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氏吸蜜鹦鹉的物种名称、简介

导读: 物种名称 鸟种简介

威氏吸蜜鹦鹉的图片

威氏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物种名称

威氏吸蜜鹦鹉

威氏吸蜜鹦鹉
威氏吸蜜鹦鹉点击查看大图

【又名】威廉明纳氏吸蜜

【拉丁学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

【英文名称】Wilhelmina`s Lori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威氏吸蜜鹦鹉
威氏吸蜜鹦鹉

身长:13公分(5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顶和颈部为紫棕色;颈部带有蓝色条纹,颈部後方带有浅橄榄色;胸部和腹部为黄绿色,胸部分布著黄色的条纹状羽毛;尾巴红底,其他均为绿色;尾部上方臀部为蓝紫色;背部下方、翅膀内侧覆羽和飞行羽内侧的宽阔条状羽毛均为红色;鸟喙橘红色,尖端黄色;虹膜橙色到红色。母鸟背部下方和飞行羽内侧没有任何红羽。幼鸟颈部没有蓝色条纹,年幼的公鸟背部下方为深紫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威廉明纳氏吸蜜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森林边缘、介于1000米到2200米之间连接热带平原的地区、次要植被区,偶尔会被发现在较低纬度的森林地区活动。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活动,时常和其他种类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偶尔数量会高达上百只;偏好在花朵盛开的树顶和灌木丛觅食;生性相当活泼,在枝叶间会灵活的用鸟喙辅助到处攀爬,在树枝间灵巧的来回移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高频率的叫声,有点类似同样体型娇小的侏儒鹦鹉(Pygmy parrots)。

食物:威廉明纳氏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等为食。

【地理分布】新几内亚境内大部分的高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

【繁殖】

因为他们的数量稀少,因此野外的繁殖季节不详;人工豢养的威廉明纳氏吸蜜因为难度高,加上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因此目前并无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红颏吸蜜鹦鹉的【物种名称】、简介、地理分布、【繁殖】

红颏吸蜜鹦鹉的图片

红颏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物种名称】

红颏吸蜜鹦鹉
红颏吸蜜鹦鹉

【又名】红颏吸蜜鹦鹉

【拉丁学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

【英文名称】Red-chinned Lori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身长:17公分(7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

卡卡红颏吸蜜鹦鹉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Charmosyna rubrigularis krakari)

外型:这种鹦鹉的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下鸟喙和喉咙附近有一块红色的羽毛,边缘经常带有黄色;耳羽蓝绿色,并带有浅绿色的条纹状羽毛;翅膀内侧覆羽黄绿色,内侧飞行羽带有黄色的条状;尾巴上方为红底绿色,尖端带有很宽的黄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橙色。母鸟的下巴部分红色羽毛比较稀少。幼鸟的鸟喙红色较浅,尾羽较短。

红颏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因为鸟喙下方有著一块红色羽毛而得名。他们的外型和同属中的棕榈吸蜜鹦鹉(Palm Lorikeet)十分神似,因为体形相同,全身也都以绿色为主。可以作为区别的是,红颏吸蜜的下巴红羽非常明显,面积较大,耳羽附近带点蓝绿色;棕榈吸蜜的下巴红色羽毛比较不明显,耳羽为绿色。红颏吸蜜在宠物市场和繁殖界属於相当罕见的鸟种,在众多羽色鲜艳的吸蜜鹦鹉中他们并不具知名度。红颏吸蜜对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要求的相当严苛,因为他们非常容易感染黴菌性疾病,尤其是刚引入新环境的鸟,除了会十分怕人和容易受到惊吓以外,因为紧迫而抵抗力下降染病的比率非常高,超过90%以上的红颏吸蜜都会在人工豢养的环境下毫无徵兆的暴毙,饲养难度很高。此外,均衡的饮食对红颏吸蜜来说也非常的重要,他们对於温度相当敏感,饲养环境至少需要维持於摄氏24度以上。饲养难度颇高也是他们在市面上如此罕见的原因。

关於红颏吸蜜的亚种卡卡红颏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争议颇多,这种於1915年由鲁斯柴德(Rothschild)和哈特(Hartert)两人所描述的亚种目前已经相当难以分辨其特徵了,有些鸟类学家也并未将其纳入亚种中。卡卡红颏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主要也栖息於新不列颠和新爱尔兰岛上,他们的外型和红颏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十分类似,但是下巴部分的红羽延伸面积更大也更广泛,边缘也带有黄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红颏吸蜜主要栖息於主要栖息於森林地区,大部分皆为岛内山区林地;此外,高大的次要植被区和其他充满树木的地区也见的到他们的踪迹;他们在低地相当罕见,在山区林地比较容易被发现。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小群体行动,有时候会组成至多10只的小群体;他们大部份被人看见都是飞越过树顶,或是在棕榈树顶和其他较高的枝叶上觅食的时候;隐身於浓密林中的时候则相当难以被察觉,因为全身皆为绿色,成为相当好的掩蔽;有时候他们会和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y)或是其他以花蜜为主食的生物一起集结活动;在觅食的时候戒心不重,非常友善,可以在很近的距离接进观察;平时则个性相当谨慎小心,无法接近;在觅食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出轻声的鸣叫,飞行的时候会伴随比较尖锐的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红颏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粉、软性水果、昆虫和其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新不列颠(New Britain)、新爱尔兰(New Ireland)、新几内亚北方沿海的卡卡岛(Karkar Island)

【繁殖】

在野外因为他们的数量相当稀少,因此繁殖资料不详;人工豢养方面,因为饲养难度颇高,也未曾听闻有任何成功的饲养纪录,所以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太平洋鹦哥的【物种名称】、简介

太平洋鹦哥的图片

太平洋鹦哥(学名:Forpus coelestis,英文名:Pacific Parrotlet)是鹦鹉科福普斯鹦哥属的鸟类。

青绿锥尾鹦鹉,又叫太平洋鹦哥,分布于墨西哥以及尼加拉瓜等地,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和下腹部带有点黄色;有些鸟的头部会散布些零星的红色羽毛;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黄绿色。

中文学名:太平洋鹦哥

拉丁学名:Forpus coelestis

英文俗名:Pacific Parrotlet

命名作者:Lesson, 1847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福普斯鹦哥属(Forpus)

繁殖区:南美洲 : w Ecuador, nw Peru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名称】

青绿锥尾鹦鹉

【又名】 太平洋鹦哥

【拉丁学名】 Aratinga holochlora

【英文名称】 Green Conure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锥尾鹦鹉族

鸟种简介

学名: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从32到34公分不等(12.5到13.5吋)

亚种:目前有4种已知亚种,分别为

1.Green Conure(Aratinga h.holochlora )

2.Brewster’s Green Conure(Aratinga h.brewsteri)

3.Nicaraguan Green Conure(Aratinga h.strenua)

4.Socorro Green Conure(Aratinga h.brevipes)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和下腹部带有点黄色;有些鸟的头部会散布些零星的红色羽毛;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黄绿色;飞行羽和尾巴内侧为橄榄黄色;眼睛周围带有点灰红色;鸟喙底色为肉色,两侧尖端并带有些黑色的小斑点;虹膜为橘红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青绿锥尾鹦鹉主要栖息於乾燥、热带的低纬度森林地带,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纬度约2600米的松木山林区;有时候他们也会前往农耕区以及果园觅食。他们通常都成群活动,平常会聚集约20到30只左右,群聚数量的多寡完全视食物的多寡充足与否而定,通常他们在清晨和黄昏往返栖息的树木之间才会被看见,尽管他们飞行的高度比较高,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他们的叫声非常吵杂。

食物:青绿锥尾鹦鹉的主要食物为种子、水果、坚果、浆果等。有时候也会去农耕区和果园觅食榖类和青蔬等作物,也因此常造成农作物的损坏,使得当地的农民捕捉射杀他们。

【地理分布】 墨西哥以及尼加拉瓜等地

本文Hash:b9579254ecea3dd7b7257c258a889a3ae0e43ff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