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雨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高山雨燕的图片

高山雨燕(学名:Tachymarptis melba,英文名:Alpine Swift)是雨燕目雨燕科高山雨燕属的鸟类。罕见季节性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

中文学名:高山雨燕

拉丁学名:Tachymarptis melba

英文俗名:Alpine Swif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高山雨燕属(Tachymarptis)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also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1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高山雨燕:形态特征图
高山雨燕:形态特征图

描述:体大(21厘米)的雨燕尾略叉开,特征为白色的喉及胸部为一道深褐色的横带所隔开。两翼相当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不如普通楼燕叫声刺耳,为chit rit rit rit rit it it itititit chet et et et et…

高山雨燕
高山雨燕

高山雨燕
高山雨燕

地理分布

高山雨燕
高山雨燕

分布范围:东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越冬区在热带非洲。

分布状况:罕见季节性候鸟。亚种nubifuga于喜马拉雅山脉,上至海拔2500米。在印度阿萨姆的北部有记录,西藏东南部也应有见。另外,也可能见于新疆西北部。

生活习性

高山雨燕
高山雨燕

习性:栖于多山地区。振翅频率相对较幔。

据2013年10月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高山雨燕(Tachymarptis melba)在穿过撒哈拉的迁徙过程中能够连续飞行六个月以上。这项研究表明,包括睡眠在内的所有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在飞行过程中都能长久保持。

高山短翅莺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高山短翅莺的图片

高山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mandelli,英文名:Russet Bush Warbler)是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分布于不丹,印度东北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南部以及台湾。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中文学名:高山短翅莺

拉丁学名:Locustella mandelli

英文俗名:Russet Bush Warbler

命名作者:Brooks, WE, 187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蝗莺科(Locustellidae)

中文属名:蝗莺属(Locustella)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to sc Vietnam, c, s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4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高山短翅莺:外形特征图
高山短翅莺:外形特征图

中等体型(13.5厘米)的深褐色莺。具略长且宽的凸形尾。上体橄榄褐而略沾棕色;尾橄榄色较重;颏及喉白而具黑色纵纹;下体余部白色,颈侧沾灰,胸侧及腹部沾橄榄褐。尾下覆羽羽端近白而成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粉色;脚-粉色。

叫声:鸣声为机械性不断重复的摩擦音zee-ut, zee-ut。叫声为兴奋的嚓嚓声及爆破音rink-tink-tink。

分类地位

高山短翅莺(上) vs 四川短翅莺(下)
高山短翅莺(上) vs 四川短翅莺(下)

Russet Bush Warbler这一英文名原作为超种Bradypterus seebohmi的英文俗名,现作为本种的英文俗名;本种原英文俗名 Benguet Bush Warbler 现作为L. seebohmi的英文俗名。

201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鸟种——四川短翅莺,之前一直误以为是高山短翅莺。两者外形相似,是亲缘种,但四川短翅莺叫声更尖利。

地理分布

高山短翅莺:地理分布图
高山短翅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印度东北部、中国南部及台湾、东南亚、菲律宾、爪哇、帝汶。

分布状况:亚种melanorhynchus为留鸟,见于中国东南部及台湾山区;在四川南部及云南东北部也有分布。于适宜的生态环境下并非罕见,但常被忽视。最近在不丹有此种灌丛莺的记录,这说明本种可能也见于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高山短翅莺
高山短翅莺

习性:隐匿于林缘及开阔而多灌丛山麓的密丛中,高可至海拔2800米。

小白腰雨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小白腰雨燕的图片

小白腰雨燕(学名:Apus nipalensis,英文名:House Swift)是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别名小雨燕、台燕、家雨燕。全长约15cm。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与体型较大的白腰雨燕区别在于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几乎为平切。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雨燕基本生活在空中,不习惯飞落到地面,放生时注意从高处放生,使得其能向下俯冲完成起飞。

中文学名:小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House Swift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东洋界 : also s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小白腰雨燕:形态特征图
小白腰雨燕: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偏黑色雨燕。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褐。

叫声:非常响。飞行时发出响亮而高亢的快速重复颤音der-der-der-dit-derdiddiddoo,尤其是在傍晚夜宿前。

小白腰雨燕:喉部
小白腰雨燕:喉部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尾几乎平齐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尾几乎平齐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
小白腰雨燕喝水的方式:快速略过水面
小白腰雨燕喝水的方式:快速略过水面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白腰雨燕与白腰雨燕的区别:小白腰雨燕体型更小,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凹形,几乎为平切。而白腰雨燕体型更大(18cm),尾部分叉。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地理分布

小白腰雨燕:地理分布图
小白腰雨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节性候鸟,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nipalensis繁殖于中国南部的大部地区及海南岛;亚种kuntzi为台湾留鸟。

生活习性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

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

小白腰雨燕叫声非常响。小白腰雨燕常栖息于开阔林区、建筑物、石壁。

小白腰雨燕为候鸟,也为留鸟。

亚种分化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华南亚种(学名:Apus affinis subfurca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亚。

注:东亚的亚种有时作为独立种A. nipalensis (参见Chantler & Driessens,1995;Viney et al., 1994)。中国所有标本过去均为南方亚种subfurcatus (见郑作新, 1994)。

煤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煤山雀的图片

煤山雀(学名:Periparus ater,英文名:Coal Tit)是山雀科黑冠山雀属的鸟类。是一种栖息于针叶林的,体小(11厘米)的山雀。具两道白色翼斑,颈背部具白斑,或具有尖状的黑色冠羽。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煤山雀

拉丁学名:Periparus ater

英文俗名:Coal Ti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黑冠山雀属(Perip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煤山雀:形态特征图
煤山雀:形态特征图

煤山雀是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

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大山雀。

煤山雀:幼鸟
煤山雀:幼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煤山雀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和绿背山雀一样,具两条白色翼斑,不同于大山雀的一条白色翼斑。

地理分布

煤山雀:地理分布图
煤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状况:煤山雀常见于针叶林,于中国东北(rufipectus)、中部及西藏南部(aemodius)、东北(ater)、北方的东部(pekinensis)、武夷山和东南其他山区(kuatunensis)及台湾(ptilosus)。日本亚种insularis有时在中国东北部沿海越冬。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生活习性

煤山雀是针叶林中的耐寒山雀。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

煤山雀
煤山雀
煤山雀
煤山雀

本文Hash:1cc0959ac39e315536fe2c51e834c4425a5ba92b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