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雁的简介、外形特征、食物、生长繁殖、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迁徙、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食物 生长繁殖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地理分布 迁徙 保护现状

雪雁的图片

雪雁(学名:Chen caerulescens,英文名:Snow Goose)是鸭科雪雁属的鸟类。

雪雁(学名:Anser caerulesce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白雁。分布于北美洲、东至梅尔维尔和哈得孙湾东岸、北极各岛、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长江口等地,一般栖息于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的哈德孙湾。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Chen caerulescens

英文俗名:Snow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雪雁属(Chen)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s, w U南美洲, n Mexic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雪雁
雪雁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SnowGoose

别称:雪鹅、白雁

二名法:Chencaerulescen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雁属

种:雪雁

分布区域:繁殖于北美洲的北极地区,南至墨西哥过冬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雪雁两性相似。通体白色,头和颈部有时不同程度的染有锈色。初级飞羽黑色,羽基淡灰色,初级覆羽灰色,其余体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短厚,赤红色,脚淡紫色或红色,爪黑色。

雪雁
雪雁

大小量度为:体重2000—2500克,体长548—736毫米,嘴峰49.5—58.4毫米,翅305—455毫米;跗跖71.2—82.5毫米。

叫声: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食物

雪雁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草茎、果实、种子、水生植物的根、块茎、芦苇嫩芽和青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谷物、稻米和农作物幼苗。动物性食物主要为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雪雁
雪雁

雪雁繁殖在北极苔原地带,它们是高度成群繁殖的鸟类,常常成千上万只集中在一起营巢繁殖,不仅集群个体数量大,而且巢的密度也很高。但是群的结合较松散。对的形成通常在迁徙期间和到达繁殖地后才逐渐形成。对形成时有一系列馍式化行为动作。对的结合较为牢固,一经成对,则基本以对为单位长年在一起生活,除非配偶死亡,一般不随繁殖年代重新组合。

雪雁
雪雁

雪雁通常2—3龄时性成熟。求偶和交配行为是彼此不断的用头浸水和鸣叫,尾竖直起来,两翅半张。然后雄雁爬到雌雁背上进行交配。繁殖期6—7月。营巢和产卵在整个种群中是相当同步的。通常营巢在离水域不远的、位置较低的苔原草地、河汛平原、湖泊、河流和水塘岸边以及盐碱水域和多岩石的苔原上。巢系用苔藓简单堆集而成,内放有少许枯草茎和绒羽。巢通常不高,四周有植物掩隐,不注意难于发现。

6月初开始产卵,一天一枚,每窝产卵3—6枚,一般4一5枚。卵呈黄白色,大小为63.2—88×41.8~57.2毫米。如果部分卵丢失或损坏,还产补偿性的卵。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抱窝。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和担任保卫巢的任务。雌鸟在孵卵期间,每天仅短暂的离巢觅食,特别是在孵卵后期,根本不离巢。恋巢甚烈。雌鸟离巢时,通常用枯草将巢盖住。孵化期22~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并被雌雄亲鸟带到食物丰富又利于成鸟换羽的安全地方,大约经过40多天的幼鸟期生活,幼鸟即已具有飞翔能力。

而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但雁鸭类的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生活习性

雪雁的活动区域主要是苔原。越冬区一般选在沼泽地、沙洲、湿草甸、沿海的农作地及稻茬地。繁殖于北美极地的苔原冻土带,少量繁殖于西伯利亚的朗格尔(Wrangel)岛;越冬于北美洲的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偶见于日本及中国东部。

雪雁
雪雁
雪雁
雪雁

雪雁性喜结群,从数只至几千只不等。在繁殖季节,雪雁兵分几路,在格陵兰岛的西北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部都留下了它们的踪迹。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8月末,繁殖雪雁和它的子女们以及非繁殖雪雁聚集一堂,最多可达10000只,稍加停顿,就开始了飞往越冬区的征程。

雪雁是素食主义者,坚硬的喙很适于挖掘地下植物的根,因此,它主要以植物为食。在北极,它主要摄食不同植物的根茎、耕地玉米种子、杂草和木贼属植物。在越冬区,则主要摄食谷物以及庄稼的嫩枝。

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亚种分化

1.雪雁指名亚种Chencaerulescenscaerulescens分布于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OstrovVrangelyaZapovednik),北阿拉斯加东部至巴芬岛。

2.雪雁大西洋亚种Chencaerulescensatlanticus分布于格陵兰西北部和巴芬湾岛屿北部。

雪雁
雪雁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有分布。

雪雁
雪雁

迁徙

雪雁每年8月末至9月初开始从它们在北极的繁殖地往南部越冬地迁徙。5月末6月初又从越冬地迁来繁殖地。迁徙时整个种群几乎同步进行,因此迁徙群特别庞大,特别是秋季迁徙,常集成上午万只的大群。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胁草雁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斑胁草雁的图片

斑胁草雁(学名:Chloephaga picta,英文名:Upland Goose)是鸭科草雁属的鸟类。

斑胁草雁,所属动物界,(学名:Chloephaga pict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有典型的白色翅斑,腹部有较纤细的黑横斑。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

中文学名:斑胁草雁

拉丁学名:Chloephaga picta

英文俗名:Upland Goose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草雁属(Chloephaga)

繁殖区:南美洲 : Southern Con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斑胁草雁(学名:Chloephaga pict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有典型的白色翅斑,腹部有较纤细的黑横斑。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

斑胁草雁
斑胁草雁

拉丁名:Chloephagapicta

英文名:UplandGoos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雁形目→鸭科

分布范围: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斑胁草雁

斑胁草雁
斑胁草雁

外文名称: Upland Goose

别称: 高地鹅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草雁属

亚种: 2种

拉丁学名: Chloephaga picta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外形特征

斑胁草雁身长59 – 72 cm,有一个比较长而直并强有力的腿,很适合在陆地步行,跑步和喂养。不仅雌雄有不同的羽毛,两个亚种在外观上也略有不同。其中一种(Chloephaga picta picta)的雄雁具有白色的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两翼后端和翕黑色。翅膀上以黑白斑纹为主,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翼镜,尾巴是黑色。另一种斑胁草雁斑胁草雁(图3)(Chloephaga picta leucoptera)除了身体具有相同的白羽,而整个下体是黑色和白色相间的斑纹。中央尾羽灰色有白色边缘,嘴与脚黑色。

斑胁草雁
斑胁草雁

与两种雄雁相比,雌雁有肉桂褐色头部和颈部,胸腹部两侧和翕均黑色,背部和尾巴覆羽黑色,喙黑色,黄色的腿两侧胸部,翅膀几乎等同于雄雁。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高山湖泊、沼泽、草原和湿地、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在草原,牧场和开放的山坡上游牧。几乎活动于所有的高度。飞行速度缓慢没有规律。 斑胁草雁(图5)

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游泳水平不高,入水时胸部和后躯提高。 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在水边游牧觅食,主要是草,种子、浆果、绿藻及各种水生植物。

生长繁殖

在大陆北部的同一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进行繁殖,在福克兰群岛,产卵时间是9月至10月,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巢建在岩石裂缝中,或是沙质斜坡的洞穴。雄雁领土意识强烈。雌雁用植物斑胁草雁(图6)衬里,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粉色卵5-7枚,雌雁单独孵化,孵化期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就离开了鸟巢,第二天即能进行游泳和活动,但仍由亲雁伴随觅食昆虫和植物饲料。2龄时性成熟。

亚种分化

(2种)

1.Chloephaga picta picta 白胸斑胁草雁,分布于智利中部和阿根廷中部到火地岛。

斑胁草雁
斑胁草雁

2.Chloephaga picta leucoptera 斑纹胸斑胁草雁,分布于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大盘尾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大盘尾的图片

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英文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

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为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活动于原始密林中以及亦见于林区空旷出处或林间草地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曼谷至Ayuthia。

中文学名:大盘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英文俗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大盘尾
大盘尾

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全长约50cm,共有13个亚种。通体黑色,具紫蓝色金属闪光;头顶额羽发达成簇状羽冠;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延长,中部羽干部分裸出,其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增大,形成“盘状尾”。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北部、越南北部及中国海南。

中文学名:大盘尾

拉丁学名:Dicrurusparadiseus

别称:大拍卷尾、长尾姑、带箭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属:卷尾属

种:大盘尾

亚种:13种

命名时间:Linnaeus,1766

英文名称:GreaterRacket-tailedDrongo

外形特征

大盘尾
大盘尾

大盘尾是一种中等体形的鸟类,体长约33cm,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cm。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金属紫蓝色光泽;额部簇状羽冠甚形发达,耸立在头顶前部,向前把鼻孔覆盖,有的几伸达嘴前端,向后延伸至枕部,冠羽纯黑,羽缘闪光泽;头顶羽端缘呈鳞状斑光泽;眼先、颊及耳羽纯黑色;头颈侧和后颈羽呈披针状,闪紫蓝色光泽;上体背肩部闪金属光泽显著,腰和尾上覆羽仅微沾光泽;尾羽叉状具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羽轴甚形延长,羽轴干部分裸出,其内翈退化或狭窄,外翈宽阔而发达,故尾羽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更宽大,向外曲折并盘卷向上,形成一对“盘状尾”;初级飞羽黑色,内翈黑褐、外翈具较著的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覆羽黑色闪光泽。下体颏至尾下覆羽黑褐色或黑色;喉胸部鳞状斑光泽较著、腹和胁光泽较弱;翅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常具灰白色尖端斑。雌性成鸟类似雄鸟但体型稍小;羽稍呈黑褐色且金属闪光较弱。幼鸟体羽显然呈黑褐色,光泽不甚显现;头部簇状冠羽短而狭窄,胸部羽及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端缘;翅下覆羽及腋羽暗褐黑色,羽端灰白斑大而显著。虹膜红色到深红色,嘴、脚及爪均黑色。体重♂81-95g,♀73-100g;体长♂460-602mm,♀456-547mm;嘴峰♂35-39mm,♀28-39mm;翅♂162-166mm,♀156-163mm;尾♂300-450mm,♀296-390mm;跗蹠♂25-30mm,♀26-33mm。(注:雄性——♂;雌性——♀)

地理分布

大盘尾
大盘尾分布地区

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云南西部盈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海南岛西部、中部和南部山地

生活习性

大盘尾
大盘尾

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原始密林,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亦遇见于林区间空旷处,或林间草地附近,也经常出现于竹林、农田和村落附近的小块丛林、果园和疏林草坡等开阔地带。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偶而突然起飞,急速追捕过往飞行的昆虫,又返回原栖息枝头处;有时亦飞翔于空旷林间草地,作波浪式的起伏或滑翔,身体后端飘着一对“盘状尾”,追捕地上草丛间受惊飞起昆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见成3-5只的小群。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通常站在树木高处窥视周围动静,发现猎物立刻飞去捕捉,然后飞回原处吞食。

生长繁殖

大盘尾
大盘尾大盘尾(孵卵)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摆。巢主要由细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m以上。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6-32.4mm×20-22.5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1.邦吉岛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banguey)

2.短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brachyphorus)

3.斯里兰卡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ceylonicus)

4.美丽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formosus)

5.大盘尾云南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grandis)

6.马来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hypoballus)

7.大盘尾海南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johni)

8.长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lophorinus)

9.尼科巴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nicobariensis)

10.安达曼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otiosus)

11.大盘尾指名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paradiseus)

12.金泽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platurus)

13.仰光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rangoonensi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分布于中国的亚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4c08be1adda804237622bda0fae3819b927a25b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