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丝燕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导读: 分类地位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大金丝燕的图片

大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maximus,英文名:Black-nest Swiftlet)是雨燕科金丝燕属的鸟类。

大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maximus),是雨燕科金丝燕属的一种。大都分布在印度、东南亚、马来群岛,营群栖生活。跗跖全裸或几乎完全裸出,尾羽的羽干不裸出。大致分15种。一般都是轻捷的小鸟,比家燕小,体质也较轻。雌雄相似。嘴细弱 ,向下弯曲;翅膀尖长;脚短而细弱,4趾都朝向前方,不适于行步和握枝,只有助于抓附岩石的垂直面。羽色上体呈褐至黑色,带金丝光泽,下体灰白或纯白

中文学名:大金丝燕

拉丁学名:Aerodramus maximus

英文俗名:Black-nest Swiftlet

命名作者:Hume, 1878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金丝燕属(Aerodramus)

繁殖区:东洋界 : Malay Peninsula, Greater Sundas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目:雨燕目

科:雨燕科

属:金丝燕属

地理分布

大都分布在印度、东南亚、马来群岛,营群栖生活。

外形特征

跗跖全裸或几乎完全裸出,尾羽的羽干不裸出。大致分15种。一般都是轻捷的小鸟,比家燕小,体质也较轻。雌雄相似。嘴细弱 ,向下弯曲;翅膀尖长;脚短而细弱,4趾都朝向前方,不适于行步和握枝,只有助于抓附岩石的垂直面。羽色上体呈褐至黑色,带金丝光泽,下体灰白或纯白。

生活习性

已知的鸟类中能像蝙蝠那样用回声定位法在黑暗的洞穴中找路的。其「声纳」由频率为1,500~5,500赫(人耳能听见)的卡嗒声组成。每秒约6次。能在全黑的洞穴中任意疾飞。巢呈小托座状,有时有一点蕨类和树皮,可能黏附在树或峭壁上,但通常建在山洞或海岸洞穴中。一群鸟可多到100万只。

淡腰金丝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淡腰金丝燕的图片

淡腰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germani,英文名:Germain’s Swiftlet)是雨燕科金丝燕属的鸟类。

淡腰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germani)属雨燕目雨燕科金丝燕属,又名戈氏金丝燕。是纤小(12厘米)的深色金丝燕。尾略呈叉形。上体黑褐,腰灰白、色淡,而尾部色深。下体灰褐,腹部具浅色横斑。国内几乎没有戈氏金丝燕的影像资料。注:有些著者把此种归入爪哇金丝燕C. fuciphaga (参见郑作新,1987)。可将本种归入Aerodramus属。

中文学名:淡腰金丝燕

拉丁学名:Aerodramus germani

英文俗名:Germain’s Swiftlet

命名作者:Oustalet, 1876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金丝燕属(Aerodram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Borneo,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1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淡腰金丝燕
淡腰金丝燕

纤小(12厘米)的深色金丝燕。尾略呈叉形。上体黑褐,腰灰白、色淡,而尾部色深。下体灰褐,腹部具浅色横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紫红色。

叫声:高调的tscheerrr声,常在繁殖地附近作叫。

地理分布

淡腰金丝燕
淡腰金丝燕

分布范围:印度支那、马来西亚及北婆罗洲。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指名亚种繁殖于海南岛东南部的大洲岛,三个山洞充其量有200余巢。也可能在中国南海的一些岛屿上更为常见。

生活习性

繁殖于海滨岩崖裂缝。淡黄色透明唾液而成的燕窝被采来做羹汤。此燕能以声波定位。

拟游隼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分类地位

拟游隼的图片

拟游隼(学名:Falco pelegrinoides,英文名:Barbary Falcon)是隼科隼属的鸟类。

拟游隼(学名:Falco pelegrinoides)属隼形目隼科隼属,体型略大(42厘米)的隼。似游隼但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注:过去作为游隼的一亚种处理(见 Amandon & Bull、1988)。习性同游隼。分布在北非沿岸及加那利群岛。它们主要是留鸟。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等西部地区。

中文学名:拟游隼

拉丁学名:Falco pelegrinoides

英文俗名:Barbary Falco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9

中文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中文科名:隼科(Falconidae)

中文属名:隼属(Falco)

繁殖区:古北界 : sw, also 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1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拟游隼
拟游隼

体型略大(42厘米)的隼。背灰色,下体偏白,眼下具狭窄的黑色线条。似游隼但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浅,下体色浅,以颈背具棕色块斑为特征。头顶及后眉纹也多少沾棕色。

雌鸟比雄鸟大,外观相似。

幼鸟褐色重,下体多黑色纵纹,颈背色浅并沾棕。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沙哑的keck-keck-keck声,似游隼。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拟游隼和游隼的区别:

(1)在国内,拟游隼仅分布于新疆等地。

(2)拟游隼的外观像游隼,但较为细小,只有33-39厘米长。

(3)拟游隼的上身与游隼的都呈灰蓝色,但较淡色,且略呈淡黄色。颈部是红褐色的,但很难看得见。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

地理分布

拟游隼地理分布图
拟游隼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北非、中东至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abylonicus繁殖于天山及青海;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

生活习性

拟游隼,摄于新疆
拟游隼,摄于新疆

习性同游隼。拟游隼栖息在半沙漠及干旱的小山上,会在山崖上筑巢。

分类地位

拟游隼,摄于新疆
拟游隼,摄于新疆

拟游隼与游隼的遗传距离很短,形成了一个并系群。它们在行为、生态及解剖上的不同显示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它们的混种是有生殖能力的,但它们一般都是异地性的,只有在近旁遮普地区、呼罗珊、马格里布及阿尔泰山脉的细小地区于繁殖季节才有机会一同出现,而且也要透过选型交配才能获得。另外,它们的繁殖季节也有不同,故天然的混种差不多是不可能存在。

根据沙漠隼类的遗传距离,估计拟游隼与游隼是于约10万年前或更后的更新世末分支的,但肯定是在旧石器时代之前。它们分支的时间刚好是第四纪冰期的开始,北美洲及中东出现沙漠化,波斯湾被陆地包围而渐渐干涸。生活在非洲及中东沙漠边缘的游隼及拟游隼祖先一是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或是离开了寻找其他栖息地、或是在此处灭绝。在间冰阶,沙漠的缩少令生活在干旱地区及潮湿地区的群族再次接触,形成了限制的基因流。

本文Hash:e05318f538ce552474aec8673b2068aaf5aeb686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