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黑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红翅黑鹂的图片

红翅黑鹂(学名:Agelaius phoeniceus,英文名:Red-winged Blackbird)是拟鹂科黑鹂属的鸟类,别名红肩黑鸟、红翅黑鸟或美洲红翼鸫。全身黑色,肩羽红色,附有白色斑块。是拟鹂科最繁盛的物种之一,大都生活在北美沼泽地带。红翅黑鹂数量多,凶猛好斗。极具攻击性,通常会在暮春时节袭击人类。

中文学名:红翅黑鹂

拉丁学名:Agelaius phoeniceus

英文俗名:Red-winged Blackbi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拟鹂科(Icteridae)

中文属名:黑鹂属(Agelaiu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翅黑鹂
红翅黑鹂

体长19-24厘米,翼展30-37厘米,体重65克,春天雄鸟羽色翅膀上端橘红色连带小块白色,似大帅的红色肩章,头部及爪呈深蓝光泽,所有的羽毛都呈蓝黑色,因雄鸟肩翅呈现鲜艳的红色而得名。秋天羽毛边缘会变成锈色。

地理分布

红翅黑鹂
红翅黑鹂

分布于北美地区、中美洲。

生活习性

红翅黑鹂:鸟群
红翅黑鹂:鸟群

红翅黑鹂大都生活在北美沼泽地带,常在岸边的丛林生活和洗浴,适应淡水和微咸的沼泽。红翅黑鹂主要以谷物和昆虫为食。通常吃种子、浆果和野果,夏天也吃昆虫、毛虫、幼虫、蜘蛛、软体动物和蜗牛。

红翅黑鹂爱群居,在地面觅食时或跑或跳。冬天常常根据性别和年龄分群。

红翅黑鹂歌声或细细长流、或低声鼻音、或锋利的金属声,报警声尖锐,是美洲的迁徙鸟类。

攻击性
红翅黑鹂攻击猛禽
红翅黑鹂攻击猛禽

红翅黑鹂种群数量很大,被认为是北美洲最众多地方性鸟,是著名的领域保卫者。红翅黑鹂尽管体型不大,勇猛好斗,富有攻击性,敢于攻击鱼鹰、雕、鹰等猛禽和其他大型鸟类,也攻击人类。红翅黑鹂喙尖锐,勇猛好斗,是非常凶猛的小鸟,疯狂得有点可怕,大有我不做大哥好当年的味道,惹不起。如美国休斯顿市曾因这种小鸟疯狂攻击人类而不得不关闭其中的一条街。红翅黑鹂发现老鹰之类的猛禽巢穴上盘旋时,会发出高亢尖锐的叫声,起飞驱赶猛禽。常采取俯冲轰炸战术,从高空冲下来抓住鹰,对鹰进行攻击。

生长繁殖

红翅黑鹂
红翅黑鹂

红翅黑鹂实行一夫多妻制,每年春夏,公鸟先飞到河边树梢抢地盘筑巢,等着迎接母鸟的到来,雄鸟会亮出它们橘红色翅膀色块变化他们的叫声,来宣示领域。每窝下蛋3-5个,卵蓝绿色或有棕色、黑色斑点标志,椭圆形卵。雌鸟孵卵11-12天,幼雏出壳后由雌鸟守巢,幼鸟留巢10-14天,通常由雌鸟哺育。每年2-3窝。

红额金翅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的图片

红额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英文名:European Goldfinch)是燕雀科红额金翅雀属的鸟类。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是中国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一般生活于沟谷杨木林、灌丛、溪边柳林、草原、农田、居民点、在新疆栖息于海拔1800~2500米以及在西藏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中文学名:红额金翅雀

拉丁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英文俗名:European Gold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红额金翅雀属(Cardueli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体略小(14.5厘米)的雀鸟。嘴细,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中国的亚种比欧洲的亚种灰色较重且头无黑色。叉形的尾黑色,尾端有狭窄白色。

幼鸟:褐色较重,头顶、背及胸具纵纹,头无红色但具黄色的宽阔翼斑。

虹膜-深褐;嘴-粉橙;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尖声pee-uu及音有起伏的联络声。鸣声为混合唧啾声杂以重复的tew-tew-tew及tewee-it声。为颇受欢迎的笼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

分布范围:欧洲、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caniceps为留鸟于西藏极西南部(札达-普兰一线)。亚种paropansi为留鸟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天山。

亚种分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阿里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caniceps)。分布于喜马拉雅西部克什米尔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红额金翅雀新疆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paropanisi)。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模式产地在天山。

生活习性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栖息于较高海拔的林缘、草原、灌丛、农田及村落附近。喜群居,飞行快而直,常栖于针叶树树尖、电线杆等突出处鸣唱。以取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昆虫。

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5~8月繁殖,营杯状巢于果树或松枝上,每窝产卵3~5枚,呈淡绿色,钝端有暗红色斑点。

红翅噪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翅噪鹛的图片

红翅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 formosum,英文名:Red-winged 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

红翅噪鹛又名丽色噪鹛,为鶲科噪鹛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体型大(28厘米)。数量稀少,罕见于越南西北部以及中国大陆西南部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在越南北部栖于2000米以上的森林下木间。

中文学名:红翅噪鹛

拉丁学名:Trochalopteron formosum

英文俗名:Red-wing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彩翼噪鹛属(Trochalopt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nw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4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体型大(28厘米)的噪鹛。

翼及尾的边缘鲜红,自颏至上胸为黑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耳羽灰白而具黑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黑。

相似鸟种区别辨识

丽色噪鹛似赤尾噪鹛但区别在头顶灰色而具黑色纵纹,上背、背及胸褐色。

丽色噪鹛(左图)和赤尾噪鹛(右图)的对比:

红翅噪鹛(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红翅噪鹛(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赤尾噪鹛。作者:陶俑。
赤尾噪鹛。作者:陶俑。叫声

鸣声包括响亮或甚尖细的哀怨哨音,间隔2.5~8秒重复一次,chu-weewu或略上扬的 chiu-wee。二重唱包括chiu-wee…u-weeoo(中间略上升)及u-weeoo…wueeoo(速度极快)。也有更响亮的wu-eeoo声。叫声包括轻柔压抑的 wiiii 声。

生活习性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栖息于茂密的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喜结小群,性胆怯。

常成对或成数只的小群活动,多在林下灌丛间不停地穿梭和跳跃,也频繁地在林下地上活动和觅食。

食性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中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瓢虫、叩头甲、鞘翅目昆虫以及蜈蚣和蜗牛等,植物性食物主要有蔷薇、常春藤、花椒属、忍冬和豆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巢主要用苔藓和竹叶构成,内垫棕丝等物。巢的大小为内径7.2cm,深5.2cm。卵绿色、具黑色细纹,卵的大小为21mm×18.7mm,重3.9g。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鸟类,罕见于四川、云南及广西等地海拔900~3000m的山区,为数量稀少的留鸟。

保护现状

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特别是由于该鸟羽色艳丽而善鸣,常被捕捉饲养,作为笼养观赏鸟,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目前已被鸟类生活国际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列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录。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黑枕黄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枕黄鹂的图片

黑枕黄鹂(学名:Oriolus chinensis,英文名:Black-naped 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俗称黄鹂、黄莺、黄鸟、金衣公子等,属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黑枕黄鹂的体羽大部分呈金黄色,两翅及尾呈黑色,在头部通过眼有一条宽阔的黑纹,嘴呈粉红色,脚呈铅色,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在我国分布于东部地区,由内蒙的东北部、东北、华北地区、往南直到广东、云南,西达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为夏候鸟;在台湾、海南为留鸟。

中文学名:黑枕黄鹂

拉丁学名:Oriolus chinensis

英文俗名:Black-naped Oriol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黄鹂科(Oriolidae)

中文属名:黄鹂属(Oriol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5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枕黄鹂:形态特征图
黑枕黄鹂: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过眼纹及颈背黑色,飞羽多为黑色。

雄鸟体羽余部艳黄色。

雌鸟色较暗淡,背橄榄黄色。

亚成鸟背部橄榄色,下体近白而具黑色纵纹。

虹膜-红色;嘴-粉红色;脚-近黑。

叫声:清澈如流水般的笛音lwee, wee, wee-leeow,有多种变化。也作甚粗哑的似责骂叫声及平稳哀婉的轻哨音。

黑枕黄鹂:亚成鸟
黑枕黄鹂:亚成鸟
黑枕黄鹂:幼鸟
黑枕黄鹂:幼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枕黄鹂与细嘴黄鹂的区别:

(1)分布地域差异:细嘴黄鹂仅仅分布于中国西南(云南)等地。

(2)黑枕黄鹂嘴较粗,颈背的黑带较宽。

地理分布

黑枕黄鹂:地理分布图
黑枕黄鹂: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北方鸟南迁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diffusus分布于中国东半部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地区性常见,高可至海拔1600米。

生活习性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

迁徙: 黑枕黄鹂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通常每年4-5月迁来我国北方繁殖,9-10月南迁。

生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混交林,也出入于农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园的树上,尤其喜欢天然栋树林和杨木林。

食性: 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呈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间喜欢隐藏在树冠层枝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栖于开阔林、人工林、园林、村庄及红树林。成对或以家族为群活动。常留在树上但有时下至低处捕食昆虫。飞行呈波状,振翼幅度大,缓慢而有力。

生长繁殖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

野生的黑枕黄鹂繁殖期为5-8月,巢筑在近树梢的水平枝上,呈吊篮状,以麻丝、碎纸、棉絮、草茎等编成。每窝产卵2-4枚,粉红色,带有紫红色的斑点。孵化工作完全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4-16天;育雏活动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雏鸟的食物全部是昆虫,初期以蛾类的幼虫为主,中期及末期则辅以蛾类和小型的蝉类等。

哺育期约为16天,雏鸟离巢后的最初1、2天仍由亲鸟哺食。幼雏出巢后不久,约在八月下旬就开始南返。

保护现状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在中国分布范围较金黄鹂广,种群数量亦较金黄鹂丰富,夏季在低山和平原地区的树林中常常可听见其鸣叫。是一种很有益的鸟类,不仅嗜吃昆虫,在植物保护中意义很大,而且由于它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常被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应注意保护。

本文Hash:aaf0e7752ae8ece74d301c5b882b84d72aa30a7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