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黑苇鳽的图片

黑苇鳽(学名:Dupetor flavicollis,英文名:Black Bittern)是鹭科黑鳽属的鸟类,俗名黑鳽、乌鹭、黑长脚鹭鸶、黄颈黑鹭。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云南、长江以南、贵州、偶见于甘肃、陕西、河南等地,一般生活于芦苇丛、沼泽、滩涂、红树林及林间溪流、在贵州分布于700-1000m以及营巢于芦苇丛中、树上或竹林中。

中文学名:黑苇鳽

拉丁学名:Dupetor flavicollis

英文俗名:Black Bittern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黑鳽属(Dupetor)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5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黑苇鳽:形态特征图
黑苇鳽: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

成年雄鸟:通体青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颈侧黄色,喉具黑色及黄色纵纹。

雌鸟:褐色较浓,下体白色较多。

亚成鸟:顶冠黑色,背及两翼羽尖黄褐色或褐色鳞状纹。嘴长而形如匕首,使其有别于色彩相似的其他鳽。

虹膜-红色或褐色;嘴-黄褐色;脚-黑褐色而有变化。

叫声:飞行时发出响亮粗哑的呱呱叫声,于繁殖期发出深沉的鼓样叫声。

地理分布

黑苇鳽:地理分布图
黑苇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见于长江中下游、东南部及华南沿海地区、西江流域、海南岛。亚种major罕见于台湾。

生活习性

黑鳽
黑鳽
黑苇鳽
黑苇鳽

习性:性羞怯。白天喜在森林及植物茂密缠结的沼泽地,夜晚飞至其他地点进食。营巢于水上方或沼泽上方的密林植被中。

黑鳽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一带。栖息于溪边、湖泊、水塘、芦苇、沼泽、水稻田、红树林和竹林中。常单个或成对在开阔的多植物的水域地方活动,有时也进到村屯附近的竹林和小树林。夜出性。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但有时白天也活动。活动时沉默无声,但繁殖期间也发出高而粗犷的鸣叫。性较胆怯而好奇,常一动不动的站在地上,头颈垂直向上伸直并注视四周。以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常单独在黄昏和夜间在溪边、水田、湖岸和芦苇沼泽地上觅食。有时白天也在芦苇丛或水边低矮灌丛和小树林内觅食。

野外观察记录:
黑鳽
黑鳽

黑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广,在沼泽地、湿地、芦苇荡均可以看到,甚至在某些城市的公园的小水塘里面也可以观察到,如南京雨花台植物园、杭州植物园等,但数量普遍较少。黑鳽飞行时非常容易辨认,脖子处扭结形状特殊,和鹭类容易区分。

生长繁殖

黑鳽
黑鳽
黑苇鳽
黑苇鳽

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沼泽地上芦苇丛中,也在水边灌丛、柳树或其他树上营巢。有时也见在竹林内营巢。甚至在房舍附近庭园中的竹林和路边树上营巢。营巢位置最高距地3—5米。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形状呈盘状,中心稍微下凹。每窝产卵4—6枚,颜色为淡绿色、淡蓝色、蓝绿色或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43—44×31一35毫米。

亚种分化

黑苇鳽
黑苇鳽

1、黑苇鳽指名亚种(Ixobrychus flavicollis flavicollis):分布于中国中部到印度、马来西亚、苏拉威西;

2、黑苇鳽帝纹亚种(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帝汶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3、黑苇鳽所罗门亚种(Ixobrychus flavicollis woodfordi):分布于所罗门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姬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姬苇鳽的图片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英文名:Least Bittern)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属鹳形目鹭科苇鳽属,分布于美洲,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中文学名:姬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exilis

英文俗名:Least Bitter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苇鳽属(Ixobrychus)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e, sw U南美洲 to se Brazi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

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姬苇鳽和小苇鳽的区别:都具显著黑色上体,但小苇鳽胫部被羽直达关节,而姬苇鳽胫部羽毛未达关节。两者分布没有重叠,小苇鳽分布于欧亚非等地,姬苇鳽分布于美洲。小苇鳽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地理分布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姬苇鳽在香蒲和芦苇丛中寻找鱼和小动物。和所有鹭科动物一样,姬苇鳽比较容易受惊扰。受惊后,姬苇鳽就立刻纹丝不动,将喙指向空中。它们胸前有条深棕色条纹,保持这个姿势,就可以和周围的草丛混合在一起。姬苇鳽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动。如果它们的天敌改变了位置,姬苇鳽会非常缓慢地移动,使胸前的深棕色条纹总是朝向天敌。食物主要是小鱼、以及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这些候鸟在冬天从美国北部地区南下到南部海岸地区,在夜间迁移。

生长繁殖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巢建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和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结构简陋。巢是一个良好的隐蔽的平台,采用沼泽中的香蒲植被和其他建材。雌鸟产4或5枚卵。父母双方共同哺育雏鸟。

亚种分化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共5个亚种:

(1)Ixobrychus exilis exilis 分布于北美洲到印度西部、巴西;

(2)Ixobrychus exilis pullus 分布于墨西哥的索诺拉;

(3)Ixobrychus exilis bogotens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中部;

(4)Ixobrychus exilis erythromelas 分布于特立尼达岛、亚郡;

(5)Ixobrychus exilis peruvianus 分布于秘鲁沿岸;

保护现状

姬苇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黑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黑雁的图片

黑雁(学名:Branta bernicla,英文名:Brent Goose)是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极圈以北、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东部沿海、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海岸边、河口以及陡峭的河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黑雁

拉丁学名:Branta bernicla

英文俗名:Brant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黑雁属(Branta)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黑雁
黑雁

中等体型(62厘米)的深灰色雁。嘴和脚黑,尾下羽白色。灰色的颈部两侧具特征性白色图纹,有时在前颈形成半领。胸侧多近白色纹。雏鸟颈部无白斑,但翅上多白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在地上及飞行时发出低沉的raunk, raunk啭鸣。

习性:少与其他种类混群。近水面低飞。涨大潮时栖于沿海港湾。觅食于沿海草场。

黑雁头、颈、胸黑褐色,背和两翅灰褐色,颈的两侧备有一白色横斑,在颈前后断开,未能联成颈环。翅小覆羽灰色,翼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褐色,上腹灰褐色,两胁较淡,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雄相似。

嘴、跗跖、脚和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1200~1700克,体长560~800毫米;嘴峰30~38毫米;翅长300~360毫米;尾90~101毫米;跗趾60~64毫米。

地理分布

黑雁
黑雁

黑雁
黑雁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美洲及西伯利亚极地的苔原冻土带;越冬于南方沿海的草地及河口。

分布状况:罕见冬候鸟。亚种nigricans的少量个体在黄海沿海一带越冬。在山西为迷鸟。

黑雁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生活习性

黑雁
黑雁

黑雁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沿岸苔原低洼地上,通常离海水潮汐带不远,特别是被很多潮汐溪流分割的苔原平原上较常见,通常离最高潮汐线仅几公里距离。有时它们也从海岸潮汐地带延伸到富有草的内陆苔原湖泊和有草生长的湖中岛上。或在邻近海岸的低山草坡上。繁殖后期小鸟出来后,则迁至各种湖泊和水塘中。冬季则多在植物生长茂密的海岸地带。通常早晨到海生植物茂密的海边沼泽地带和海边烂泥地上觅食,然后再飞回海上休息和喝水。下午继续沿海岸觅食,直到日落。晚上栖息在辽阔的海面上。

黑雁性极活跃,喜集群,常成群活动和栖息。飞行时两翅煽动迅速而有力,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呈直线飞行,但也常常在海面上空盘旋和来回飞翔;转弯也很灵活。飞行时多排成单行,有时也呈密集的、零乱的,像一窝蜂似的紧贴地面飞行。在地上也善奔跑,行动敏捷,速度甚快,游泳也甚轻快。游泳时前身下沉,后部向上突出,尾部露出水面甚高,明显可见尾下白色。

黑雁
黑雁

黑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当它们刚迁到繁殖地时由于冰雪尚未融化,它们主要取食岩石下面的苔藓和地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荫发,它们开始大量觅食重新长出来的植物嫩芽、植物茎和叶。秋季和冬季则在海岸觅食大叶藻和海藻,此外它们也偶尔觅食少量的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的甲壳类动物以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鱼卵。它们主要在清晨和下午觅食。繁殖季节主要在苔原地上取食,非繁殖季节则在沿海和海边泥地上取食各种海藻。取食方式除一般的将头颈伸入水中取食外,它们也能像某些鸭类一样,在浅水中尾朝上的扎入水中取食水底食物。

黑雁是典型的迁徙型鸟类。其中分布在中国的黑雁主要迁徙于西伯利亚北极冻原带繁殖地和中国黄海、东海和渤海湾以及朝鲜和日本沿海的越冬地之间。迁来中国的时间多在9月末至12月初。迁离中国沿海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也有迟至5月初的。

生长繁殖

黑雁
黑雁
黑雁
黑雁

黑雁繁殖在北极冻原带。当它们迁到繁殖地时,冰雪还未融化,常成群栖息在冰雪地上。配对的形成通常是在到达繁殖地后,但在越冬地已明显出现争偶和在空中追逐现象。求偶行为是以相互用头浸水运动为先导的,但此时并没有出现象其他雁类那种尾明显的垂直竖起现象.其后雄雁伸颈和鸣叫,但没有明显的仪式化动作。成群到达繁殖地后,常集中在沿海岸边,自由的活动在冰雪地上。对形成后雄鸟在雌鸟带领下逐渐离开群体。觅找适合的地方营巢。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巢多选择在沿海的一些小岛或沿海岸线的水塘边和溪边,也有在湖岸边营巢的。营巢地通常都有草或芦苇生长。巢位多选择在海岸沼泽或苔原上干燥的地方,也或在土堆和岸坡上,巢多利用地面凹坑,或雌鸟在松软的苔原上踩出一个小坑即成,里面放有苔藓、鸟类羽毛和绒羽。

繁殖期6~8月。6月初至6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6枚、偶尔8枚,通常4枚。颜色为赭色、淡黄色,淡绿白色或橄榄褐色。卵的大小为51.0~81.1×36.5~66.0毫米,重量5.0~9.5克。雌鸟孵卵,雄鸟通常在距巢100米以内范围內守候警戒。雌鸟孵卵时常将头和颈向地面平伸出去,以降低高度。孵化期为22~2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被有绒羽,羽毛干后即能跟随亲鸟活动。此时雄鸟也加入抚育雏鸟活动。它们通常在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带领雏鸟进入水塘、溪流或海边潮汐平原地带,那里有丰富的植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食物资源。雏鸟在雌雄亲鸟带领下一起生活一段吋间以后即行独立生活,而此时成鸟则集中换羽。换羽期黑雁已完全失去飞翔能力,大约一个月后才能重新获得飞翔能力。幼鸟2~3年性成熟。

亚种分化

黑雁
黑雁

Branta bernicla hrota分布于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和弗朗茨约瑟夫岛(Franz Josef Land)。 Branta bernicla bernicla 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北部。 Branta bernicla oriental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 Branta bernicla nigricans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端到加拿大中北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胸太阳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胸太阳鸟的图片

黑胸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aturata,英文名:Black-throated Sunbird)属太阳鸟科太阳鸟属,英文直译为黑喉太阳鸟。小型鸟类,体长9-15cm。嘴细长而向下曲。常至溪流边的开花矮树丛。在我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特别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贵州西南部等地较常见。是留鸟。

中文学名:黑胸太阳鸟

拉丁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英文俗名:Black-throated Sunbird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太阳鸟属(Aetho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8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多种颜色

外形特征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雄鸟:体型略大(14厘米)的深色太阳鸟,中央尾羽特长,尾呈楔形,光线不足时看似近黑色且腰及胸色浅;光线好时头顶及尾均为金属蓝色,上背暗淡紫色,喉黑,胸灰橄榄色而具细小的深暗色纵纹。亚种saturata黄色腰带有限;petersi下体的黄色较多;assamensis胸部的黑色扩展。

雌鸟:甚小,腰白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快速的ti-ti-ti-ti-ti-ti-ti…叫声。

黑胸太阳鸟:雄鸟
黑胸太阳鸟:雄鸟
黑胸太阳鸟:雄鸟(assamensis亚种)
黑胸太阳鸟:雄鸟(assamensis亚种)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地理分布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镇康、永德、中部景东、新平、西南部澜沧、沧源、孟连、南部西双版纳、江城、元阳、绿春,贵州南部兴义、册亨、望谟、罗甸,广西和西藏东南部,偶见于香港。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及华南、缅甸和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saturata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东南部;assamensis于墨脱东部至云南西部;petersi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广西。一般不常见于海拔300~1800米的丘陵和较低山林。

亚种分化

黑胸太阳鸟滇西亚种(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assamensis)。分布于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限于萨地亚附近。

黑胸太阳鸟西南亚种(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petersi)。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北部PaKla,LaokayProv.。

黑胸太阳鸟指名亚种(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saturata)。分布于自印度向东至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生活习性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夏季可上到海拔1500-2100m的低中山地区,也出没于混交林、灌丛、果园、茶园、林缘疏林和沟谷林等不同生境类型中,有时还出现在田边、地头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主要以蜘蛛、甲虫、蚂蚁、花蕊、花瓣、种子和嫩叶等食物为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柳莺等小鸟混群。喜欢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和溪流沿岸等开阔地方。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树间飞来飞去,啄食花蜜时常不断地扇动两翅,悬空在花上空啄取,有时又头朝下悬垂于枝叶和花朵上啄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树上、灌丛和竹丛上。巢呈梨形,主要由植物纤 维、须根,有时混杂有苔鲜、草茎和竹叶等编织而成,内垫有细的草茎和棉绒,巢口开在中间侧面。

每窝产卵2-3枚,卵有淡粉红色、纯白色两种,被有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2-15.3mm×10.5-12.1mm。

保护现状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在中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特别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贵州西南部等地较常见。

本文Hash:bcab8c4cc7ae35adb376db2c9f2578f6a4c68023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