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河乌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褐河乌的图片

褐河乌(学名:Cinclus pallasii,英文名:Brown Dipper)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俗名水乌鸦、小水乌鸦。全长约21cm。全身体羽深褐色;尾较短。嘴黑色,脚铅灰色。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似成鸟,但体羽具斑纹。栖息于山涧河谷溪流露出的岩石上,飞行时常沿溪流,贴近水面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些植物叶子和种子。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地区。

中文学名:褐河乌

拉丁学名:Cinclus pallasii

英文俗名:Brown Dipp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河乌科(Cinclidae)

中文属名:河乌属(Cincl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河乌:形态特征图
褐河乌: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21厘米)的深褐色河乌。体无白色或浅色胸围。有时眼上的白色小块斑明显,常为眼周羽毛遮盖而外观不显著。亚种tenuirostris的褐色较其他亚种为淡。

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幼鸟上体黑褐色,羽缘黑色形成鳞状斑纹,具浅棕色近端斑。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深褐。

叫声:尖厉的dzchit, dzchit声。但不如河乌的叫声尖厉。圆润而有韵味的短促鸣声比河乌的鸣声悦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河乌与河乌的区别:河乌胸部白色,有的亚种甚至腹部也是白色;而褐河乌全身黑色。

地理分布

褐河乌的世界分布
褐河乌的世界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分布于天山西部、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台湾等广大地区,为常见的留鸟。

生活习性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

褐河乌为山区水域鸟类,终年栖息活动于河流中的大石上或河岸崖壁凸出部,从不到河流两岸树上停落。活动高度在海拔500—2500m或更高的山间河流。一般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幼鸟离巢后的2周内,成“小家族”集群活动。在河中间大石或河边大石上停落时,头和尾常有上、下摆动动作。飞行迅速,一般沿河流水面直线飞行,从一个大石上飞往另一个大石上,飞一段就跳入水中寻食,不受惊扰时每次飞行距离较短,一般约30一50m就停落一次,如遇惊扰则顺原活动方向或折转向相反方向急速飞去,距离可达百米以外,当无什么惊扰时就又跳入水中继续寻食。

鸣声在平时较单调而清脆,常为“zhi-,zhi-,”或“zhina-,zhina-,”声,遇惊扰顺河流急飞时发出急促的“za.za.za.za……”声,而后仍为“zhina-,zhina-”声。在繁殖期雌、雄配对嬉戏时和幼鸟出巢后带幼鸟习飞寻食时,鸣声则婉转多变、悦耳动听,尤其在幼鸟互相追逐嬉戏时鸣声变化则更多,常听到的有“ji-ji-zhinaza”,“qizhao-qizhao-zazaza-za”,“guoguo-guoguoguo”,“jun-jun-jijunjijun-junjunjun”,“zhina-junjunjunjun.Guaguagua”等。

在水中寻食,全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石蛾科幼虫、鳞翅目昆虫、积翅目昆虫、毛翅目昆虫、(虫甲)虫、蚁、蜉蝣、小虾、小鱼、螺类,偶尔吃些植物叶子和禾本科植物种子。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4月中旬见有配对筑巢者,至6月中旬仍见有成对活动衔巢材筑巢者;6月26日见有亲鸟带领3只出巢幼鸟在河流石上活动,8月10日也见有亲鸟带幼鸟成“家族式”小群活动者。亲鸟带幼鸟活动时,亲鸟停落某个石头上,一般幼鸟跟着也停落那个石头或停落亲鸟附近的同岸、同向石头上,幼鸟相互间嬉戏、游逗而相互一个追一个时,也只在亲鸟停落处10米左右的石上追来逐去,从未发现远离亲鸟而飞往较远的地方。

巢筑于河流两岸石隙间、石壁凹处、树根下或垂岩下边。雌雄共同营巢,巢材取于营巢地河流两岸。巢呈碗状,外层由苔藓、内层由干草和檞树叶编织而成,洞口开在坝前方,大小约5—6cm,深约13cm,进洞后是巢,巢外径18cm×19cm、内径13cm×14cm、巢深8cm;有卵4枚,梨形尖端较细,卵色淡黄,卵大小为20mm×28mm。巢筑于石壁凹处,呈球形,由苔藓、禾本科及莎草科细叶构成,内垫草叶和兽毛,巢外径11.5cm×12cm、内径6.0cm×6.0cm、高5.0cm、深3.0cm,卵4枚,大小为24.6mm×25.8mm。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4枚。雌鸟孵卵,孵卵期15—16天;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21—23天。

亚种分化

褐河乌
褐河乌

有三个亚种:

褐河乌指名亚种(学名:Cinclus pallasii pallasii) 褐河乌滇西亚种(学名: Cinclus pallasii dorzei) 褐河乌中亚亚种(学名: Cinclus pallasii tenuirostris)

河乌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河乌的图片

河乌(学名:Cinclus cinclus,英文名:White-throated Dipper)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又叫普通河乌、小水老鸹、欧洲河乌,英文直译为白喉河乌。体型略小(20厘米)的深褐色河乌,有两种色型——白色型和褐色型,白色型特征为颏及喉至上胸具白色的大斑块。下背及腰偏灰。褐色型的白色喉胸块可能呈烟褐色,偶具浅色纵纹。亚种leucogaster腹部白色。幼鸟灰色较重,下体较白。善游泳和潜水。河乌是挪威国鸟。

中文学名:河乌

拉丁学名:Cinclus cinclu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Dipp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河乌科(Cinclidae)

中文属名:河乌属(Cincl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also nw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河乌:形态特征图
河乌:形态特征图
河乌:幼鸟
河乌:幼鸟

河乌身长17 – 20 cm,翼展25 – 30 cm,体重55 – 75 g,寿命8年。体丰满,嘴细长而尖,翼和尾均短,嘴和腿似鸫,羽毛不透水。鼻孔上有一可活动的盖,眼有第三层眼睑,这些都适应于半水栖生活。

雄鸟白色型:额、头顶、后颈、上背暗棕褐色,具苍白色端缘;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隐现的暗色斑纹。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缘。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胸白色;腹、胁浓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

雄鸟褐色型:上体似白色型,但额至后颈色较浅淡。颏、喉、胸暗棕褐色;腹、胁、尾下覆羽暗褐色,后者沾灰、羽缘色淡。

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

幼鸟白色型:额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缘黑褐,形成鳞状斑纹。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缘及灰白色端缘。颏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细点斑,胸部较著;腹、胁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幼鸟褐色型:上体羽色与白色型成鸟相似。下体颏、喉、胸棕褐色,具灰白端缘;下体余部暗棕褐色。

虹膜-红褐;嘴-近黑;脚-褐色。

叫声:尖厉刺耳的鸣声。飞行时发出粗哑的zrets叫声。

地理分布

河乌:地理分布图
河乌: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及缅甸东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2400~4250米的适宜生境。亚种leucogaster于阿尔泰山、天山、喀什及新疆西部的西昆仑山,于中国极东北部也可能出现;cashmeriensis于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南部至云南西北部;rzewalskii见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及四川北部的急流地带。

生活习性

河乌
河乌
河乌
河乌

栖息于森林及开阔区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间溪流。在部分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身体常上下点动,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潜水,头从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飞翔较迅速,飞行路线呈直线状。在距水面较近处活动,飞行距离常很短,往往由一块岩石飞到另一块岩石上。如中途遇见人,能很快地转向相反的方向,顺河川飞走。能突然潜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离的浮游。

河乌通常成对活动,贴水面飞行,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冻水域活动、觅食。在水底砾石间或水面上及河滩的砾石中找寻食物,主食水生昆虫及其他幼虫,也以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种子、树叶,小鱼、甲壳类、蜘蛛、蜗牛等。

亚种分化

河乌还是褐河乌?
河乌还是褐河乌?

1.Cincluscinclushibernicus分布于苏格兰,内蒙古,赫布里底群岛和爱尔兰。

2.Cincluscinclusgularis分布于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

3.Cincluscincluscinclus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东部,俄罗斯,法国西南,伊比利亚半岛西北,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4.Cincluscinclusaquaticus分布于欧洲的中部和南部,包括比利时,法国,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西西里岛和希腊。

5.Cincluscinclusuralensis分布于乌拉尔山脉俄罗斯段。

6.CincluscinclusminorTristram分布于非洲西北部。

7.Cincluscincluscaucasicus分布于土耳其,高加索,伊拉克和伊朗。

8.Cincluscincluspersicus分布于伊朗西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

9.Cincluscinclusrufiventris分布于黎巴嫩和叙利亚西部。

10.Cincluscinclusleucogaster分布于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中国西北(天山,昆仑山)和蒙古。

11.Cincluscincluscashmeriensi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山的西部及中部,巴基斯坦E,锡金。

12.Cincluscinclusprzewalskii分布于不丹和中国的四川、甘肃到西藏东南。

生长繁殖

河乌
河乌
河乌的巢
河乌的巢

巢筑在水边岩石下或树根下,呈圆屋顶状。为台藓、细枝等构成。3月左右开始婚配,夏、秋两季一般可以繁殖1—2次。每窝产4—5枚卵,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需要25—28天育成。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褐头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褐头山雀的图片

褐头山雀(学名:Poecile montanus,英文名:Willow Tit)是山雀科高山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唧唧鬼子。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无翼斑或项纹。分布于欧洲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东至前苏联、蒙古、以至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一般生活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士格劳宾登州的山地森林。

中文学名:褐头山雀

拉丁学名:Poecile montanus

英文俗名:Willow Tit

命名作者:Conrad von Baldenstein, 182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高山山雀属(Poecile)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头山雀:形态特征图
褐头山雀:形态特征图

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

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头山雀和沼泽山雀的区别:两者外形高度相似。

地理分布

褐头山雀:地理分布图
褐头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亚种分化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1、褐头山雀西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affin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贺兰山和甘肃。

2、褐头山雀东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分布于前苏联、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Kultuk。

3、褐头山雀新疆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songarus)。分布于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天山山脉。

4、褐头山雀华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stotzner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北承德。

5、褐头山雀西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weigoldic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维西县巴迪公社境内。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生活习性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从海拔800米至4000米左右均有它们的分布。多结小群或大群活动,大群可达100余只,有时也见到成对或单独活动。性活泼,在林间枝叶间不回穿梭,很省在树停息,叫声如“zi-zi-zi-her-her”.据胃检,食物为昆虫,有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及鳞翅目的成虫及幼虫。

褐头山雀在林区多种昆虫,所食昆虫大多为森林害虫,因而对防治森林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生长繁殖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繁殖期为4-8月份,巢筑于树洞中,距地面1-5米,根据23个鸟巢统计,洞口大小为18*48-35*50毫米,洞深70-170毫米,内径5.0-11.0,外径7.0-13.6厘米,植物纤维、羽毛和兽毛等衬垫。雌雄均参加或巢活动。一般5月初开始产卵,每巢产卵7-9枚,卵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有时形成杯状。

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为12-16天,雏过同后15-16天离巢飞出。

本文Hash:c76178a10ab74e35ab92f7db65bbdc9acccb48b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