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灰鸢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南美灰鸢的图片

南美灰鸢(学名:Ictinia plumbea,英文名:Plumbeous Kite)是鹰科灰鸢属的鸟类。

南美灰鸢(学名:Ictinia plumbea )又名铅灰鸢,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45厘米,上体羽毛深蓝色,头和下体羽毛灰白色,腿爪黄色有黑爪尖,眼睛棕红色。广泛栖息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活动于低地森林和热带草原,其飞行速度缓慢,频繁滑行,几乎完全捕食昆虫。经常看到在死树枝上栖息,不是特别合群,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形成大群。

中文学名:南美灰鸢

拉丁学名:Ictinia plumbea

英文俗名:Plumbeous Kite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灰鸢属(Ictinia)

繁殖区:拉丁美洲 : ne Mexico to n Argentin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4至37厘米,翼展84至94厘米,体重190至280克;寿命11年。是一种类似鹰的飞禽,长有一对狭长的翅膀和一条长尾巴。以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闻名。该鸟喙黑色,口角周围有黄色边框。尾巴上有二或和三条白色条纹。成鸟体羽石板灰色,头部和腹部颜色较浅,下体腹部白色,背部有灰色与白色的暗条纹。尾巴短,是黑色的。眼睛红色,腿金黄色或橙色。飞行时显示出主飞羽上的红色翼羽。雌雄相似。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分布

生活环境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是候鸟,在热带南美洲越冬。生活于各种林地和森林类型,包括针叶树和橡树林。活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出没于低地和高地,林缘地带和林间空地,河岸森林,草场,稀树草原,中海拔择伐林地和红树林,很少出现于茂密的森林里,花很多时间在空中飞行,单独,成对或集小群,也与其他种类混群。还经常栖息在高而凸兀的枯树枝头。部分生活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成员向南方迁徙,在非繁殖季节飞往赤道和各自不同纬度,通常集100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和燕尾鸢同行。在中美洲,这一物种约2个月前出发,6个星期后到达,春天返回期也早于迁移的密西西比灰鸢。

生活习性

这是一种活动于低地森林和热带草原的鸟类。其飞行速度缓慢,频繁滑行,几乎完全捕食昆虫。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经常看到在死树枝上栖息,不是特别合群,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形成大群。主要以昆虫,包括蚂蚁,白蚁,以及更大的(蝉,直翅目昆虫,蜻蜓)为食,偶尔也吃蝙蝠、鸟、蛇和蜥蜴。用利爪在地面拨弄猎物,或在空中捕捉昆虫,在飞行中吞噬。有时去寻找烧毁的地区,在那里捕捉地面上的小型爬行动物。在巴西东南部,铅灰鸢也捕食狨猴。

生长繁殖

南美灰鸢是一夫一妻制。在到达繁殖地点之前的迁移路途中结成对。繁殖期是从5月到7月,到繁殖地5-7天后雌雄开始共同建立一个巢,有时也修复一个旧巢。巢安放在离地面3-30米的大树的树叉上。有时将巢建在黄蜂或蜜蜂的蜂巢附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幼鸟。巢材一般是树枝、木片、树叶等,并用泡沫内衬,定期添加新鲜的叶子,大概是为了埯埋巢底部的垃圾。雌鸟每巢产1至2枚蓝色或白色的卵,通常非常干净,但偶尔有很淡的褐色斑点。在危地马拉孵化期分别为31和32天,喂食雏鸟的时间平均38.5天。在阿根廷,孵化时间是32天,雏鸟离巢还要36天时间。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南洋蜂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南洋蜂鹰的图片

南洋蜂鹰(学名:Pernis celebensis,英文名:Barred Honey Buzzard)是鹰科蜂鹰属的鸟类。

南洋蜂鹰(学名:Pernis celebensis)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学名:南洋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celebensis

英文俗名:Barred Honey Buzzard

命名作者:Wallace, 186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南洋蜂鹰
南洋蜂鹰南洋蜂鹰是一种中型猛禽。雌鸟略比雄鸟更大。头小,雄性蓝灰色,而雌性的头部为粉棕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喉部浅灰,前胸部棕色,有黑色竖纹。腹部的褐色和黑色相间的横纹。虹膜为金黄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在空中的飞行时翅膀腾起显得平稳有力,有一个较长的尾巴,翅膀上有两道宽而深暗的带状斑纹。

地理分布

南洋蜂鹰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环境

南洋蜂鹰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南洋蜂鹰是旅鸟,有很强的地理特征视觉记忆(山脉,河流等)磁性方向。这个物种能够准确定位飞行方向,可避免高习飙升时大片的水域干扰迁徙路线。当南洋蜂鹰在树木繁茂的植被丛中飞行时,飞行高度通常相当低,在树冠中栖息,能够控制身体与尾巴下垂处于水平状态。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生长繁殖

南洋蜂鹰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亚种分化

(2种)1、Pernis celebensiscelebensis 分布于苏拉威西群岛,木那岛和邦盖岛。2、Pernis celebensissteerei 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岛除外)。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

灰头美洲鸢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参考资料

灰头美洲鸢的图片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英文名:Grey-headed Kite)是鹰科美洲鸢属的鸟类。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为鹰科蜂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5米,上体羽毛深褐色或棕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该鸟飙升时翅膀形成一个“V”形,迅速的振翅和拍击,这也是求偶展示的一部分。这些美洲鸢通常静静地栖息在树丛中和檐篷下,很少外露的自己的身体,但在清晨或傍晚很活跃。主要吃蜂,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学名:灰头美洲鸢

拉丁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

英文俗名:Grey-headed Kite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美洲鸢属(Leptodon)

繁殖区:拉丁美洲 : ec Mexico to n Argentin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灰头美洲鸢

拉丁学名: Leptodon cayanensis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别称: 灰头鸢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蜂鹰亚科

种: 2种

命名时间: Latham, 1790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英文名称: Grey-headed Kite

英文名称: Gray-headed Kite

鸟种简介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cayanensis)为鹰科蜂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5米,上体羽毛深褐色或棕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该鸟飙升时翅膀形成一个“V”形,迅速的振翅和拍击,这也是求偶展示的一部分。这些美洲鸢通常静静地栖息在树丛中和檐篷下,很少外露的自己的身体,但在清晨或傍晚很活跃。主要吃蜂,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外形特征

灰头美洲鸢身长46-53厘米长,体重410-605克。成鸟头部灰白色,上体黑色,下体白色,黑尾巴上有两道或三道白纹。鸟喙蓝色,腿灰色。黑眼睛,腿和鸟喙黄色。 幼鸟类似成鸟,但色彩略有化,体羽一样,但头上是黑冠,脖子白色。颈部和上体、下体有黑色条纹。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生活环境

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出现在低地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成熟的中海拔森林植被和沿森林边缘,也在高海拔沼泽森林,干燥森林栖息,经常在水源附近狩猎。

生活习性

主要吃小型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黄蜂,黄蜂和蚂蚁,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在空中飞行移动速度很慢,这些鸢通常悄悄地栖息在檐篷和树叶丛中,很少外露自己的面目,一般很难察觉。但在清晨或傍晚会发现它们单独或成对飞行觅食。

生长繁殖

筑巢于高大乔木的分叉和顶端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鸟巢是一个浅杯状,中间稍微下凹,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每窝产1-2枚,这些卵白色有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53.1 x41.5毫米。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

亚种分化

1、Leptodon cayanensis cayanensis分布于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南部和瓦哈卡南部,厄瓜多尔,亚马逊流域,加纳和特立尼达。

2、Leptodon cayanensis monachus分布于巴西中部,玻利维亚东部,阿根廷北部和巴拉圭。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一般不常见,在美国中部或安第斯山脉西部及亚马逊范围。种群下降是由于一些地区砍伐森林的结果。归类为受国际鸟盟危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参考资料

1. 生态掠影网 http://www.sunature.com/ziliao/list.asp?id=8933

2. IBC Bird Collection (鬼行家译编) http://ibc.lynxeds.com./species/grey-headed-kite-leptodon-cayanensis

3. The IUCN Red List (2010.1) http://www.iucnredlist.org/apps/redlist/details/144307/0

4. 灰头美洲鸢(概述图—图3) http://www.oiseaux.net/birds/photos/grey-headed.kite.html

5. 灰头美洲鸢(分布图) http://www.oiseaux.net/distribution/img2/milan.de.cayenne.png

本文Hash:fc1c7145cbe89594181f7a06bdf1f63911a943b0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