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纹吸蜜鹦鹉

导读: 蓝纹吸蜜鹦鹉Blue-streaked lory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动物百科小编CoCo_小鱼er给大家整理了蓝纹吸蜜鹦鹉的资料,包括蓝纹吸蜜鹦鹉的图片资料、蓝纹吸蜜鹦鹉的形态特征、蓝纹吸蜜鹦鹉的生活习性、蓝纹吸蜜鹦鹉的品种和种类、蓝纹吸蜜鹦鹉的寿命等与蓝纹吸蜜鹦鹉相关的详细信息。

蓝纹吸蜜鹦鹉Blue-streaked lory

蓝纹吸蜜鹦鹉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鹦形目 
亚目: 鹦鹉科 
科: 吸蜜鹦鹉亚科 
属: Eos 
种: 蓝纹吸蜜鹦鹉
分布: 太平洋诸岛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蓝纹吸蜜鹦鹉(拼音:lán wén xī mì yīng wǔ);
英文名:Blue-streaked lory;
学名:Eos reticulata。
蓝纹吸蜜鹦鹉,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鸟相当害羞和安静,在受到干扰时会给家庭成员发出尖锐的口哨以示警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30-31厘米

身高:

体重: 145-155克

生命: 15年

食性: 果实、种子、花蜜、花粉

繁殖: 一年产卵多次,一次产2枚

习性: 相当害羞和安静

分布: 太平洋诸岛屿

蓝纹吸蜜鹦鹉

蓝纹吸蜜鹦鹉栖息枝头

蓝纹吸蜜鹦鹉

蓝纹吸蜜鹦鹉觅食

蓝纹吸蜜鹦鹉

蓝纹吸蜜鹦鹉Blue-streaked lory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蓝纹吸蜜鹦鹉身长30-31厘米,体重145-155克。有一身漂亮的羽毛,主要是红色。成鸟有一道蓝紫色宽带纹通过眼睛和耳朵一直覆盖到两侧的颈部。下颈部和翕也覆盖着长长的蓝紫色条纹。背部和尾巴是红色,或多或少有蓝色条纹。翅膀上的羽毛有大块黑斑纹。初级飞羽几乎全黑。尾巴呈深褐色和暗红色。大腿完全红色。嘴红珊瑚色,虹膜红橘色。爪灰色。幼鸟,在下身的羽两侧蓝黑色。翕上覆盖着蓝色斑点,而不是条纹。喙是橙棕色。虹膜褐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蓝纹吸蜜鹦鹉偶尔尖叫,在飞行途中会推出了一系列的尖叫声并夹杂着一“kshk”干咳声。也能听到吹口哨,一般独居,夫妻成对或集多达10只的小群活动。这些鸟相当害羞和安静,在受到干扰时会给家庭成员发出尖锐的口哨以示警告。蓝纹吸蜜鹦鹉活动于各种森林地区,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也出现于椰子种植园和红树林、棕榈林和耕地区及相对开放和低地地区的季风森林。虽然蓝纹吸蜜鹦鹉的数量不少,但是野外的盗捕行为与栖息地的破坏使它们的数量渐渐减少中,野生的吸蜜鹦鹉是最常被盗捕走私的鹦鹉之一,通常野外如果抓到1000只,到目的地的国家后,约只有100只上下可存活。完全素食。它们吃果实,种子,芽,尚未成熟的种子。是收集花蜜和花粉的专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蓝纹吸蜜鹦鹉全年可生好几窝,一次产2枚卵,孵化期约为26天,3个月后羽毛长成,之后再过2个星期幼鸟即会离巢,太晚将幼鸟移出可能会遭亲鸟攻击,寿命15年。人工繁殖的蓝纹吸蜜鹦鹉不大会吵,喂食吸蜜鹦鹉用粉状饲料与青菜水果对它们薄弱的消化系统及健康较为理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源于印尼的塔尼巴群岛,后来有引进到凯克群岛及大马岛上,而在凯克群岛的蓝纹吸蜜鹦鹉似乎无法成功地繁衍生存,其族群已不复见。

蓝冠吸蜜鹦鹉的简介、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蓝冠吸蜜鹦鹉的图片

蓝冠吸蜜鹦鹉(学名:Vini austral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蓝冠吸蜜鹦鹉的笼养数量在国际间很不普遍,体型小,公母无明显外观上差异,亦无相近的亚种,只生存于一些小海岛上,野外数量有逐年下降的隐忧。

体长:19 cm(7.5 吋)

蓝冠吸蜜鹦鹉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鸟类,但近年可能因为鼠类的掠食而数量下滑;主要栖息在林地、棕榈椰林、海岸区、山区、农耕区等有花树的地区,有迁徙的习性,经常会飞行往返各小岛间,有群居性,通常3至6只或一小群约12只左右聚集活动,但繁殖期时多成对在一起,动作迅速敏捷且活跃,声音尖锐,主要以花蜜、花粉与像芒果这种软性水果为食。

约于每年的6-8月开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干以及棕榈树洞为巢,一次约产1-2颗卵;人工饲养的数量很少,笼养鸟不太会吵,喜爱冲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进饲养,对于环境卫生要求高,饲主应多加注意卫生以免发生疾病感染,刚饲养时较为敏感,对于温度、环境、食物需适应一段时间才会较稳定。

生长繁殖

人工繁殖的资料相当有限,可以群养繁殖,但成对繁殖的效果较好,繁殖期间可补充一些动物性蛋白质,繁殖期间的过度人为干扰可能会导致幼鸟遭亲鸟杀死情形,不要时常开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扰,一次约产2颗蛋,约于23天左右时孵化,幼鸟羽毛长成约7-8周。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是南太平洋的斐济诸岛上。

蓝冠吸蜜鹦鹉
蓝冠吸蜜鹦鹉分布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纵纹吸蜜鹦鹉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生长繁殖

纵纹吸蜜鹦鹉的图片

纵纹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multistriat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纵纹吸蜜鹦鹉
纵纹吸蜜鹦鹉

又名:条纹吸蜜鹦鹉

拉丁学名:Charmosyna multistriata

英文名称:Striated Lorikeet

科属分类: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身长:18公分(7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地理:分布新几内亚雪山东部,到飞河上方的南部斜坡。

外形特征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顶後方和颈部为棕色,并带有不同程度的小面积橘黄色羽毛;胸部为深绿,颈部和腹部的羽毛带有放射状黄绿色的条纹;肛门附近红色,尾巴红底,尾巴上方其馀部份为橄榄绿,尖端黄色;尾巴内侧橄榄黄;上鸟喙为蓝灰底橙色,下鸟喙橙色;虹膜棕色。幼鸟头部颜色较深,颈部橘黄色的羽毛分布较小,虹膜深色。

生活习性

纵纹吸蜜鹦鹉
纵纹吸蜜鹦鹉条纹吸蜜主要栖息于山区森林和介于180米到1770米之间的边缘地带,偶尔会前往比较低纬度曰80米的地区活动觅食。在繁殖季节他们大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至多20只的小群体,时常和同属中的红胁吸蜜鹦鹉(Red-flanked Lorikeets)和仙子吸蜜(Fairy Lorikeets)一起集结活动;偏好在花朵盛开的树顶活动,在飞行的时候条纹吸蜜会尽量成群,只有少数时候飞行群中才会出现仙子吸蜜(Fairy Lorikeets)加入;平时他们相当安静,带是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比较尖锐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

条纹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等为食。

生长繁殖

因为他们的数量稀少,因此野外的繁殖季节不详;人工豢养的条纹吸蜜相当罕见,资料也很稀少;他们一次会产下2枚卵,母鸟大多会于产下第二枚卵的时候才开始孵蛋;孵化期为25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5-60天。

本文Hash:02f5b8d11b0c2c6afc3571c1ef31bcdf64d051b8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