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与虹鳟鱼的区别在哪里(虹鳟是不是三文鱼)

龙羊峡水库中的虹鳟养殖区

捕捞虹鳟

虽然已经时隔近3个月,但今年5月那场“三文鱼之争”的影响波及至今。

随着近日由刚刚成立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发布国内第一个《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报批稿)后,有关虹鳟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三文鱼中的一种,以及是否可以生食,再度引发舆论爆点。

作为国内最大的虹鳟养殖企业,同时也是浙商企业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下称“民泽渔业”)更是成为众矢之的。8月11日,钱江晚报记者前往青海共和县龙羊峡,现场探访这家企业的养殖基地,并专访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民泽渔业董事长应米燕。他们认为还是将精力放在进行第三方检测和制定行业标准上,或许更为实际。

记者探访——

龙羊峡水库中的虹鳟

8月11日一早,记者在龙羊峡水库一处码头换上了全身防护服,乘船前往民泽渔业设在龙羊峡水库中的虹鳟养殖区。

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共和县龙羊峡镇,从县城乘车需要一小时才能到达,有的路段甚至没有手机信号。若不是当地正好举办一场高原越野赛,让这里稍显热闹,平日里,这个隐藏在山深处、只有一条干道的小镇,鲜有外人进出。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就有人在龙羊峡水库养殖镇上人们口中的“三文鱼”,只不过那时,这鱼是被充当龙羊峡发电站员工的福利,远比不上如今这般在市场上受欢迎。

记者乘坐的船开了半小时才抵达水库深处的养殖基地。这是一整套从挪威进口的设备,包括一个水上监控平台以及多个圆形养殖网箱。这些网箱的底部还设有鱼粪收集设备和死鱼收集设备。

抵达时,几名工人正在往水上平台搬运饲料。这些进口饲料最终会被放入平台上的投喂设备,继而通过连接到网箱的专用管道,按时投放。

网箱里的虹鳟在被投食时,清澈的水质可以看到成群的虹鳟不断冲向水面,整个网箱都被拍打得浪花飞溅。

就在其中一个网箱边,记者发现一艘捕捞船加工船正在作业。征得允许后,记者登上那艘加工船后了解到,这是捕捞的第一步,也就是“降温平台”。虹鳟鱼被吸鱼泵从网箱里吸到船上,即被传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保温箱,工人随即铺上碎冰,以便在最短时间把鱼的体温降到4度以下,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新鲜度。对这些鱼的进一步处理,则是要运到岸上之后。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基地环评确定的产量是两万吨,而目前用于养殖虹鳟的面积约240亩,只占到整个龙羊峡水库面积的千分之零点五。

争议焦点之——

虹鳟是不是三文鱼

虽然这些虹鳟鱼生活在如此与世相隔的环境中,但平静的水库湖面之外,却涌动着一场源自今年5月的舆论风波。

2018年5月中旬,在一则水产养殖虹鳟鱼的科技新闻报道播发后,各种声音涌现,有科普知识的,有质疑的——“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市面上虹鳟鱼假冒三文鱼”以及“生吃淡水生长的虹鳟鱼存在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一时间,“虹鳟”成争议焦点。

国内很多三文鱼养殖企业,养殖的种类都不是或不只是大西洋鲑鱼,还包括虹鳟鱼等品种。而市面销售上,也确实有商家利用虹鳟鱼与大西洋鲑肉质相近的实际情况误导甚至欺瞒消费者,所以民泽渔业作为国内最大的虹鳟养殖企业,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事件不断发酵,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5月24日发布公告称,在中国市场上,“三文鱼”并非单指某一种鱼;“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决定于是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并强调相比较而言野生三文鱼很容易存在寄生虫。

同时,相关养殖企业也公布了一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此前出具的检测报告等,力图证明企业在养殖和产品品质层面并无问题。

但协会的公告和企业的自证不仅没能平息舆论,反而引来更多争议,越来越多的网友乃至网络“大V”介入其中,让论战不断升级。事后,无论是协会还是企业,都再未出面直接回应相关质疑。

由此,一系列有关三文鱼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行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对整个国产三文鱼行业而言,影响颇为明显,国内主要大城市的三文鱼销量明显下滑。

争论焦点之——

淡水虹鳟能不能生吃

另一个备受舆论关注的就是寄生虫问题:国产淡水虹鳟,到底能不能生吃?

此前,有渔业方面专家提出,虹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并且不建议生吃。

挪威海产局专家博薇娅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挪威,大西洋鲑和虹鳟只要在指定海洋水域以及按照相应标准严格养殖出水的,一般都不再进行检测,可以直接生食。但其它鱼类则必须做相应检测。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对钱江晚报记者表示,寄生虫问题,其实跟养殖管理水平和环境有关。

对此,崔和与应米燕都表示,之前有些争议存在一定认知上的问题。这几个月来,国家疾病防控等相关机构对此很重视,并委托广东省疾控中心检测了市场上的多份样本,还到龙羊峡养殖现场进行了抽检,其中有国产的也有挪威进口的,抽查结果都符合国家标准。

崔和强调,国产三文鱼的生食标准其实已经很高,因此大众可以放心食用,“相较于一直争议的寄生虫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其实我们更关注三文鱼运输、保存等过程中产生的细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协会回应——

推动制定行业规范更为实际

民泽渔业董事长应米燕告诉记者,其实对于“三文鱼”的争论一直存在。之所以一直不对外回应,是因为觉得辩驳只会把企业卷入更复杂的舆论漩涡中,还不如专门做好鱼的品质,再用科学数据和推动制定行业规范来得更为实际。

这个观点,在国产三文鱼企业的负责人中表现很一致。

崔和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挪威向中国出口大西洋鲑,并且做了力度很大的“挪威三文鱼”推广后,让很多人就有一种潜意识——三文鱼就只是指大西洋鲑。但实际上三文鱼并非单指一种鱼,而是泛指大西洋鲑、太平洋鲑、虹鳟鱼等品种。

,

三文鱼和虹鳟鱼怎么辨别(虹鳟不是三文鱼)

两周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成立,中国国际三文鱼产业发展论坛在青海召开。会议公布了由13家企业参与起草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正式将虹鳟划入三文鱼的范围,在13家企业看来,这当然是一届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标准一出,所有热爱三文鱼的吃货们都炸了锅:果然,他们果然这么干了!

早在一两个月前,青海湖的虹鳟鱼是否属于三文鱼这个问题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各路专家、媒体披挂上阵,吵得不可开交。绝大多数人认为:三文鱼和虹鳟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鱼类。

三文鱼主要产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鱼类之一。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大量的铜和不饱和脂肪酸。食用三文鱼不仅能提高免疫力,加强血液循环,还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和老年痴呆。

与三文鱼相比,虹鳟鱼的鱼肉颜色更加鲜红偏亮,纹路较为清晰,不过如果不仔细比较,无论从外形还是口感,两者都极为相似。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市场上也把虹鳟当成“淡水三文鱼”同柜售卖。市场上的三文鱼和虹鳟虽然难以分辨,但是价格却几乎差了一倍。

所以很明显,虹鳟鱼要搭上三文鱼这趟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价。但海水养殖的三文鱼可以生吃,虹鳟鱼也可以吗?消费者们最大的疑问就在这里,至于答案也很明显,专家表示虹鳟作为作为人工养殖的淡水鱼,感染肝吸虫比例较高,生吃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肉易患肝吸虫病,而吃生鱼片的时候喝的高度酒和芥末酱料均不能杀死虹鳟鱼体内的寄生虫。一旦感染肝吸虫病,最严重者可能致命。

就在大家准备质疑青海企业这个所谓标准的时候,挪威政府突然“釜底抽薪”,挪威海产局与国内某生鲜电商签约后,直接把三文鱼的名字改成了更标准的大西洋鲑,此举一出,青海那13家企业所出台的标准显得更加站不住脚,总不至于几个月后,他们又出台一个标准说我们产的是“青海湖鲑”吧?

​其实说到底,大家心里都清楚,当一种产品达不到要求时,要么提高质量,要么就把标准降低。这一做法不仅容易导致一些恶劣的商家因贪图利益鱼目混珠,也无法保障三文鱼的品质和安全,加剧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危机。

若允许搞这种“浑水摸鱼”的标准,缺乏辨别生鱼片能力的中国消费者,反而会为商家的不正当操作而买单。你认为虹鳟被划为三文鱼的标准合理吗?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

,

三文鱼和虹鳟鱼是一样的吗(热评虹鳟能不能生吃)

2018-05-28 16: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张萍

身边爱吃三文鱼刺身的朋友,最近筷子都吓掉了。

前两天,一批《假冒三文鱼大行其道,这就是谋财害命》之类的文章开始热传,这批文章的源自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报道,该报道称在青海龙羊峡水库,有我国目前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而国内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产自这里。结果科学爱好者们看不下去,纷纷出来“科普”:来自青藏高原的国产淡水三文鱼(学名:虹鳟)不是真正的三文鱼,并且强调“淡水虹鳟绝对不可以刺身生食,否则极有可能感染多种寄生虫致病”。

等等,先别急着把盘里的便宜“三文鱼”掷出窗外——和许多涉及公众科学盲区的新闻一样,反转马上来了,《农民日报》、财经网、西海都市报等媒体请来了水产专家“走两步”,专家解释称:虹鳟也是三文鱼,当然能生吃!大家被吓掉的下巴又被合上了。只是,再也无法自如地把眼前那团诱人的橘红色送进嘴里了。

信“野生”科普作家的黑幕说,还是信为养殖户站台的水产专家的辟谣说?

虹鳟有没有资格叫三文鱼,其实并不重要,也不是问题的核心。按照各方的说法,“三文鱼”一词不是什么严谨的学名,而是大西洋鲑鱼早期进入香港市场时,香港市民根据“salmon”一词音译而来,广为传播之后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在国内市场,淡水养殖的虹鳟被叫做“淡水三文鱼”是为了蹭大西洋鲑鱼的“流量”无疑,但是你硬要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来的三文鱼也是三文鱼,也无法反驳。本来语言就具有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渐变性,只要叫顺口了,村里来的翠花二狗子,也就慢慢成了城里的Tracy、Mike。

所以,力证淡水三文鱼也是三文鱼意义不大,在此处抠字眼只会掩饰问题本质: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寄生虫,能不能生吃啊?

毕竟,“能生吃队”和“不能生吃队”两方阵营观点太撕裂了。主张不能生吃的,是以果壳网为代表的野生科普君,他们认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两种水域中鱼身上的寄生虫在人体身上的存活情况不一样,决定了它们能否被生食用。

而主张能生吃的,以媒体声称的“水产专家”为代表,他们重点解释了国内养殖场可以通过隔离养殖实现人工干预,饲料也经过了高温膨胀处理,不存在寄生虫。但是同时也说,食用前的冷冻过程会杀死表层的寄生虫,再说你吃的是鱼肉,鱼皮表面的寄生虫可以避免呀。要命的是,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随后指出,报道中提及的 “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查无此所,养殖企业在澄清报道中,使用的显微镜检验寄生虫方法也相当不专业,被网友群嘲。“能生吃队”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即使将双方身份问题先放一边,也不难看出,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话语错位,并没有就一个事实或者观点正面交锋,比如寄生虫到底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寄生虫到底能不能在入口之前被彻底杀死?有没有研究数据和案例支撑?

这是一场细思极恐的辩论,无论双方哪一方被证明是错误的,都叫人不寒而栗。如果“能生吃队”错了,那就是科普网站考证不实,不负责任地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普遍恐慌;如果“不能生吃队”错了,就是专家为市场利益相关方隐瞒产品关键信息,对公共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这又是一场必须进行到底的辩论,吃“三文鱼”患寄生虫病的新闻,几乎是一种专门的“月经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帖子里的分析解释有模有样,连美食家蔡澜都在里面现身告诉你“日本人不吃生三文鱼”。并且,卖场食肆里到处在卖“三文鱼”刺身,而且越来越便宜,它已经从贵族食品变成平民消费了,如果有寄生虫,难道工商在内的监管部门不管管?

这次大争论之前,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分辨努力,少之又少,希望借由这次大争论,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能硬碰硬地来场“正面刚”,这也是科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为三文鱼“清理门户”,为公众消除疑虑,让消费者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舌尖上的这抹橘红,别把丁是丁卯是卯的科学,搞成信不信看个人的玄学。

,

本文Hash:d16289a7e0311a80d054c77135f73f29aa4b1ee0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