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矶鹬的图片

矶鹬(学名:Actitis hypoleucos,英文名:Common Sandpiper)是鹬科矶鹬属的水鸟。下体白,胸侧白色延伸入肩部。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南飞至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并远至澳大利亚。喜欢吃昆虫、螺类、蠕虫。繁殖5~7月,营巢于河边沙滩草丛中地上,每窝产卵4~5枚。现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矶鹬

拉丁学名:Actitis hypoleucos

英文俗名:Common Sandpip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矶鹬属(Actiti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also Middle E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5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矶鹬:形态特征图
矶鹬:形态特征图
矶鹬飞行照,注意尾羽外侧白色。
矶鹬飞行照,注意尾羽外侧白色。

体型略小(20厘米)的褐色及白色鹬。嘴短,性活跃,翼不及尾。上体褐色,飞羽近黑;下体白,胸侧具褐灰色斑块。特征为飞行时翼上具白色横纹,腰无白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和白色与黑褐色横斑。翼下具黑色及白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深灰;脚-浅橄榄绿。

叫声:细而高的管笛音twee-wee-wee-w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矶鹬和白腰草鹬的区别:白腰草鹬冬羽几乎没有点斑,容易同矶鹬混淆。但白腰草鹬腰白色、尾和翼等长,黑色眼线不过眼,胸侧无白斑。

矶鹬
矶鹬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矶鹬
矶鹬

矶鹬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越冬于长江流域、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香港、海南岛和台湾等东南沿海省区。在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南到地中海、伊朗、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东到日本。越冬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伊拉克、波斯湾、非洲、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

国内分布
矶鹬:地理分布图
矶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至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并远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繁殖于中国西北、中北及东北;冬季南迁至北纬32°以南的沿海、河流及湿地。

生活习性

矶鹬
矶鹬

矶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夏季也常沿林中溪流进到高山森林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小群。常活动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和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停息时多栖于水边岩石、河中石头和其他突出物上。有时也栖于水边树上。停息时尾不断上下摆动。性机警,行走时步履缓慢轻盈,显得不慌不忙,同时频频的上下点头。有时也常沿水边跑跑停停。受惊后立刻起飞。通常沿水面低飞。飞行时两翅朝下煽动,身体呈弓形。也能滑翔,特别是着落时。常边飞边叫。叫声似“矶一矶一矶一”声。

矶鹬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以及蝌蚪等小型脊椎动物。常在湖泊、水塘及河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见在草地和路边觅食。

生长繁殖

矶鹬
矶鹬

矶鹬的繁殖期为5月初至7月末。繁殖前雄鸟极为活跃,常在巢区附近频繁的来回飞翔,同时不断发出悦耳的叫声,尤其是早晨和黄昏。中午较为安静。雌鸟不及雄鸟活跃,多随雄鸟活动。交尾前雄鸟张开两翅,蓬松着羽毛,激动的围绕着雌鸟前后左右来回奔跑。雌鸟在此时则蹲在地上,展翅翘尾,雄鸟立刻进行交配。交配时雌雄鸟均发出“唧一唧一唧~”的叫声。交尾后雌雄分开,雄鸟常远离雌鸟站在河边石头上。有时也出现争偶现象。两只雄鸟彼此以翅膀和嘴攻击对方,直至一方逃走,通常营巢于江河岸边沙滩草丛中地上,也有在江心或湖心小岛和河漫滩营巢的。

巢距水边通常都不远,一般不超过40米。多置巢于较为隐蔽的草丛或灌丛中,有的则完全裸露于河边沙滩上。由于巢和卵的颜色同四周环境很相似,因此一般难于发现。雌雄共同营巢。巢甚简陋,通常利用河边现成凹坑,或由亲鸟在地上扒一小坑。内垫有少许草茎和草叶,也有仅铺一些像豆粒大小的沙砬作巢材的。巢的大小为外径10.5一12.O×12.O~13.8厘米。内径8.5—9.O×8.O一8.5厘米;深3.O~3.8厘米。

在长白山最早于5月初开始营巢,大量在5月中旬至5月末。也有迟至6月中旬还见有营巢的,每巢营造时间大约5—6天。筑好巢后即开始产卵。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4—5枚。一天产一枚卵。在长白山最早在5月初即有个体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6月末还有产卵的个体。卵通常钝端向上,直立而整齐的排列于巢中,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肉红色或土红色,被暗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随着孵卵的进行,颜色逐渐变暗。卵的大小为33.O一36.5×25.5—27.7毫米。

矶鹬
矶鹬

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不参与孵卵活动,而在巢附近警戒。它常站在离巢1O米外,位置较高的石头或沙滩卵石上,警惕的观望着四周,如发现入侵者进入巢区,则立刻飞起,围绕在入侵者上空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雌鸟则昼夜在巢中孵卵。刚开始孵卵时每天早、中、晚三次各离巢一次约一小时左右外出觅食,后期则每天仅离巢一次。雌鸟离巢时先从巢中悄悄地出来,往外疾走十多米以后才飞起,并开始鸣叫。回巢时也是先降落在离巢10多米远的地方,然后四处张望,见四周无人时则疾速跑到巢边,毫无声响地进入巢内孵卵。警惕性极高。孵化期21±1天。

雏鸟早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7.5克,体长80毫米,全身被有丰满的绒羽,背灰色,腹白色。背部从头至尾有一黑褐色纵纹。刚孵出不久即能行走和奔跑。若有危险,立刻离巢四处逃窜,藏匿于附近草丛中或石头下,待危险过去后又回到巢中。在巢停留一昼夜后,即离巢跟随亲鸟活动。离巢时亲鸟先在巢边“gi—gi~gi一”的鸣叫几声,然后边鸣叫边疾走,走一段距离后再返回到远远落在后面的雏鸟身边鸣叫,然后又向前边叫边疾走,直到把幼鸟引离巢区进入水边觅食。觅食时亲鸟仍不停地鸣叫,以照应分散觅食的幼鸟。而雄鸟此时仍站在稍远处石头上担任警戒。一旦发现危险信号,立刻飞到空中鸣叫不已,雌鸟闻声也立刻飞入空中鸣叫。雏鸟听到亲鸟的报警声,立刻向四处逃散,很快藏匿在草丛中或石头下。这样在亲鸟带领下经过约一个月时间,即能飞翔和独立生活。

保护现状

矶鹬
矶鹬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鹮嘴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鹮嘴鹬的图片

鹮嘴鹬(学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英文名:Ibisbill)是鸻形目的单型科鹮嘴鹬科中的唯一一种。嘴长色红,向下弯曲,与鹮嘴相似,因而得名。栖于海拔1700~4400米间多石头、流速快的河流。炫耀时姿势下蹲,头前伸,黑色顶冠的后部耸起。

中文学名:鹮嘴鹬

拉丁学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英文俗名:Ibisbill

命名作者:Vigors, 1832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鹮嘴鹬科(Ibidorhynchidae)

中文属名:鹮嘴鹬属(Ibidorhyncha)

繁殖区:古北界 : Himalayas to n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8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鹮嘴鹬:形态特征图
鹮嘴鹬:形态特征图

体大(40厘米)的灰、黑及白色鹬。识别特征为腿及嘴红色,嘴长且下弯。一道黑白色的横带将灰色的上胸与其白色的下部隔开。翼下白色,翼上中心具大片白色斑。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脸微具不清晰的白色羽尖。

幼鸟:上体具皮黄色鳞状纹,黑色斑纹不甚清楚,胸带黑褐色,白色胸带缺失,腿及嘴近粉色。

虹膜-褐色;嘴-绯红;脚-绯红。

叫声:重复的响铃般的Klew-klew声,似沙锥;也有响亮而快速的似中杓鹬的叫声tee-tee-tee-tee。

鹮嘴鹬:繁殖羽,头部
鹮嘴鹬:繁殖羽,头部
鹮嘴鹬:非繁殖羽
鹮嘴鹬:非繁殖羽
鹮嘴鹬:幼鸟
鹮嘴鹬:幼鸟
鹮嘴鹬:雏鸟
鹮嘴鹬:雏鸟

地理分布

鹮嘴鹬:地理分布图
鹮嘴鹬:地理分布图

鹮嘴鹬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河北、辽宁、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国外分布于中亚,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至印度阿萨姆。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南亚。

分布状况:罕见地方性留鸟及垂直性迁移的候鸟。留鸟见于新疆西部、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陕西、河北、河南、云南北部。迷鸟见于西双版纳(云南南部)。

生活习性

鹮嘴鹬
鹮嘴鹬
鹮嘴鹬
鹮嘴鹬

鹮嘴鹬栖息于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的溪流和多砾石的河流沿岸。分布的海拔高度从东部的近海平面到西部的4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冬季多到低海拔的山脚地带活动。常单独或成3—5只的小群出入于河流两岸的砾石滩和沙滩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也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将头和颈都伸入水中觅食。性机警,稍有声响,即蹲下不动,直到危险临近时,才沿砾石间曲折小径急速走开或起飞逃走。

鹮嘴鹬主要食蠕虫、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小鱼、虾、软体动物。常单独或成2~3只的小群在河边砾石滩上,用长而弯曲的嘴在砾石缝中探觅食物,或将嘴倾斜地伸入洞穴中掏捕食物。有时也在地面或水面直接啄食,有时甚至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将头和颈也沉入水中,用长而弯曲的嘴探捕水底食物。

生长繁殖

鹮嘴鹬:飞行图
鹮嘴鹬:飞行图

鹮嘴鹬的繁殖期为5~7月,成对营巢繁殖。4月初至4月中旬雄鸟即开始呜叫和追逐雌鸟。4月末5月初对即形成,并开始成对营巢。通常营巢于河岸边砾石间或山区溪流中的小岛上。巢甚简陋,主要在砾石间稍微扒成一浅坑,内无任何铺垫物,或仅放一些小圆石。

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为绿灰色或灰色,被有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6~53×34~38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鹮嘴鹬
鹮嘴鹬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杓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杓鹬的图片

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是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分布于中国为长江下游、华南与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西藏南部地区的冬候鸟。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数量不多。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国外分布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大洋州。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大杓鹬

拉丁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英文俗名:Far Eastern Curlew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杓鹬属(Numen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非繁殖区: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大杓鹬:形态特征图
大杓鹬:形态特征图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幼鸟
大杓鹬:幼鸟

体型硕大(63厘米)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红;脚-灰色。

叫声:似白腰杓鹬但音调平缓,如coor-ee。不安时发出刺耳的ker ker-ke-ker-ee声。

大杓鹬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和棕白色,使上体呈黑自而沾棕的花斑状。颈部白色羽缘较宽,使黑褐色变为更细的纵纹,因而使颈部显得较白。初级飞羽外侧黑褐色,内侧灰褐色,具多道锯齿状白色横斑。自4—5枚起,外侧也具白色横斑,且愈往内愈显著。第1和第2枚初级飞羽羽干几全白,仅先端呈淡褐色。从第3枚起白色羽干不明显。外侧翅上大覆羽灰黑色具白色端缘。内侧大覆羽以及中覆羽和小覆羽与背同色。腰和尾上覆羽具较宽的棕红褐色羽缘,尾羽浅灰沾黄,具有棕褐色或灰褐色横斑。眼周灰白色,眼先蓝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和胸皮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喉和胸较密和较细。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具较稀疏的灰褐色羽干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具灰褐色或黑褐色横斑。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杓鹬和白腰杓鹬的区别:(1)大杓鹬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2)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3)大杓鹬嘴更长,明显下弯。

大杓鹬
大杓鹬
白腰杓鹬
白腰杓鹬
大杓鹬:翼下特征
大杓鹬:翼下特征

地理分布

大杓鹬:地理分布图
大杓鹬:地理分布图

大杓鹬在中国繁殖于从黑龙江、吉林、辽宁,一直到河北和内蒙古东部;越冬于中国台湾。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西至甘肃,南至广东和香港。在国外繁殖于蒙古东部和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越冬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远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但迁徙时定期经过中国东部及台湾。

生活习性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迁徙季节和冬季也常出现于沿海沼泽、海滨、河口沙洲和附近的湖边草地及农田地带。冬季则主要在海滨沙滩、泥地、河口沙洲活动,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休息时或在夜间栖息地,则常集成群。繁殖期间则成对活动。

行动迟缓而宁静。性胆怯,活动时常不断的抬头伸颈观望,长时间的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但飞得却较快。成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降落时常滑翔。活动时个体间的联络或受惊起飞时常发出“会儿一会儿”的声音。主要在水边沙地或泥地上,以及水边浅水处觅时,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它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边沙地或淤泥中探觅隐藏于地下洞中的甲壳类和蠕形动物。也常在地表面啄取食物。觅食时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觅食。

食物主要为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的繁殖期为4—7月。4月中下旬即已成对和进行求偶飞行。营巢于低山丘陵溪流两岸沼泽湿地或山脚平原湖边沼泽中的土丘上和盐碱地上。巢甚简陋,实为地上的凹坑,周边和底部垫以枯草即成。

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或绿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72.2×45.6—48.1毫米。

保护现状

大杓鹬
大杓鹬

台湾岛内大杓鷸的分布在西海岸滩地从北到南都有零星的分布,唯独在大肚溪口一直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觅食渡冬。

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滨工业区一带最多曾经有三千多只的记录,不但是彰化县海岸境内重要的鸟类资源,也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度冬族群。不过随著彰滨工业区的持续开发,大杓鹬的数量从两、三千多只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只。大杓鹬族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环境地貌的变化和觅食栖地的减少,绝对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大杓鷸的族群趋于稳定,现在的数量大约在900只左右。如果你想一睹大杓鹬的成群的风采,可以在涨潮时到大肚溪口,沿著海岸线的边缘就可以看到成群的大杓鹬了。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e461918ee00aa4c3c7c6ad9b2fafa28e390852c2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