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海雕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长繁殖、地理分布、食用食物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环境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食用食物

所罗门海雕的图片

所罗门海雕(学名:Haliaeetus sanfordi,英文名:Sanford’s Sea 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鸟类。

所罗门海雕的食物主要包括狐蝠、鱼、软体类、螃蟹、龟和海蛇。

中文学名:所罗门海雕

拉丁学名:Haliaeetus sanfordi

英文俗名:Sanford’s Sea Eagle

命名作者:Mayr, 1935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海雕属(Haliaeetus)

繁殖区:澳洲界 : Solomon Island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所罗门海雕
所罗门海雕

生活环境

所罗门海雕栖息于所罗门群岛几个较大的岛屿上,栖息在临海的高大树木上,觅食时会盘旋在海岸,但是很少远离陆地。

生长繁殖

所罗门群岛海雕的繁殖时期处于每年的八月至十月之间,每次产两粒蛋。

地理分布

它们是所罗门群岛的特有猛禽。

食用食物

食物主要包括狐蝠、鱼、软体类、螃蟹、龟和海蛇。

山蓝仙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境、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野外鉴别

山蓝仙鹟的图片

山蓝仙鹟(学名:Cyornis banyumas,英文名:Hill Blue Flycatcher)是鹟科蓝仙鹟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山蓝仙鹟

拉丁学名:Cyornis banyumas

英文俗名:Hill Blu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蓝仙鹟属(Cy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and ne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to B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

中文名:山蓝仙鹟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鹟科→仙鹟属

拉丁名:Niltavabanyumas
山蓝仙鹟
山蓝仙鹟

英文名:HillNiltava

属中文名:仙鹟属

山蓝仙鹟 Hill Blue-Flycatcher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迁徙:留鸟

外形特征

体型:体重♂12-18g,♀16-20g;体长♂129-154mm,♀131-151mm;嘴峰♂11-13mm,♀11-12mm;翅♂69-76mm,♀67-72mm;尾♂60-68mm,♀56-64mm;跗蹠17-19mm,♀16-18mm。形态: 雄鸟额基和眼先黑色,额和眉纹辉天蓝色,其余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青蓝色或暗蓝色;颊、耳羽、头侧黑色。尾黑褐色,除最外侧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蓝色,两翅黑褐色。下体仅颏基黑色,其余颏、喉、胸、上腹和两胁橙棕色或橙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额基、眼圈淡棕色,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淡棕色,尾上覆羽和尾更显得棕红。下体颏、喉、胸棕红色或淡赭色,两胁淡棕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有时尾下覆羽沾淡棕色。虹膜褐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脚淡褐色。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大邑、峨眉、西南部会东、南部屏山,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保山、耿马、镇康、双江、临沧、西南部西盟、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江城、元阳、东南部蒙自、河口、西畴、富宁、中部景东、昆明、贵州西南部兴义、南部册亨、望谟、罗甸、平塘、东南部榕江、中部贵定。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生 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在云南西部,夏天有时可上到海拔2500m左右的中山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

食 性

主要以蚂蚁、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活动。常在山边、林缘矮树上或竹丛与灌丛中,也在林下灌丛和幼树上活动和觅食,一般很少到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性活泼而胆怯,鸣声婉转动听。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吴至康等曾于1977年4月19日在贵州采得一巢,筑于离地1.2m高的苦竹上;巢呈浅杯状,由细草茎和藤编织而成;巢外径11.7cm,内径7.7cm,高5.5cm,深3.2cm;有卵3枚,卵为淡蓝绿色,大小分别为24mm×18mm、23mm×19mm和23mm×18mm,卵重分别为5.5g,5.5g和4.5g,发现时正在孵卵,说明卵已产齐。也有报告营巢于岸边洞穴中,窝卵数为4-5枚。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蓝、橘黄及白色(雄鸟)或近褐色(雌鸟)鹟。雄鸟:上体深蓝;额及短眉纹钴蓝;眼先、眼周、颊及颏点黑色;喉、胸及两胁橙黄;腹白;颏及整个喉橘黄,且腰无闪光而有别于所有其他胸部橘黄的蓝仙鹟。雌鸟:上体褐色,眼圈皮黄,下体似雄鸟但较淡。与雌蓝喉仙鹟的区别在胸多棕色,喉棕非皮黄。幼鸟褐色斑驳,上体具皮黄橙色点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叫声:甜美悦耳的颤鸣声,音程甚复杂。告警叫声为粗哑的chek-chek。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巴拉望岛、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通常罕见,见于四川南部、云南及贵州南部的落叶林和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习性:常静立不动。从低栖处捕食。

野外鉴别

小型鸟类,体长13-15cm。本种和蓝喉仙鹟很相似,区别在于本种雄鸟上俄交淡,颏橙棕色,仅颏尖为蓝黑色,喉、胸、上腹和两胁亦为橙棕色,因而下体白色范围较小,仅局限于下腹和尾下覆羽。雌鸟上体少黄色,颏、喉、胸概为锈红色,喉无白色。

黑臀食螺鸢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臀食螺鸢的图片

黑臀食螺鸢(学名:Helicolestes hamatus,英文名:Slender-billed Kite)是鹰科黑臀食螺鸢属的鸟类。

黑臀食螺鸢也叫细嘴螺鸢,是一种中型猛禽,身长45 cm。雌雄同形同色,成年鸟类的整个头部,背部,翅膀,胸部和腹部,形成一个整体的蓝灰色,展开的羽毛和尾巴羽毛几乎是黑色。上体覆盖有鳞片状的略浅的暗斑。臀部黑色,虹膜橙色,脸部有裸露的皮肤。黑臀食螺鸢和雄性蜗鸢十分相似,在科属分类上只有黑臀食螺鸢和蜗鸢同属食螺鸢属,但该物种的全黑尾巴明显比蜗鸢的短。

中文学名:黑臀食螺鸢

拉丁学名:Helicolestes hamatus

英文俗名:Slender-billed Kite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1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黑臀食螺鸢属(Helicoleste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e Panama through Amazon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黑臀食螺鸢

黑臀食螺鸢
黑臀食螺鸢黑臀食螺鸢(图1)

中文别名:细嘴螺鸢

拉丁学名:Rostrhamushamatus,Helicolesteshamatus

命名时间:Temminck,1821

英文名称:Slender-billedKite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齿鹰亚科

外形特征

黑臀食螺鸢
黑臀食螺鸢黑臀食螺鸢(图2)

黑臀食螺鸢也叫细嘴螺鸢,是一种中型猛禽,身长45cm。雌雄同形同色,成年鸟类的整个头部,背部,翅膀,胸部和腹部,形成一个整体的蓝灰色,展开的羽毛和尾巴羽毛几乎是黑色。上体覆盖有鳞片状的略浅的暗斑。臀部黑色,虹膜橙色,脸部有裸露的皮肤。黑臀食螺鸢和雄性蜗鸢十分相似,在科属分类上只有黑臀食螺鸢和蜗鸢同属食螺鸢属,但该物种的全黑尾巴明显比蜗鸢的短。亚成体像成年鸟,但眼睛褐色,尾巴上有3条狭窄的白带。如蜗鸢,因为食性而形成了不同寻常的鸟喙,细长而又弯曲,鸟喙前端黑色,喙基桔红色。腿爪桔红色,爪尖黑色。根据黑臀食螺鸢和蜗鸢的食性和外形,鸟类科学家曾经将它们的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差异很大,鸟喙和中趾不同,发音不同,基因也证明它们彼此不是最亲密的亲戚。所以建议将这两个物种分列不同的属,各自独立。结果在分类上黑臀食螺鸢就有了两个拉丁学名:Rostrhamushamatus和Helicolesteshamatus。

体长约45厘米,雌雄同形同色,成年鸟类整体蓝灰色,鸟喙前端黑色,喙基桔红色。腿爪桔红色,爪尖黑色。眼睛棕红色。广泛栖息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主要食物是螺和小螃蟹,不聚群,一般单独或成对狩猎。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环境

黑臀食螺鸢一般栖息于热带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森林地区,和蜗鸢的栖息地重叠。经常光顾的地区主要是沼泽,湖泊和有水域的地区。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螺和小螃蟹,而这些食物的栖息地可以被定性为有常设新鲜水源的地域。栖息的地方一般是小灌木和树木,巢址离地面很少有超过1米高,一般选择冬青树,柳树和番石榴,最常见的是乌桕树。也选择访问芦苇丛和蒲草附近的地区。
黑臀食螺鸢
黑臀食螺鸢黑臀食螺鸢(图3)

生活习性

黑臀食螺鸢与游牧的蜗鸢不同之处是定居的,这种猛禽不喜群居,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这也是和蜗鸢的主要不同处,蜗鸢在迁移或繁殖期可以集上百只的大群。如果在路边的树上休息,黑臀食螺鸢看起来更象是一只鹰。在繁殖季节非常活跃,雄性会进行短暂飙升,并在空中急速盘旋,缓慢拍击翅膀。在此之后,会邀请雌性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巢和提供的食物。

生长繁殖

黑臀食螺鸢的巢址通常选在森林沼泽湿地附近,一般选择在食物丰富的水域边,巢由树枝和芦苇构成,建在高大的乔木上,距地面2米以上。建巢一般选在雨季开始的80天前,产卵季节为2月至6月,建巢时间要花费4至18天不等的工作量,由雄性为主,雌鸟辅之。通常一窝产3枚卵,每两天产一枚,白色或棕色。父母交替孵化27-28天。雏鸟孵化后仍留巢23-30天,这期间由父母继续喂养。起飞后,仍然时尔依赖喂食,直到达到约11周龄后才完全自立。年轻的猛禽鸟类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本文Hash:909279e1548f8a2556dff0b14de073da5bba671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