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雀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松雀鹰的图片

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virgatus,英文名:Besra)是鹰科鹰属中等体型的猛禽,别名松儿、松子鹰、摆胸、雀贼、雀鹰、雀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通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和中国。

中文学名:松雀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virgatus

英文俗名:Besra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2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属(Accipiter)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松雀鹰:形态特征图
松雀鹰: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

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

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雏鸟饥饿时发出反复哭叫声shew-shew-shew。

松雀鹰辨识方法,作者吾爱北方苍鹰
松雀鹰辨识方法,作者吾爱北方苍鹰
松雀鹰:成鸟飞行图
松雀鹰:成鸟飞行图
松雀鹰:幼鸟
松雀鹰:幼鸟
松雀鹰:幼鸟
松雀鹰:幼鸟

生活习性

松雀鹰
松雀鹰

松雀鹰通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喜在6~13米高的乔木上筑巢,以树枝编成皿状。主要捕食鼠类、小鸟、昆虫等动物。

生长繁殖

松雀鹰
松雀鹰

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4~5枚。卵为浅蓝白色,并带有明显的赤褐色斑点,孵化期约1个月左右。

地理分布

松雀鹰:地理分布图
松雀鹰:地理分布图

国外分布: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国内分布: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山地、西藏南部至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affinis为中国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nisoides为中国东南部留鸟。fuscipectus见于台湾。广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见。

亚种分化

松雀鹰
松雀鹰

1、松雀鹰南方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affinis)。在中国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脉向东至云南、贵州、广西、向北至四川、陕西、南到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2、松雀鹰台湾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fuscipectus)。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3、松雀鹰北方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gularis)。分布于中国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4、松雀鹰东南亚种(学名:Accipitervirgatusnisoides)。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Malacca

保护现状

松雀鹰
松雀鹰

松雀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鹰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鹰雕的图片

鹰雕(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英文名:Mountain Hawk-Eagle)属鹰科鹰雕属,原学名为Spizaetus nipalensis,又叫做熊鹰(台湾)、赫氏角鹰。是一种体形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70至72厘米。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下体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鹰雕

拉丁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Mountain Hawk-Eagle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雕属(Nisae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aiwan and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鹰雕
鹰雕

体大(74厘米),细长,腿被羽,翼甚宽,尾长而圆,具长冠羽。有深色及浅色型。

深色形:上体褐色,具黑及白色纵纹及杂斑;尾红褐色有几道黑色横斑;颏、喉及胸白色,具黑色的喉中线及纵纹;下腹部、大腿及尾下棕色而具白色横斑。

浅色型:上体灰褐;下体偏白,有近黑色过眼线及髭纹。

虹膜-黄至褐色;嘴-偏黑,蜡膜绿黄;脚-黄色。

叫声:拖长的尖厉叫声。

飞翔时翅膀显得十分宽阔,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成鸟飞行
鹰雕:成鸟飞行

地理分布

鹰雕
鹰雕

在中国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鹰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地区,东方亚种见于东北地区,福建亚种见于东南和华南地区,海南亚种仅见于海南岛。大多数为留鸟,少数在繁殖期后到处游荡,但都极为罕见,有些甚至只有早期的记录。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palensis为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高可至海拔4000米。fokiensis 为罕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台湾及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orientalis为繁殖鸟,于中国东北,越冬在台湾。

生活习性

鹰雕
鹰雕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阔叶林和林缘地带活动。经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个翅膀平伸,煽动较慢,有时也在高空盘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乔木树上。叫声十分喧闹。

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生长繁殖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繁殖营巢于山地森林中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结构较为庞大。通常位于树上部靠近主杆的枝杈上。

繁殖期为1—6月。每窝产卵2枚,也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通常为淡灰白色或白色,没有斑点或者仅有不清晰的淡红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孵化由雌鸟承担,护巢性很强。

亚种分化

鹰雕福建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fokiensis)。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鹰雕指名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鹰雕东方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oriental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鹰雕海南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whitehead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

保护现状

面临问题:族群稀少,又是养鹰者热衷的对象,赖以生存之中、 高海拔原始森林频遭砍伐及人为开发压力,本种的生存汲汲可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火冠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火冠雀的图片

火冠雀(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英文名:Fire-capped Tit),原作为攀雀科的鸟类,现调整为山雀科鸟类,自成一属。雄鸟前额及喉部火红色。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以及冬季见于平原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姆拉。

中文学名:火冠雀

拉丁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

英文俗名:Fire-capped Tit

命名作者:Burt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火冠雀属(Cephalopy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 Laos

非繁殖区:c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火冠雀外形特征
火冠雀外形特征

体型甚小(10厘米)的山雀。看似啄花鸟。

雄鸟:特征为前额及喉中心棕色,喉侧及胸黄色,上橄榄色,翼斑黄色。雌鸟暗黄橄榄色,下体皮黄,翼斑黄色,过眼线色浅。

亚成鸟下体白色。亚种olivaceus比指名亚种绿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高音的tsit,tsit及轻柔的whitoo-whitoo声。鸣声由细而高的音律构成,甚似煤山雀。

地理分布

火冠雀地理分布图
火冠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及中部,稀有候鸟至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于西藏极西南部;olivaceus为非罕见留鸟于云南、四川、西藏东部、贵州及甘肃南部;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

生活习性

火冠雀飞行图
火冠雀飞行图

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

生长繁殖

火冠雀
火冠雀

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鸟巢放置在树叉或树洞里。鸟巢入口处位于地面6至12米以上,很难找到。用干牧草,草根和羽毛织成。雌鸟建巢,但雄鸟常常在附近很短的距离歌唱。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亚种分化

火冠雀
火冠雀

1、火冠雀指名亚种(学名:Cephalopyrusflammicepsflammiceps),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和印度。

2、火冠雀西南亚种(学名:Cephalopyrusflammicepsolivaceus),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阿萨姆,阿鲁纳恰尔邦),中国(宁夏,甘肃东南,陕西,四川,西藏东南,云南和贵州),缅甸,泰国和老挝。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eac86468b7e4a1f6555db28e68fe0032146417a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