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绿吸蜜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红耳绿吸蜜鹦鹉的图片

红耳绿吸蜜鹦鹉(学名:Glossopsitta concinn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

外形特征

红耳绿吸蜜鹦鹉身长:22cm。鹦鹉鸟体为绿色,鸟喙和眼睛之间、前额、眼睛后方横越过耳羽的带状羽毛、颈部两侧
红耳绿吸蜜鹦鹉
红耳绿吸蜜鹦鹉为红色;头顶和颈部为蓝色;背部古铜棕色,并带有浅绿色;胸前两侧和翅膀内侧分布些黄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尾巴内侧橄榄黄,内侧带有橘红色;鸟喙黑底橘红色,虹膜橙色。幼鸟的鸟喙颜色较深,体色也比较暗,胸部两侧的黄羽分布也较少

生活习性

麝香吸蜜主要栖息於任何充满盛开花朵的树林区、灌木丛、沿著水源处的树木林区、公园、果园等处;偶尔也会前往
红耳绿吸蜜鹦鹉
红耳绿吸蜜鹦鹉山区森林和人类居住的地方附近。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他们通常会定期前往几个固定的觅食地区;时常和其他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或是快速鹦鹉(Swift Parrots)等。他们对人类相当友善,戒心不重,在觅食的时候可以近距离靠近他们,有时候甚至连农夫开枪瞄准射杀他们都不自觉。觅食的时候会彼此发出喋喋不休的交谈,对鸟会紧密的在群体中待在一起,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麝香吸蜜主要以花蜜、花粉、花朵(尤其是桉(树)属植物)、软性水果、浆果、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此外,半熟的玉米和谷粒也是他们所喜爱的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袋鼠岛。

生长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8月到1月,会将巢筑在距离水源很近的空心桉树洞内,有时候他们会和澳洲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s)、紫冠吸蜜鹦鹉(Purple-crowned Lorikeets)、鳞胸吸蜜鹦鹉(Scaly-breasted Lorikeets)或是迷你吸蜜鹦鹉(Little Lorikeet)在野外产下混血的後代;人工豢养的麝香吸蜜一次会产下2枚卵,可以提供25*25*30公分的厚木巢箱。孵化期为22天,有时候会介于19到27天之间,时间完全视当地的温度而定;亲鸟通常一次只会扶养一只幼雏,因此可以将另外一只取出手养;幼鸟羽毛长成约需48天。12个月大幼鸟就已经成熟,但是要等到2岁以後才能够有繁殖能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蓝额吸蜜鹦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蓝额吸蜜鹦鹉的图片

蓝顶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toxopei)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外形特征

蓝额吸蜜鹦鹉
蓝额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身长16cm。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下巴和喉咙带有点黄色;胸部、腹部和翅膀内侧主要覆羽和尾部覆羽为黄绿色;头顶前端为蓝色;翅膀内侧飞行羽带有黄色条纹;尾巴上方为绿色,尖端带有细窄的黄色条纹,尾巴内侧为橄榄黄色,并带有橘红的底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橙黄色。母鸟头顶的蓝羽较少,尾巴内侧覆羽的黄色条纹也比较明显。

地理分布

蓝额吸蜜鹦鹉
蓝额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分布图蓝额吸蜜鹦鹉分布图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蓝顶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岛上的山区林地。平时它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飞行于空中的时候,尾巴内侧的橘红底羽毛相当显而易见。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的叫声,类似Fi~ Fi ~Fi~的声音。食物主要以花蜜、花朵、花粉、软性水果等为食。

生长繁殖

由于它们的数量实在过于稀少,因此野外的资料不详;人工豢养方面也并无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

红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鹦鹉的图片

红鹦鹉(学名:Eos bornea,英文名:Red Lory)是鹦鹉科红蓝鹦鹉属的鸟类。

红色吸蜜鹦鹉(学名:Eos bornea,英文名:Red Lory)有2 个亚种,羽色鲜艳,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飞羽为黑色和蓝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虹膜褐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也吃昆虫。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和椰子种植园。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分布于印尼诸岛和布鲁岛。

中文学名:红鹦鹉

拉丁学名:Eos bornea

英文俗名:Red Lory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红蓝鹦鹉属(Eos)

繁殖区:澳洲界 : Molucca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红色吸蜜鹦鹉身长28~31厘米,体重170克,寿命16年。是Eos属的吸蜜鹦鹉中黑色和蓝色斑点最少的种类。成鸟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初级飞羽为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蓝色。所有的尾巴羽毛红褐色。虹膜红色,腿灰色。幼鸟比它们的父母羽色暗。主要飞羽蓝灰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肛周和腿有渗透的小蓝点。腹部的羽毛常常镶有深蓝色的边缘。虹膜褐色。

生活习性

红色吸蜜鹦鹉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椰子种植园,被遗弃的花园和红树林,海拔900米至1250米的丘陵地等地区,在布鲁岛可达1800米的高度。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常常集一大群吵杂地出现在分散的村庄和农场附近,数量虽然因为遭人为捕捉作为买卖而下降,但是在当地是常见的鸟类。

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在各小岛间飞越活动,在空中快速飞行时,会嘈杂的鸣叫并拍打自己的翅膀,很容易观察到。白天在成荫的绿树间休息时,大部分时间用于梳理羽毛打扮。这种做法是为了加强对配偶的吸引力。头部和颈部优先打理。用自己的喙将鸟的羽毛弄得光滑整洁。合作伙伴间彼此梳理自己够不到的部位。以植物为主要食物,吃桃金娘科和珊瑚属刺桐树的花蜜和花粉,也吃昆虫。

生长繁殖

筑巢于树洞中 繁殖季约从8~9月开始;巢的位置坐落在一个高度很高的大树上。雏鸟出生的季节是在如火如荼的12月。一窝产2枚卵,孵化期约24~26天,7-9个星期后羽毛长成。

笼养的红色吸蜜鹦鹉活泼且吵杂,它们的繁殖难度低,一年四季都经常可以在鸟店看到红色吸蜜鹦鹉的幼鸟,手养幼鸟很爱亲近主人也很爱玩耍;是很吵杂的吸蜜鹦鹉,繁殖红色吸蜜鹦鹉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选择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红色吸蜜鹦鹉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用小型笼子即可繁殖成功,幼鸟应于3至4个星期后抓出巢箱手养,否则亲鸟有可能攻击幼鸟,全年皆可繁殖。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尼的摩鹿加群岛、苏拉群岛、凯伊群岛、沙巴鲁亚、安汶岛等地,布鲁岛,引进新加坡。

保护现状

红鹦鹉
红鹦鹉

红色吸蜜鹦鹉不是濒危物种,虽然它的分布在整个岛屿间很不均匀。布鲁亚种数量最普遍。安汶岛和其他小岛密度急剧降低。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是人类的捕捉及鸟类贸易,据统计,每年约6500只被捕获,主要客户来自美国。

本文Hash:247bb41b2604828dde1c507b9908c932c720a519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