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企鹅的发现过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生态景点

导读: 发现过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生态景点

南非企鹅的图片

南非企鹅(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英文名:African Penguin)属企鹅科环企鹅属,又叫非洲企鹅、南非斑点环企鹅、斑嘴环企鹅、黑足企鹅。这是由于它是黑色的嘴上有一个灰色环状斑。南非企鹅体长63厘米,重约3.5千克。久居非洲西南海域的岛屿上。非洲企鹅以其像驴一样难以置信的持续的嚎叫声而著称,因而常常被称为叫驴企鹅、公驴企鹅。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孵化28天,喂养小企鹅3个月之久。主要食物有:竹夹鱼、乌贼、节肢动物。 非洲企鹅是一种较为珍贵的企鹅品种,1910年时非洲企鹅约有150万只,由于人类大量掠取企鹅蛋及海洋污染,到20世纪末非洲企鹅的数量已锐减了90%,而且仍在继续减少。

中文学名:南非企鹅

拉丁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

英文俗名:African Pengu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环企鹅属(Spheniscus)

繁殖区:非洲 : 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发现过程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一种企鹅。1488年,葡萄牙水手在南非好望角一带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1758年由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确定了它的学名,因此成为第一个被命名的企鹅。

外形特征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体长约65厘米,体羽背部黑色,腹羽白色,并杂有1-2道黑色横纹,皮下脂肪很厚,因此从外部形态看腹部十分丰满。两翼演变退化成鳍状,通体羽毛细小呈鳞状。生有三个脚趾,趾间生蹼,还有一小趾分生在后方,无蹼。游泳时,用翅膀划水,速度很快。

它的眼睛十分适合水中视物,虹膜较暗,在眼睛周围和上嘴的基部都有粉红色的裸露皮肤;舌头的表面上布满了圆钉状的乳头,适于取食黏滑的鱼类等食物。

地理分布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南非和纳米比亚沿岸海域及其附近岛屿,非繁殖期偶尔也游荡到安哥拉北部和莫桑比克等地,是唯一长期居留在该地的企鹅。

生活习性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与大多数企鹅一样喜欢结成小群活动,常常昂首挺胸,站立在岸边的岩石上。在睡觉和休息的时候,也仍然站立在冰雪上,只是把嘴藏在鳍脚的下面。

南非企鹅擅长游泳和潜水,游泳速度为每小时5-10公里,最高可达60公里。潜水深度可达数十米,一次潜水可以持续5分钟左右。在游泳时滑动翅膀可以产生推力,并且使其身体非常平稳地前进,避免了左摇右摆时带来的能量浪费。在海面上游泳时,常常做出跳跃的“飞行”动作。

南非企鹅的食物主要是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并且可以饮用海水,因为它具有特殊构造的鼻腺,可以排除多余的盐分。

生长繁殖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卵的大小约为70毫米×50毫米,卵重为100-110克。孵化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38-41天。

刚孵出来的雏鸟上体被覆着褐色的绒毛,下体为白色绒毛,眼睛尚未睁开,身体软弱无力,需要雄鸟进行看护,用嗉囊的分泌物来喂养,雌鸟则急迫地游到海洋中去觅食。此后雄鸟和雌鸟便开始轮流地捕食和照料雏鸟,保护它们免遭贼鸥等捕食性鸟类的袭击。当取食回来的亲鸟来到巢边后,雏鸟立即将喙伸人到亲鸟的口腔之中,取食亲鸟吐出的呈半消化状态的食糜。雏鸟一个月后开始蹒跚行走,往往簇拥成一团。一般需要2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保护现状

人类威胁

在自然界中,虽然一些捕食性的鸟类和兽类是它的主要天敌,如贼鸥常常盗食它的卵和雏鸟,在海水中也会受到虎鲸、海豹和鲨鱼的袭击等,但人类对它的捕杀和捡拾鸟卵,更是给它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平均每年被人捡拾的鸟卵多达50万枚,致使其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例如,从1930年到1963年,在南非达散岛上繁殖的斑嘴环企鹅从150万只下降到14.55万只。

20世纪中期后,企鹅蛋是一种佳肴,因而被采集。采集回来的企鹅蛋会在几天内被打破,以求售出的是新鲜的企鹅蛋。另外,在开普敦沿岸的岛上亦有清理鸟类作肥料之用,亦令它们的栖息地受到破坏。企鹅亦被石化产品的污染所影响。

气候影响

发现的化石证实,以前非洲大陆上曾生活着多达4种企鹅。研究人员说,至于非洲多种企鹅减少到直到今天依然生活在这里的唯一一种的原因,现在依然是个谜,但海平面变化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岛屿越多就意味着海滩越多,企鹅就更有机会远离大陆捕食者,在安全地点繁殖。但今天该地区海平面更低。曾经孤立的岛屿已和大陆连接,陆桥也暴露出来,摧毁企鹅用来筑巢的海滩,使捕食者有机可乘。南非企鹅在过去50年内减少80%。

濒危名录

2010年这个南非企鹅被列入濒危物种,它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的列名物种之一。它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内被到为易危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南非企鹅被列入附录II。

人工孵化

2008年01月24日上午9时,斑嘴环企鹅在中国长风海洋世界宣布人工孵化成活,开创了此类动物首次在国内水族馆繁育成功的先河。

生态景点

在南非旅游城市开普敦,有两处旅游景点环海豹岛和企鹅滩,都是在政府的环保措施和当地居民的保护下诞生并保存下来的。

海豹岛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海豹岛是坐落在南非开普敦豪特湾海域中的一个礁石岛。起初,来往的渔民最先发现经常有海豹在这块礁石上晒太阳,他们没有对这些唾手可得的渔货动心,而是用他们的宽容和爱心自发地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偶尔,过往的渔船还经常抛下捕到的小鱼,给这些海豹喂食。于是,这里的海豹越聚越多。

在南非开普敦东海岸的西蒙镇企鹅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与企鹅亲密接触。南非开普敦东海岸的西蒙镇有一个被称为“漂砾”的小海湾,自从1984年第一对企鹅在此筑巢以后,由于当地居民对其加以保护,来这里定居的企鹅不断增多,当地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将此处辟为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繁衍,这里的企鹅数量已超过3000只,如今它已成为南非著名的旅游景点。

环海豹岛

如今这里已成为南非著名的旅游景观,每年都会吸引超过50万名游客参观游览。 该公园企鹅品种为非洲企鹅,是非洲独有的珍稀品种。20世纪初约有约有150万只,到20世纪末只剩约15万只。它们个头较小,食物以沙丁鱼、凤尾鱼等浅水鱼类为主,主要天敌有鲨鱼、海豹和食肉鲸等。水中游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0公里,潜水时间约2分钟。企鹅是单配性动物,“一夫一妻”,一月是交配期,二至八月是孵卵期,十二月是小企鹅蜕毛期。 地址: 位于开普敦市南半岛区的西蒙斯镇(Simon’s Town),东临福尔斯湾(False Bay),距市区约40公里。

南非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南非鸭的图片

南非鸭(学名:Anas hottentota,英文名:Hottentot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南非鸭(学名:Anas hottentota)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南非鸭

拉丁学名:Anas hottentota

英文俗名:Hottentot Teal

命名作者:Eyton, 183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非洲 : e, se, s, w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南非鸭
南非鸭南非鸭身长30 – 35 cm,体重243 g。 成年雄鸭头顶和颈背是黑褐色,与脸颊和喉咙淡黄色对比。脸颊靠近颈部和背部有一块大黑斑。下体颈部、胸部和腹部呈黄色,有黑褐色小斑点浸染,下体侧面是黄色。背部和尾巴是黑色。主飞羽黑褐色有少许蓝色和绿色的色彩。次级飞羽是金属绿黑色,翼端有白边。蓝灰色的鸭喙,雄鸭的色彩比雌鸭更生动亮丽。腿和脚是灰蓝色,深褐色虹膜。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南非鸭
南非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南非鸭一般以一对夫妇或集小群生活,觅食时间发生在清晨或傍晚。在海岸线和湿地植被成群戏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南非鸭在产卵季节采用配对方式集大群进行,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和范围,在繁殖季节,因地区和纬度不同繁殖时间有差异。在南非是1至4月,在马拉维是6月至8月,在肯尼亚是6月至10月。然而,南非鸭是能够在一年的任何一个月繁殖,只要环境和水源构成有利条件。鸟巢隐藏在河岸植被丛中。建一个圆顶形状的巢,用芦苇草茎为主要结构和内衬。雌鸭产6至8枚卵,孵化24至26天,幼鸭成长很快,孵化5周后就能飞行。雄鸭有时帮助监护雏鸭。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弄岗穗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发现过程、保护现状、相关论文

弄岗穗鹛的图片

弄岗穗鹛(学名:Stachyris nonggangensis,英文名:Nonggang Babbler)是画眉科穗鹛属的一个独立鸟种,于2008年被中国鸟类学家周放等确认为新种,是中国特有鸟类。弄岗穗鹛脚强健,善跳跃,不善飞翔,喜结群活动。全身大部分为深褐色,在森林下层活动觅食,觅食的地方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东南亚要发现一个鸟类新种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弄岗穗鹛是继金额雀鹛之后由中国人命名和描述的第二个鸟种。弄岗穗鹛十分稀少,全部种群数量不到2000只,现已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物种,迄今对这种鸟的分布及生态生物学特性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中文学名:弄岗穗鹛

拉丁学名:Stachyris nonggangensis

英文俗名:Nonggang Babbler

命名作者:Fang & Aiwu, 200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穗鹛属(Stachyri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弄岗穗鹛:形态特征图
弄岗穗鹛:形态特征图

弄岗穗鹛体长约18cm,全身大部分为深褐色,只有脸颊耳后有新月形的白斑,喉部及前胸主色为白但上有黑斑点。

飞羽及尾部则为棕色,翼展为68mm,尾长61mm,喙长19mm,跗蹠骨29mm。

虹膜蓝色。

由现时仅有的两头标本去看,不具有两性异形,个体差异不大,繁殖羽的变化等亦未有详细资料。

生活习性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性羞怯。在树上及飞行的时间甚少,并只在受惊吓时才会短飞。多探头在地上觅食,透过翻开落叶下的碎石寻觅昆虫及节肢动物,偶而在被锯去的树木附近的土堆上觅食。在非繁殖季节时常见5至10头鸟一起觅食,在繁殖季节则双双对对出现。

生长繁殖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一般3月中下旬进入繁殖期,把巢筑在高大的岩石或悬崖上的石头洞中,弄岗穗鹛的繁殖成功率较低。

地理分布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现时主要分布于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季节雨林的蚬木(Excetrodendron hsiemvu)林内。而且它们对其他地貌似乎不感兴趣,在附近的广阔树林内从未曾发现其踪影,而仅在自然保护区内石灰石地区活跃。虽然现时它们在自然保护区内活动而备受保护,但在保护区外的雨林正面临被砍伐的危机,其栖地可能备受破坏。

此外,在靖西县邦亮自然保护区和龙州县春秀自然保护区也有少量分布。

发现过程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2004年,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周放教授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多次到广西的不同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2005年2月、7月及10月到2006年1月,多次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一种未有纪录的画眉科鸟种。2006年1月21日,他们首次捕捉到两头(一雌一雄)这种鸟,在与多种同属鸟类比对下认定为新种。

蒋爱伍是周放教授的学生,弄岗穗鹛的野外调查基本由他担任。他说:这一鲜为人知的鸟类属于画眉科穗鹛属,体长约为18厘米,个子不大,浑身棕黑色,脸颊有一道月牙状白斑,喉部有黑白相间的斑纹,眼睛是蓝色的虹膜,非常奇特。它栖息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较好的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性格羞怯,平时常在地面活动,除受惊吓外,极少飞行,以落叶下面的各种小动物为食。目前这种鸟类分布于弄岗自然保护区及周围保存较好的森林中,种群数量仅为100多对,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周放和在蒋爱伍将学术成果发表在鸟类权威期刊《The Auk》。《The Auk》杂志由美国鸟类学会编辑出版发行,是世界最权威的鸟类学术刊物之一。这是中国内地学者的名字首次出现在该刊物上。

该鸟类新种被命名为Stachyrisnonggangensis,中文名为弄岗穗鹛,英文名为NonggangBabbler,发现地是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放介绍,在中国分布的1300多种鸟中,以往仅有发现于广西的金额雀鹛是中国学者任国荣先生于1932年定名发表的,其余都由国外学者定名、描述发表。在广西弄岗地区的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发现弄岗穗鹛,是70多年后,在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第一次记录到鸟类新种。发现植物或昆虫新种相对较为容易,发现鸟类新种却非常困难。

保护现状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相关论文

Zhou Fang, Jiang Aiwu(2008年).“A new species of babbler (Timaliidae:Stachyris) from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region of china”.The Auk.125(2):420-424.

本文Hash:65f8da5fb8d517321779aab828c1f44abef7262f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