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头鹳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物种趣事、相关资料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物种趣事 相关资料

鲸头鹳的图片

鲸头鹳(学名:Balaeniceps rex,英文名:Shoebill)是鲸头鹳科鲸头鹳属的鸟类。

鲸头鹳别名鲸面鹳、靴嘴鹳、兽步鸟,为鹳形目、鲸头鹳科、鲸头鹳属,仅鲸头鹳一种。生活在东非的苏丹和赞比亚等国家。鲸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通常身高达1.5米,体重7千克,两翼展开时宽达2.6米,体羽全灰色,翅宽,腿长,头巨大,嘴宽大而粗壮,顶端有钩,形如荷兰人的木鞋,故得名,被称为“鞋之父”。同时,由于其貌不扬,堪称世界上最丑的鸟类,所以,人称“兽步鸟”也是指它。

中文学名:鲸头鹳

拉丁学名:Balaeniceps rex

英文俗名:Shoebill

命名作者:Gould, 1850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鲸头鹳科(Balaenicipitidae)

中文属名:鲸头鹳属(Balaeniceps)

繁殖区:非洲 : c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鲸头鹳
鲸头鹳

鲸头鹳的巨大鸟喙看起来就像一个鲸鱼的头部,鲸头鹳的体积很大,平均有1.2米高,5.6千克重,翼展达到2.33米。大小似白鹳,全体羽毛为石板灰色,背部有绿色光泽,尾较短,头后有短羽冠。雌雄同色。幼鸟多褐色,背部无绿色光泽。外形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很大的头和木靴子样特别厚而大的嘴。不过它的嘴看着很重,其实很轻,你用手抓起它的头时会感到意外的轻。嘴的颜色为黄绿色,虹彩白色至淡黄色,脚黑色。鲸头鹳的喙宽大而粗壮,是世界上最宽鸟喙,宽12厘米,嘴端下弯成勾状,体型高大,头尤其巨大,也是现存头最大的鸟。

生活习性

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丛或苇丛中,黄昏出来觅食,很少有人发现它们。然而人在浮岛附近休息时却可能看到它在湿地上空翱翔,飞翔时姿态像鹭或鹈鹕那样头颈弯曲成“Z”形。不鸣叫(鸣管肌退化),却能发出像白鹳似的“嗒、嗒”声。另外,滑翔中也能发出大的响声。主要以肺鱼、六须鲇鱼等鱼类为食,也捕捉小鳄鱼、甲鱼、水蛇、蜗牛、青蛙等动物。它身体隐藏在水边高度适当的茂密的水草丛中,等待捕捉猎物。到了旱季,沼泽干涸,就掘食潜入泥土中的肺鱼,这种鸟笨拙的嘴很适合捕捉鱼和青蛙,特别是肺鱼和鲶鱼。

鲸头鹳的喙非常坚实,如老虎钳一样,并且异常锐利,能够穿透小鳄鱼厚厚的皮肤,也直接吞吃甲鱼。

生长繁殖

鲸头鹳
鲸头鹳

鲸头鹳主要生活在陆地上,只能作短距离飞行。它生活在沼泽地里,在那里它涉水寻找例如象鱼和青蛙这样的食物。鲸头鹳在陆地上的水生植物上面筑巢,并把它们归拢在一起做成大约3英尺(90厘米)高的土墩。

头鹳通常单独生活,领地面积约3平方千米,雨季时繁殖,在乌干达是4~6月。婚姻方式为一夫一妻制,雌雄二鸟在近水湿地的芦苇草丛中用树枝和芦苇建巢,窝的直径约1米。卵污白色,雌鸟每次产卵1~2枚,但通常只育活一只雏鸟。雌雄交替孵卵,孵化期约30天。双亲共同哺育雏鸟约3个月,三岁性成熟,寿命约36年。

地理分布

鲸头鹳
鲸头鹳

鲸头鹳分布于非洲中央内陆,主要栖息在尼罗河上游或东非热带人迹罕至的湖泊、沼泽地带。大多数生活在苏丹,也分布于乌干达、赞比亚、刚果、扎伊尔和津巴布韦等地。

保护现状

鲸头鹳
鲸头鹳鲸头鹳邮票

鲸头鹳的分类很有争议,传统地它被归入鹳形目,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许多传统不相关的鸟类全部被收录入了鹳形目。最近也有些学者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认为它与鹈鹕比较接近,其他学者则使用生物化学的手段认为它比较接近鹭科。

鲸头鹳的数量估计在11000~15000只之间,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将其定为易危物种。危害的主要来源是栖息地遭破坏、干扰和捕猎。由于十分少见,非洲的许多国家都把鲸头鹳当作国宝赠送给世界各国的动物园,并发行邮票、货币来彰显本国独有的动物。

物种趣事

鲸头鹳
鲸头鹳大鲸头鹳叼起拦路的野鸭。

美国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拍到了大鲸头鹳叼起拦路的野鸭,将其放在一边的有趣画面。

这只野鸭无意中拦住了大鲸头鹳的去路,大鲸头鹳急得直拍翅膀。站在这个4英尺(约合1.2米)高的大家伙面前,野鸭显得手足无措,进退两难。不过,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鲸头鹳竟然没有将野鸭吃掉,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其叼起来,放到一边。尽管有着水中捕食者的“恶名”,但这只鲸头鹳看上去急着赶路,对眼前的美餐无暇顾及。

相关资料

鲸头鹳
鲸头鹳

在东非国家乌干达,凶狠异常的鳄鱼有一个奇异的天敌,这是一种鸟,被当地人称之为“鞋之父”,该种鸟有这个怪名,不是因为它会做鞋,当然也不是因为它“发明”了鞋,而是因为它的鸟喙很像鞋,尤其特别像荷兰人的木鞋。“鞋之父”鸟是一种大鸟,通常身高1.4米,体重7千克,两翼展开时宽达2.6米。它捕食幼小鳄鱼的方式也很独特。它站在水中,将喙靠在胸膛边,一动不动半天之久,远处看去,活像一快树立在水中的纪念碑。没有经验的小鳄鱼,不知就里,终于上当,游到了它的脚下,刹那间,“鞋之父”鸟飞身潜水,然后立即穿出水面,尖喙夹着已经死亡的小鳄鱼直上云天,后又落在一块岩石上享受美味佳肴。“鞋之父”鸟捕捉鳄鱼时极为神速,吃起来却大费时间。原来,鳄鱼上缠着许多像面条一样的水草,必须去掉。“鞋之父”鸟在岩石上耐心地翻抖鳄鱼,直到水草脱落,这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

所谓“鞋之父”鸟,其实学名鲸头鹳Balaenicepsrex,而它也并不是专吃鳄鱼。这只“鞋”非同小可,不仅尖端尖锐异常,而且周边也像快刀般的锋利,能够穿透鳄鱼厚厚的皮肤,并且上下两片如此夹紧猎物,就像一个工件被夹在钳工的老虎钳上。这种鸟主要生活在乌干达的基奥加湖(Kyoga)。不仅爱吃甲鱼,而且连其龟甲也能吞进,消化力之强,令人瞠目。

“鞋之父”鸟将巢建在4米多高的岩石上,用水草铺成。它一次繁育2到3只幼鸟,孵卵期为45天,雌雄鸟共同孵化,每6小时值班一次。幼鸟出壳后,它们的双亲将猎物断裂为小块,夹在喙中。似乎永远饥饿的幼鸟跳起扑上,抢去肉块,急忙吃下。4周后,幼鸟的喙已经长得很长,足以一下子吞进一条60厘米长的水蛇。5周后,幼鸟进食量更大,它们的父母几乎夜以继日地捕食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只是在无月之夜才不去捕食。

最初幼鸟难以忍耐的是热带炎热的气候,颇有爱子之心的成年“鞋之父”鸟也有高招,来为爱子降温。这时,它们的“鞋”又派上了用场,成为了“飞行水箱”:成年鸟用这个巨大的喙满含湖水,然后向幼鸟喷出,幼鸟就站在下面舒服地洗了一次淋浴。如果此时它们还口渴,也能方便解渴,只要张开嘴,就喝到了“自来水”。

只有很少的动物园豢养了“鞋之父”鸟,但是奇怪的是,在动物园中的“鞋之父”鸟,没有生育能力,因此它们都是人们首先捕捉到的幼鸟,而在动物园中长大的。

波斑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生存状况、相关资料

波斑鸨的图片

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i,英文名:Macqueen’s Bustard)是鸨科波斑鸨属的鸟类。

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共有3个亚种。体型较大鸨为小,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印度西北部和中国。

中文学名:波斑鸨

拉丁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i

英文俗名:Macqueen’s Bustard

命名作者:Gray, JE, 1832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波斑鸨属(Chlamydotis)

繁殖区:古北界 : Middle East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是大型陆栖鸟类。体长55~70厘米。体形介于大鸨和小鸨之间,而且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上体为沙皮黄色,头部和颈部的颜色较淡,背部具有黑色斑点,头上具有黑白二色的长形羽冠。颈侧具有垂直向下的黑色和白色长形饰羽悬挂于胸前,而大鸨和小鸨均没有这种饰羽。胸部至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有大块的白斑,飞翔时极为明显。幼鸟斑纹较多。虹膜金黄色,上嘴黑色,下嘴绿色或角黄色。脚和趾绿色、铅色或褐黄色。

地理分布

波斑鸨
波斑鸨

波斑鸨分化为3个亚种,中国仅有中亚亚种,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鸟,旅鸟),内蒙古巴彦卓尔盟乌拉特后旗也有少量分布并繁殖;此外,偶尔还见于河北博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国外见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

波斑鸨在19世纪时还遍及整个欧洲,北抵瑞典、芬兰,60年代初还见于英国。但由于过度猎捕和生境的恶化,使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近来却仅见于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蒙古和中国境内。

生活习性

波斑鸨和其他鸨一样,是开阔而荒漠地带鸟类,在新疆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亦见于草原和荒漠中。它们常集合3~4只或12只左右小群。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波斑鸨(雄性繁殖羽)

波斑鸨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行动缓慢但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一般不起飞,而是迅速地跑开,蹲下藏匿于草丛中,只有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起飞时需要首先在地面上进行助跑。飞行的速度较慢,而且距离地面较低。飞行时沉寂无声,两翅煽动有力。

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上体棕色,杂以黑色虫纹斑;翅灰白,飞羽黑色;头颈和前胸深灰,头颈部满被细长的毛状纤羽,在喉侧尤为发达,突出如须;下体大致近于白色;腿长而粗壮,仅具前3个脚趾,趾爪形扁似指甲;嘴色铅黑,脚和趾暗黑色;具有喉囊,雄鸟的喉囊在发情期甚为发育,能充气鼓起,露出裸皮。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

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波斑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生长繁殖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4~7月繁殖。成对营巢于草原盐碱地上,荒漠和半荒漠中具有稀疏植物的沙丘上以及草原岩石地区。通常置巢于稀疏的植物丛间。一般有小灌木和杂草掩蔽。巢只是一个浅坑,里面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4枚。卵为橄榄绿色,具乌黑色的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

4月,正是波斑鸨恋爱的时节。一只雄性的波斑鸨将头上的羽毛、前胸的饰羽朝上微微翻起,停落一两秒后,头一缩,脖子变成了S形。之后,两只翅膀、尾巴朝后高高地翘起,从正面看,好似一个圆溜溜的大白球。这就是雄性波斑鸨吸引雌性波斑鸨注意的典型动作。

筑巢、孵化、抚育幼鸟,全由雌性波斑鸨承担。一只雌性波斑鸨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23天后,小宝宝就出生了。它们喜欢吃荒漠上各种植物的嫩叶、小虫,戈壁滩里的沙狐、狐狸是它的大敌。

保护现状

波斑鸨
波斑鸨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定

生效年代:1996

保护现状

波斑鸨
波斑鸨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和幼鸨。

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波斑鸨、鸨卵及幼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鸨的繁殖。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力线使波斑鸨经常撞线死亡。

过度捕猎:偷猎波斑鸨的问题还是无法排除的。对大鸨威胁较大的,是关中民俗——“细狗撵兔”。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波斑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波斑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因此被利用。

生存状况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幼鸟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波斑鸨生活栖息的主要地方。每年九、十月间,波斑鸨从这里出发,经中国阿拉山口、塔城盆地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最终到达阿富汗、巴基斯坦南部和伊朗等国,在那里渡过漫长的冬季。春天再按原路返回中国新疆的木垒。在木垒“娶妻生子,养育成人”。波斑鸨有沙黄色的羽毛,上面均匀地洒满褐色斑点;整个身体与秋天的原野同色,只有头上的饰羽黑白分明。波斑鸨永远是沉默的,远古的文献中称它们为“哑巴鸟”。它们相互间的交流只能靠眼睛。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应邀参加昌吉州珍稀动物调查时,在木垒县发现了它。当时,当地许多世居此地的牧民均不知道自己的周围竟然还生长着这样一种世界珍贵的鸟。专家们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在几次都要放弃的情况下,终于在一天,发现了波斑鸨,证实了波斑鸨在中国的生长繁殖。

波斑鸨在全世界有三个亚种,分别为加纳利亚种、北非亚种和亚洲亚种。在中国,鸨类有三种:大鸨、小鸨和波斑鸨。而在这之前中国波斑鸨的记载很少,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生长生活情况。新疆发现波斑鸨的消息无疑让世界吃了一惊。1997年春天,来自世界5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开始在新疆木垒县寻找波斑鸨。一个关注波斑鸨的高潮由此开始了。

专家们将卫星发射器用胶带缠在波斑鸨的背部,用来监测它们的生长生活情况。发现波斑鸨的种群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艰难。6年的考察发现,波斑鸨在新疆数量最多,达到2000多只。新疆是它们一个安静的繁殖区域。波斑鸨最大的危险来自于越冬地。

中亚国家有驯养猎隼的习性和传统习俗,那里的人们喜欢用波斑鸨来训练猎隼。猎隼有个特点,用什么动物训练它就会捕捉什么。波斑鸨在那里成了猎隼捕捉的对象。专家们的观察也表明,从新疆迁徙到中亚越冬地的波斑鸨返回率较低。专家们预计,按这种状况,波斑鸨大约在10年以后,它那美丽的身姿就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专家们呼吁,应尽快建设波斑鸨自然保护区,呼吁沿路各国加大保护波斑鸨的力度,阻止波斑鸨消失的速度,为人类留下更多的野生动物。

相关资料

波斑鸨
波斑鸨

2008年2月8日,从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抢救中心传来好消息,一只在渭河滩湿地受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波斑鸨,在该中心饲养人员精心照料下,取食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只由兴平市阜寨乡千佛村村民赵军明在渭河滩地发现并成功救助的大鸨,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元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正在渭河摆渡的赵军明,看到一只不知名的“大鸟”受了伤,便将它抱回家中悉心救助。经多方打听,于2月1日下午,在与市野生动物管理保护部门取得联系后,他便将这只不知名的“大鸟”送到市林业局。经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认定,此鸟为波斑鸨,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认为波斑鸨取食困难和精神状况不佳很可能是误食了有毒食物,导致轻微中毒。当晚,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立即将受伤的大鸨送到古沙河桥动物园,给大鸨喂养土霉素、葡萄糖和蔬菜等,进行消炎排毒,增加营养,促进波斑鸨恢复。第二天,立即送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继续抢救。

英国最珍稀鸟类波斑鸨175年来首次在英下蛋。英国自然资源保护学家表示:英国的一只波斑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颗蛋,这是自1832年以来,这种飞鸟首次在英国下蛋。大鸨被称作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175年前在英国绝迹 。据英国《泰晤士报》24日报道,大鸨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它的体重可达13.5公斤,身高可达1.2米,翼展可达2.4米。一位19世纪的鸟类学家曾将这种飞鸟称为“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 然而,由于数量很少,加上肉质鲜美,这种飞鸟在19世纪成为猎人热衷的目标,早在175年前,就已在英国绝迹。

退休警察大卫·沃特斯是英国大鸨协会的负责人,从2004年起,他每年都从俄罗斯进口25至40只波斑鸨幼鸟,希望通过一个“10年引进计划”,使这种珍贵的鸟类在英国重新生活。其中一只大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个蛋。虽然这两颗蛋没有被孵化出来,但鸟类学家认为,这两颗蛋的出现足以表明,这种珍贵的鸟类很快就能成功地在英国繁殖下去。鸟类学家估计,这种珍贵的鸟类上一次在英国下蛋还是1832年的事情。因此,这两颗波斑鸨蛋可以说是175年来首次在英国出现的波斑鸨蛋。沃特斯没有透露这两颗蛋的具体位置,只表示这只“大鸨妈妈”是在今年春天把这两颗蛋下在一个平原上的。在此之前,这个消息一直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以防小偷偷走它们。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

大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名称来源、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相关资料

大鸨(学名:Otis tarda,英文名:Great Bustard)是鸨科鸨属的鸟类。

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身高背宽,雄鸟体长可达1米,体重10公斤,雌鸟比雄鸟相对要小得多,平均体重3.5公斤,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大鸨是草原鸟类,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它十分善于奔跑,比骏马还快,大鸨的鸣管已退化,不能鸣叫。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各种昆虫, 称得上大草原的保护神。

中文学名:大鸨

拉丁学名:Otis tarda

英文俗名:Great Bust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鸨属(Otis)

繁殖区:古北界 : ec, w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大鸨
大鸨

大鸨(Otis tarda)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大型的陆栖鸟类又名地鵩。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生鸟类中体重差别最大的种类。

雄鸟体长为75—10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公斤,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头和颈都是灰色,后颈的基部至胸前两侧有宽的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圆的领圈。

上体为淡棕色,并具有细的黑色横斑,形成斑驳的保护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敌发现。下体为灰白色,两翅的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极为醒目。

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

地理分布

大鸨
大鸨

大鸨在我国分布图

大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

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

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生活习性

大鸨
大鸨

大鸨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特别是在冬季和迁徙季节。

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上体棕色,杂以黑色虫纹斑;翅灰白,飞羽黑色;头颈和前胸深灰,头颈部满被细长的毛状纤羽,在喉侧尤为发达,突出如须;下体大致近于白色;腿长而粗壮,仅具前3个脚趾,趾爪形扁似指甲;嘴色铅黑,脚和趾暗黑色;具有喉囊,雄鸟的喉囊在发情期甚为发育,能充气鼓起,露出裸皮。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

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

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

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

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生长繁殖

大鸨
大鸨

大鸨每年3月中旬迁至繁殖地,繁殖期为5—7月。大鸨营巢于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内,或是由雌鸟刨挖出一个浅窝。巢内没有任何内垫物,或仅垫有少许草茎。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青灰色、土黄色或橄榄绿色,上面被有褐色的斑点。孵化期为25—28天,雏鸟为早成性。10中旬它们开始集群迁徙,11月底到达越冬地点,一直停留到翌年的2月底再返回繁殖地。雌鸟3—4年达到性成熟,雄鸟则要等到5—6岁。

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

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从前有过这样的传说:鸨鸟只有雌的而无雄的,它是“万鸟之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没有雄鸟怎能传种接代呢?那么如何造成这种误解呢?据分析,很可能由于雌雄的体羽颜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时,事实上雌雄是轮换孵卵,但人们总认为巢内孵卵鸟不变,给人们的印象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雄鸟。

保护现状

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现存的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

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

大鸨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总数仅有300—400只。

名称来源

它为什么叫鸨呢?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给它起什么名子呢?于是乎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

另外有一种传说:在古时科学研究不是很发达时期,人们发现一种鸟只有雌鸟却没有雄鸟。由于总是找不到雄性,所以人们以为该鸟可以与其他所有鸟类交配来繁衍后代。而后人们称之为“淫鸟”;原因很简单雄鸟体型甚大,而雌鸟体型甚小,差之甚远。与古代的研究人员的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与封建有关,故古人亦称妓女为鸨,“妈妈”为老鸨。

把鸨同妓女联在一起,是起于明朝宋权的《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现代文学家聂绀弩《论鸨母》说:“鸨,淫鸟,借指妓女。” 老鸨是妓院中负责联结妓女与嫖客的一个中间环节,她的功能是:一是为嫖客推荐妓女;二是管理、教化妓女;三是协调各方面关系。老鸨的目标很直接,一个字表达是钱,二个字表达是银子。只要有利益,千万人,吾往矣,什么道义、道德、社会良知都不顾了,只要能让嫖客拿出钱,什么方法都可以使,什么招数都可以用。

汉字的创造,是很有讲究的,必以实际观察为基础,并非想当然。先看“雉”字,雉是隹旁从矢,矢以音符,指雉字发音如矢,但还有深一层的含意。因为雉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野鸟,短距离的一飞一停,有利于它的躲藏。躲在草丛中,就不易被发现,你走近搜寻它,它又突然起飞,像捉迷藏。因为它的飞行距离约一箭(矢)之遥,故名雉。

据雉的造字手法,可以推知,鸨的左半从“匕”加“十”,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即与所谓喜淫有联系。《说文》对此没有说明,在《六书正伪》中说左上半的“匕”是“比之省也。从十,十,相比”。这个解释是一种避讳,说白了,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号,十是雄性的符号,“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古代草原上栖息的雉、雁和鸨都很多,它们到发情时都有交配行为,但因为只有鸨的身躯肥大,最不善飞,故人们容易观察到鸨的交配情况,留下鸨喜欢交配的印象,故创造了这个字。

保护现状

大鸨
大鸨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A2c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保护现状

大鸨
大鸨

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及幼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鸨的繁殖。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力线使大鸨经常撞线死亡。

过度捕猎:从目前看,偷猎大鸨的问题还是无法排除的。对大鸨威胁较大的,是关中民俗——“细狗撵兔”。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大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因此被利用。

大鸨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它们丧失了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的雌鸟、卵和幼雏;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以及偷猎等等。努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这一珍稀濒危鸟类得以恢复和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保护现状

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的认识。

限制产区的农牧业生产,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限制农业机械和杀虫剂的使用。

在电力线附近作明显标志,避免其撞线死亡。

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迁地保护:建立人工饲养场,有计划的将放养成活的放归自然。

相关资料

大鸨
大鸨

救助大鸨

2008年2月8日,从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抢救中心传来好消息,一只在渭河滩湿地受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在该中心饲养人员精心照料下,取食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只由兴平市阜寨乡千佛村村民赵军明在渭河滩地发现并成功救助的大鸨,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元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正在渭河摆渡的赵军明,看到一只不知名的“大鸟”受了伤,便将它抱回家中悉心救助。经多方打听,于2月1日下午,在与市野生动物管理保护部门取得联系后,他便将这只不知名的“大鸟”送到市林业局。经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认定,此鸟为大鸨,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认为大鸨取食困难和精神状况不佳很可能是误食了有毒食物,导致轻微中毒。

当晚,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立即将受伤的大鸨送到古沙河桥动物园,给大鸨喂养土霉素、葡萄糖和蔬菜等,进行消炎排毒,增加营养,促进大鸨恢复。第二天,立即送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继续抢救。据了解,大鸨,俗称老鸨,属鹤形目鸨科,大型走禽类,体长1米左右,体重5-8公斤,善奔跑,杂食性,在我市为冬候鸟,栖息活动于渭河、泾河河滩地,常以5-15只成群活动,夏季中国国内在新疆西部和内蒙古东北部等地繁殖。

大鸨
大鸨

在英国发现了大鸨

英国最珍稀鸟类大鸨175年来首次在英下蛋。英国自然资源保护学家表示:英国的一只大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颗蛋,这是自1832年以来,这种飞鸟首次在英国下蛋。 大鸨被称作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 175年前在英国绝迹 。据英国《泰晤士报》24日报道,大鸨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它的体重可达13.5公斤,身高可达1.2米,翼展可达2.4米。一位19世纪的鸟类学家曾将这种飞鸟称为“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 然而,由于数量很少,加上肉质鲜美,这种飞鸟在19世纪成为猎人热衷的目标,早在175年前,就已在英国绝迹。

退休警察大卫?沃特斯是英国大鸨协会的负责人,从2004年起,他每年都从俄罗斯进口25至40只大鸨幼鸟,希望通过一个“10年引进计划”,使这种珍贵的鸟类在英国重新生活。其中一只大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个蛋。虽然这两颗蛋没有被孵化出来,但鸟类学家认为,这两颗蛋的出现足以表明,这种珍贵的鸟类很快就能成功地在英国繁殖下去。 鸟类学家估计,这种珍贵的鸟类上一次在英国下蛋还是1832年的事情。因此,这两颗大鸨蛋可以说是175年来首次在英国出现的大鸨蛋。 沃特斯没有透露这两颗蛋的具体位置,只表示这只“大鸨妈妈”是在今年春天把这两颗蛋下在一个平原上的。在此之前,这个消息一直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以防小偷偷走它们。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

大鸨鸟是益鸟,它除素食外,还能大量捕食为害农作物的蝗虫、象鼻虫、金龟子和鳞翅目的幼虫,为农业丰收出了大力气。不爱鸣叫是大鸨鸟的一个特点,即使是繁殖季节,也从不鸣叫,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寡言好像是对人们给它冤枉的无言抗议。但它性情温顺,并不怕人,总是走到人的跟前,好像要向人诉说冤情,伸张正义。

本文Hash:e58c425c65f56e631d7ebbcfad10c20beaf64599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