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褐头山雀的图片

褐头山雀(学名:Poecile montanus,英文名:Willow Tit)是山雀科高山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唧唧鬼子。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无翼斑或项纹。分布于欧洲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东至前苏联、蒙古、以至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一般生活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士格劳宾登州的山地森林。

中文学名:褐头山雀

拉丁学名:Poecile montanus

英文俗名:Willow Tit

命名作者:Conrad von Baldenstein, 182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高山山雀属(Poecile)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头山雀:形态特征图
褐头山雀:形态特征图

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

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头山雀和沼泽山雀的区别:两者外形高度相似。

地理分布

褐头山雀:地理分布图
褐头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亚种分化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1、褐头山雀西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affin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贺兰山和甘肃。

2、褐头山雀东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分布于前苏联、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Kultuk。

3、褐头山雀新疆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songarus)。分布于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天山山脉。

4、褐头山雀华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stotzner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北承德。

5、褐头山雀西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weigoldic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维西县巴迪公社境内。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生活习性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从海拔800米至4000米左右均有它们的分布。多结小群或大群活动,大群可达100余只,有时也见到成对或单独活动。性活泼,在林间枝叶间不回穿梭,很省在树停息,叫声如“zi-zi-zi-her-her”.据胃检,食物为昆虫,有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及鳞翅目的成虫及幼虫。

褐头山雀在林区多种昆虫,所食昆虫大多为森林害虫,因而对防治森林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生长繁殖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繁殖期为4-8月份,巢筑于树洞中,距地面1-5米,根据23个鸟巢统计,洞口大小为18*48-35*50毫米,洞深70-170毫米,内径5.0-11.0,外径7.0-13.6厘米,植物纤维、羽毛和兽毛等衬垫。雌雄均参加或巢活动。一般5月初开始产卵,每巢产卵7-9枚,卵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有时形成杯状。

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为12-16天,雏过同后15-16天离巢飞出。

银喉长尾山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银喉长尾山雀的图片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英文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又叫做银喉山雀。其东北亚种身体几乎全白,现已提升为独立鸟种北长尾山雀。全长约16厘米,美丽小巧,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尾羽长度与头体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亚种图案不同,注意区别。

中文学名:银喉长尾山雀

拉丁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英文俗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

命名作者:Moore, F, 185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中文属名: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繁殖区:古北界 : c, ne, e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银喉长尾山雀:左边独立为北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左边独立为北长尾山雀

美丽而小巧蓬松的山雀(16厘米)。细小的嘴黑色,尾甚长,黑色而带白边。

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中国东北的(指名)亚种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长江流域的亚种(glaucogularis)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中国东部的亚种(vinaceus)似glaucogularis 但色淡。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为短促的单音ssrit,示警时发出金属般尖细颤音seehwiwiwiwi。也作干涩的颤鸣声及高音seeh-seeh-seeh,尤其在飞行联络时。

亚种分化

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caudatus)。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该鸟已从银喉长尾山雀亚种中独立出来,成了独立的鸟种,称为“北长尾山雀”,英文名Northern Long-tailed Tit,编号809。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长江亚种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

银喉长尾山雀华北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似长江亚种但色淡。

长江亚种和华北亚种的区别方法和图片,还请您编辑补充。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摄影朱老虎,摄于欧洲。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摄影朱老虎,摄于欧洲。
银喉长尾山雀的东北亚种(北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的东北亚种(北长尾山雀)
这个应该是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如有误,请指正。摄于2010年江苏无锡。
这个应该是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如有误,请指正。摄于2010年江苏无锡。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育雏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育雏

生活习性

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常见于树冠或灌丛顶部,捕食空中的昆虫。

食物中约有95%是危害树木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蛾、蚜虫和象鼻虫等,对卫护林木有益。

生长繁殖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

3~4月开始繁殖,多营巢于落叶松的枝杈间,每窝产卵6~8枚或9~10枚,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尤密集。雌鸟孵卵。雏鸟离巢后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多次后,才随亲鸟离开巢区。

地理分布

银喉长尾山雀:地理分布图
银喉长尾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诸多亚种见于整个欧洲及温带亚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指名)、西南至华中及华北(vinaceus)和华中至华东(glaucogularis)的开阔林及林缘地带。

褐头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褐头翡翠的图片

褐头翡翠(学名:Halcyon albiventris,英文名:Brown-hooded Kingfisher)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喉颈及下体白色,背黑色,翼尖、腰、尾蓝色。分布于非洲东部、南部和西南部的稀树草原地带。

中文学名:褐头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albiventris

英文俗名:Brown-hood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翡翠属(Halcyon)

繁殖区:非洲 : e, se, w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褐头翡翠身长23- 24cm。成年雄鸟,从头顶到颈部是具黑色条纹的褐色羽毛。翕和披风黑色,喉咙、下体至尾巴白色。腹部和两侧或多或少有明显的奶油色,这取决于个体。腰部、尾巴是蓝色。鸟喙红色,喙尖处有小黑斑。

雌鸟稍大于雄鸟,羽毛的颜色也略有不同:头顶部的条纹不是黑色,而尾巴和翅膀泛绿色调。幼鸟酷似雌鸟。它们羽毛较暗。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褐头翡翠:地理分布图
褐头翡翠:地理分布图

褐头翡翠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生活习性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活动在各风景区、花园、椰子种植园和芒果树林或常绿森林的树林边缘。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褐头翡翠

生长繁殖

褐头翡翠:幼鸟
褐头翡翠:幼鸟

褐头翡翠产卵期在9月至12月。营巢于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一米长的斜坡式隧道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雌鸟下4至5枚卵,大小约27.5毫米。孵化持续14天。

亚种分化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4种)

1.Halcyon albiventris prentissgrayi 分布于加蓬、刚果、扎伊尔、安哥拉、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

2.Halcyon albiventris orientalis 分布于索马里、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

3.Halcyon albiventris vociferans Clancey 分布于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

4.Halcyon albiventris albiventris 分布于津巴布韦。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011814e012c0d5da8c6075c4668d5cfabc84784a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