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岗穗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发现过程、保护现状、相关论文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发现过程 保护现状 相关论文

弄岗穗鹛的图片

弄岗穗鹛(学名:Stachyris nonggangensis,英文名:Nonggang Babbler)是画眉科穗鹛属的一个独立鸟种,于2008年被中国鸟类学家周放等确认为新种,是中国特有鸟类。弄岗穗鹛脚强健,善跳跃,不善飞翔,喜结群活动。全身大部分为深褐色,在森林下层活动觅食,觅食的地方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东南亚要发现一个鸟类新种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弄岗穗鹛是继金额雀鹛之后由中国人命名和描述的第二个鸟种。弄岗穗鹛十分稀少,全部种群数量不到2000只,现已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物种,迄今对这种鸟的分布及生态生物学特性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中文学名:弄岗穗鹛

拉丁学名:Stachyris nonggangensis

英文俗名:Nonggang Babbler

命名作者:Fang & Aiwu, 200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穗鹛属(Stachyri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弄岗穗鹛:形态特征图
弄岗穗鹛:形态特征图

弄岗穗鹛体长约18cm,全身大部分为深褐色,只有脸颊耳后有新月形的白斑,喉部及前胸主色为白但上有黑斑点。

飞羽及尾部则为棕色,翼展为68mm,尾长61mm,喙长19mm,跗蹠骨29mm。

虹膜蓝色。

由现时仅有的两头标本去看,不具有两性异形,个体差异不大,繁殖羽的变化等亦未有详细资料。

生活习性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性羞怯。在树上及飞行的时间甚少,并只在受惊吓时才会短飞。多探头在地上觅食,透过翻开落叶下的碎石寻觅昆虫及节肢动物,偶而在被锯去的树木附近的土堆上觅食。在非繁殖季节时常见5至10头鸟一起觅食,在繁殖季节则双双对对出现。

生长繁殖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一般3月中下旬进入繁殖期,把巢筑在高大的岩石或悬崖上的石头洞中,弄岗穗鹛的繁殖成功率较低。

地理分布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现时主要分布于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季节雨林的蚬木(Excetrodendron hsiemvu)林内。而且它们对其他地貌似乎不感兴趣,在附近的广阔树林内从未曾发现其踪影,而仅在自然保护区内石灰石地区活跃。虽然现时它们在自然保护区内活动而备受保护,但在保护区外的雨林正面临被砍伐的危机,其栖地可能备受破坏。

此外,在靖西县邦亮自然保护区和龙州县春秀自然保护区也有少量分布。

发现过程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弄岗穗鹛:蒋爱伍摄于广西弄岗

2004年,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周放教授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多次到广西的不同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2005年2月、7月及10月到2006年1月,多次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一种未有纪录的画眉科鸟种。2006年1月21日,他们首次捕捉到两头(一雌一雄)这种鸟,在与多种同属鸟类比对下认定为新种。

蒋爱伍是周放教授的学生,弄岗穗鹛的野外调查基本由他担任。他说:这一鲜为人知的鸟类属于画眉科穗鹛属,体长约为18厘米,个子不大,浑身棕黑色,脸颊有一道月牙状白斑,喉部有黑白相间的斑纹,眼睛是蓝色的虹膜,非常奇特。它栖息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较好的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性格羞怯,平时常在地面活动,除受惊吓外,极少飞行,以落叶下面的各种小动物为食。目前这种鸟类分布于弄岗自然保护区及周围保存较好的森林中,种群数量仅为100多对,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周放和在蒋爱伍将学术成果发表在鸟类权威期刊《The Auk》。《The Auk》杂志由美国鸟类学会编辑出版发行,是世界最权威的鸟类学术刊物之一。这是中国内地学者的名字首次出现在该刊物上。

该鸟类新种被命名为Stachyrisnonggangensis,中文名为弄岗穗鹛,英文名为NonggangBabbler,发现地是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放介绍,在中国分布的1300多种鸟中,以往仅有发现于广西的金额雀鹛是中国学者任国荣先生于1932年定名发表的,其余都由国外学者定名、描述发表。在广西弄岗地区的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发现弄岗穗鹛,是70多年后,在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第一次记录到鸟类新种。发现植物或昆虫新种相对较为容易,发现鸟类新种却非常困难。

保护现状

弄岗穗鹛
弄岗穗鹛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相关论文

Zhou Fang, Jiang Aiwu(2008年).“A new species of babbler (Timaliidae:Stachyris) from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region of china”.The Auk.125(2):420-424.

南非企鹅的发现过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生态景点

南非企鹅的图片

南非企鹅(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英文名:African Penguin)属企鹅科环企鹅属,又叫非洲企鹅、南非斑点环企鹅、斑嘴环企鹅、黑足企鹅。这是由于它是黑色的嘴上有一个灰色环状斑。南非企鹅体长63厘米,重约3.5千克。久居非洲西南海域的岛屿上。非洲企鹅以其像驴一样难以置信的持续的嚎叫声而著称,因而常常被称为叫驴企鹅、公驴企鹅。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孵化28天,喂养小企鹅3个月之久。主要食物有:竹夹鱼、乌贼、节肢动物。 非洲企鹅是一种较为珍贵的企鹅品种,1910年时非洲企鹅约有150万只,由于人类大量掠取企鹅蛋及海洋污染,到20世纪末非洲企鹅的数量已锐减了90%,而且仍在继续减少。

中文学名:南非企鹅

拉丁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

英文俗名:African Pengu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环企鹅属(Spheniscus)

繁殖区:非洲 : 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发现过程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一种企鹅。1488年,葡萄牙水手在南非好望角一带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1758年由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确定了它的学名,因此成为第一个被命名的企鹅。

外形特征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体长约65厘米,体羽背部黑色,腹羽白色,并杂有1-2道黑色横纹,皮下脂肪很厚,因此从外部形态看腹部十分丰满。两翼演变退化成鳍状,通体羽毛细小呈鳞状。生有三个脚趾,趾间生蹼,还有一小趾分生在后方,无蹼。游泳时,用翅膀划水,速度很快。

它的眼睛十分适合水中视物,虹膜较暗,在眼睛周围和上嘴的基部都有粉红色的裸露皮肤;舌头的表面上布满了圆钉状的乳头,适于取食黏滑的鱼类等食物。

地理分布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南非和纳米比亚沿岸海域及其附近岛屿,非繁殖期偶尔也游荡到安哥拉北部和莫桑比克等地,是唯一长期居留在该地的企鹅。

生活习性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与大多数企鹅一样喜欢结成小群活动,常常昂首挺胸,站立在岸边的岩石上。在睡觉和休息的时候,也仍然站立在冰雪上,只是把嘴藏在鳍脚的下面。

南非企鹅擅长游泳和潜水,游泳速度为每小时5-10公里,最高可达60公里。潜水深度可达数十米,一次潜水可以持续5分钟左右。在游泳时滑动翅膀可以产生推力,并且使其身体非常平稳地前进,避免了左摇右摆时带来的能量浪费。在海面上游泳时,常常做出跳跃的“飞行”动作。

南非企鹅的食物主要是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并且可以饮用海水,因为它具有特殊构造的鼻腺,可以排除多余的盐分。

生长繁殖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卵的大小约为70毫米×50毫米,卵重为100-110克。孵化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38-41天。

刚孵出来的雏鸟上体被覆着褐色的绒毛,下体为白色绒毛,眼睛尚未睁开,身体软弱无力,需要雄鸟进行看护,用嗉囊的分泌物来喂养,雌鸟则急迫地游到海洋中去觅食。此后雄鸟和雌鸟便开始轮流地捕食和照料雏鸟,保护它们免遭贼鸥等捕食性鸟类的袭击。当取食回来的亲鸟来到巢边后,雏鸟立即将喙伸人到亲鸟的口腔之中,取食亲鸟吐出的呈半消化状态的食糜。雏鸟一个月后开始蹒跚行走,往往簇拥成一团。一般需要2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保护现状

人类威胁

在自然界中,虽然一些捕食性的鸟类和兽类是它的主要天敌,如贼鸥常常盗食它的卵和雏鸟,在海水中也会受到虎鲸、海豹和鲨鱼的袭击等,但人类对它的捕杀和捡拾鸟卵,更是给它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平均每年被人捡拾的鸟卵多达50万枚,致使其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例如,从1930年到1963年,在南非达散岛上繁殖的斑嘴环企鹅从150万只下降到14.55万只。

20世纪中期后,企鹅蛋是一种佳肴,因而被采集。采集回来的企鹅蛋会在几天内被打破,以求售出的是新鲜的企鹅蛋。另外,在开普敦沿岸的岛上亦有清理鸟类作肥料之用,亦令它们的栖息地受到破坏。企鹅亦被石化产品的污染所影响。

气候影响

发现的化石证实,以前非洲大陆上曾生活着多达4种企鹅。研究人员说,至于非洲多种企鹅减少到直到今天依然生活在这里的唯一一种的原因,现在依然是个谜,但海平面变化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岛屿越多就意味着海滩越多,企鹅就更有机会远离大陆捕食者,在安全地点繁殖。但今天该地区海平面更低。曾经孤立的岛屿已和大陆连接,陆桥也暴露出来,摧毁企鹅用来筑巢的海滩,使捕食者有机可乘。南非企鹅在过去50年内减少80%。

濒危名录

2010年这个南非企鹅被列入濒危物种,它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的列名物种之一。它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内被到为易危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南非企鹅被列入附录II。

人工孵化

2008年01月24日上午9时,斑嘴环企鹅在中国长风海洋世界宣布人工孵化成活,开创了此类动物首次在国内水族馆繁育成功的先河。

生态景点

在南非旅游城市开普敦,有两处旅游景点环海豹岛和企鹅滩,都是在政府的环保措施和当地居民的保护下诞生并保存下来的。

海豹岛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海豹岛是坐落在南非开普敦豪特湾海域中的一个礁石岛。起初,来往的渔民最先发现经常有海豹在这块礁石上晒太阳,他们没有对这些唾手可得的渔货动心,而是用他们的宽容和爱心自发地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偶尔,过往的渔船还经常抛下捕到的小鱼,给这些海豹喂食。于是,这里的海豹越聚越多。

在南非开普敦东海岸的西蒙镇企鹅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与企鹅亲密接触。南非开普敦东海岸的西蒙镇有一个被称为“漂砾”的小海湾,自从1984年第一对企鹅在此筑巢以后,由于当地居民对其加以保护,来这里定居的企鹅不断增多,当地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将此处辟为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繁衍,这里的企鹅数量已超过3000只,如今它已成为南非著名的旅游景点。

环海豹岛

如今这里已成为南非著名的旅游景观,每年都会吸引超过50万名游客参观游览。 该公园企鹅品种为非洲企鹅,是非洲独有的珍稀品种。20世纪初约有约有150万只,到20世纪末只剩约15万只。它们个头较小,食物以沙丁鱼、凤尾鱼等浅水鱼类为主,主要天敌有鲨鱼、海豹和食肉鲸等。水中游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0公里,潜水时间约2分钟。企鹅是单配性动物,“一夫一妻”,一月是交配期,二至八月是孵卵期,十二月是小企鹅蜕毛期。 地址: 位于开普敦市南半岛区的西蒙斯镇(Simon’s Town),东临福尔斯湾(False Bay),距市区约40公里。

波斑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生存状况、相关资料

波斑鸨的图片

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i,英文名:Macqueen’s Bustard)是鸨科波斑鸨属的鸟类。

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共有3个亚种。体型较大鸨为小,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印度西北部和中国。

中文学名:波斑鸨

拉丁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i

英文俗名:Macqueen’s Bustard

命名作者:Gray, JE, 1832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波斑鸨属(Chlamydotis)

繁殖区:古北界 : Middle East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是大型陆栖鸟类。体长55~70厘米。体形介于大鸨和小鸨之间,而且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上体为沙皮黄色,头部和颈部的颜色较淡,背部具有黑色斑点,头上具有黑白二色的长形羽冠。颈侧具有垂直向下的黑色和白色长形饰羽悬挂于胸前,而大鸨和小鸨均没有这种饰羽。胸部至尾下覆羽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有大块的白斑,飞翔时极为明显。幼鸟斑纹较多。虹膜金黄色,上嘴黑色,下嘴绿色或角黄色。脚和趾绿色、铅色或褐黄色。

地理分布

波斑鸨
波斑鸨

波斑鸨分化为3个亚种,中国仅有中亚亚种,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鸟,旅鸟),内蒙古巴彦卓尔盟乌拉特后旗也有少量分布并繁殖;此外,偶尔还见于河北博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国外见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

波斑鸨在19世纪时还遍及整个欧洲,北抵瑞典、芬兰,60年代初还见于英国。但由于过度猎捕和生境的恶化,使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近来却仅见于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蒙古和中国境内。

生活习性

波斑鸨和其他鸨一样,是开阔而荒漠地带鸟类,在新疆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亦见于草原和荒漠中。它们常集合3~4只或12只左右小群。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波斑鸨(雄性繁殖羽)

波斑鸨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行动缓慢但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一般不起飞,而是迅速地跑开,蹲下藏匿于草丛中,只有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起飞时需要首先在地面上进行助跑。飞行的速度较慢,而且距离地面较低。飞行时沉寂无声,两翅煽动有力。

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上体棕色,杂以黑色虫纹斑;翅灰白,飞羽黑色;头颈和前胸深灰,头颈部满被细长的毛状纤羽,在喉侧尤为发达,突出如须;下体大致近于白色;腿长而粗壮,仅具前3个脚趾,趾爪形扁似指甲;嘴色铅黑,脚和趾暗黑色;具有喉囊,雄鸟的喉囊在发情期甚为发育,能充气鼓起,露出裸皮。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

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波斑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生长繁殖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4~7月繁殖。成对营巢于草原盐碱地上,荒漠和半荒漠中具有稀疏植物的沙丘上以及草原岩石地区。通常置巢于稀疏的植物丛间。一般有小灌木和杂草掩蔽。巢只是一个浅坑,里面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4枚。卵为橄榄绿色,具乌黑色的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

4月,正是波斑鸨恋爱的时节。一只雄性的波斑鸨将头上的羽毛、前胸的饰羽朝上微微翻起,停落一两秒后,头一缩,脖子变成了S形。之后,两只翅膀、尾巴朝后高高地翘起,从正面看,好似一个圆溜溜的大白球。这就是雄性波斑鸨吸引雌性波斑鸨注意的典型动作。

筑巢、孵化、抚育幼鸟,全由雌性波斑鸨承担。一只雌性波斑鸨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23天后,小宝宝就出生了。它们喜欢吃荒漠上各种植物的嫩叶、小虫,戈壁滩里的沙狐、狐狸是它的大敌。

保护现状

波斑鸨
波斑鸨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定

生效年代:1996

保护现状

波斑鸨
波斑鸨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和幼鸨。

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波斑鸨、鸨卵及幼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鸨的繁殖。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力线使波斑鸨经常撞线死亡。

过度捕猎:偷猎波斑鸨的问题还是无法排除的。对大鸨威胁较大的,是关中民俗——“细狗撵兔”。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波斑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波斑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因此被利用。

生存状况

波斑鸨
波斑鸨波斑鸨幼鸟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波斑鸨生活栖息的主要地方。每年九、十月间,波斑鸨从这里出发,经中国阿拉山口、塔城盆地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最终到达阿富汗、巴基斯坦南部和伊朗等国,在那里渡过漫长的冬季。春天再按原路返回中国新疆的木垒。在木垒“娶妻生子,养育成人”。波斑鸨有沙黄色的羽毛,上面均匀地洒满褐色斑点;整个身体与秋天的原野同色,只有头上的饰羽黑白分明。波斑鸨永远是沉默的,远古的文献中称它们为“哑巴鸟”。它们相互间的交流只能靠眼睛。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应邀参加昌吉州珍稀动物调查时,在木垒县发现了它。当时,当地许多世居此地的牧民均不知道自己的周围竟然还生长着这样一种世界珍贵的鸟。专家们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在几次都要放弃的情况下,终于在一天,发现了波斑鸨,证实了波斑鸨在中国的生长繁殖。

波斑鸨在全世界有三个亚种,分别为加纳利亚种、北非亚种和亚洲亚种。在中国,鸨类有三种:大鸨、小鸨和波斑鸨。而在这之前中国波斑鸨的记载很少,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生长生活情况。新疆发现波斑鸨的消息无疑让世界吃了一惊。1997年春天,来自世界5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开始在新疆木垒县寻找波斑鸨。一个关注波斑鸨的高潮由此开始了。

专家们将卫星发射器用胶带缠在波斑鸨的背部,用来监测它们的生长生活情况。发现波斑鸨的种群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艰难。6年的考察发现,波斑鸨在新疆数量最多,达到2000多只。新疆是它们一个安静的繁殖区域。波斑鸨最大的危险来自于越冬地。

中亚国家有驯养猎隼的习性和传统习俗,那里的人们喜欢用波斑鸨来训练猎隼。猎隼有个特点,用什么动物训练它就会捕捉什么。波斑鸨在那里成了猎隼捕捉的对象。专家们的观察也表明,从新疆迁徙到中亚越冬地的波斑鸨返回率较低。专家们预计,按这种状况,波斑鸨大约在10年以后,它那美丽的身姿就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专家们呼吁,应尽快建设波斑鸨自然保护区,呼吁沿路各国加大保护波斑鸨的力度,阻止波斑鸨消失的速度,为人类留下更多的野生动物。

相关资料

波斑鸨
波斑鸨

2008年2月8日,从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抢救中心传来好消息,一只在渭河滩湿地受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波斑鸨,在该中心饲养人员精心照料下,取食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只由兴平市阜寨乡千佛村村民赵军明在渭河滩地发现并成功救助的大鸨,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元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正在渭河摆渡的赵军明,看到一只不知名的“大鸟”受了伤,便将它抱回家中悉心救助。经多方打听,于2月1日下午,在与市野生动物管理保护部门取得联系后,他便将这只不知名的“大鸟”送到市林业局。经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认定,此鸟为波斑鸨,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认为波斑鸨取食困难和精神状况不佳很可能是误食了有毒食物,导致轻微中毒。当晚,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立即将受伤的大鸨送到古沙河桥动物园,给大鸨喂养土霉素、葡萄糖和蔬菜等,进行消炎排毒,增加营养,促进波斑鸨恢复。第二天,立即送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继续抢救。

英国最珍稀鸟类波斑鸨175年来首次在英下蛋。英国自然资源保护学家表示:英国的一只波斑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颗蛋,这是自1832年以来,这种飞鸟首次在英国下蛋。大鸨被称作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175年前在英国绝迹 。据英国《泰晤士报》24日报道,大鸨是世界上最重的飞鸟。它的体重可达13.5公斤,身高可达1.2米,翼展可达2.4米。一位19世纪的鸟类学家曾将这种飞鸟称为“英国所有鸟类中最大、最高贵和最珍稀的种类”。 然而,由于数量很少,加上肉质鲜美,这种飞鸟在19世纪成为猎人热衷的目标,早在175年前,就已在英国绝迹。

退休警察大卫·沃特斯是英国大鸨协会的负责人,从2004年起,他每年都从俄罗斯进口25至40只波斑鸨幼鸟,希望通过一个“10年引进计划”,使这种珍贵的鸟类在英国重新生活。其中一只大鸨在今年春天下了两个蛋。虽然这两颗蛋没有被孵化出来,但鸟类学家认为,这两颗蛋的出现足以表明,这种珍贵的鸟类很快就能成功地在英国繁殖下去。鸟类学家估计,这种珍贵的鸟类上一次在英国下蛋还是1832年的事情。因此,这两颗波斑鸨蛋可以说是175年来首次在英国出现的波斑鸨蛋。沃特斯没有透露这两颗蛋的具体位置,只表示这只“大鸨妈妈”是在今年春天把这两颗蛋下在一个平原上的。在此之前,这个消息一直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以防小偷偷走它们。被当作秘密严加保守。

本文Hash:c5174b42cb57b8c3a3bdc8e76518f8ad0bbe45e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