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鸦雀的信息、分类地位、简介、亚种分化、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境、保护现状

导读: 信息 分类地位 鸟种简介 亚种分化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境 保护现状

短尾鸦雀的图片

短尾鸦雀(学名:Neosuthora davidiana,英文名:Short-tailed Parrotbill)是莺科短尾鸦雀属的鸟类。

短尾鸦雀,俗名挂墩鸦雀、鸦雀,鶲科鸦雀属,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等地。

中文学名:短尾鸦雀

拉丁学名:Neosuthora davidiana

英文俗名:Short-tailed Parrotbill

命名作者:Slater, 189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短尾鸦雀属(Neosuthora)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and e Burma to n Thailand and n Viet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5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信息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

中文名:短尾鸦雀Short-tailedParrotbill

俗名:鸦雀挂墩鸦雀

中文属名:鸦雀属

拉丁种名:davidianus

命名人:Slater(1897)

模式产地:福建西北部挂墩

英文名:Short-tailedCrowtit,David’sCrowtit

物种分类:雀形目>莺科>鸦雀属PASSERIFORMES>Sylviidae>Paradoxornisdavidianus

拉丁目名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鶲科

拉丁科名:Muscicapidae

拉丁亚科名: Timaliinae

中文亚科名: 画眉亚科

拉丁属名: Paradoxornis

中文目名:雀形目

分类地位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鶲科 Muscicapidae

属:鸦雀属 Paradoxornis

种:短尾鸦雀 P. davidianus

鸟种简介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davidianus,为鶲科鸦雀属的鸟类,俗名挂墩鸦雀。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等地,多见于江边竹林或长草丛间松散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北部挂墩。

亚种分化

短尾鸦雀指名亚种:学名:Paradoxornis davidianus davidian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北部挂墩。

外形特征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

体型微小(10厘米)的褐色鸦雀。形短的尾羽缘棕色,头栗色。亚种thompsoni的色彩较深,上背及背部灰色,颏及喉黑而无白色杂点。亚种 Tonkinensis似 thompsoni,但黑色的喉渐变成灰色胸。

虹膜-褐色;嘴-近粉色;脚-近粉色。

叫声:轻声的啾啾叫。

地理分布

中国华南和东南,缅甸东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地理分布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对其分布范围知之甚少。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海拔100~1830米的低地。不常见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在湖南南部(莽山)有记录,因而在中国南部的其他丘陵地区也应该有分布。可能有留鸟于云南西南部(thompsoni)及东南部(tonkinensis)。

国内分布: 福建(挂墩)浙江(东北部)。

国外分布: 越南(河内);老挝、泰国、缅甸(北部)。

生活习性

栖于竹林密丛,常结小群活动。

生境

江边竹林或长草丛间松散地。

保护现状

是全球性易危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胸鸦雀的简介、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斑胸鸦雀的图片

斑胸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flavirostris,英文名:Black-breasted Parrotbill)是莺科鸦雀属的鸟类。

斑胸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flavirostris)为鶲科鸦雀属的鸟类,俗名黄嘴鸦雀。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中印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中国南部、北抵甘肃陕西等省的南部、西抵云南等地。栖于灌丛、高草丛及竹林。

中文学名:斑胸鸦雀

拉丁学名:Paradoxornis flavirostris

英文俗名:Black-breasted Parrotbill

命名作者:Gould,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鸦雀属(Paradox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ne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4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斑胸鸦雀
斑胸鸦雀

中文名 斑胸鸦雀

俗名 黄嘴鸦雀

英文名 Yellow-billed Crowtit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拉丁亚目名

拉丁科名 Muscicapidae

拉丁亚科名 Timaliinae

中文亚科名 画眉亚科

拉丁属名 Paradoxornis

拉丁种名 flavirostris

拉丁亚种名

命名人 Gould, 1836

原始属

原始文献 Proc. Zool. Soc. London:17

模式产地 尼泊尔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种

备注有些著者将点胸鸦雀置于此种之下(参见郑作新, 1987),但叫声不同且分布有重叠而显示它们各为独立种。

资料来源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同物异名 Paradoxornis guttaticollis La Touche, 1925-1930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綱: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鶲科 Muscicapidae

屬:鸦雀属 Paradoxornis

種:斑胸鸦雀 P. flavirostris

二名法 Paradoxornis flavirostris

外形特征

体大(19厘米)的褐色鸦雀。黄色的嘴粗短。特征性为胸带、颏及耳羽后的斑块黑色,脸侧及喉白而带黑色鳞状斑纹。下体粉皮黄。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灰色。

叫声

令人侧目的哨音声如phew, phew, phew, phuit,音高与音量均上升。咩咩叫及三音节的颤鸣。

注:有些著者将点胸鸦雀置于此种之下(参见郑作新,1987),但叫声不同且分布有重叠而显示它们各为独立种。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尼泊尔至印度阿萨姆及缅甸西部。

国内分布 中国南部,北抵甘肃陕西等省的南部,西抵云南(西北部)

国外分布 尼泊尔,印度(阿萨姆),缅甸,中印半岛(北部)

分布状况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于印度阿萨姆,高可至海拔1800米,可能见于西藏东南部。

生境

活动于灌木丛,矮树丛,或稀树草坡,夏间多在山地,冬迁山麓芦苇地带

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活动于灌木丛、矮树丛、或稀树草坡、夏间多在山地以及冬迁山麓芦苇地带。结小群活动,甚惧生。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枕黑雀的简介、分类地位、简介、外形特征、生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金枕黑雀的图片

金枕黑雀(学名:Pyrrhoplectes epauletta,英文名:Golden-naped Finch)是燕雀科金枕黑雀属的鸟类。

金枕黑雀,属于雀科黑雀属。是一种体型略小(15厘米)的雀鸟。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以及有时到菜园中。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中文学名:金枕黑雀

拉丁学名:Pyrrhoplectes epauletta

英文俗名:Golden-naped Finch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金枕黑雀属(Pyrrhoplecte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物种名:金枕黑雀 Gold-naped Finch

物种分类:雀形目 > 燕雀科 > 黑雀属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Pyrrhoplectes epauletta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科名: Fringillidae

中文科名: 雀科

拉丁属名: Pyrrhoplectes

中文属名: 黑雀属

拉丁种名: epauletta

中文名: 金枕黑雀

命名人: Hodgson(1836)

原始属: Pyrrhula

模式产地: 尼泊尔

英文名: Gold-headed black Finch

分类地位

金枕黑雀
金枕黑雀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属:黑雀属 Pyrrhoplectes

种:金枕黑雀 P. epauletta

鸟种简介

金枕黑雀
金枕黑雀

金枕黑雀,学名:Pyrrhoplectes epauletta,为雀科黑雀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常见于南方高山、夏季栖于海拔2000-5000m 高处、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以及有时到菜园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外形特征

金枕黑雀
金枕黑雀

体型略小(15厘米)的雀鸟。三级飞羽白色羽缘成细纹。雄鸟不可能误认,体羽黑色,头顶及颈背鲜亮金色,肩部有金色闪辉块斑。雌鸟两翼及下体暖褐色,上背灰,头橄榄绿及灰色。不同习性及翼部白色线条有别于同生境下的其他种类。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鸣声为快速而音高的pi-pi-pi-pi或较柔和的尖声。叫声为哨音teeu 或刺耳声plee-e-e。

生境

南方高山鸟类, 夏季栖于海拔2000-5000m 高处,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有时到菜园中。

地理分布

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青藏高原东南部。

状况:不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的亚高山林。云南(西部怒江与龙川江间山脉, 西北部丽江山脉); 西藏(樟木、扎曲贡、聂拉木、昌都西南、南部偏东地区)。

生活习性

繁殖于海拔2700~4000米但冬季迁至较低处。藏隐于杜鹃丛及竹林的林下植被或地面,有时结小群并时与朱雀混群。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ca0e408fc7b5b990722e5a384ff77be26bc05b1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