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翅希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蓝翅希鹛的图片

蓝翅希鹛(学名:Minla cyanouroptera,英文名:Blue-winged Minla)是噪鹛科希鹛属的鸟类。

蓝翅希鹛(学名:Minla cyanouroptera,英文名:Blue-winged Minla),是画眉科希鹛属的一种。两翼、尾及头顶蓝色。是海拔迁徙的候鸟,分布于香港、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蓝翅希鹛

拉丁学名:Minla cyanouroptera

英文俗名:Blue-winged Minl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希鹛属(Min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Malay Peninsul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0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蓝翅希鹛:形态特征图
蓝翅希鹛:形态特征图

体小(15厘米)而不会被误认的尾长的林栖型鹛。两翼、尾及头顶蓝色。上背、两胁及腰黄褐,喉及腹部偏白,脸颊偏灰。眉纹及眼圈白。尾甚细长而呈方形,从下看为白色具黑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红。

叫声:叫声为响亮的长双声哨音see-saw或pi-piu,不停地重复,收尾时音调升高;也作响亮的swit声。

地理分布

蓝翅希鹛:地理分布图
蓝翅希鹛: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峨眉、雅安、东南部南川、南部宜宾、马边、峨边、西南部盐源、会东,贵州西南部兴义,云南西部碧江、泸水、腾冲、盈江、龙陵、潞西、大理、凤庆、双江、永德、镇康、耿马、西南部沧源、澜沧、西盟、南部西双版纳、江城、绿春、元阳、东南部马关、东部师宗、中部昆明、镇源、新平、景东、寻甸,广西北部、西南部和湖南南部及海南岛等地。亚种wingatei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南方及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及海南岛等省海拔1000~2800米的森林。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马来半岛。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东南亚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亚种wingatei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南方及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及海南岛等省海拔1000~2800米的森林。

生活习性

蓝翅希鹛
蓝翅希鹛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2400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中,尤以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较常见。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和相思鸟、鵙鹛集成小群。多在乔木或矮树上枝叶间、也在林下灌木丛和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频繁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或在枝头跳跃,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

主要以白腊虫、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

蓝翅希鹛
蓝翅希鹛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林下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根、苔藓、树叶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和根。每窝产卵通常3-4枚,卵的大小为18mm×14mm。

蓝翅笑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翅笑翠鸟的图片

蓝翅笑翠鸟(学名:Dacelo leachii,英文名:Blue-winged Kookaburra)是翠鸟科笑翠鸟属的鸟类。

蓝翅笑翠鸟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澳大利亚三种笑翠鸟之一。其体形略小于笑翠鸟,它的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成比例,脖子粗壮,翅膀蓝色。

中文学名:蓝翅笑翠鸟

拉丁学名:Dacelo leachii

英文俗名:Blue-winged Kookaburra

命名作者:Vigors & Horsfield, 182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笑翠鸟属(Dacelo)

繁殖区:澳洲界 : s New Guinea, n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蓝翅笑翠鸟分布于澳洲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其体形略小于笑翠鸟,身长38-45厘米,其习性和笑翠鸟大体相当。像所有的猎翠鸟,蓝翅笑翠鸟的名字是识别它的重要元素,它的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成比例,脖子粗壮,强大的嘴匕首形。短尾巴。上体棕色,下体灰白色。蓝翅膀,有很粗的青灰色眼纹。眼睛白色,眉毛白色。此外,臀部和尾巴是深浅不同的蓝色色。双翼的羽端覆盖着暗蓝色,这是鉴别蓝翅笑翠鸟最重要的特征。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蓝翅笑翠鸟所占有的活动区域比笑翠鸟小很多,也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然而,它仅限于澳大利亚长北部沿海地区约100公里的范围,不渗入大陆的内部。其首选的栖息地包括开阔的桉树林,也在大农场或位于城市的郊区公园。家庭占地领土由1至4英亩,或0.4和1.6公顷不等。

蓝翅笑翠鸟的呼声类似叫声、咳嗽、窃窃私语声和笑声。父母教导幼鸟学习在岩石或树枝上将击败的猎物殴打至死。它们还花很长时间传授帮助小鸟学会各种哭声。全家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元。

虽然这个物种被列入食鱼鸟的范围,其实它们的食性很杂。各种各样的小型陆地动物,包括昆虫(蚱蜢,甲虫,蟑螂)、蜗牛、蜥蜴、蛇和小老鼠。当然,它们最喜欢小鱼,但也包括两栖动物,澳大利亚虾蟹。如果食物短缺,通常蓝翅笑翠鸟攻击其他鸟类,它们捕获和劫食蛋和幼鸟。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在其胃球中有昆虫的膜状翼,贝壳,皮毛,骨头。

生长繁殖

蓝翅笑翠鸟每年的8月在新南威尔士州活动的蓝翅笑翠鸟返回昆士兰州繁殖,首先是寻找筑巢的地方。一般选择被白蚁蚀空的大树,用强有力的鸟喙啄一个洞穴。它们也可能选择一个前几年用过的巢穴,最多的使用过15年。蓝翅笑翠鸟是一夫一妻制并住在一起的生活。在繁殖季节,亚成年的雌鸟生活在家庭群体中,雄鸟在第一年结束后被排除出家族。

9月或10月初,在昆士兰州,雌鸟产3或4枚白卵,孵化期为25天。

地理分布

1.Dacelo leachii intermedia 分布于新几内亚东南部到亚马逊海湾。

2.Dacelo leachii cervina 分布于澳北的梅尔维尔。

3.Dacelo leachii leachii分布于横跨澳洲西部的约克角半岛北部,西到布鲁姆在布里斯班拜伦湾。

4.Dacelo leachii occidentalis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哈默斯利和皮尔巴拉地区。

斑喉希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喉希鹛的图片

斑喉希鹛(学名:Minla strigula,英文名:Bar-throated Minla)是噪鹛科希鹛属的鸟类。

斑喉希鹛(学名:Minla strigula,英文俗名: Bar-throated Minla)是雀形目画眉科希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尼泊尔。全球活动范围约为815,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斑喉希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9.2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斑喉希鹛

拉丁学名:Minla strigula

英文俗名:Bar-throated Minl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希鹛属(Min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Malay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0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体略小(17.5厘米)的活泼似山雀之鹛。具耸立的棕褐色羽冠,喉黑白色或为黄色鳞状斑,下体偏黄,上体橄榄色。初级飞羽羽缘橙黄成亮丽斑纹,尾中央棕色而端黑,但两侧尾羽端黑而羽缘黄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含混的哨音chu-u-wee, chu-u-wee,第二声下落,其他为上扬音;也有金属般的chew声。

地理分布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东南亚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见于西藏南部,亚种yunnanensis(包括castanicauda)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及四川西部,常于海拔2100~3600米。

国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会东、木里、布拖、盐源、九龙,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宾川、西部泸水、盈江、龙陵、腾冲、凤庆、永德、镇康、澜沧、景东,西藏东南部波密、易贡、南部樟木、珠穆朗玛峰地区绒辖河谷等地。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马来半岛。

亚种分化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指名亚种(学名:Minla strigula strigula)。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斑喉希鹛西南亚种(学名:Minla strigula yunnanensi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丽江山脉。

生活习性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习性:常见的有好奇心的鸟,栖于山区阔叶林及针叶林的低矮树木及树丛。结群而栖并加入”鸟潮”。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山上部低矮树林、杨树林、竹林和灌丛。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其中夏季几全以昆虫为食。

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希鹛混群。常在高大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有时也在森林中下层和林下及林缘地区高的灌木枝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常频繁的在树枝叶间跳跃或飞翔,不时发出‘久-违,久-违’的叫声。

生长繁殖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

繁殖期5-8月。或许1年繁殖2窝。营巢于灌丛中,距地高1.5m,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杂草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细草。巢的大小为外径12cm,内径5cm,高8cm,深4cm。

每窝产卵3枚,卵蓝色,大小为21mm×15mm,重3.9g。

本文Hash:a4602bd0b60714e847adf06a165ebc1a488d91e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