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的名称来源、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文化

导读: 名称来源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鸟类文化

金雕的图片

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英文名:Golden Eagle)是鹰科雕属的鸟类,俗称为鹫雕、金鹫、黑翅雕、洁白雕等,是一种性情凶猛、体态雄伟的猛禽。栖于崎岖干旱平原、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捕食雉类、土拨鼠及其他哺乳动物。随暖气流作壮观的高空翱翔。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是墨西哥的国鸟。

中文学名:金雕

拉丁学名:Aquila chrysaetos

英文俗名:Golden Eagl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雕属(Aquil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0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名称来源

金雕
金雕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它源于希腊语的名字直译是金色的鹰。这里提到的金色,可能是就它头和颈后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而言,因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远。

外形特征

金雕:形态特征图
金雕:形态特征图

体大(85厘米)的浓褐色雕。头具金色羽冠,嘴巨大。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尾长而圆,两翼呈浅”V”形。与白肩雕的区别在肩部无白色。亚成鸟翼具白色斑纹,尾基部白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

金雕:亚成鸟
金雕:亚成鸟
金雕:飞行图
金雕:飞行图
金雕:飞行图
金雕:飞行图

地理分布

金雕:地理分布图
金雕:地理分布图

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金雕是一种留鸟,分布较广,遍及欧亚大陆、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在中国的分布的范围也很大,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南的局部地区。

分布范围:北美洲、欧洲、中东、东亚及西亚、北非。

分布状况:亚种daphanea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见于中国多数山区及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处。canadensis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越冬在东北长白山区。偶有迷鸟至东部及南部沿海省份。

亚种分化

金雕
金雕

金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

金雕东北亚种(学名:Aquilachrysaetoscanad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哈得逊湾。

金雕华西亚种(学名:Aquilachrysaetosdaphane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山西、辽宁、河北、陕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地。

生活习性

金雕
金雕
金雕
金雕

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形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赤麻鸭、斑头雁、鱼鸥、雪鸡,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的腿上全部被有羽毛,脚是三趾向前,一趾朝后,趾上都长着锐如狮虎的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内趾和后趾上的爪更为锐利。抓获猎物时,它的爪能够像利刃一样同时刺进猎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断猎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是它的有力武器之一,有时一翅扇将过去,就可以将猎物击倒在地。

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天有时会结成较小的群体,但偶尔也能见到20只左右的大群聚集一起捕捉较大的猎物。白天常见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以及空旷地区的高大树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丛等处捕食。它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两翅上举呈“V”状,用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的变化来调节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飞行姿势。发现目标后,常以速度为每小时300公里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并在最后一刹那嘎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

经过训练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等狼疲惫不堪时,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相比之下,它的运载能力较差,负重能力还不到1公斤。在捕到较大的猎物时,就在地面上将其肢解,先吃掉好肉和心、肝、肺等内脏部分,然后再将剩下的分成两半,分批带回栖宿的地方。

生长繁殖

筑巢
金雕:幼鸟
金雕:幼鸟

通常营巢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疏林内高大的红松和落叶松树上,也在杨树和柞树上营巢,也有报告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的。每对巢区大约相距10km。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北京地区,2月上旬即见成对在空中盘旋追逐进行求偶,2月中旬开始产卵;在俄罗斯,繁殖期则较晚,通常4月中旬才开始产卵;在中国东北地区,繁殖期3~5月。

巢多置于高大乔木顶部枝权上或悬岩凹处,距地高10-20m,结构较庞大,外径1.5~2m,内径0.5~1.0m,高0.5~1.5m。巢呈盘状,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以细树枝、枯草茎、草叶、松叶、树叶和羽毛等。喜欢利用旧巢,巢多沿用好几年,但每年都要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使用年限长的巢常常更庞大

产卵
金雕:育雏
金雕:育雏

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为肮白色或青灰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和斑纹,卵呈卵圆形,大小为74~78mm×57~60mm。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4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经亲鸟共同抚育80天即可离巢。

育雏
金雕:幼鸟
金雕:幼鸟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时,先孵出的个体较大的幼鸟常常会向后孵出来的个体较小的幼鸟的身上啄击,并将啄下的羽毛等吞食,如果缺食的时间不长,较小的幼鸟有避让能力,尚不致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亲鸟长时间不能带回食物,同胞相残则不可避免,较大的幼鸟就会把较小的幼鸟啄得混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幼鸟20日龄前后,因为20日龄以前,常有亲鸟在巢中守护。

保护现状

金雕
金雕

在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但在全世界的动物园里,没有人工繁殖成功过一只金雕。驯鹰的陋习对金雕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金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金雕的非法捕捉、饲养、运输触犯刑法。

鸟类文化

金雕
金雕

金雕是象征墨西哥的国鸟,同时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称,也是古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

鹰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鹰雕的图片

鹰雕(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英文名:Mountain Hawk-Eagle)属鹰科鹰雕属,原学名为Spizaetus nipalensis,又叫做熊鹰(台湾)、赫氏角鹰。是一种体形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70至72厘米。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下体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鹰雕

拉丁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Mountain Hawk-Eagle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雕属(Nisae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aiwan and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鹰雕
鹰雕

体大(74厘米),细长,腿被羽,翼甚宽,尾长而圆,具长冠羽。有深色及浅色型。

深色形:上体褐色,具黑及白色纵纹及杂斑;尾红褐色有几道黑色横斑;颏、喉及胸白色,具黑色的喉中线及纵纹;下腹部、大腿及尾下棕色而具白色横斑。

浅色型:上体灰褐;下体偏白,有近黑色过眼线及髭纹。

虹膜-黄至褐色;嘴-偏黑,蜡膜绿黄;脚-黄色。

叫声:拖长的尖厉叫声。

飞翔时翅膀显得十分宽阔,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成鸟飞行
鹰雕:成鸟飞行

地理分布

鹰雕
鹰雕

在中国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鹰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地区,东方亚种见于东北地区,福建亚种见于东南和华南地区,海南亚种仅见于海南岛。大多数为留鸟,少数在繁殖期后到处游荡,但都极为罕见,有些甚至只有早期的记录。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palensis为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高可至海拔4000米。fokiensis 为罕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台湾及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orientalis为繁殖鸟,于中国东北,越冬在台湾。

生活习性

鹰雕
鹰雕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阔叶林和林缘地带活动。经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个翅膀平伸,煽动较慢,有时也在高空盘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乔木树上。叫声十分喧闹。

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生长繁殖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繁殖营巢于山地森林中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结构较为庞大。通常位于树上部靠近主杆的枝杈上。

繁殖期为1—6月。每窝产卵2枚,也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通常为淡灰白色或白色,没有斑点或者仅有不清晰的淡红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孵化由雌鸟承担,护巢性很强。

亚种分化

鹰雕福建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fokiensis)。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鹰雕指名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鹰雕东方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oriental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鹰雕海南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whitehead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

保护现状

面临问题:族群稀少,又是养鹰者热衷的对象,赖以生存之中、 高海拔原始森林频遭砍伐及人为开发压力,本种的生存汲汲可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金腰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金腰燕的图片

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是燕科斑燕属的鸟类。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西伯利亚、额尔齐斯、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

中文学名:金腰燕

拉丁学名:Cecropis daurica

英文俗名:Red-rumped Swallow

命名作者:Laxmann, 17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斑燕属(Cecrop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金腰燕:形态特征图
金腰燕:形态特征图

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金腰燕飞行图
金腰燕飞行图
金腰燕
金腰燕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金腰燕与斑腰燕的区别:两者都在下体具有纵纹,在野外易混淆,注:有著者将斑腰燕也列入此种,参见Vaurie(1951,Annex. Mus. Novitates,1529:1-47)。但区别有:

(1)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指名亚种C. s. striolata,分布于台湾;云南亚种C.s.stanfordi,分布于云南)。

(2)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多,甚至两侧相互连接成环,颈背蓝色边缘多不完整;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少,颈背蓝色边缘完整,两侧无相互连接。

(3)金腰燕通常腰侧不具纵纹;即使腰侧具纵纹,所有纵纹末端均无点斑;斑腰燕通常腰侧具纵纹,特别是有若干纵纹末端转变成点斑。

金腰燕
金腰燕
斑腰燕
斑腰燕

地理分布

金腰燕:地理分布图
金腰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japonica繁殖于整个东部并为留鸟种群见于广东和福建;nipal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gephrya繁殖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宁夏、四川及云南北部;有记录迁徙时经中国东南部。

中国除台湾和西北部外,分布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多为夏侯鸟。种群数量较多。

生活习性

金腰燕
金腰燕

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栖息于低山及平原的居民点附近,以昆虫为食。生活于山脚坡地、草坪、也围绕树林附近有轮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厂飞翔、栖在空旷地区的树上以及喜栖在无叶的枝条或枯枝。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电线上。

结小群活动,飞行时振翼较缓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飞行,飞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常见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

生长繁殖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4~9月繁殖,用泥丸混以草茎筑瓶状巢于建筑物隐蔽处,每年可繁殖2次,每窝产卵4~6枚,卵近白色,具黑棕色斑点。

卵的大小及重量与家燕相同。通常卵产齐后才孵卵,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筑巢多在山地村落间,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

巢址的选择上与家燕有别:家燕主要营巢在屋内,金腰燕主要在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结构房屋,如在二道白河统计的119对中,营巢在木结构的有116对,砖瓦房仅三对。在此处,还发现巢连着巢的“群居”现象,一木头房上,有26对之多,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处,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保护现状

金腰燕
金腰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亚种分化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金腰燕

(12种)

1.金腰燕欧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rufula)

2.金腰燕指名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aurica)

3.金腰燕普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japonica)

4.金腰燕西南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nipalensis)

5.金腰燕印度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rythropygia)

6.金腰燕斯里兰卡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hyperythra)

7.金腰燕亚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omicella)

8.金腰燕喀麦隆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kumboensis)

9.金腰燕埃塞俄比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melanocrissus)

10.金腰燕东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mini)

11.金腰燕青藏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gephrya)

12.金腰燕塞拉里昂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isjuncta)

本文Hash:384fca8b69eff74846da89cfe1d8f54d6ca1221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