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夜鹭的图片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是鹭科夜鹭属的水鸟,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浙江)、夜鹤、夜游鹤(海南)。数量丰富,是很常见的水鸟。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注意夜鹭亚成鸟全身棕色,具有纵纹和点斑,和成鸟羽色差异非常大,模样相近绿鹭。

中文学名:夜鹭

拉丁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英文俗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鹭属(Nycticorax)

繁殖区:Worldwide : except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夜鹭
夜鹭

中等体型(61厘米)、头大而体壮的黑白色鹭。

成鸟:顶冠黑色,颈及胸白,颈背具两条白色丝状羽,背黑,两翼及尾灰色。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雌鸟体型较雄鸟小。繁殖期腿及眼先成红色。

虹膜-亚成鸟黄色,成鸟鲜红;嘴-黑色;脚-污黄。

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绿色,脚黄色。

亚成鸟和成鸟的辨识

夜鹭的成鸟和亚成鸟羽色差异非常大,请注意识别。亚成鸟具褐色纵纹及点斑。请看下面几组图的对比:

夜鹭,繁殖羽,眼睛红色,头后部两根白色丝状饰羽。作者:内含子。
夜鹭,繁殖羽,眼睛红色,头后部两根白色丝状饰羽。作者:内含子。
夜鹭,亚成鸟,标准照。作者:wnyg。
夜鹭,亚成鸟,标准照。作者:wnyg。
夜鹭成鸟头部特写。作者:内含子。
夜鹭成鸟头部特写。作者:内含子。
夜鹭亚成鸟头部特写。作者:长角马。
夜鹭亚成鸟头部特写。作者:长角马。
夜鹭成鸟,飞行版。作者:内含子。
夜鹭成鸟,飞行版。作者:内含子。
夜鹭亚成鸟,飞行版。作者:烟雨朦龙。
夜鹭亚成鸟,飞行版。作者:烟雨朦龙。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一、夜鹭亚成鸟和池鹭亚成鸟的区别:

池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的相似之处在于胸部都有褐色纵纹,区别在于翼缘和背部:池鹭亚成鸟双翼和背部无点斑,翼缘白色;而夜鹭双翼具白色点斑。

二、夜鹭亚成鸟和绿鹭亚成鸟的区别:

绿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上体翼上都具白点,但绿鹭为羽缘白色,远不如夜鹭的粗大白斑;

绿鹭亚成鸟快长为成鸟时,顶冠为黑色。

夜鹭亚成鸟,背部有白斑,作者悠游。
夜鹭亚成鸟,背部有白斑,作者悠游。
绿鹭亚成鸟
绿鹭亚成鸟
池鹭亚成鸟
池鹭亚成鸟

地理分布

夜鹭地理分布图
夜鹭地理分布图

夜鹭分布于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洋、中美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

中国国内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为夏候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为夏候鸟、留鸟;在上海、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台湾,为留鸟。全世界有2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

迁徙
夜鹭,亚成鸟
夜鹭,亚成鸟

在中国,夜鹭为部分留鸟,部分迁徙。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偶尔也见有单个飞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

生活习性

夜鹭亚成鸟,摄影alex陈
夜鹭亚成鸟,摄影alex陈

夜鹭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行性。

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常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也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

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肋,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凋而粗犷。飞行时发出似wok或kowak-kowak的深沉喉音,受惊扰时发出粗哑的呱呱声。

食性
夜鹭亚成鸟,摄影alex陈
夜鹭亚成鸟,摄影alex陈

夜鹭主要以鱼、蛀、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于黄昏以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的于水边泼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的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

生长繁殖

夜鹭喂食(左为幼鸟,右为成鸟),摄影行者2011
夜鹭喂食(左为幼鸟,右为成鸟),摄影行者2011
夜鹭成鸟,黑白色,繁殖羽(长有饰羽)。作者:内含子。
夜鹭成鸟,黑白色,繁殖羽(长有饰羽)。作者:内含子。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也常与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苍鹭等其他鹭类一起成混合群营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

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形状为浅斑状,大小直径为外径30-51厘米,内径28-32厘米,巢高12-15厘米,巢深8-9厘米,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性。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和椭圆形,颜色为蓝绿色,大小为41-48×31-37毫米,平均44×35毫米,卵重22-27克,平均2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1-22天。

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保护现状

夜鹭亚成鸟,身体褐色,具纵纹和白色点斑
夜鹭亚成鸟,身体褐色,具纵纹和白色点斑

夜鹭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三有保护鸟类。目前夜鹭野外数量非常丰富。

马岛夜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马岛夜鹭的图片

马岛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falklandicus)是夜鹭的一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46-60cm。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野外特征甚明显,容易识别。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主要取食蛙类、小鱼、节肢动物、虾、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偶尔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1)【中文别名】福兰克岛夜鹭

【拉丁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falklandicus

【命名时间】Hartert,1914

【英文名称】Black-crownedNight-heron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鹳形目、鹭科、夜鹭属

外形特征

马岛夜鹭是夜鹭的一个亚种。体型:体重♂500-685g,♀450-750g;体长♂480-585mm,♀475-560mm;嘴峰♂57-73mm,♀63-73mm;翅♂260-294mm,♀259-296mm;尾♂93-120mm,♀86-110mm;跗蹠♂65-75mm,♀65-75mm。外形: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额、头顶、枕、羽冠、肩背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后枕部着生2~3根辫状白色冠羽;腰、两翅和尾羽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黄色。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绿色,脚黄色。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2)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常与白鹭、牛背鹭、池鹭等混群。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叫声:飞行时发出似wok或kowak-kowak的深沉喉音,受惊扰时发出粗哑的呱呱声。食物:主要以小鱼、蛙及水生昆虫为食亦食陆生鞘翅日昆虫。虽吃大量小鱼和蛙类,但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作用。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3)

生长繁殖

营巢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巢呈浅盘状,结构粗糙,全由树枝构筑成,大小为外径30-51cm,内径28-32cm,高12-15cm,深8-9cm。4-9月为繁殖期。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有时利用乌鸦旧巢为窝。每只产4-6枚卵。隔日或隔1~3日产1枚卵,产卵期6~9天。卵蓝绿色,钝椭圆形,大小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卵孵化期22~26天;育雏期30~35天;年繁殖力约3.50只。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船嘴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船嘴鹭的图片

船嘴鹭(学名:Cochlearius cochlearius,英文名:Boat-billed Heron)是鹭科船嘴鹭属的鸟类。

船嘴鹭生活在秘鲁南部和巴西至墨西哥的红树林沼泽。

中文学名:船嘴鹭

拉丁学名:Cochlearius cochlearius

英文俗名:Boat-billed Her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船嘴鹭属(Cochleari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wc Mexico to ne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船嘴鹭身长约54厘米。是中型涉禽,成鸟有一个黑色的冠,长冠羽披至背部。脸,喉咙和胸部是白色,下体腹部两侧是黑色,双翼棕色。腰部浅灰色。外形和夜鹭非常相似,但有宽大而似船型的巨嘴,这就这个物种船嘴鹭名称的来源,鸟喙主要是黑色。未成熟的幼鸟上体褐色,带点白色底,并且没有头冠。尾羽12枚,脚较细小。跗蹠与中趾(连爪)几等长,但比嘴峰短。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体形呈纺锤形。
船嘴鹭
船嘴鹭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船嘴鹭这是夜行性鸟类。栖息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在溪边或浅水中。船嘴鹭的主要食物是鱼类,甲壳类,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

生长繁殖

在其领地红树林的树丛中营巢,每巢产卵2-4枚,卵呈蓝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地理分布

1.Cochlearius cochlearius zeledoni 分布于墨西哥中西部。

船嘴鹭
船嘴鹭

2.Cochlearius cochlearius phillipsi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和伯利兹。

3.Cochlearius cochlearius ridgwayi分布于洪都拉斯西部、萨尔瓦多和墨西哥南部。

4.Cochlearius cochlearius panamensis 分布于格斯达里加和巴拿马。

5.Cochlearius cochlearius cochlearius 分布于圭亚那西北部、阿根廷东部、巴拿马和亚马逊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ab9a13e4da1166509bdc078e2f47ebf7e311cc81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