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灰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灰头灰雀的图片

灰头灰雀(学名:Pyrrhula erythaca,英文名:Grey-headed Bullfinch)为燕雀科灰雀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台湾以及中国的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山地、西藏等地,常见于海拔1500-4000m 的高山带、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及裸岩等生境以及常见于山顶、高山树冠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中文学名:灰头灰雀

拉丁学名:Pyrrhula erythaca

英文俗名:Grey-headed Bullfinch

命名作者:Blyth,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灰雀属(Pyrrhu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灰头灰雀:形态特征图
灰头灰雀:形态特征图
灰头灰雀:形态特征图
灰头灰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7厘米)而厚实的灰雀。嘴厚略带钩。似其他灰雀但成鸟的头灰色。

雄鸟胸及腹部深橘黄色。雌鸟下体及上背暖褐色,背有黑色条带。

幼鸟似雌鸟但整个头全褐色,仅有极细小的黑色眼罩。

飞行时白色的腰及灰白色的翼斑明显可见。

虹膜-深褐;嘴-近黑;脚-粉褐。

叫声:缓慢的soo-ee似灰腹灰雀,有时似三哨音。亚种owstoni发出细柔的yifu yifu声。鸣声尚无记录。

灰头灰雀:雄鸟
灰头灰雀:雄鸟
灰头灰雀:雌鸟
灰头灰雀:雌鸟

生活习性

灰头灰雀:雄鸟
灰头灰雀:雄鸟

栖于亚高山针叶林及混交林。冬季结小群生活。甚不惧人。

地理分布

灰头灰雀:地理分布图
灰头灰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及台湾。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海拔2500~4100米。指名亚种为留鸟,由西藏东南部经华中至山西西南部、云南南部及西北部;wilderi在河北北部至北京西部;owston为台湾特有亚种。

亚种分化

灰头灰雀:雌鸟
灰头灰雀:雌鸟

灰头灰雀指名亚种(学名:Pyrrhula erythaca erytha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灰头灰雀台湾亚种(学名:Pyrrhula erythaca owstoni)。分布于台湾。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阿里山。

保护现状

灰头灰雀:一对
灰头灰雀:一对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喉柳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灰喉柳莺的图片

灰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英文名:Ashy-throated Warbler)为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脸部与上胸灰白,具两道黄色翼纹。栖于海拔2100~3400米而多林下杜鹃丛的混合栎树林及针叶林。国内仅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或锡金。

中文学名:灰喉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

英文俗名:Ashy-throated War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6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n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8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灰喉柳莺:形态特征图
灰喉柳莺:形态特征图

描述:体小(9厘米)的背部绿色的柳莺。具两道偏黄色的翼斑;腰浅黄,脸、喉及上胸灰白;下胸至尾下覆羽黄色,黄白色的眉纹长且宽。头侧纹及过眼纹深灰绿色,顶纹灰色,嘴小而纤细。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肉色;脚-偏粉。

叫声:鸣声为尖细而甜美的单调哨音wee-ty wee-ty wee-ty。叫声为重复的尖声zit,似黄腰柳莺。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喉柳莺与与橙斑翅柳莺的区别:灰喉柳莺体型较小且下体黄色。

灰喉柳莺与黄腰柳莺及四川柳莺的区别:灰喉柳莺的喉浅灰,顶纹灰色而非黄色。

地理分布

灰喉柳莺:地理分布图
灰喉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克什米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及垂直迁移的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越冬至分布区的南部及较低海拔处。

亚种分化

灰喉柳莺
灰喉柳莺

灰喉柳莺指名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 maculipenn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orSikkim。

生活习性

灰喉柳莺
灰喉柳莺

栖于海拔2100~3400米而多林下杜鹃丛的混合栎树林及针叶林。或山间茂密的林下植被。冬季于红树林及灌丛。隐匿于较低层,轻松活泼地来回跳跃,以特殊的方式向下弹尾。

保护现状

灰喉柳莺
灰喉柳莺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胸竹鸡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胸竹鸡的图片

灰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us,英文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为雉科竹鸡属的鸟类,俗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中华竹鸡、竹鸡。分布在台湾以及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东达福建,主要栖息于山区、平原、灌丛、竹林以及草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引种至日本。

中文学名:灰胸竹鸡

拉丁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us

英文俗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

命名作者:Temminck, 1815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竹鸡属(Bambusicola)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胸竹鸡:形态特征图
灰胸竹鸡: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3厘米)的红棕色鹑类。特征为额、眉线及颈项蓝灰色,与脸、喉及上胸的棕色成对比。上背、胸侧及两胁有月牙形的大块褐斑。亚种 sonorivox的整个脸、颈侧及上胸灰蓝,仅颏及喉栗色。外侧尾羽栗色。飞行翼下有两块白斑。雄雌同色。雄鸟脚上有距。

虹膜-红褐;嘴-褐色;脚-绿灰色。

叫声:刺耳的”people pray, people pray, people pray”叫声。竹鸡善鸣叫,鸣声尖锐而响亮,雌性发出单调的“嘀、嘀”短声,雄性声音及声调酷似“扁罐罐、扁罐罐”,常连续鸣叫数十次,至其精疲力尽方止,故四川地区称之为扁罐罐 。特别在繁殖期连鸣不已。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幼鸟)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幼鸟)
灰胸竹鸡:雏鸟(2日龄)
灰胸竹鸡:雏鸟(2日龄)

亚种分化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

灰胸竹鸡在中国有两个亚种: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a sonorivox),是台湾特有物种。头和颈的两侧暗灰色。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灰胸竹鸡指名亚种(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a thoracic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头和颈的两侧栗红色。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1919年引入日本,现分布很广。

地理分布

灰胸竹鸡:地理分布图
灰胸竹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特有种。引种至日本。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及东南部的常见留鸟。亚种sonorivox为台湾留鸟。

生活习性

灰胸竹鸡
灰胸竹鸡
灰胸竹鸡
灰胸竹鸡

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竹鸡常在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地方结群活动,3~5只或10多只不等,时常排成单行队形行进。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晚上一个个在横树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紧靠取暖。

习性:以家庭群栖居。飞行笨拙、径直。活动于干燥的矮树丛、竹林灌丛,至海拔1000米处。

栖息于山岳的灌丛、草地或丛林中。昼出夜伏,夜间宿于竹林或杉树上。喜隐伏,飞行力不强。鸣声响亮。啄食杂草种子、嫩芽、柔叶、谷粒,以及蝗虫、蝗蝻、蚂蚁、白蚁和蠕虫。

竹鸡以杂草种子、蔬菜叶、嫩芽、颗粒型果实为食。人工饲养多食玉米、小麦、稗子等,也吃面包虫一类的昆虫。

生长繁殖

灰胸竹鸡
灰胸竹鸡

竹鸡每年3月份进入繁殖期,此时由群栖转为分散活动,雄竹鸡具有独个占地行为,在其领域内,不许其他雄性同类入侵,所以常发生争斗。产卵在4~5月份,在茂密的灌丛、草丛、竹林地面营巢,内铺树叶、干草等物。

每窝产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细点和浅灰色斑。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6~18天,最长可达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与成鸟一起奔跑、觅食。

保护现状

灰胸竹鸡:一对
灰胸竹鸡:一对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bef34c5d777504cdd6ef7e405d607b1cc42701eb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