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和虹鳟鱼营养(你以为吃的是深海三文鱼)

在外面日料店里吃饭

三文鱼几乎是都要点的

蘸上酱油 芥末,很多人就爱这一口

△ 网络配图

而这几天小编对国内三文鱼的认知

彻底坍塌掉了!

标题赫然写着:

假冒三文鱼,谋财害命

这样的字眼

怎么回事?

原来,新闻来源于

某媒体在前天发布的一条微博

在这份报道中提到:

在青海省共和县龙羊峡水库,有我国目前海拔最高,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

现在,青藏高原上的三文鱼,承包了国内三文鱼市场上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我们所认知的三文鱼

基本都是大西洋鲑鱼,深海水鱼

原来

不是的!不是的!不是的!

照理说,海水鱼才可以生吃

怎么青藏高原出产的淡水鱼也生吃了?

到底是怎么肥四?

原来“三文鱼”有很多种,

给大家做个科普:

正经的三文鱼来自北大西洋挪威,最初在香港开卖时音译成了三文鱼,肉嫩味美,后来一查才知道,美国加拿大那边的大麻(马)哈鱼跟三文鱼非常相似,于是被商人加进来一起当三文鱼卖。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在市面上看到的挪威三文鱼、帝王三文鱼、红三文鱼、阿拉斯加三文鱼……五花八门,智利、英国、加拿大、美国等都向中国出口

淡水养殖的鱼虾含有丰富的寄生虫,

肺吸虫、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

生吃都能感染人体,有的能致命。

那么淡水三文鱼里有没有?

淡水鱼不宜生食!

海水鱼为什么可以生食?

其实海水鱼也有大量寄生虫。但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适应的渗透压是完全不同的,而人体内的渗透压类似于淡水环境。

也就是说,大多数海水鱼身上的寄生虫,到了人体内根本无法存活

△ 挪威奥勒松水族馆里的大西洋鲑(S. salar)

海鱼可以做刺身,是因为合法进口的海鱼都是符合要求急冻后保鲜运输,而且还有检验检疫部门把关,自然更安全。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规定鱼肉必须在零下35度冷冻15个小时,或是零下20度冷冻7天后才能食用,而欧盟的标准则是在零下20度冷冻超过24小时。

所以淡水鱼和海水鱼最大的区别

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

淡水鱼寄生虫能在人体内完成寄生

生食风险高

生吃、腌吃、醉吃都不安全。

淡水鱼、虾身上寄生着多种寄生虫,例如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胆中,俗称肝吸虫)、颚口线虫、阔节裂头绦虫,生吃都能感染人体,有的能致命。

这些寄生虫中,华支睾吸虫是中国最常见的。

目前世界上约有3500万人受到此寄生虫侵扰,而中国人又占总数七分之三,其中又以两广地区最为严重。2008年的一份研究显示广东感染率高达16.42%。

此外还有颚口线虫、绦虫,它们就是那类不安分、会乱跑的寄生虫。

颚口线虫

这不是面条,是绦虫!

吃口鱼只是一两秒的事儿,但要解决吃进去华支睾吸虫可需要几个月(感染症状常需数月才消退),更别提会乱窜的绦虫和颚口线虫了,跑到哪里祸害哪里。

虹鳟 VS 大西洋鲑

所谓的“淡水三文鱼”

大多数都是虹鳟鱼

△ 虹鳟因体侧淡淡的彩虹色而得名。

淡水养殖成本较低。

虹鳟鱼属麻哈鱼属,而不是鲑属。虹鳟鱼在被喂养大量虾青素之后,鱼肉呈红色,于是常常被当做“三文鱼”在市场上出售,以次充好。

△ 目前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

是全世界产量最大、市场知名度最高的鲑鱼。

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广东话音译,这个叫法是从香港传过来的。

标准意义上的三文鱼,专指大西洋鲑

△ 虹鳟鱼

据央广新闻报道,三文鱼学名鲑鳟鱼,分为海鳟和虹鳟。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养殖的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的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炳谦表示:三文鱼不是一个科学名称,这是业内商品名称的统称。虹鳟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鲑也好,在业内都统称为三文鱼类。因为英文叫“salmon”,音译了叫三文,三文这个名字,不是说大西洋鲑可以用,虹鳟就不可以用。

绝大多数鲑科鱼类为洄游性鱼类,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养殖,产卵、孵化和幼鱼阶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长期洄游或人工放回到海水中,性成熟后再回到淡水中产卵。

虹鳟在海水淡水都能生存。大西洋鲑前半生在淡水里,后半生才游到海里面,游到海里后身体的颜色就出现了彩虹色,它也有彩虹色。挪威、智利等国要么靠近北极、要么靠近南极,水温低,适合于海水养殖,而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龙羊峡,海拔2600米,年均水温12℃,不封冻,是不可复制的鲑鳟鱼理想养殖环境。

那么淡水三文鱼到底能不能生吃?

搞清楚了虹鳟也是三文鱼的一种、三文鱼是洄游性鱼类之后,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淡水三文鱼能不能生吃?淡水三文鱼是不是会携带着多种寄生虫?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炳谦介绍,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取决于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无论是海水的还是淡水的都可以生吃,前提是必须有个过程,养殖过程中没有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或者没有病原体,还有在吃之前有个冷冻的过程,我们是吃鱼肉,不吃鱼皮,冷冻环节会把表层的寄生虫直接杀掉。

现在国内养殖的虹鳟还是其他鲑类鱼都是人工配合的。人工配合中都经过高压灭菌的处理过程,所以在饮食环节里一般不会出现所谓的寄生虫。

而国产虹鳟生活在流动的冷水中,寄生虫寄生的几率极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炳谦表示,海水养殖三文鱼不必然不含寄生虫,淡水养殖也不必然含寄生虫。

王炳谦还介绍说,多年来,北欧海水养殖三文鱼大量销售中国市场,所谓海淡水三文鱼真假之争,主要是商业营销之争,无涉学术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国内养殖三文鱼的确以淡水养殖为主,占到98%,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水养殖三文鱼比淡水养殖金贵。据了解,在挪威和智利等国也养殖大西洋鲑和虹鳟等,从受欢迎程度来看,不少当地人更倾向于虹鳟,且虹鳟的价格要高于大西洋鲑,依据2014年的数据,在海水养殖大规格产品中,大规格虹鳟的产量仅次于大西洋鲑的产量。

图片来源于挪威海产局。

很难区分?那就看价格吧

这两种鱼,靠整鱼还是可以区分的

但我们吃到的三文鱼

大多数都是已经切片装盘的

貌似外形、体格还是有些不同的,但切开后……

本小编看了无数切片的对比图

和各路网友的野生分辨方法之后

最后面对一盘盘的“三文鱼”

还是傻傻分不清楚

颜色、色泽、脂肪层、价格……

没有一项指标是可靠的!

三倍体虹鳟和大西洋鲑在切片之后

实在无法区分

那么,小编就从最敏感的价格上再区分

进口挪威三文鱼在一级批发市场里,

完成切片等程序可以直接拿回家吃的那种,

每斤从90元到100元。

这种三文鱼刺身片在餐厅里,

算下来每斤要270元到300元。

进口挪威三文鱼在大型超市里,

价钱大多在每斤150元至200元。

所以,

回想一下你在自助餐厅或中小酒楼里

吃的三文鱼刺身,

或者是各种主题料理店里吃到的“三文鱼菜”,

从价钱可以大概判断出吃的是什么了

如果价格没到那个“数”的话,

可能都只是“虹鳟鱼”,

或者是国内驯养的“三文鱼”。

谁晓得批发市场、超市和餐厅里的三文鱼,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综合了三文鱼采购商、水产专家的信息,

简单提个醒:

大众流通市场里的三文鱼90元一斤,

虹鳟鱼的实际市场价只要30元至35元,

所以,

如果当作正宗深海三文鱼来卖,

商家可以多赚近两倍的钱。

所以不管在哪里吃三文鱼,

最需要提防的就是“虹鳟鱼”冒充深海三文鱼。

它与三文鱼在外观上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所以一定要观察鱼肉、亲口尝尝。

最简单直接的分辨方法是:

千万不要选择鱼肉看上去更鲜红艳丽的“三文鱼”。这些更鲜丽的鱼片基本可以确定是虹鳟鱼。

除了看颜色以外,

还要注意

鱼肉上是否透出微微的白色细纹

正宗三文鱼肉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也正是因为此,

三文鱼的口感才更柔滑

营养也才更加丰富。

相比较之下,

虹鳟鱼的肉质显得非常干瘦,

鱼肉吃起来需要咀嚼更久,

口感比较“紧”,

如果允许的话最好尝过之后再买。

如果很介意淡水三文鱼的“出身”,

想吃到真正的挪威三文鱼,

而最后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广报君从挪威海产局官网上查阅到

目前挪威海产局几年前就

开展了挪威海产局餐厅合作伙伴计划,

为其授予挪威海产局官方标志和官方认证的证书。

所以,

大家要生吃三文鱼的时候,

大可找一下超市、或者餐饮店里是否有以下标志。

而对于那些

似假非假又无法明确分辨的“三文鱼”,

不管三七二十一,

吃熟的就对了!

煎烤、清蒸、红烧和涮火锅

都很ok啊

做完这条稿,

小编现在只有一个感觉……

,

三文鱼与虹鳟鱼的区别在哪里(虹鳟是不是三文鱼)

龙羊峡水库中的虹鳟养殖区

捕捞虹鳟

虽然已经时隔近3个月,但今年5月那场“三文鱼之争”的影响波及至今。

随着近日由刚刚成立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发布国内第一个《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报批稿)后,有关虹鳟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三文鱼中的一种,以及是否可以生食,再度引发舆论爆点。

作为国内最大的虹鳟养殖企业,同时也是浙商企业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下称“民泽渔业”)更是成为众矢之的。8月11日,钱江晚报记者前往青海共和县龙羊峡,现场探访这家企业的养殖基地,并专访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民泽渔业董事长应米燕。他们认为还是将精力放在进行第三方检测和制定行业标准上,或许更为实际。

记者探访——

龙羊峡水库中的虹鳟

8月11日一早,记者在龙羊峡水库一处码头换上了全身防护服,乘船前往民泽渔业设在龙羊峡水库中的虹鳟养殖区。

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共和县龙羊峡镇,从县城乘车需要一小时才能到达,有的路段甚至没有手机信号。若不是当地正好举办一场高原越野赛,让这里稍显热闹,平日里,这个隐藏在山深处、只有一条干道的小镇,鲜有外人进出。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就有人在龙羊峡水库养殖镇上人们口中的“三文鱼”,只不过那时,这鱼是被充当龙羊峡发电站员工的福利,远比不上如今这般在市场上受欢迎。

记者乘坐的船开了半小时才抵达水库深处的养殖基地。这是一整套从挪威进口的设备,包括一个水上监控平台以及多个圆形养殖网箱。这些网箱的底部还设有鱼粪收集设备和死鱼收集设备。

抵达时,几名工人正在往水上平台搬运饲料。这些进口饲料最终会被放入平台上的投喂设备,继而通过连接到网箱的专用管道,按时投放。

网箱里的虹鳟在被投食时,清澈的水质可以看到成群的虹鳟不断冲向水面,整个网箱都被拍打得浪花飞溅。

就在其中一个网箱边,记者发现一艘捕捞船加工船正在作业。征得允许后,记者登上那艘加工船后了解到,这是捕捞的第一步,也就是“降温平台”。虹鳟鱼被吸鱼泵从网箱里吸到船上,即被传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保温箱,工人随即铺上碎冰,以便在最短时间把鱼的体温降到4度以下,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新鲜度。对这些鱼的进一步处理,则是要运到岸上之后。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基地环评确定的产量是两万吨,而目前用于养殖虹鳟的面积约240亩,只占到整个龙羊峡水库面积的千分之零点五。

争议焦点之——

虹鳟是不是三文鱼

虽然这些虹鳟鱼生活在如此与世相隔的环境中,但平静的水库湖面之外,却涌动着一场源自今年5月的舆论风波。

2018年5月中旬,在一则水产养殖虹鳟鱼的科技新闻报道播发后,各种声音涌现,有科普知识的,有质疑的——“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市面上虹鳟鱼假冒三文鱼”以及“生吃淡水生长的虹鳟鱼存在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一时间,“虹鳟”成争议焦点。

国内很多三文鱼养殖企业,养殖的种类都不是或不只是大西洋鲑鱼,还包括虹鳟鱼等品种。而市面销售上,也确实有商家利用虹鳟鱼与大西洋鲑肉质相近的实际情况误导甚至欺瞒消费者,所以民泽渔业作为国内最大的虹鳟养殖企业,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事件不断发酵,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5月24日发布公告称,在中国市场上,“三文鱼”并非单指某一种鱼;“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决定于是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并强调相比较而言野生三文鱼很容易存在寄生虫。

同时,相关养殖企业也公布了一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此前出具的检测报告等,力图证明企业在养殖和产品品质层面并无问题。

但协会的公告和企业的自证不仅没能平息舆论,反而引来更多争议,越来越多的网友乃至网络“大V”介入其中,让论战不断升级。事后,无论是协会还是企业,都再未出面直接回应相关质疑。

由此,一系列有关三文鱼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行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对整个国产三文鱼行业而言,影响颇为明显,国内主要大城市的三文鱼销量明显下滑。

争论焦点之——

淡水虹鳟能不能生吃

另一个备受舆论关注的就是寄生虫问题:国产淡水虹鳟,到底能不能生吃?

此前,有渔业方面专家提出,虹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并且不建议生吃。

挪威海产局专家博薇娅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挪威,大西洋鲑和虹鳟只要在指定海洋水域以及按照相应标准严格养殖出水的,一般都不再进行检测,可以直接生食。但其它鱼类则必须做相应检测。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对钱江晚报记者表示,寄生虫问题,其实跟养殖管理水平和环境有关。

对此,崔和与应米燕都表示,之前有些争议存在一定认知上的问题。这几个月来,国家疾病防控等相关机构对此很重视,并委托广东省疾控中心检测了市场上的多份样本,还到龙羊峡养殖现场进行了抽检,其中有国产的也有挪威进口的,抽查结果都符合国家标准。

崔和强调,国产三文鱼的生食标准其实已经很高,因此大众可以放心食用,“相较于一直争议的寄生虫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其实我们更关注三文鱼运输、保存等过程中产生的细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协会回应——

推动制定行业规范更为实际

民泽渔业董事长应米燕告诉记者,其实对于“三文鱼”的争论一直存在。之所以一直不对外回应,是因为觉得辩驳只会把企业卷入更复杂的舆论漩涡中,还不如专门做好鱼的品质,再用科学数据和推动制定行业规范来得更为实际。

这个观点,在国产三文鱼企业的负责人中表现很一致。

崔和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挪威向中国出口大西洋鲑,并且做了力度很大的“挪威三文鱼”推广后,让很多人就有一种潜意识——三文鱼就只是指大西洋鲑。但实际上三文鱼并非单指一种鱼,而是泛指大西洋鲑、太平洋鲑、虹鳟鱼等品种。

,

三文鱼和虹鳟鱼是一样的吗(热评虹鳟能不能生吃)

2018-05-28 16: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张萍

身边爱吃三文鱼刺身的朋友,最近筷子都吓掉了。

前两天,一批《假冒三文鱼大行其道,这就是谋财害命》之类的文章开始热传,这批文章的源自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报道,该报道称在青海龙羊峡水库,有我国目前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而国内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产自这里。结果科学爱好者们看不下去,纷纷出来“科普”:来自青藏高原的国产淡水三文鱼(学名:虹鳟)不是真正的三文鱼,并且强调“淡水虹鳟绝对不可以刺身生食,否则极有可能感染多种寄生虫致病”。

等等,先别急着把盘里的便宜“三文鱼”掷出窗外——和许多涉及公众科学盲区的新闻一样,反转马上来了,《农民日报》、财经网、西海都市报等媒体请来了水产专家“走两步”,专家解释称:虹鳟也是三文鱼,当然能生吃!大家被吓掉的下巴又被合上了。只是,再也无法自如地把眼前那团诱人的橘红色送进嘴里了。

信“野生”科普作家的黑幕说,还是信为养殖户站台的水产专家的辟谣说?

虹鳟有没有资格叫三文鱼,其实并不重要,也不是问题的核心。按照各方的说法,“三文鱼”一词不是什么严谨的学名,而是大西洋鲑鱼早期进入香港市场时,香港市民根据“salmon”一词音译而来,广为传播之后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在国内市场,淡水养殖的虹鳟被叫做“淡水三文鱼”是为了蹭大西洋鲑鱼的“流量”无疑,但是你硬要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来的三文鱼也是三文鱼,也无法反驳。本来语言就具有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渐变性,只要叫顺口了,村里来的翠花二狗子,也就慢慢成了城里的Tracy、Mike。

所以,力证淡水三文鱼也是三文鱼意义不大,在此处抠字眼只会掩饰问题本质: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寄生虫,能不能生吃啊?

毕竟,“能生吃队”和“不能生吃队”两方阵营观点太撕裂了。主张不能生吃的,是以果壳网为代表的野生科普君,他们认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两种水域中鱼身上的寄生虫在人体身上的存活情况不一样,决定了它们能否被生食用。

而主张能生吃的,以媒体声称的“水产专家”为代表,他们重点解释了国内养殖场可以通过隔离养殖实现人工干预,饲料也经过了高温膨胀处理,不存在寄生虫。但是同时也说,食用前的冷冻过程会杀死表层的寄生虫,再说你吃的是鱼肉,鱼皮表面的寄生虫可以避免呀。要命的是,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随后指出,报道中提及的 “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查无此所,养殖企业在澄清报道中,使用的显微镜检验寄生虫方法也相当不专业,被网友群嘲。“能生吃队”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即使将双方身份问题先放一边,也不难看出,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话语错位,并没有就一个事实或者观点正面交锋,比如寄生虫到底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寄生虫到底能不能在入口之前被彻底杀死?有没有研究数据和案例支撑?

这是一场细思极恐的辩论,无论双方哪一方被证明是错误的,都叫人不寒而栗。如果“能生吃队”错了,那就是科普网站考证不实,不负责任地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普遍恐慌;如果“不能生吃队”错了,就是专家为市场利益相关方隐瞒产品关键信息,对公共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这又是一场必须进行到底的辩论,吃“三文鱼”患寄生虫病的新闻,几乎是一种专门的“月经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帖子里的分析解释有模有样,连美食家蔡澜都在里面现身告诉你“日本人不吃生三文鱼”。并且,卖场食肆里到处在卖“三文鱼”刺身,而且越来越便宜,它已经从贵族食品变成平民消费了,如果有寄生虫,难道工商在内的监管部门不管管?

这次大争论之前,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分辨努力,少之又少,希望借由这次大争论,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能硬碰硬地来场“正面刚”,这也是科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为三文鱼“清理门户”,为公众消除疑虑,让消费者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舌尖上的这抹橘红,别把丁是丁卯是卯的科学,搞成信不信看个人的玄学。

,

本文Hash:c56b039dc8316b019e9947bfcd3d84801f126305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