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八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家八哥的图片

家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tristis,英文名:Common Myna)属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英文名直译为普通八哥。无冠羽,眼周裸露皮肤黄色。原产于印度,但如今已被引进到世界各地(美洲、澳大利亚等),主要是为了降低农作区害虫的族群数量,但由于它们要和其他种类竞争产卵的所在,又会杀害小鸟,破坏鸟蛋,以及驱逐小型哺乳动物,因此在引进的同时,也降低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中文学名:家八哥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tristis

英文俗名:Common Myna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家八哥:形态特征图
家八哥:形态特征图

体态洋洋自得(24厘米)的偏褐色八哥。头深色。与其他八哥的区别在于无冠羽,眼周裸露皮肤黄色。飞行时白色的翼闪明显。

亚成鸟色暗。

虹膜-略红;嘴-黄色;脚-黄色。

叫声:汩汩的似流水声,刺耳尖声及悦耳哨音,包括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家八哥:幼鸟
家八哥:幼鸟
家八哥:亚成鸟
家八哥:亚成鸟

生活习性

家八哥
家八哥

家八哥相当特殊,因为它们跟一般鸟类不同,会行走而不是跳跃。

生殖季时,它们展现出高度的领域性,会与邻近的其他对鸟发生激烈争斗,到了秋、冬季,便会哺育小鸟,一窝约有五到二十只不等,那时它们每天可以往返超过十公里的距离,来回在鸟巢与捕食地之间。除了在孵蛋的母鸟外,其馀的家八哥夜晚时会在集体栖息地休息,有些栖地的鸟数高达一千只以上。

叫声
家八哥
家八哥

有领域性的鸟,通常在一大早抵达自己领域时会持续鸣叫五到十五分钟。雄鸟通常比雌鸟鸣叫的多,夫妻档有时还会有二重唱的情形。领域宣示是喧闹的混合曲,有调子、有刺耳声响、咯咯声、吱吱声,有些甚至像钟声,快速地交杂著。育有幼鸟的成鸟会发出刺耳的「思跨克」鸣声,而呼叫飞行中幼鸟的鸣声总是「吱吱吱」。家八哥在集体栖息地会不断鸣叫喧闹,甚至是在午夜或黎明。

栖息环境
家八哥
家八哥

家八哥是热带地区的鸟类,但除了热带地区外,也会在其他地区发现它们,像是俄罗斯位于南欧的部分以及北法。它们的分布还是受到温度的限制,必须要在足够温暖而且食物充裕之处,这是因为家八哥在孵蛋时不能离巢太久,若是气温太低,鸟蛋会被冷却,也无法孵化出来。

家八哥通常都成群或成一长排在树冠浓密的大树上筑巢,其选择的高度与树种也相似。

生态影响
家八哥
家八哥

在新西兰,家八哥会捕食野生鸽子、银海鸥、南方黑背海鸥与巨藻海鸥的蛋与雏鸟,以及小型原生动物与引进的燕雀等。家八哥会造成葡萄,以及杏桃、苹果、梨子、草莓与醋栗等其他水果的收成损失。在新加坡并没有发现家八哥会影响到其他鸟类的证据,不过因为它们晚上的集体巢都邻近人类居住地,造成相当大的困扰。

食性

营养来源杂食性,食用无脊椎动物、水果,或从路边垃圾堆、牧场或家畜圈养地中觅食。它们也吃小鸟、蛋及蜥蜴。主要食用的无脊椎动物为甲虫的成虫与幼虫、臭虫、毛毛虫、蚯蚓、果蝇、蜗牛、蜘蛛,主要是在平地,尤其是路边捕捉,在那里需多昆虫都被汽车碾死。它们也啄食牧草或收割後的残株表面的猎物。

生长繁殖

家八哥
家八哥
家八哥的卵
家八哥的卵

雌雄鸟经年累月结伴,并生活在同一个领域中达数年之久。

鸟巢呈杯状,由乾草、小树枝及叶子组成,通常筑在树洞、峭壁、建筑物或其他构造中,有时也会筑在枝叶浓密的树上。

在新西兰,家八哥从十月中开始产卵,一直到翌年三月初,高峰期是在十一月到一月之间,每对鸟一年会哺育两窝蛋。家八哥在大清早下蛋,一窝通常有一到六颗,平均是四颗,蛋色为蓝绿色,在产下最後一颗蛋後,就开始孵蛋,日间为母鸟孵,公鸟觅食,夜间则只有母鸟独守,孵化期约为十三到十四天。

孵化後,雏鸟约需二十到三十二天(平均是二十五天)的时间长羽毛,这时期公鸟与母鸟都会哺育小鸟,一直到它们能飞离巢後的三周。幼鸟独立後会形成小群体,多数的家八哥在九个月大时就会配对,但只有少数的年轻雌鸟会在一岁大的时候就交配产卵。

地理分布

家八哥:地理分布图
家八哥: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阿富汗至中国西南、东南亚及马来半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西藏东南部、海南岛。常见于农耕区及村庄。

保护现状

家八哥
家八哥

家八哥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并被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家八哥是一种伴随人类居住区分布的鸟类,和人类关系较为密切,它不仅嗜吃有害昆虫,有益于人类,而且鸣叫婉转,易于驯养,目前已引种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太平洋中一些岛屿。在我国种群数量不甚普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林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林八哥的图片

林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英文名:Great Myna)属椋鸟科八哥属,英文名直译为大八哥。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体羽深灰而近黑,仅初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显,略具冠羽。与八哥的区别在尾端白色较宽,嘴全黄色而臀白。亚成鸟褐色较重。吱吱的沙哑叫声;哨音及卷舌音。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喜欢结成小至大群生活,取食多在地面,于开阔的多草地及稻田。国内罕见于云南、广西。

中文学名:林八哥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

英文俗名:Great Myna

命名作者:Moore, F, 18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林八哥
林八哥

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体羽深灰而近黑,仅初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显,臀及尾端白色;略具冠羽。

亚成鸟:褐色较重。

虹膜-橘黄;嘴-橘黄;脚-黄色。

叫声:吱吱的沙哑叫声;哨音及卷舌音。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林八哥与八哥的区别:林八哥尾端白色较宽,嘴全黄色而臀白。

地理分布

林八哥地理分布图
林八哥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南部西双版纳和广西西部百色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分布范围:印度阿萨姆、东亚、东南亚、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经引种)、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亚种grandis为罕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和广西西南部。

在台湾,林八哥原为东南亚引进观赏用,因放生、弃养、逃逸,已在台湾大量繁衍,造成本土八哥的生存竞争压力。

分类地位

注:有时被作为从林八哥(Jungle Myna)A. Fuscans的一亚种,但更像是javanicus及grandis的同种– King et al.(1975)认为是独立的种但Inskipp et al.(1996)将它们视为同种。

生活习性

林八哥
林八哥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林缘和有零星树木的农田、牧场、草地、旷野等开阔地带,也栖息于村寨、城镇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高大的乔木上。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与种子。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伴随家畜活动和觅食。

生长繁殖

林八哥
林八哥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内垫有草茎、草叶和羽毛等材料。每窝产卵4-6枚。卵蓝色,大小为26.8-31.0mm×19.8-21.9mm。

保护现状

林八哥
林八哥

林八哥在我国不常见,不仅分布区域狭窄,数量也极为稀少,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八哥的图片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英文名:Crested Myna )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俗名普通八哥、鸲鹆了哥、鹦鹆、寒皋、鸜鹆、驾鸰、加令、凤头八哥。冠羽突出,全身黑色,翅有白斑,飞行时展开双翅可看到八字形的白斑。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省均有分布。此外,八哥为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有八哥、林八哥、白领八哥、灰背八哥、家八哥等。

中文学名:八哥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英文俗名:Crested Myna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八哥
八哥

体大(26厘米)的黑色八哥。通体黑色,冠羽突出,翅有大型白斑。在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型,这也是八哥名称的来源,两块白斑与黑色的体羽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八哥的一个重要辨识特征;尾羽端部白色。尾羽具有白色端。

虹膜-橘黄;嘴-浅黄,嘴基红色;脚-暗黄。

八哥雏鸟和亚成鸟

八哥的亚成体额羽不发达,体羽颜色也不似成鸟那般黑得很成熟,略呈咖啡色。

八哥:雏鸟
八哥:雏鸟
八哥:幼鸟
八哥:幼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八哥和鹩哥的区别:鹩哥头侧具桔黄色肉垂及肉裾。

八哥和林八哥的区别:八哥冠羽较长,嘴基部红或粉红色,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

八哥和乌鸦的区别:八哥通体黑色,粗看起来颇似乌鸦,但与乌鸦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八哥体形较各类乌鸦均远远为小(大嘴乌鸦体长50厘米,而八哥体长25厘米),其次八哥喙足均为鲜黄色。

地理分布

八哥
八哥

八哥原本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但非法鸟类贸易使八哥迅速扩散,现在在菲律宾及婆罗洲有引入种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八哥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留鸟。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台湾、海南岛等地区。

分布范围:中国及印度支那。引种至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中游水源处从四川东部及陕西南部至南方;brevipennis于海南岛;formosanus于台湾。

生活习性

八哥
八哥

野生八哥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时在城市也可见到。除繁殖季节外,多成群活动,常栖息在大树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顶上。于清晨聚集高处,喧噪一番后便分散活动,至翌日又在原处聚集,这是八哥的一个典型特殊性。晚上,它常与椋鸟、乌鸦混群共栖。

在村寨、田野、山林边缘的灌丛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喜群居,常数十成群栖息于大树上。

杂食性,常尾随耕田的牛,取食翻耕出来的蚯蚓、蝗虫、蝼蛄等;也在树上啄食榕果、乌桕籽、悬钩子等。繁殖期4~7月。每年可繁殖2次。

八哥喜水浴,常能在水浴时鸣唱。

生长繁殖

八哥
八哥

4—7月繁殖,每年2巢,巢无定所,常在古庙和古塔墙壁的缝隙、屋檐下、树洞内,有时就喜鹊或黑领棕鸟的旧巢加以整理,或借用翠鸟之弃穴。

巢形大而不整,略呈浅盂状,由稻草、松叶、苇茎、羽毛、软毛及其它废屑堆积而成。

产卵4-6枚,卵呈辉亮的玉蓝色。

保护现状

八哥
八哥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并被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八哥与非法鸟类贸易
八哥,作者三脚锚
八哥,作者三脚锚

八哥善于效鸣,甚至能学人言,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人类作为宠物饲养,并且衍生出及其复杂的各种驯养名目。但八哥始终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因此鸟类贸易中所有的八哥均直接从野外捕捉,这种非法鸟类贸易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原产地的捕捉有可能会对本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造成野外种群的灭绝。

在输入地的逃逸和重新野化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输入地本地鸟类种群结构。

有可能给输入地带来新的传染疾病在输入地土著种群中蔓延。

本文Hash:8964cc6dcada1e29c19c9d2d946435faeee16bab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