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鹈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斑嘴鹈鹕的图片

斑嘴鹈鹕(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英文名:Spot-billed Pelican)为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俗名花嘴鹈鹕、塘鹅、犁鹕、逃河、淘河、淘鹅。繁殖在中亚地带及欧亚洲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以南的东部地区、偶见于新疆、云南、繁殖在东南部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河川、湖泊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斑嘴鹈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斑嘴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英文俗名:Spot-billed Pelica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鹈鹕科(Pelecanidae)

中文属名:鹈鹕属(Pelecanus)

繁殖区:东洋界 : se India, Sri Lanka, Sumatr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为大型涉禽。体长140~160厘米,体重约10~12公斤。喙长而宽大,有蓝黑色斑点,上喙尖端呈钩状,下喙具有发达的暗紫色皮肤质喉囊。颈部较长,呈白色,枕部具有粉红色羽冠,后颈部有一条粉红色翎羽。体背羽为灰褐色,初级和次级飞羽及大覆羽为黑褐色,腹羽呈白色,胸部羽呈矛状。尾部比较短,呈银灰色。后肢短,生于腹部靠后,趾间有全蹼。

体型甚大(140厘米)的灰色鹈鹕。以体羽灰色,嘴具蓝色斑点为特征。两翼深灰,体羽无黑色,喉囊紫色且具黑色云状斑。

虹膜-浅褐;眼周裸露皮肤-偏粉;嘴-粉红;脚-褐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沙哑的嘶声。

斑嘴鹈鹕:成鸟,非繁殖羽
斑嘴鹈鹕:成鸟,非繁殖羽
斑嘴鹈鹕:亚成鸟
斑嘴鹈鹕:亚成鸟

地理分布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

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西南部、斯里兰卡、缅甸及中国东部;可能在东南亚、菲律宾 也有分布。往南迁移。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不确定。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华东及华南沿海从江苏至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岛。山东偶尔有过境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均可疑,可能与卷羽鹈鹕有混淆。在中国可能已绝迹。

生活习性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

结大群生活。栖居于有荫的沿海港口、河口、湖泊及大型河流。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

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

生长繁殖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

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乌白色,大小为81-83mm×47-58mm,平均79mm×53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亚种分化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新疆亚种(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分布于繁殖在中亚地区及欧洲东南部、冬迁亚洲西南部、印度、偶见于埃及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在罗布泊地区、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偶见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斯拉夫Damatia。

斑嘴鹈鹕指名亚种(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以至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于长江下游、福建、冬迁两广及云南、偶见于河北、山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群岛。

钩嘴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钩嘴翠鸟的图片

钩嘴翠鸟(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英文名:Hook-bill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钩嘴翠鸟属的唯一种。上嘴端向下弯曲。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

中文学名:钩嘴翠鸟

拉丁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

英文俗名:Hook-bill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钩嘴翠鸟属(Melidor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钩嘴翠鸟身长27cm,雌鸟体重85-110g,雄鸟体重90-110 g。头顶和前额是黑色羽毛,两侧有斑点状宝石蓝色的羽毛装饰。该鸟眼先黑色,白领,脖子上有断续的黑色圆圈。翕、背部、尾巴、翅膀深棕色,有鳞片黄斑分布其上。下体和分尾完全白色,往往或多或少有浅黄色,粉红色或黄色色调。有些钩嘴翠鸟的下颏,喉咙及胸部的镶着精细的黑色纹。上颌骨有黑颜色。虹膜深褐绿色,腿灰色。成年雌鸟不同于雄鸟,前额和顶部的羽毛有一道黄绿色的纹。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洲界的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钩嘴翠鸟在其生活的地区的低地森林和树丛中很常见,尤其是低于700米的区域,它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为海拔1280米。一般活动在雨林森林、柚木种植园或橡胶园,也有少数甚至进入城市。

大部分活动时间在黄昏和晚上。它们常在茂密的森林鸣叫,有时在夜间,特别是黎明前。有月亮的时候,它呼声不断,常引得一些鸟类应对模仿它们的声音。钩嘴翠鸟一般栖息在高大树木的顶部,通常在阴凉处。

食物和摄食行为人们知之甚少,往往只能参照和它同地区的翠鸟生活方式来推断。主要以大型昆虫(包括竹节虫)和青蛙为食。

生长繁殖

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鸟巢11至12公分。雌鸟每次产2枚卵。雄鸟参与孵化。繁殖期一般在干旱季节,从7月至10月。

亚种分化

1.Melidora macrorrhina waigiuensis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卫古岛(Waigeo Island)。

2.Melidora macrorrhina macrorrhina 分布于巴塔塔岛(Batanta Island)、苏拉瓦提(Salawati)、和新几内亚。

3.Melidora macrorrhina jobiensis 分布于新几内亚。

斑喉希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喉希鹛的图片

斑喉希鹛(学名:Minla strigula,英文名:Bar-throated Minla)是噪鹛科希鹛属的鸟类。

斑喉希鹛(学名:Minla strigula,英文俗名: Bar-throated Minla)是雀形目画眉科希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尼泊尔。全球活动范围约为815,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斑喉希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9.2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斑喉希鹛

拉丁学名:Minla strigula

英文俗名:Bar-throated Minl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希鹛属(Min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Malay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0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体略小(17.5厘米)的活泼似山雀之鹛。具耸立的棕褐色羽冠,喉黑白色或为黄色鳞状斑,下体偏黄,上体橄榄色。初级飞羽羽缘橙黄成亮丽斑纹,尾中央棕色而端黑,但两侧尾羽端黑而羽缘黄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含混的哨音chu-u-wee, chu-u-wee,第二声下落,其他为上扬音;也有金属般的chew声。

地理分布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东南亚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见于西藏南部,亚种yunnanensis(包括castanicauda)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及四川西部,常于海拔2100~3600米。

国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会东、木里、布拖、盐源、九龙,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宾川、西部泸水、盈江、龙陵、腾冲、凤庆、永德、镇康、澜沧、景东,西藏东南部波密、易贡、南部樟木、珠穆朗玛峰地区绒辖河谷等地。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马来半岛。

亚种分化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指名亚种(学名:Minla strigula strigula)。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斑喉希鹛西南亚种(学名:Minla strigula yunnanensi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丽江山脉。

生活习性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习性:常见的有好奇心的鸟,栖于山区阔叶林及针叶林的低矮树木及树丛。结群而栖并加入”鸟潮”。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山上部低矮树林、杨树林、竹林和灌丛。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其中夏季几全以昆虫为食。

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希鹛混群。常在高大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有时也在森林中下层和林下及林缘地区高的灌木枝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常频繁的在树枝叶间跳跃或飞翔,不时发出‘久-违,久-违’的叫声。

生长繁殖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繁殖期5-8月。或许1年繁殖2窝。营巢于灌丛中,距地高1.5m,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杂草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细草。巢的大小为外径12cm,内径5cm,高8cm,深4cm。

每窝产卵3枚,卵蓝色,大小为21mm×15mm,重3.9g。

本文Hash:4f3ee170ab2c8961e1a0567e649237351701c14f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