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腰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金腰燕的图片

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是燕科斑燕属的鸟类。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西伯利亚、额尔齐斯、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

中文学名:金腰燕

拉丁学名:Cecropis daurica

英文俗名:Red-rumped Swallow

命名作者:Laxmann, 17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斑燕属(Cecrop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金腰燕:形态特征图
金腰燕:形态特征图

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金腰燕飞行图
金腰燕飞行图
金腰燕
金腰燕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金腰燕与斑腰燕的区别:两者都在下体具有纵纹,在野外易混淆,注:有著者将斑腰燕也列入此种,参见Vaurie(1951,Annex. Mus. Novitates,1529:1-47)。但区别有:

(1)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指名亚种C. s. striolata,分布于台湾;云南亚种C.s.stanfordi,分布于云南)。

(2)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多,甚至两侧相互连接成环,颈背蓝色边缘多不完整;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少,颈背蓝色边缘完整,两侧无相互连接。

(3)金腰燕通常腰侧不具纵纹;即使腰侧具纵纹,所有纵纹末端均无点斑;斑腰燕通常腰侧具纵纹,特别是有若干纵纹末端转变成点斑。

金腰燕
金腰燕
斑腰燕
斑腰燕

地理分布

金腰燕:地理分布图
金腰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japonica繁殖于整个东部并为留鸟种群见于广东和福建;nipal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gephrya繁殖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宁夏、四川及云南北部;有记录迁徙时经中国东南部。

中国除台湾和西北部外,分布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多为夏侯鸟。种群数量较多。

生活习性

金腰燕
金腰燕

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栖息于低山及平原的居民点附近,以昆虫为食。生活于山脚坡地、草坪、也围绕树林附近有轮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厂飞翔、栖在空旷地区的树上以及喜栖在无叶的枝条或枯枝。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电线上。

结小群活动,飞行时振翼较缓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飞行,飞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常见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

生长繁殖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4~9月繁殖,用泥丸混以草茎筑瓶状巢于建筑物隐蔽处,每年可繁殖2次,每窝产卵4~6枚,卵近白色,具黑棕色斑点。

卵的大小及重量与家燕相同。通常卵产齐后才孵卵,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筑巢多在山地村落间,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

巢址的选择上与家燕有别:家燕主要营巢在屋内,金腰燕主要在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结构房屋,如在二道白河统计的119对中,营巢在木结构的有116对,砖瓦房仅三对。在此处,还发现巢连着巢的“群居”现象,一木头房上,有26对之多,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处,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保护现状

金腰燕
金腰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亚种分化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12种)

1.金腰燕欧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rufula)

2.金腰燕指名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aurica)

3.金腰燕普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japonica)

4.金腰燕西南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nipalensis)

5.金腰燕印度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rythropygia)

6.金腰燕斯里兰卡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hyperythra)

7.金腰燕亚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omicella)

8.金腰燕喀麦隆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kumboensis)

9.金腰燕埃塞俄比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melanocrissus)

10.金腰燕东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mini)

11.金腰燕青藏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gephrya)

12.金腰燕塞拉里昂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isjuncta)

本文Hash:c308537533e7680734b22f48c2aaf0d684b1de64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