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相思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银耳相思鸟的图片

银耳相思鸟(学名:Leiothrix argentauris,英文名:Silver-eared Mesia)属噪鹛科相思鸟属,又称相思鸟、七彩相思鸟、黄嘴玉等。本属另一种相思鸟为红嘴相思鸟。银耳相思鸟因耳羽银白色而得名。分布在从巴基斯坦到印度支那半岛一带的灌木和次生丛林中。习性活跃,栖于山区森林中低层的浓密灌丛。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13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中文学名:银耳相思鸟

拉丁学名:Leiothrix argentauris

英文俗名:Silver-eared Mesi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相思鸟属(Leiothrix)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umatr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

中等体型(17.5厘米)的多彩而偏红色的鹛。特征为头黑,脸颊银白,额橘黄色。尾、背及覆羽橄榄色,喉及胸橙红,两翼红黄两色,尾覆羽红色。

虹膜-红色;嘴-橘黄;脚-黄色。

叫声:带回音的嘁喳嘟声及欢快的哨音鸣声chi-uwi, chi-uwi, chi-uwi或chi-uwi-chiu。

地理分布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亚种vernayi见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怒江以西;ricketti于云南南部;指名亚种于云南红河以西;rubrogularis于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及广西。常见于海拔350~2000米。

生活习性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栖息于平原及海拔1000m左右的丘陵,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群,特别是秋冬季节。性活泼而大胆,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层或竹丛间以及林间空地上跳跃,很少静栖于树上,也不远飞,人常常可以靠得很近。

主要以甲虫、瓢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草莓、悬钩子、榕果、草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有时也吃谷粒、玉米等农作物。

生长繁殖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林下灌木上,巢呈杯状,主要由草叶、草茎、根等材料构成。

每窝产卵3-5枚,卵的大小为21-23.4mm×15-17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4天。

保护现状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

银耳相思鸟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该鸟羽色艳丽,深受人们喜爱,是重要的笼养观赏鸟之一,每年都受到严重的捕猎压力,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应控制猎取,加强保护。

黑腹军舰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腹军舰鸟的图片

黑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minor,英文名:Great Frigatebird)是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大型海鸟,英文名直译为大军舰鸟,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翻译为小军舰鸟,或根据其学名minor而来。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海域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西沙群岛、北达江苏、偶见于河北,曾见于台湾等地,一般生活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

中文学名:黑腹军舰鸟

拉丁学名:Fregata minor

英文俗名:Great Frigatebird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军舰鸟科(Fregatidae)

中文属名:军舰鸟属(Fregata)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7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黑腹军舰鸟:形态特征图
黑腹军舰鸟:形态特征图

体长95厘米的暗色军舰鸟。

雄鸟:体羽几乎全黑,仅翼上覆羽具浅色横纹,喉囊绯红。

雌鸟:颏及喉灰白,上胸白色,翼下基部无或极少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

亚成鸟:上体深褐,头、颈及下体灰白沾铁锈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青蓝,雌鸟近粉;脚-成鸟偏红,幼鸟蓝色。

叫声:在营巢地发出嘟嘟的、咯咯的及似卷舌音的叫声。于海上常无声。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腹军舰鸟与白斑军舰鸟的区别:黑腹军舰鸟的体型较大,下腹部白色,翼下基部较少白色。

地理分布

黑腹军舰鸟:地理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地理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世界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世界分布图

分布于热带海洋。繁殖于海南岛附近海上岛屿、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地区性常见于中国南海。偶见于中国南部沿海至江苏及河北。极少至台湾兰屿岛。似其他军舰鸟,但更常光顾海岸线。

分布于莱桑岛、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特立尼达岛、加拉帕戈斯群岛、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爪哇附近的圣诞岛以及中国东北和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岛屿。

生活习性

黑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开阔海洋和沿海地带,繁殖期则多栖于海岛。善飞行。主要在空中生活。能长时间的、毫不知疲倦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常像鹰一样在空中盘旋、翱翔。飞行极为灵活。但不善于游泳,更不会潜水,很少在水面活动。在陆地行走亦较困难。一般亦很少着陆于平地。起飞时需从高处往低处飞。

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海面上低空飞行。捕食不时跃出水而的飞鱼。也捕食飘浮在水面的鱼类废物和其他在海面活动的海洋动物。也常常在空中追赶和胁迫鸥、鲣鸟等其他鸟类将捕得的食物吐出来,在当这些食物未落入水中之前,即被它抢走,有时亦偷吃其他海鸟的卵和幼雏。

生长繁殖

黑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繁殖期为4一6月,营巢于海岛灌丛上或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垫有草茎和草叶。营巢材料是在飞行中从地上或灌木上采取,也常常偷盗其他海鸟的巢材。求偶时雄鸟极大的使它洋红色的喉囊膨大成半球形,每窝产卵1枚,有时多至2枚。卵白色,大小海65—68×45—16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裸露无羽,但很快即被有厚密的绒羽。亲鸟用已半消化的食物喂雏。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头大翠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斑头大翠鸟的图片

斑头大翠鸟(学名:Alcedo hercules,英文名:Blyth’s Kingfisher)为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上体黑褐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绿色纵线,耳羽蓝色,下体栗色。外形极似普通翠鸟,但体型更大,无橘黄色贯眼带。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河流岸边。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有时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林电溪流或干河床岸边土崖上。每窝产卵4-6枚。雏鸟晚成性。分布于印度北部、孟加拉国、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海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斑头大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hercules

英文俗名:Blyth’s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aubmann, 191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翠鸟属(Alcedo)

繁殖区:东洋界 : e Nepal to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7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斑头大翠鸟
斑头大翠鸟

中等体型(23厘米)具艳蓝色及棕色的翠鸟。形似普通翠鸟明显为大,上体主要为黑褐色,渲染蓝绿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绿色纵线,耳羽蓝色,胸和腹栗色,头和颈黑色,与普通翠鸟的区别为眼前及眼下具皮黄色点斑,颈侧具皮黄色条纹。

虹膜-褐色;

嘴-黑色,雄鸟下嘴黑色,雌鸟下嘴红色(注意:《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对雄鸟嘴基颜色描述有误);

脚-黑色。

叫声:似普通翠鸟叽叽作叫但声较深沉。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斑头大翠鸟和普通翠鸟的区别:斑头大翠鸟与普通翠鸟极相似,只是个体较大,并且没有普通翠鸟特征性的橘黄色贯眼纹。

斑头大翠鸟:雄鸟
斑头大翠鸟:雄鸟
普通翠鸟:雄鸟,具橘黄色贯眼纹
普通翠鸟:雄鸟,具橘黄色贯眼纹

生活习性

斑头大翠鸟
斑头大翠鸟

斑头大翠鸟栖于多树的河溪、低地以及小山丘。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有时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地理分布

斑头大翠鸟:地理分布图
斑头大翠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岛为留鸟,偶至900米海拔。

我国的分布以往仅知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于广东北部(车八岭)和江西西南部(九连山)相继出现采集记录和连续的目击记录,本世纪初又有报道该种见于广西东北部(花坪)、中南部(十万大山)和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地带,并于近期发现其分布远及福建西北部的邵武。据此,可以认为斑头大翠鸟在我国南方相当一些地区也应有分布。

生长繁殖

斑头大翠鸟:雄鸟(上)、雌鸟(下)
斑头大翠鸟:雄鸟(上)、雌鸟(下)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以鱼、虾、软体动物为食。

保护现状

斑头大翠鸟
斑头大翠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88eca32b640abed3a4ab8b9ffdae632faf6ec60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