁殖羽为喉及上胸灰色,其下的狭窄黑白色横纹将栗色的下胸及两胁与黑色的腹部隔开。

雌鸟色彩比雄鸟鲜艳。冬羽黯淡,腹部皮黄,但眉纹及白色胸带仍反差明显。头顶及背杂白色斑点。飞行时侧影胸深而翼长。

虹膜-深褐;嘴-近黑;腿-偏黄。

叫声:告警时作清亮而有节律的weet-weeh叫声,飞行时作深沉的 brroot声。

地理分布

小嘴鸻
小嘴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北部石楠丛生的地区;冬季南迁至地中海、波斯湾及里海。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阿拉图及塔尔巴噶泰山脉,在天山、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北部有迁徙鸟过境记录。

国内分布: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与新疆西部天山地区。

国外分布:国外繁殖于从英国、欧洲北部,往东经中欧到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北极地带。越冬于非洲北部、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里海地区,偶尔到日本和美国南部。

生活习性

小嘴鸻
小嘴鸻

小嘴鴴主要栖息于荒山和高山苔原、盐碱平原和多岩石的冻原地带:迁徙季节也见于平坦的盐碱地、草原和农田附近,冬季则主要栖息于沿海沙滩、泥地和附近的农田和草地上。成对和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则常常集成松散的大群,飞行快而直,而且飞得较高。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小嘴鸻
小嘴鸻

小嘴鴴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地上凹坑内,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2—4枚,多为2—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其上被有大的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46.4×26.8—31毫米,平均41.24×28.71毫米。孵卵由雄鸟承担,孵化期21—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30天左右即能随亲鸟飞翔。

保护现状

小嘴鸻
小嘴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

本文Hash:3c417bc722b3a443c21e7339d9f5f606e56acc7c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