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冠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火冠雀的图片

火冠雀(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英文名:Fire-capped Tit),原作为攀雀科的鸟类,现调整为山雀科鸟类,自成一属。雄鸟前额及喉部火红色。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以及冬季见于平原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姆拉。

中文学名:火冠雀

拉丁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

英文俗名:Fire-capped Tit

命名作者:Burt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火冠雀属(Cephalopy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 Laos

非繁殖区:c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火冠雀外形特征
火冠雀外形特征

体型甚小(10厘米)的山雀。看似啄花鸟。

雄鸟:特征为前额及喉中心棕色,喉侧及胸黄色,上橄榄色,翼斑黄色。雌鸟暗黄橄榄色,下体皮黄,翼斑黄色,过眼线色浅。

亚成鸟下体白色。亚种olivaceus比指名亚种绿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高音的tsit,tsit及轻柔的whitoo-whitoo声。鸣声由细而高的音律构成,甚似煤山雀。

地理分布

火冠雀地理分布图
火冠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及中部,稀有候鸟至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于西藏极西南部;olivaceus为非罕见留鸟于云南、四川、西藏东部、贵州及甘肃南部;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

生活习性

火冠雀飞行图
火冠雀飞行图

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

生长繁殖

火冠雀
火冠雀

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鸟巢放置在树叉或树洞里。鸟巢入口处位于地面6至12米以上,很难找到。用干牧草,草根和羽毛织成。雌鸟建巢,但雄鸟常常在附近很短的距离歌唱。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亚种分化

火冠雀
火冠雀

1、火冠雀指名亚种(学名:Cephalopyrusflammicepsflammiceps),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和印度。

2、火冠雀西南亚种(学名:Cephalopyrusflammicepsolivaceus),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阿萨姆,阿鲁纳恰尔邦),中国(宁夏,甘肃东南,陕西,四川,西藏东南,云南和贵州),缅甸,泰国和老挝。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松雀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松雀鹰的图片

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virgatus,英文名:Besra)是鹰科鹰属中等体型的猛禽,别名松儿、松子鹰、摆胸、雀贼、雀鹰、雀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通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和中国。

中文学名:松雀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virgatus

英文俗名:Besra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2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属(Accipiter)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松雀鹰:形态特征图
松雀鹰: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

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

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雏鸟饥饿时发出反复哭叫声shew-shew-shew。

松雀鹰辨识方法,作者吾爱北方苍鹰
松雀鹰辨识方法,作者吾爱北方苍鹰
松雀鹰:成鸟飞行图
松雀鹰:成鸟飞行图
松雀鹰:幼鸟
松雀鹰:幼鸟
松雀鹰:幼鸟
松雀鹰:幼鸟

生活习性

松雀鹰
松雀鹰

松雀鹰通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喜在6~13米高的乔木上筑巢,以树枝编成皿状。主要捕食鼠类、小鸟、昆虫等动物。

生长繁殖

松雀鹰
松雀鹰

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4~5枚。卵为浅蓝白色,并带有明显的赤褐色斑点,孵化期约1个月左右。

地理分布

松雀鹰:地理分布图
松雀鹰:地理分布图

国外分布: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国内分布: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山地、西藏南部至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affinis为中国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nisoides为中国东南部留鸟。fuscipectus见于台湾。广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见。

亚种分化

松雀鹰
松雀鹰

1、松雀鹰南方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affinis)。在中国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脉向东至云南、贵州、广西、向北至四川、陕西、南到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2、松雀鹰台湾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fuscipectus)。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3、松雀鹰北方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gularis)。分布于中国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4、松雀鹰东南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nisoides)。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Malacca

保护现状

松雀鹰
松雀鹰

松雀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勺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勺鸡的图片

勺鸡(学名:Pucrasia macrolopha,英文名:Koklass Pheasant)属鸡形目雉科勺鸡属,又名柳叶鸡、角鸡。体长55~60厘米。雄鸟头部呈金属暗绿色,具棕褐色长形冠羽;颈部两侧有明显白色块斑;雌鸟体羽以棕褐色为主。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中。以植物根、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终年成对活动,秋冬成家族小群。广布于中国辽宁省以南至西藏东南部的中部地区。勺鸡虽然分布区范围较大,但分布区不连续,每地的数量都不多。勺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勺鸡

拉丁学名:Pucrasia macrolopha

英文俗名:Koklass Pheasant

命名作者:Lesson, 1829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勺鸡属(Pucrasi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勺鸡绘图
勺鸡绘图

体大(61厘米)而尾相对短的雉类。具明显的飘逸型耳羽束。

雄鸟:头顶及冠羽近灰;喉、宽阔的眼线、枕及耳羽束金属绿色;颈侧白;上背皮黄色;胸栗色;其他部位的体羽为长的白色羽毛上具黑色矛状纹。

雌鸟:体型较小,具冠羽但无长的耳羽束;体羽图纹与雄鸟同。

亚种细部有别– joretiana 冠羽短,胸部无黄色;ruficollis 上胸多赤褐色;darwini 下体皮黄色;xanthospila 上体羽毛多条纹,雌鸟灰色重而黑色斑纹少。

虹膜-褐色;嘴-近褐;脚-紫灰。

叫声:叫声易与其他雉类分。响亮、震耳的粗犷叫声khwa-kha-kaak或kok-kok-kok…ko-kras远外可辨。倒数第二音高,但重音在最后。

勺鸡:雄鸟
勺鸡:雄鸟
勺鸡:雌鸟
勺鸡:雌鸟

地理分布

勺鸡地理分布图
勺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及东部。

分布状况:罕见,北方和南方的分布范围均有缩小。西部及北部的个体于海拔1200~4600米间做季节性迁移,但在东部只见于海拔600~1500米处。几个亚种见于中国 — xanthospila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山西北部;ruficollis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宁夏、四川北部及西部;joretiana在安徽西部;darwini在湖北、四川东部、贵州、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西及广东北部;meyeri在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广布于中国辽宁省以南至西藏东南部的中部地区。勺鸡虽然分布区范围较大,但分布区不连续,每地的数量都不多,例如安徽大别山的安徽亚种密度为每公顷0.12—0.23只;四川北川、宝兴、南坪等地的陕西亚种的密度分别为每公顷0.02、0.05和0.007只;宁夏六盘山的河北亚种密度为每公顷0.01只等等。生境与红腹角雉相似,主要栖息于中亚热带中山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亚高山矮林灌丛中,但罕见于山顶矮林灌丛带。

亚种分化

勺鸡:雄鸟
勺鸡:雄鸟

勺鸡东南亚种(学名:Pucrasia macrolopha darwin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山地。

勺鸡安徽亚种(学名:Pucrasia macrolopha joretian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安徽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徽霍山。

生活习性

勺鸡:雄鸟
勺鸡:雄鸟

勺鸡习性常栖息于海拔1000~4000米处的松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中,特别喜欢在高低不平而密生灌丛多岩坡地。平时成对活动,很少结群。清晨和傍晚觅食,以植物种子和果实等为主。

以植物根、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终年成对活动,秋冬成家族小群。常单独或成对。遇警情时深伏不动,不易被赶。枪响或倒树的突发声会使数只雄鸟大叫。雄鸟炫耀时耳羽束竖起。喜开阔的多岩林地,常为松林及杜鹃林。主要以植物的根、果实及种子为食。

雌雄鸟在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别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仅在饮水,沙浴、攻击等行为活动时间雌鸟显著多于雄鸟,不同繁殖时期的时间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仅在饮水,沙浴、攻击等行为活动时间雌鸟显著多于雄鸟,不同繁殖时期的时间分配存在着显著的,早期用于繁殖的时间明显多于晚期,而在晚期和于理羽的时间的显著多于早期,其余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生长繁殖

勺鸡:雄鸟
勺鸡:雄鸟

勺鸡为一雄一雌制。4月底至7月初繁殖,在地面以树叶、杂草筑巢。每窝产卵5~7枚,乳黄色,带不规则浅红或茶褐色的粗斑。孵卵以雌鸟为主,21~22天,雏鸟出壳后能独立活动,多活动在山地。

保护现状

勺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因素:1、栖息地破坏:中国东部人口密集,林砍伐和农业开发等人类行为对勺鸡构成了威胁。2、作为食物被捕猎。

本文Hash:30ce9301dbd87c5c24938d4322f925a7b8894c0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