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趾鹑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林三趾鹑的图片

林三趾鹑(学名:Turnix sylvaticus,英文名:Common Buttonquail)是三趾鹑科三趾鹑属的鸟类。

林三趾鹑(学名:Turnix sylvatica,英文名:Common Buttonquail)为三趾鹑科三趾鹑属的鸟类,又叫做普通三趾鹑。胸部棕色,两胁具黑斑。分布于西班牙南端,非洲部分地区及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国内分布于广东、海南和台湾,分布区域较为狭窄,很少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及利亚。 

中文学名:林三趾鹑

拉丁学名:Turnix sylvaticus

英文俗名:Common Buttonquail

命名作者:Desfontaines,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三趾鹑科(Turnicidae)

中文属名:三趾鹑属(Turnix)

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5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林三趾鹑:形态特征图
林三趾鹑:形态特征图

体型非常小(14厘米)的棕褐色鹑样鸟。其特征为棕胸,上体具白色纹,两胁具略红的黑斑。雌鸟体型略大,色深而较多红。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近白。

叫声:低的moo声或串音。习性:似较为常见的棕三趾鹑。

生活习性

林三趾鹑(摄于泰国)
林三趾鹑(摄于泰国)

栖息于平地及低海拔丘陵地。出现于草原底层及溪畔草丛中。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当前发现的纪录非常少。生性隐密,于草丛中漫步,并不容易察觉。以昆虫及草籽为主食。

鸣叫声警戒声为低沉、宏亮、持续的「嗼、嗼、嗼」声。雌鸟亦会发出持续的「呜哇、呜哇」声,以吸引雄鸟,雄鸟也会发出连串的颤音回应。

亚种分化

林三趾鹑南方亚种(学名:Turnix sylvatica mikado)。在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东南亚、中国东南部、菲律宾及爪哇。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台湾、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地理分布

林三趾鹑:地理分布图
林三趾鹑:地理分布图

分布状况:亚种mikado为罕见低地留鸟,见于广东、台湾及海南岛的开阔草地。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东南亚、中国东南部、菲律宾及爪哇。

生长繁殖

林三趾鹑(摄于印度)
林三趾鹑(摄于印度)

一妻一夫制或一妻多夫制。筑巢於地上,在地面挖一浅凹为巢,每窝产3至5枚卵,卵浅褐色、有深褐色斑点,大小平均为26.7 × 20mm。雏鸟早熟性,出生後2至3天即可自行觅食。

黄脚三趾鹑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长繁殖、生活习性

黄脚三趾鹑的图片

黄脚三趾鹑(学名:Turnix tanki)属于鸻形目三趾鹑科三趾鹑属,俗名黄地闷子、三爪爬、水鹌鹑、水鸡、田鸡。 体型小(16厘米)的棕褐色三趾鹑,不善飞。具三个朝前的黄色脚趾,眼珠白色。上体及胸两侧具明显的黑色点斑。黄脚三趾鹑为一妻多夫制。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中文学名:黄脚三趾鹑

拉丁学名:Turnix tanki

英文俗名:Yellow-legged Buttonquail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三趾鹑科(Turnicidae)

中文属名:三趾鹑属(Turnix)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黄脚三趾鹑
黄脚三趾鹑

体型小(16厘米)的棕褐色三趾鹑,上体及胸两侧具明显的黑色点斑。飞行时翼覆羽淡皮黄色,与深褐色飞羽成对比。与其他三趾鹑区别在腿黄色。雌鸟的枕及背部较雄鸟多栗色。

虹膜-黄色;嘴-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声大叫。

黄脚三趾鹑
黄脚三趾鹑
黄脚三趾鹑
黄脚三趾鹑

地理分布

黄脚三趾鹑
黄脚三趾鹑

分布范围:亚洲东部、印度、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相当常见,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blandfordii在中国繁殖于由西南、华南、华中、华东至东北的大部地区,北方种群冬季迁至南方。

亚种分化

黄脚三趾鹑
黄脚三趾鹑黄脚三趾鹑南方亚种(学名:Turnixtankiblanfordi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生长繁殖

繁殖黄脚三趾鹑的繁殖习性非常特殊,它实行的是一妻多夫。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90%以上的鸟类实行一雌一雄的生活,大约2%的鸟类实行一雄多雌的生活,而像黄脚三趾鹑这样一雌多雄的鸟类只有0.4%左右。

雌鸟比雄鸟个大而健壮,羽色也较艳丽,求偶炫耀行为由雌鹑主动表露。初夏的夜晚,雌鹑发出“布——呜”的声音求偶,雄鹑则以柔和的“吱吱”声前来呼应。这时,雌鹑特别兴奋,围着雄鸟转来转去,并作出各种炫耀姿态,尽力讨得雄鹑欢心。如果此时有其他雌鹑闯来,两只雌鹑之间就会上演“抢新郎”的闹剧。经过凶狠的搏斗,败者逃窜,胜者得偶。然而,一旦交配,产卵,雌鹑就不辞而别,另择新婿。而雄鹑承担起全部孵卵育雏的任务。

一个繁殖季节中,一只雌鹑可重复婚配多次,占有几只雄鹑。三趾鹑的巢建在农田、草丛和灌木丛中,比较简陋,在一个深2~3厘米的土坑里铺着几根干草,草上有4枚梨形的浅灰色鸟蛋,蛋上密布红棕色、紫黑色和暗黄色的小斑点,这就是它的巢。在这种母系社会的繁殖特征中,由于雌鸟能够从繁重的孵卵,育雏任务中解放出来,能够多产些卵,多留一些后代。这是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捕食者掠夺卵和幼雏的适应。因此我们说,雌鸟对整个种族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生活习性

以小群活动于灌木丛、草地、沼泽地及耕作地,尤喜稻茬地。

灰山鹑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饲养管理

灰山鹑的图片

灰山鹑(学名:Perdix perdix,英文名:Grey Partridge)是雉科山鹑属的鸟类。

灰山鹑(学名:Perdix perdix)为雉科山鹑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亚洲(西起乌拉尔山、东达西萨彦岭西部、北起鄂毕河流域、南达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山脚干涸的峡谷、高山、有白杨、赤杨杂树的高地、河边或湖边的树丛、山地田野以及农村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灰山鹑

拉丁学名:Perdix perdix

英文俗名:Grey Partridg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鹑属(Perdix)

繁殖区:古北界 : w, w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山鹑
灰山鹑灰山鹑全长约300毫米。

雄鸟,上体灰褐色,杂以黑褐色不规则密纹及淡栗色横斑。头顶及枕羽黑褐色,具棕黄色羽干纹;眼上有淡色纹;耳羽深褐色;飞羽及翼上覆羽暗褐色,散布棕白色及棕黄色横斑;中央尾羽棕黄色,有黑褐色横斑及波浪状细斑;外侧尾羽栗色具棕白色端斑;下体近白;在下胸部有马蹄形栗色块斑;胁部黄棕色,杂以黑色不规则横纹。

雌鸟羽色似雄鸟,但胸部无栗色斑。

虹膜-褐色;嘴-近黄;脚-黄色。

生活习性

灰山鹑
灰山鹑

灰山鹑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高山等各类生境,夏季多在高山乱石荒坡、有稀疏树木和灌丛的高原草地、或在山脚沟谷、河边、湖边矮树丛以及山地田野等生境中,冬季常到山脚平原、农田耕地以及村庄附近的打谷场或干草堆上活动。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或为家族群、或为由家族群组成的更大群体。通常为5一15只的群体活动。

雄鸟叫声嘎嘎,似ki-errr-ik, ki-errr-ik,重音在errr上。性情活泼,善于奔跑和隐蔽。受驱赶时发出低沉的grrree-grrree叫声。飞行快速且呈直线飞行,但通常飞不多远即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起飞时常发出高声鸣叫。飞行不高,常紧贴地面飞行,两翅煽动迅速,并发出清晰的振翅声。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叶、芽、花、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谷物等农作物,特别是秋冬季节,常在农田地中觅食,此外也吃蚱蜢、蝗虫、蟋蟀等小型无脊推动物和昆虫,特别是夏季。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中午多在阴凉处休息。

生长繁殖

灰山鹑
灰山鹑每年1一2月间已有个体开始求偶鸣叫。求偶表演多在清晨太阳升起之前。雄鸟不断地跳跃式地往上飞,同时发出兴奋的叫声,雌鸟一边不断地回鸣,一边向雄鸟靠近,然后雄鸟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交配可以一直持续到6月。配偶为一雌一雄制,配对形成后,雄鸟和雌鸟便成对离开群体。

灰山鹑营巢于富有灌丛和蒿草的平原沟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山区疏林、树丛地区。巢多置于地上高草丛中或灌丛下,有灌木和草的隐蔽,一般很难发现。雄鸟和雌鸟往往共同营巢。巢的结构甚为简单,主要是在松软的地上凹处刨一个浅坑,垫以干草、苔藓和羽毛等即成。每窝产卵10—20枚,最多达26枚。产卵通常一天产一枚。卵的颜色为灰色或灰绿色,大小为32—39×24—29毫米,重量为9—13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或雌鸟孵卵,雄鸟在巢区警戒。雌鸟有较强的恋巢性。孵化期为21—26天,雏鸟孵出当天即可随亲鸟活动,一直到秋天均成对或成家族小群生活。

地理分布

灰山鹑的分布范围很大,几乎遍及整个欧洲,从英伦三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向东经欧洲中部、东部到亚洲中部、伊朗北部等地。但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塔城和准噶尔盆地一带。

亚种分化

灰山鹑
灰山鹑灰山鹑北疆亚种(学名:Perdix perdix robusta)。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泰山脉。

饲养管理

设备条件
灰山鹑
灰山鹑通常饲养在简单笼舍内,经繁殖几代,俟较驯而不畏人以后,亦可放养。笼舍围以铁丝网,网眼大小以野鸟(如麻雀等)不能钻人为度(直径约1.5—2.5厘米)。地面应为利水的砂地,便于鸡类拣食和进行砂浴。在可能条件下笼舍内还种些树木;并散置岩石,以利于鸡类的栖息隐蔽。若笼舍小,应有小房舍或棚,安置栖木和御寒设备。饲料

(1)植物性饲料:包括玉米、高梁、大米、大麦、麻籽(或苏子)等粒料;玉米面30%,高梁面10%,豆面(或豆饼面)20%,大麦渣22%,麸皮10%,鱼粉(或蚕蛹粉) 4.5%,骨粉3%,盐0.5%混合粉料;及各种叶菜(如白菜、菠菜、油菜等)、苜蓿、嫩草、瓜果、胡萝卜等青饲料。

(2)动物性饲料:熟鸡蛋、碎肉(或肝)、鱼粉、蚕蛹粉、面粉虫即黄粉甲幼虫(Tenebrio molitor)。

(3)补充饲料:骨粉(或蛎壳)、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

粒料中,除麻籽为冬季补充饲料外,其他种类四季都有;粉料通常与动物性饲料和青饲料混匀后(称为软料)饲喂,每日二次。补充饲料在特殊情况下(如繁殖、换羽、舍内过冬或育雉等)才酌情供给。

管理
灰山鹑
灰山鹑鸡类成对单笼饲养,或成群甚至混群饲养均可。从雄鸟繁殖期好斗的特性,单笼饲养较好。灰山鹑胆小怕惊。在初养时应尽力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惊动,以防突然惊起而致撞伤。饲料要保证不发霉变质,饮水要清洁,撒到地面的软料及时清扫;污水取出,忌洒在地面上;地面砂土,春季及秋季各更换一次。在饲养中,春季注意防止互斗现象,及时拣出所产之卵;夏季注意防暑防霉;夏末和秋季注意换羽情况;冬季注意防风防寒。

本文Hash:b093e4589843ee68fa8353bd9d93d9244156bf9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