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物种威胁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分类地位 生活习性 物种威胁

白兀鹫的图片

白兀鹫(学名:Neophron percnopterus,英文名:Egyptian Vulture)属鹰科,自成一属,又名埃及秃鹫。是一种细小的秃鹫。它们分布在欧洲西南部及非洲北部至南亚。它们的翼底呈黑白色,尾巴呈楔状。它们有时会用石头敲破鸟蛋,是小数懂得使用工具的鸟类之一。在温带繁殖的群落会向南迁徙过冬,而在热带的多是留鸟。它们的数量于20世纪有所下降,而在岛屿中的群落则特别濒危。2012年,新疆记录到白兀鹫,成为中国鸟类新纪录。

中文学名:白兀鹫

拉丁学名:Neophron percnopterus

英文俗名:Egyptian Vultur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白兀鹫属(Neophron)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东洋界 : w 非洲 to India, s Spain to c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兀鹫:形态特征图(张瑜绘)
白兀鹫:形态特征图(张瑜绘)

白兀鹫的羽毛是白色的,飞羽黑色。它们的身体有时有些泥色是与其习性有关。喙幼长,上颔端有钩。鼻孔很长。颈部羽毛很长,双翼很尖,当中以第三主羽最长。尾巴呈楔状。爪子直而且长,第三及第四趾有小蹼。

指名亚种的喙是黑色的,而印度亚种N.p.ginginianus的则较为淡色或黄色,但这种变化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面部皮肤是黄色的。雏鸟是黑色或深褐色的,有黑白色的斑。

成年的白兀鹫全长85厘米,翼展1.7米。它们重约2公斤,但N.p.majorensis则平均重2.4公斤。

地理分布

白兀鹫广泛分布在南欧、北非、西亚及南亚。它们主要栖息在干旱平原。它们有时也会流浪到斯里兰卡、欧洲北部及南非。欧洲群落会向南迁徙3500-5500公里到达非洲,有时单日的旅程长达500公里。在法国曾有一只白兀鹫出生第三天就已经向南迁徙。意大利的群落会横跨马雷蒂莫(Marettimo)及潘泰莱里亚,经西西里岛到达突尼斯。

分类地位

白兀鹫
白兀鹫

白兀鹫属只有白兀鹫一个物种,现存的最近亲是胡兀鹫,有些学者更建议将它们分类到新的胡兀鹫亚科之中。

白兀鹫属的属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涅俄佛隆(Neophron)。涅俄佛隆是Timandra的儿子,而Timandra则是Aegypius的情妇。涅俄佛隆将Aegypius的母亲幻化成Timandra,欺骗他与其母同寝。他母亲醒来后欲夺走他的眼睛,但宙斯却将涅俄佛斯及Aegypius变成秃鹫。种小名则是指其黑色的双翼。

N.p.percnopterus:指名亚种,其分布最广,包括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及印度次大陆。它们在温带地区繁殖,并会向南过冬。

N.p.ginginianus:体型最细小的亚种,喙呈淡色。它们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大部份地区。其名是衍生自印度南部的京吉(Gingee)。

N.p.majorensis:体型最大的亚种。它们分布在加那利群岛,群落数量最少及最受限制。于2002年才确立为一个亚种,它们的基因较为接近N.p.percnopterus,而疏于N.p.ginginianus。它们不是候鸟。其名字是衍生自富埃特文图拉岛的古代名字。

生活习性

白兀鹫
白兀鹫

白兀鹫经常会随热流上升。它们吃多种食物,包括哺乳动物的粪便(尤其是人类)、昆虫、尸体、植物及细小的猎物。研究显示它们吃哺乳动物的粪便可以帮助它们摄取类胡萝卜素色素,令其面部皮肤呈鲜黄及橙色。

白兀鹫是群居的,鸟巢会不断再用。它们一般较为寂静,但若受到骚扰则会发出高音的叫声。它们很多时都是单独或成对的行动。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夫妻的关系可以维持多于一个繁殖季节。成年雄鹫在雌鹫生蛋前后很多时都会留在其身边。它们会在峭壁、建筑物及树上筑巢。N.p.ginginianus及N.p.majorensis也会在地上筑巢。印度群落的繁殖季节是于2月至4月。双亲都会孵蛋,孵化期为42天。3-5天后就会孵化第二只雏鹫,但时间越长,其生存率就越低。在鸟巢紧迫的地方,雏鹫有时会走到其他鸟巢寻找食物。西班牙群落的幼鹫会在90-110天大时换羽及离开鸟巢。幼鹫离开鸟巢后会到远达500公里以外的地方。到了4-5岁大时,它们就会拥有成鸟的羽毛。饲养的白兀鹫寿命可达37岁。

天敌
白兀鹫懂得使用工具
白兀鹫懂得使用工具

成年白兀鹫并没有很多天敌,但很多时却死于电缆、污染及中毒。幼鹫会被金雕、雕鸮及赤狐掠食。从峭壁上掉下的白兀鹫也会被胡狼所捡走。

技能

指名亚种是懂得使用工具的。它们会用喙将大卵石掷向大蛋,将其敲碎。不过在N.p.ginginianus中却看不见这种行为。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并非学习得来的,而是天生的。科学家用一个鸵鸟蛋或仿造品来观察一白兀鹫的本能反应。结果它看到蛋以后会立即采取行动,不需要任何指点。它知道如何使用工具来敲破鸵鸟蛋。而且,这并不是它对付鸟蛋的唯一方法,因为科学家曾见过它在面对鸡蛋时,改变了做法。它很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使用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工具。专家放一个鸡蛋在那儿,这颗蛋显得很小。接下来,他们把白兀鹫放到地上,看看它会采取什么行动。结果发现白兀鹫把鸡蛋丢了出去。

保加利亚群落也有使用树枝来卷起羊毛,用以制作鸟巢。

物种威胁

白兀鹫在大部份分布地中都正经历严重的衰落。在欧洲及中东大部份地区,其数量只有20年前的一半;在印度及非洲西南部,它们的数量也大幅减少。于1967年至1970年,在德里附近地区就估计只有12000-15000只白兀鹫,平均密度为每10平方公里约有5对。在南欧,它们的衰落也与铅中毒、使用杀虫剂和触电有关。西班牙的研究发现吸收抗生素会抑制它们的免疫系统,造成较易的感染。

加那利群岛群落与欧洲及非洲的群落分隔了一段颇长时间,而且大幅下降。它们以往广布在戈梅拉岛、特内里费岛、大加那利岛、富埃特文图拉岛及兰萨罗特岛,但现已只限于富埃特文图拉岛、兰萨罗特岛和两个最东的岛屿。它们的数量于2000年估计约有130只,共25-30繁殖对。这些岛屿群落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在吃腐肉的时候,它们积聚了大量的铅,令其骨头矿物化。现时有措施提供安全及没有污染的食物,不过缺点是会吸引其他掠食性动物,增加对雏鹫的危害。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棕鹰鸮的【物种信息】、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分类地位

棕鹰鸮的图片

棕鹰鸮(学名:Ninox rufa,英文名:Rufous Owl)是鸱鸮科鹰鸮属的鸟类。

棕鹰鸮(The Rufous Owl)猫头鹰的一种。鸮又称猫头鹰、枭,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

中文学名:棕鹰鸮

拉丁学名:Ninox rufa

英文俗名:Rufous Owl

命名作者:Gould, 1846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鹰鸮属(Ninox)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n Austral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鹰鸮鹰鸮

中文目名:鸮形目

中文科名:鸱鸮科

中文属名:鹰鸮属

同物异名:StrixscutulataRaffles,1822,

中文俗名:鸟猫王青叶鸺褐鹰鸮

拉丁文目名: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Strigidae

拉丁文属名:Ninox

拉丁文种名:scutulat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Raffles,1822)

英文俗名:BrownHawkOwl

鴞形目鸱鴞科多种猛禽。北方鹰鴞(Surniaulula,即猛鴞)体长约40公分(约16吋),尾长,翅短而尖(与鹰翅相似);脸盘不扩大到眼上,没有耳羽束;吃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白天猎食而不像其他鴞那样夜间猎食;它分布于北欧、北亚和加拿大。其他还有新几内亚鹰鴞丛鹰鴞(Uroglauxdimorpha)和鹰鴞属(Ninox)的18种,白天夜晚均活动。东方鹰鴞(N.scutulata)体长约20公分;分布自印度尼西亚到斯里兰卡、喜马拉雅地区、日本和西伯利亚的东部。大鹰鴞(N.strenua,即猛鹰鴞)见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体大,体长约50公分;捕食鹊、兔、鼠和兔鼠等。

外形特征

中型猛禽。全长30厘米左右。无明显的脸盘和领翎,额基和眼先白色,眼先具黑须。头、后颈、上背及翅上覆羽为深褐色,初级飞羽表面带棕色。胸以下白色,遍布粗重的棕褐色纵纹。尾棕褐色并有黑褐色横斑,端部近白色。嘴铅灰色,跗跖被羽,趾棕黄色,爪黑褐色。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棕鹰鸮
棕鹰鸮鹰鸮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棕鹰鸮
棕鹰鸮鹰鸮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陕西 甘肃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牛姆林 武夷山(福建) 董寨鸟类 鸡公山 凉水 兴凯湖 后河 长白山 鄱阳湖 鄱阳湖 武夷山(江西) 双台河口 荣成天鹅湖 缙云山 金佛山 哀牢山 大围山 金平分水岭 高黎贡山 清凉峰 天目山(浙江) 瓦屋山 安溪云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 大别山 桐柏山 天目山 秦岭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常白昼出游,但午夜后才开始鸣叫。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生长繁殖

每年5~6月上旬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或椭圆形,呈光滑的白色。

保护现状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今鸟亚纲Neornithes→突胸总目Carinatae→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鸮科Strigidae→鹰鸮属Ninox

下属分类:|棕鹰鸮Ninoxrufa|猛鹰鸮Ninoxstrenua|吠鹰鸮Ninox

connivens|松巴鹰鸮Ninoxrudolfi|布克鹰鸮Ninoxboobook|斑布克鹰鸮Ninoxnovaeseelandiae|鹰鸮Ninoxscutulata|安达曼鹰鸮Ninoxaffinis|白眉鹰鸮Ninoxsuperciliaris|菲律宾鹰鸮Ninoxphilippensis|赭腹鹰鸮Ninoxochracea|栗鹰鸮Ninoxsquamipila|圣诞岛鹰鸮Ninoxsnatalis|褐鹰鸮Ninoxtheomacha|阿默岛鹰鸮Ninoxmeeki|斑鹰鸮Ninoxpunctulata|俾斯麦鹰鸮Ninoxvariegate|新不列颠鹰鸮Ninoxodiosa|所罗门鹰鸮Ninoxjacquinoti

本文Hash:84afa9e0c70cd3524a885228b8c85d125ca167a5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