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短嘴旋木雀的名称、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导读: 名称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褐短嘴旋木雀的图片

褐短嘴旋木雀(学名:Climacteris picumnus,英文名:Brown Treecreeper)是短嘴旋木雀科短嘴旋木雀属的鸟类。

褐短嘴旋木雀,全身灰棕色,胸腹布满灰色条纹,后覆羽为黑色。脸颊白色,眼圈黑色,冠羽棕色。雄鸟的条纹较低,雌鸟条纹为红白相间。以无脊椎昆虫、花蜜等为食。两性共同筑巢,雌性孵卵。多分布在澳大利亚,在干燥的森林或者小溪旁活动。

中文学名:褐短嘴旋木雀

拉丁学名:Climacteris picumnus

英文俗名:Brown Treecreep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短嘴旋木雀科(Climacteridae)

中文属名:短嘴旋木雀属(Climacteris)

繁殖区:澳洲界 : e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

褐短嘴旋木雀
褐短嘴旋木雀

中文名:褐短嘴旋木雀

拉丁名:Climacteris Picumnus

英文名:Brown Treecreeper

外形特征

全身灰棕色,胸腹布满灰色条纹,后覆羽为黑色。脸颊白色,眼圈黑色,冠羽棕色。

雄鸟的条纹较低,雌鸟条纹为红白相间。

以无脊椎昆虫、花蜜等为食。两性共同筑巢,雌性孵卵。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大利亚,在干燥的森林或者小溪旁活动。

亚种分化

有三个亚种。

褐喉旋木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

褐喉旋木雀的图片

褐喉旋木雀(学名:Certhia discolor,英文名:Sikkim Treecreeper)是旋木雀科旋木雀属的鸟类。

褐喉旋木雀(学名:Certhiadis color,英文名:Brown-throated Treecreeper)属雀形目旋木雀科旋木雀属。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生活于多栖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以阔叶林为主的混交林中以及亦见于村旁松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邦大吉岭。

中文学名:褐喉旋木雀

拉丁学名:Certhia discolor

英文俗名:Sikkim Treecreeper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旋木雀科(Certhiidae)

中文属名:旋木雀属(Certhia)

繁殖区:东洋界 : Nepal, Tibet, ne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4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褐喉旋木雀
褐喉旋木雀

中等体型(14厘米)而深棕褐色斑驳的旋木雀。下体黯淡,喉沾淡褐。幼鸟及非繁殖期成鸟的喉可能为灰色,但喉无白色有别于所有其他旋木雀。两胁无赤褐色而有别于锈红腹旋木雀;褐色的尾上无横纹有别于高山旋木雀。

虹膜-褐色;嘴-深褐,下嘴较淡;脚-近褐。

叫声为爆破音tchip,较高而细的tsit或seep声及嘟声chi,r,r,it。鸣声为单音的嘟声或颤音。

地理分布

褐喉旋木雀
褐喉旋木雀

分布范围: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罕见于西藏亚东地区南部的森林;亚种shanensis罕见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的森林。

亚种分化

褐喉旋木雀
褐喉旋木雀

褐喉旋木雀指名亚种(学名:Certhia discolor discol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褐喉旋木雀滇西亚种(学名:Certhia discolor sha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掸邦南部Loi-pan-an。

生活习性

褐喉旋木雀
褐喉旋木雀

习性为本属的典型特性。

褐头雀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褐头雀鹛的图片

褐头雀鹛(学名:Fulvetta cinereiceps,英文名:Grey-hooded Fulvetta)为莺科莺鹛属的鸟类。分布于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台湾以及中国的甘肃、陕西、四川、西藏、云南、湖北、湖南、福建以南地区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坡灌丛、沟边树林、阔叶林下灌丛、杜鹃林以及滑竹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中文学名:褐头雀鹛

拉丁学名:Fulvetta cinereiceps

英文俗名:Grey-hooded Fulvetta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莺鹛属(Fulvetta)

繁殖区:东洋界 :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1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褐头雀鹛:形态特征图
褐头雀鹛: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2厘米)的褐色雀鹛。

喉粉灰而具暗黑色纵纹。胸中央白色,两侧粉褐至栗色。初级飞羽羽缘白、黑而后棕色形成多彩翼纹。与棕头雀鹛的区别在头侧近灰;无眉纹及眼圈;喉及胸沾灰,具黑白色翼纹。亚种顶冠的色彩不一-亚种guttaticollis顶冠酒褐色,具灰褐色侧顶纹;fucata及berliozi无褐色侧顶纹;manipurensis顶冠巧克力棕色且无侧冠纹;tonkinensis顶冠烟褐,侧顶纹黑色;formosana顶冠褐色,侧冠纹灰色;fessa及指名亚种的顶冠烟褐而无侧冠纹。

虹膜-黄至粉红;嘴-黑色(雄鸟),褐色(雌鸟);脚-灰褐。

叫声:3~4音节的嘟声鸣唱。叫声为似山雀的cheep声。

地理分布

褐头雀鹛:地理分布图
褐头雀鹛: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及台湾、缅甸西部及北部、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且分布广泛的留鸟。指名亚种见于四川、贵州西部及云南东北部;manipurensis于云南西部;fessa于甘肃、陕西南部(秦岭)及宁夏(六盘山);fucata于贵州东北部及湖北西部;berliozi于湖南南部;guttaticollis于广东北部及福建西北部(武夷山);formosana于台湾。

生活习性

褐头雀鹛(摄于广西)
褐头雀鹛(摄于广西)

栖于海拔海拔1500~3400米的常绿林林下植被及混交林和针叶林的棘丛及竹林,在南方地区可下至1100米。

注:过去还包括路德雀鹛。

亚种分化

褐头雀鹛
褐头雀鹛

fessa亚种,区系:古北界,分布:陕西南部宁夏甘肃青海东部四川东北部

cinereiceps亚种,区系:东洋界,分布: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四川重庆湖北西部

manipurensis亚种,区系:东洋界,分布:云南西部和西北部

fucata亚种,区系:东洋界,分布:贵州北部湖北中部湖南

guttaticollis亚种,区系:东洋界,分布: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

formosana亚种,区系:东洋界,分布:台湾

tonkinensis亚种,区系:东洋界,分布:云南南部

粉嘴沙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粉嘴沙百灵的图片

粉嘴沙百灵(学名:Spizocorys conirostris,英文名:Pink-billed Lark)是百灵科沙百灵属的鸟类。

粉嘴沙百灵,Spizocorys conirostris,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沙百灵属,粉嘴沙百灵粉嘴沙百灵是一种小型矮胖的鸣禽。长度12-13 cm,体重12-17 g。分布于非洲南部,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和赞比亚粉嘴沙百灵分布图。

中文学名:粉嘴沙百灵

拉丁学名:Spizocorys conirostris

英文俗名:Pink-billed Lark

命名作者:Sundevall, 185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沙百灵属(Spizocorys)

繁殖区:非洲 : s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粉嘴沙百灵

粉嘴沙百灵【拉丁学名】Spizocorys conirostris
粉嘴沙百灵
粉嘴沙百灵

【命名时间】Sundevall, 1850

【英文名称】Pink-billed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沙百灵属

外形特征

粉嘴沙百灵粉嘴沙百灵是一种小型矮胖的鸣禽。长度12-13 cm,体重12-17 g。它们有一张桃红色的鸟喙,粗短壮健。下巴和喉头是白色的,胸部红褐色有黑褐色的斑纹并具光泽,下体腹部羽毛有光泽和尾巴的覆部都是红褐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南部: 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和赞比亚粉嘴沙百灵分布图。
粉嘴沙百灵
粉嘴沙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生活于草原、牧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叫声带颤音,比云雀柔弱尖细,兼有百灵的部份套口和云雀的甜美连绵。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每次生2-6枚花蛋,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亚种分化

1.Spizocorys conirostris makawai

2.Spizocorys conirostris harti

3.Spizocorys conirostris damarensis

4.Spizocorys conirostris crypta

5.Spizocorys conirostris barlowi

6.Spizocorys conirostris conirostris

本文Hash:dd78cfeb84914fe287f7115a084da83803e72fe7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