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通海县发生5级地震现场(云南保山市龙陵县发生4.5级地震)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23日10时47分在云南保山市龙陵县(北纬24.78度,东经98.77度)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

南非企鹅的发现过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生态景点

南非企鹅的图片

南非企鹅(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英文名:African Penguin)属企鹅科环企鹅属,又叫非洲企鹅、南非斑点环企鹅、斑嘴环企鹅、黑足企鹅。这是由于它是黑色的嘴上有一个灰色环状斑。南非企鹅体长63厘米,重约3.5千克。久居非洲西南海域的岛屿上。非洲企鹅以其像驴一样难以置信的持续的嚎叫声而著称,因而常常被称为叫驴企鹅、公驴企鹅。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孵化28天,喂养小企鹅3个月之久。主要食物有:竹夹鱼、乌贼、节肢动物。 非洲企鹅是一种较为珍贵的企鹅品种,1910年时非洲企鹅约有150万只,由于人类大量掠取企鹅蛋及海洋污染,到20世纪末非洲企鹅的数量已锐减了90%,而且仍在继续减少。

中文学名:南非企鹅

拉丁学名:Spheniscus demersus

英文俗名:African Pengu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环企鹅属(Spheniscus)

繁殖区:非洲 : 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发现过程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一种企鹅。1488年,葡萄牙水手在南非好望角一带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1758年由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奈确定了它的学名,因此成为第一个被命名的企鹅。

外形特征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体长约65厘米,体羽背部黑色,腹羽白色,并杂有1-2道黑色横纹,皮下脂肪很厚,因此从外部形态看腹部十分丰满。两翼演变退化成鳍状,通体羽毛细小呈鳞状。生有三个脚趾,趾间生蹼,还有一小趾分生在后方,无蹼。游泳时,用翅膀划水,速度很快。

它的眼睛十分适合水中视物,虹膜较暗,在眼睛周围和上嘴的基部都有粉红色的裸露皮肤;舌头的表面上布满了圆钉状的乳头,适于取食黏滑的鱼类等食物。

地理分布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南非和纳米比亚沿岸海域及其附近岛屿,非繁殖期偶尔也游荡到安哥拉北部和莫桑比克等地,是唯一长期居留在该地的企鹅。

生活习性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与大多数企鹅一样喜欢结成小群活动,常常昂首挺胸,站立在岸边的岩石上。在睡觉和休息的时候,也仍然站立在冰雪上,只是把嘴藏在鳍脚的下面。

南非企鹅擅长游泳和潜水,游泳速度为每小时5-10公里,最高可达60公里。潜水深度可达数十米,一次潜水可以持续5分钟左右。在游泳时滑动翅膀可以产生推力,并且使其身体非常平稳地前进,避免了左摇右摆时带来的能量浪费。在海面上游泳时,常常做出跳跃的“飞行”动作。

南非企鹅的食物主要是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并且可以饮用海水,因为它具有特殊构造的鼻腺,可以排除多余的盐分。

生长繁殖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卵的大小约为70毫米×50毫米,卵重为100-110克。孵化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38-41天。

刚孵出来的雏鸟上体被覆着褐色的绒毛,下体为白色绒毛,眼睛尚未睁开,身体软弱无力,需要雄鸟进行看护,用嗉囊的分泌物来喂养,雌鸟则急迫地游到海洋中去觅食。此后雄鸟和雌鸟便开始轮流地捕食和照料雏鸟,保护它们免遭贼鸥等捕食性鸟类的袭击。当取食回来的亲鸟来到巢边后,雏鸟立即将喙伸人到亲鸟的口腔之中,取食亲鸟吐出的呈半消化状态的食糜。雏鸟一个月后开始蹒跚行走,往往簇拥成一团。一般需要2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保护现状

人类威胁

在自然界中,虽然一些捕食性的鸟类和兽类是它的主要天敌,如贼鸥常常盗食它的卵和雏鸟,在海水中也会受到虎鲸、海豹和鲨鱼的袭击等,但人类对它的捕杀和捡拾鸟卵,更是给它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平均每年被人捡拾的鸟卵多达50万枚,致使其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例如,从1930年到1963年,在南非达散岛上繁殖的斑嘴环企鹅从150万只下降到14.55万只。

20世纪中期后,企鹅蛋是一种佳肴,因而被采集。采集回来的企鹅蛋会在几天内被打破,以求售出的是新鲜的企鹅蛋。另外,在开普敦沿岸的岛上亦有清理鸟类作肥料之用,亦令它们的栖息地受到破坏。企鹅亦被石化产品的污染所影响。

气候影响

发现的化石证实,以前非洲大陆上曾生活着多达4种企鹅。研究人员说,至于非洲多种企鹅减少到直到今天依然生活在这里的唯一一种的原因,现在依然是个谜,但海平面变化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岛屿越多就意味着海滩越多,企鹅就更有机会远离大陆捕食者,在安全地点繁殖。但今天该地区海平面更低。曾经孤立的岛屿已和大陆连接,陆桥也暴露出来,摧毁企鹅用来筑巢的海滩,使捕食者有机可乘。南非企鹅在过去50年内减少80%。

濒危名录

2010年这个南非企鹅被列入濒危物种,它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的列名物种之一。它们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内被到为易危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南非企鹅被列入附录II。

人工孵化

2008年01月24日上午9时,斑嘴环企鹅在中国长风海洋世界宣布人工孵化成活,开创了此类动物首次在国内水族馆繁育成功的先河。

生态景点

在南非旅游城市开普敦,有两处旅游景点环海豹岛和企鹅滩,都是在政府的环保措施和当地居民的保护下诞生并保存下来的。

海豹岛
南非企鹅
南非企鹅

海豹岛是坐落在南非开普敦豪特湾海域中的一个礁石岛。起初,来往的渔民最先发现经常有海豹在这块礁石上晒太阳,他们没有对这些唾手可得的渔货动心,而是用他们的宽容和爱心自发地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偶尔,过往的渔船还经常抛下捕到的小鱼,给这些海豹喂食。于是,这里的海豹越聚越多。

在南非开普敦东海岸的西蒙镇企鹅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与企鹅亲密接触。南非开普敦东海岸的西蒙镇有一个被称为“漂砾”的小海湾,自从1984年第一对企鹅在此筑巢以后,由于当地居民对其加以保护,来这里定居的企鹅不断增多,当地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将此处辟为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繁衍,这里的企鹅数量已超过3000只,如今它已成为南非著名的旅游景点。

环海豹岛

如今这里已成为南非著名的旅游景观,每年都会吸引超过50万名游客参观游览。 该公园企鹅品种为非洲企鹅,是非洲独有的珍稀品种。20世纪初约有约有150万只,到20世纪末只剩约15万只。它们个头较小,食物以沙丁鱼、凤尾鱼等浅水鱼类为主,主要天敌有鲨鱼、海豹和食肉鲸等。水中游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0公里,潜水时间约2分钟。企鹅是单配性动物,“一夫一妻”,一月是交配期,二至八月是孵卵期,十二月是小企鹅蜕毛期。 地址: 位于开普敦市南半岛区的西蒙斯镇(Simon’s Town),东临福尔斯湾(False Bay),距市区约40公里。

海南山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省鸟提名

海南山鹧鸪的图片

海南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英文名:Hain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和白鹇相似。

中文学名:海南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ardens

英文俗名:Hainan Partridge

命名作者:Styan, 1892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Hain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海南山鹧鸪:形态特征图
海南山鹧鸪:形态特征图

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棕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唯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嘴黑色,腿、脚赭色。尾部较短,不及两翼长度的一半,跗庶裸露且突出。 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中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深粉红色。

地理分布

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海南山鹧鸪仅分布于海南岛的儋州、屯昌、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和琼中等县、市境内。

生活环境

海南山鹧鸪:地理分布图
海南山鹧鸪:地理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700-1200m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夜晚在树上栖息。性情机警,受惊后四散奔逃,并发出急切的叫声,然后静伏不动或飞不多远又落下,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一边刨食一边发出“沙沙”的声响,刨食过后,会在地面留下形状大小较为规则坑。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

鸣叫

12月-1月,每日早晚鸣叫,早上持续约10分钟,日落鸣叫较短,约5分钟。

2月鸣叫开始增多。且较不规律。

3月-6月初。很少鸣叫。偶尔早晚叫约1分钟。

6月初-7月初,叫声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约持续2分钟。

叫声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

领域

不同对的海南山鹧鸪之间活动区偶尔有接壤,但无重叠迹象,繁殖期鸣叫增多可能是为了宣示领域。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雄鸟高声占区鸣叫,此起彼伏,但彼此又互不干涉和侵犯。繁殖期为4~6月,营巢在林下地面上,每窝产2枚卵,卵为纯白色,没有斑点,大小为33.4~34.7×25.5~26.2毫米,卵重11.6 ~13克。

90年代中国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实验饲养海南山鹧鸪成功,但数量很少。

保护现状

数量

海南山鹧鸪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原始森林面积不断缩减,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鸡类分布和数量的缩减、一些种类濒临灭绝。其中栖息地的减少和片段化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在鸡形目鸟类中,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锦鸡属、孔雀雉属、原鸡属和山鹧鸪属均为典型的森林鸟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树种改造使许多珍稀雉类典型栖息地的面积逐渐减少,片断化现象日趋严重。

保护级别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濒危种IUCN994年列为濒危种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2006年12月-2007年1月,专家采用距离取样法在原生林中遇见海南山鹧鸪个体33只,种群密度为9.3只/km2;次生林中遇见16只,种群密度为5.9只/km2。所有调查在人工林中都没有遇见海南山鹧鸪,也未记录到其呜叫个体。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采用距离取样法(distance sampling)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山鹧鸪每群的个体数在原生林为2.43±1.36只/群、次生林为1.81±0.59只/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5.7只/ km2,15.8只/km2和0;根据成群数为单位来计算,其密度分别为6.5群/ km2,8.7群/ km2和0。

另外,三亚河鸟类自然保护区、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有海南山鹧鸪的分布。

省鸟提名

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2001年12月30日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鸟类专家经论证,他们在向省林业局递交的专题报告中,建议“海南山鹧鸪”为海南省“省鸟”。

两位博士认为,“省鸟”的确定,目的首先是要唤起民众的爱护的情感和保护的愿望,只有具备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才能树起“品牌”效应。因此,他们认为,海南山鹧鸪最适宜推选为海南省“省鸟”。就为何推选“海南山鹧鸪”为“省鸟”,两位博士提出了六大理由:

一、海南山鹧鸪是海南所特有的珍贵鸟类。除了海南省,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分布。

二、海南山鹧鸪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还把它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三、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主要是海南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恰恰代表了海南省的典型生境。因而,保护好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

四、海南山鹧鸪在海南分布较广(从中部到西部和南部的各大主要林区,包括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和吊罗山等),易为当地群众所见,容易引起群众对“省鸟”的关注。

五、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目前我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不会被混淆。

六、海南山鹧鸪性极机警,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强者的象征;遇到天敌,群体分散惊逃并发出警报,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

本文Hash:4b4d25a27ea3128d87523f3afa6cd276b62e739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