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攀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叫声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白冠攀雀的图片

白冠攀雀(学名:Remiz coronatus,英文名:White-crowned Penduline Tit)是攀雀科攀雀属的鸟类。

白冠攀雀(学名:Remiz coronatus)是山雀科攀雀属的小型鸟类。分布于中亚至中国西北及俄罗斯东南部。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捕获猎物的方式和一般的山雀相同。冬季结群,通常比其他攀雀更喜栖于树上。

中文学名:白冠攀雀

拉丁学名:Remiz coronatus

英文俗名:White-crowned Penduline Tit

命名作者:Severtsov, 187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攀雀科(Remizidae)

中文属名:攀雀属(Remiz)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4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白冠攀雀

拉丁学名:Remizcorona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攀雀科

属:攀雀属

亚种:2种

命名时间:Severtzov,1872

英文名称:White-crownedPenduline-tit

英文名称:White-crownedPendulineTit

外形特征

雄鸟:体型纤小(11厘米)的浅色攀雀,额及脸罩黑色,有时延伸至顶后,但与栗色上背之间有白色领环。雌鸟:色暗,顶冠及领环灰色。幼鸟:体羽较单一的黄褐色,具略深色的脸罩。与中华攀雀的区别在下体色较浅,宽黑色的前额且成鸟具偏白色领环。亚种stoliczkae较指名亚种略淡。虹膜-红褐;嘴-深褐至灰色;脚-深灰。

叫声

细声的pseee;从调swee-swee;哀怨的tsi声,飞行时发出ti-ti-ti-ti-ti的叫声。

地理分布

中亚至中国西北及俄罗斯东南部。

分布状况:亚种stoliczkae罕见于新疆及宁夏高可至海拔2400米的河边森林及柳树灌丛。指名亚种coronatus见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伊犁河谷。

生活习性

冬季结群。通常比其他攀雀更喜栖于树上。

注:过去有时作为攀雀(EurasianPendulineTit)R.pendulinus的一亚种。

生长繁殖

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雄性攀雀异常的兴奋,高唱着“爱情进行曲”往返,每一次衔着一嘴的毛来到巢枝,围绕着枝子转圈,将嘴中含着的羊毛裹缠在枝子上。攀雀是攀禽,自有高超的攀缘技巧,它将这项表演性的技巧的实用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在自己的筑巢时应用得娴熟快捷,像杂技或者体操表演,眨眼功夫它就在枝子上转了好几圈子将衔来的羊毛紧紧地缠裹在树枝上,而后在缠绕的粗粗的两根树杈间依稀拉起丝丝缕缕的纤维,然后继续在树枝上“翻单杠”缠绕,两根树枝间丝丝缕缕的纤维慢慢扩展为一条“钢索”。巢织成后就像一个小箩筐。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亚种分化

(2种)1.白冠攀雀指名亚种(学名:Remizcoronatuscoronatus):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姆河河谷,吉尔吉斯斯坦,中国西北(伊犁谷地,新疆西北),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非繁殖期至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E东到哈里亚纳邦)。

2.白冠攀雀阿勒泰亚种(学名:Remizcoronatusstoliczkae):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至赤塔),蒙古和中国西北(新疆,不包括伊犁河谷,乌鲁木齐和宁夏)。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银胸丝冠鸟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叫声、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银胸丝冠鸟的图片

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 lunatus,英文名:Silver-breasted Broadbill)是阔嘴鸟科丝冠鸟属的鸟类。

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 lunatus)是雀形目阔嘴鸟科的鸟类,在全世界共分化为10个亚种。体长16-18cm。嘴宽阔、天蓝色,基部橙色。鼻孔圆形具宽阔的黑色眉纹。上背烟灰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栗色,两翅的翼缘白色,翼角羽缘缀浅灰蓝色,覆羽和羽端均为亮黑色,翅膀表面具有显著的亮蓝色和白色翼镜。尾羽黑色,中央两对纯黑,第三对多少沾一些白色,其余尾羽均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呈凸尾型。跗蹠和趾蓝绿色。属热带森林鸟类,栖息于海拔90—1400米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树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

中文学名:银胸丝冠鸟

拉丁学名:Serilophus lunatus

英文俗名:Silver-breasted Broadbill

命名作者:Gould, 183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阔嘴鸟科(Eurylaimidae)

中文属名:丝冠鸟属(Seriloph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银胸丝冠鸟

物种名称:银胸丝冠鸟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阔嘴鸟科

俗名:海南宽嘴

拉丁学名:Serilophusluna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ould,1834

英文名称:Sliver-breastedBroadbill

外形特征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体长16—18厘米,体重30克左右。嘴型宽扁,圆形鼻孔外露。上体锈褐色或棕褐色,下体银灰白色,翅膀上还有亮蓝色的翼斑,嘴也为亮蓝色,黑色的尾羽端部却为白色。通体的羽色光亮。 银胸丝冠鸟在全世界共分化为9个亚种, 我国有2个亚种, 分布于海南的是海南亚种,为我国特产亚种;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滇南亚种,雄鸟眼先羽基部锈色,羽端黑褐色;颊至耳羽淡锈色而沾灰;肩羽暗烟灰褐色;上背灰褐色而多染棕色与海南亚种明显区别。此外,头顶部多锈色而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表面、下背和腰部至尾上覆羽的棕色和栗色也较为浅淡而鲜亮。余部与海南亚种相似。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唯颈侧延至上胸具银白色环带,呈项圈状。

银胸丝冠鸟雄鸟体长15—18厘米,体重23—39克。它的形态和羽色与八色鸫类有所不同。虹膜为暗褐色;嘴扁阔,呈亮蓝色,嘴峰、下嘴脊部和嘴缘较浅淡;嘴基部及眼周*皮肤橙色或绿*;跗跖蓝绿色、爪蓝色。前额为淡蓝灰色,额基部近白色;头顶至颈及脸部为灰棕色;眼先为丝绒黑色,并且与宽阔的黑色眉纹相连,伸达后枕两侧;上背及肩羽为烟灰色,稍沾蓝色和锈色;下背为灰棕红色,腰部及尾上覆羽转为深棕栗红色。两翅的翼缘白色,翼角羽缘缀浅灰蓝色,覆羽和羽端均为亮黑色,翅膀表面具有显著的亮蓝色和白色翼镜。尾羽黑色,中央两对纯黑,第三对内 近端部多少沾一些白色,其余尾羽均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呈凸尾型。下体为淡银灰白色,腹部中央较浅淡,有的微染葡萄红色;尾下覆羽纯白。雌鸟通体羽色与雄鸟相似,唯有颈侧至上胸部各羽具亮银白色端斑,形成项圈状。

地理分布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银胸丝冠鸟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叫声

鸣声似“唧-唧-唧……”,低柔而富于音韵。

食性

它是杂食性的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果实、浆果、种子、其他植物性食物和一些小动物,其中有甲虫、蝽蟓, 蜘蛛, 小螺、蝗虫、蟓甲、金龟甲、叶甲和天牛等。

生活习性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主要以昆虫为食,栖息于热带森林、溪边灌丛或村寨附近的树丛中。常结为10余只的小群,在树上活动觅食,或静栖枝上,如彩图所示,成对相偎相依。繁殖期多在水面上方矮树及灌丛营巢。生性缓慢,不甚畏人,反应迟钝,飞行滞缓。

稀有留鸟。雌、雄鸟外形稍有差别,雌鸟胸部有一条银白色细环。常结小群在热带森林的林冠层活动。个体间相互联系时发出“滴、滴”的柔和叫声。

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一鸟被网捕获,其余的鸟会在附近徘徊盘旋,企图搭救同伴,结果往往是整群鸟都被捕捉。

生长繁殖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银胸丝冠鸟(筑巢)

银胸丝冠鸟营巢于矮树或灌丛间,巢由杂草、嫩枝、细茎等组成,

内垫更细的杂草、竹叶及树叶等。每窝产卵4—5枚,卵近白色,疏杂以红褐色斑点,钝端尤多。

亚种分化

银胸丝冠鸟
银胸丝冠鸟

1.柬埔寨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lunatusaphobus)

2.银胸丝冠鸟滇西亚种(学名:Serilophuslunatusatrestus)

3.银胸丝冠鸟滇南亚种(学名:Serilophuslunatuselisabethae)

4.布拉万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lunatusimpavidus)

5.苏门答腊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lunatusintensus)

6.银胸丝冠鸟指名亚种(学名:Serilophuslunatuslunatus)

7.银胸丝冠鸟海南亚种(学名:Serilophuslunatuspolionotus)

8.马来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lunatusrothschildi)

9.红背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lunatusrubropygius)

10.褐银胸丝冠鸟(学名:Serilophuslunatusstolidu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火冠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火冠雀的图片

火冠雀(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英文名:Fire-capped Tit),原作为攀雀科的鸟类,现调整为山雀科鸟类,自成一属。雄鸟前额及喉部火红色。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以及冬季见于平原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姆拉。

中文学名:火冠雀

拉丁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

英文俗名:Fire-capped Tit

命名作者:Burt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火冠雀属(Cephalopy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 Laos

非繁殖区:c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火冠雀外形特征
火冠雀外形特征

体型甚小(10厘米)的山雀。看似啄花鸟。

雄鸟:特征为前额及喉中心棕色,喉侧及胸黄色,上橄榄色,翼斑黄色。雌鸟暗黄橄榄色,下体皮黄,翼斑黄色,过眼线色浅。

亚成鸟下体白色。亚种olivaceus比指名亚种绿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高音的tsit,tsit及轻柔的whitoo-whitoo声。鸣声由细而高的音律构成,甚似煤山雀。

地理分布

火冠雀地理分布图
火冠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及中部,稀有候鸟至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于西藏极西南部;olivaceus为非罕见留鸟于云南、四川、西藏东部、贵州及甘肃南部;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

生活习性

火冠雀飞行图
火冠雀飞行图

喜群栖,在树顶层取食。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

生长繁殖

火冠雀
火冠雀

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鸟巢放置在树叉或树洞里。鸟巢入口处位于地面6至12米以上,很难找到。用干牧草,草根和羽毛织成。雌鸟建巢,但雄鸟常常在附近很短的距离歌唱。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亚种分化

火冠雀
火冠雀

1、火冠雀指名亚种(学名:Cephalopyrusflammicepsflammiceps),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和印度。

2、火冠雀西南亚种(学名:Cephalopyrusflammicepsolivaceus),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东北(阿萨姆,阿鲁纳恰尔邦),中国(宁夏,甘肃东南,陕西,四川,西藏东南,云南和贵州),缅甸,泰国和老挝。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890fac1d25dfbfe377f4066a7c000526a7e9ee92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