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鹳的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彩鹳的图片

彩鹳(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a,英文名:Painted Stork)是鹳科鹮鹳属的鸟类。

彩鹳(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us)又叫白头鹮鹳(huán guàn),为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彩鹳

拉丁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a

英文俗名:Painted Stork

命名作者:Pennant, 1769

中文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鹳科(Ciconiidae)

中文属名:鹮鹳属(Mycteria)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地理分布

飞翔的白头鹮鹳
飞翔的白头鹮鹳

白头鹮鹳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国分布于河北沿海、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西藏,此外还见于长江下游一带,大多是留鸟或夏候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海南、云南、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金佛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吊罗山

外形特征

彩鹳
彩鹳

彩鹮羽色美丽,姿态优美。体长为93—102厘米,体重2—3.5千克,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

橙黄色的嘴粗而长,但嘴尖稍微向下弯曲,与白鹳、黑鹳等鹳属鸟类明显不同。

它的脚为红色,也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

橙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

体羽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其中飞羽、尾羽为黑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胸部具有宽阔的黑色胸带,也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均为白色。繁殖期背羽沾粉红。飞行时两翼黑色,翼上大覆羽及翼下覆羽具白色宽带,其余翼上覆羽则具狭窄白色带。

亚成鸟褐色,两翼黑,腰及臀白色。

虹膜-褐色;嘴-橘黄;脚-粉红。

叫声:幼鸟作呱呱叫声,嘴啪哒啪哒的叩击声。

生活习性

彩鹳
彩鹳

白头鹮鹳白头鹮鹳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非繁殖季节也常出现在农田和耕地,偶尔出现于沿海海边和盐碱地上。营巢于水域附近的树上或城镇附近。

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

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觅食,在雨季食物丰富的时候也常成大群。觅食时常在水边浅水处缓慢地行走,半张着嘴,脚一边在水中或泥中移动,一边探索,同时煽动两翅干扰它的潜在被捕获物,有时也通过嘴在水中来回运动来探觅食物。饱食后常单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体呈驼背状。

生长繁殖

彩鹳
彩鹳

白头鹮鹳大多数为留鸟,也有部分种群在繁殖期后进行局部的扩散和游荡,觅找适合的觅食场所。

繁殖常成群繁殖,有时亦与其他鹳、鹮、鹭或鸬鹚等混合在一起繁殖。繁殖期因地区不同,时间也有一些差异。在中国主要在5—7月,在印度为6—10月,常跟雨季有关。

营巢

通常营巢于水边树上或高的灌丛上,有时数对甚至10多对同在一棵树上营巢,巢与巢之间彼此挨得很近,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雄鸟主要负责运送巢材,雌鸟负责筑巢。营巢活动多在早晨和下午,通常每小时雄鸟运送巢材5—6次,每个巢大约需要4—8天即可造好。它也常常利用旧巢,特别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通常将旧巢稍加修理,即可使用。巢的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松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茎和草叶构成,中心处稍微下凹,巢内不垫任何东西,或仅垫少许的树叶和稻草。巢的大小为直径50—80厘米。

产卵

每窝寓产卵2—5枚,通常为3—4枚,卵的颜色为暗白色,有时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孵卵和育雏。孵化期为28—32天左右。

育雏

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被有白色的绒羽,由亲鸟共同觅食饲喂,在天热的时候亲鸟还不时地张开翅膀为雏鸟挡住灼热的阳光。经过亲鸟60天的喂养,雏鸟已经具有飞翔的能力,可以离巢了,但也有个别的直到115天时,虽然已经能够独立觅食和主要靠自己生活了,但仍然还回到巢中,继续向亲鸟索要食物。通常在第三年时幼鸟才能拥有和成鸟一样的羽毛,第四年时达到性成熟。它的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

人工繁殖

上海动物园1984年首次笼养繁殖成功,1987年合肥逍遥津动物园繁殖成功。此后,成都动物园和哈尔滨动物园也繁殖成功。1992年我国有22个动物园共饲养方白鹳120只,其中雌雄各36只,性别不明者48只。

保护现状

白头鹮鹳本世纪初在中国很多地区还是相当常见的,但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由于沼泽排水变为农田、森林砍伐和人类检食鸟蛋和狩猎等活动的干扰,种群数量明显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已有五十多年没有消息。在2008年6月初,科学工作者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3只珍稀鸟类白头鹮鹳。国外在印度等南亚地区还有5000只左右。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系常见鸟,但郑作新(1987)认为现已稀少。有记录夏候鸟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及华南至云南南部。

在中国主要越冬地的总数量约为2000—2500只,1991—1992年冬季洞庭湖有404只(1988—1989年为917只),沉湖等635只,鄱阳湖625只,升金湖1105(1988—1989年为250只),盐城1只(1993—1994年为68只),以上共为1775只。1984—1986年繁殖区统计有211只、25个巢。北戴河南迁东方白鹳的数量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为2729只,1990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见848只。

1.CITES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7

2.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

3.IUCN濒危等级:LR/nt生效年代:2003年

4.国家重点保护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89

5.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国内绝迹生效年代:1996

6.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7.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赤颈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赤颈鸭的图片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英文名:Eurasian Wigeon)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与其他水鸟混群于湖泊、沼泽及河口地带。赤颈鸭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与西北角,见于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群岛至日本一线,偶见于格陵兰、北美洲等地。在中国东部各地越冬,其分布西限可达西藏南部,海南岛、台湾亦有本物种越冬。

中文学名:赤颈鸭

拉丁学名:Anas penelope

英文俗名:Eurasian W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7厘米)的大头鸭。

雄鸟特征为头栗色而带皮黄色冠羽。体羽余部多灰色,两胁有白斑,腹白,尾下覆羽黑色。飞行时白色翅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照。

雌鸟:通体棕褐或灰褐色,腹白。飞行时浅灰色的翅覆羽与深色的飞羽成对照。下翼灰色-较葡萄胸鸭色深。

虹膜-棕色;嘴-蓝绿色;脚-灰色。

叫声:雄鸟发出悦耳哨笛声whee-oo,雌鸟为短急的鸭叫。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雌鸟
赤颈鸭:雌鸟

地理分布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冰岛、英国、横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俄罗斯北部,一直往东经贝加尔湖到太平洋沿岸和萨哈林岛;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部、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与缅甸北部、中南半岛、日本和菲律宾,也偶尔见于格陵兰、北美洲、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

在中国繁殖于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长江中下游、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新疆、内蒙古、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

分布范围:古北界;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甚或西北。冬季迁至中国北纬35°以南包括台湾及海南的广大地区。地方性常见。

生活习性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中。尤其喜欢在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中活动。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游泳很好,也善潜水。高兴时常将尾翘起,头弯到胸部。飞行快而有力。有危险时能直接从水中或地上飞起,并发出叫声。鸣声响亮清脆。

赤颈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或沼泽地上觅食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也常到岸上或农田觅食青草、杂草种子和农作物。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通常在越冬期间即已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着手营巢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在富有水生植物或岸边有灌木和植物生长的小型湖泊、水塘和小河边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一般离水域不远,但也有远至距水边100—200米的。巢极为简陋,多系地上一个5~7厘米深的凹坑,内放少许枯草,有时根本无任何内垫物,但巢的四周常用大量绒羽围起来,离巢时常用它将卵盖住。每窝产卵7一11枚,一般8—9枚。一天产一枚卵。卵的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0一60×33一41毫米,重41—47克。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2—25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在雌鸟带领下经过40—45天即能飞翔。幼鸟一龄时性成熟。

赤颈鸭每年3月末至4月初从南方迁到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北部,其中部分留下繁殖,部分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1O月初已大量从北部繁殖地迁到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并陆续往南迁徙,一直持续到11月初还见有部分个体滞留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结成群,飞行甚快。常排成一条线飞行。

保护现状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为丰富,是中国冬季较为常见的野鸭之一。据1992年的最新调查资料,中国越冬种群数量为48348只。赤颈鸭在整个世界上的种群数量亦较丰富。据1975年在欧洲和地中海与黑海地区的统计,种群数量达数百万只。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西亚39446只,南亚143152只,东亚69652只,西南亚307只。总计整个亚洲为251557只,不及欧洲丰富,较之1990年统计的320676只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狩猎。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船嘴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船嘴鹭的图片

船嘴鹭(学名:Cochlearius cochlearius,英文名:Boat-billed Heron)是鹭科船嘴鹭属的鸟类。

船嘴鹭生活在秘鲁南部和巴西至墨西哥的红树林沼泽。

中文学名:船嘴鹭

拉丁学名:Cochlearius cochlearius

英文俗名:Boat-billed Her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船嘴鹭属(Cochleari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wc Mexico to ne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船嘴鹭身长约54厘米。是中型涉禽,成鸟有一个黑色的冠,长冠羽披至背部。脸,喉咙和胸部是白色,下体腹部两侧是黑色,双翼棕色。腰部浅灰色。外形和夜鹭非常相似,但有宽大而似船型的巨嘴,这就这个物种船嘴鹭名称的来源,鸟喙主要是黑色。未成熟的幼鸟上体褐色,带点白色底,并且没有头冠。尾羽12枚,脚较细小。跗蹠与中趾(连爪)几等长,但比嘴峰短。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体形呈纺锤形。
船嘴鹭
船嘴鹭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船嘴鹭这是夜行性鸟类。栖息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在溪边或浅水中。船嘴鹭的主要食物是鱼类,甲壳类,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

生长繁殖

在其领地红树林的树丛中营巢,每巢产卵2-4枚,卵呈蓝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地理分布

1.Cochlearius cochlearius zeledoni 分布于墨西哥中西部。

船嘴鹭
船嘴鹭

2.Cochlearius cochlearius phillipsi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和伯利兹。

3.Cochlearius cochlearius ridgwayi分布于洪都拉斯西部、萨尔瓦多和墨西哥南部。

4.Cochlearius cochlearius panamensis 分布于格斯达里加和巴拿马。

5.Cochlearius cochlearius cochlearius 分布于圭亚那西北部、阿根廷东部、巴拿马和亚马逊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cf5a314bb58299fd6fca81170881aa026b053f5f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