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嘴海雀的特点、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导读: 特点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角嘴海雀的图片

角嘴海雀(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英文名:Rhinoceros Auklet)是海雀科角嘴海雀属的鸟类。

角嘴海雀(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为海雀科角嘴海雀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国阿拉斯加。该物种已被中国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角嘴海雀

拉丁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

英文俗名:Rhinoceros Auklet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海雀科(Alcidae)

中文属名:角嘴海雀属(Cerorhinca)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Pacific coasts

非繁殖区:n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特点

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日本北部、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和美国西北部及相邻海域,以黑白相间的漂亮羽毛而著称,点缀着一对明亮的眼眸,再配上色泽鲜艳的喙嘴,更凸显出它那惹人喜爱的模样。头部具两道特征性白色条纹,脚黄色。上体具灰色横斑及杂斑。繁殖羽的明显特征为眼后的白色眉纹及眼下的白色髭纹。嘴及脚的橘黄色较浓,上颚基部具一小的浅色角状物,角嘴海雀因此得名。与其他飞鸟类动物不同的是,它在夏季独特的爱情生活和冬季繁殖期前的远行觅食。

生活习性

从夏季到冬季,动物界有少数鸟类要经历一个引人注目的季节性变化,角嘴海雀就是其中一例,它的嘴在夏天和冬季时在外形和颜色上有差别,而且差异还蛮大的。

角嘴海雀
角嘴海雀

在夏季时,角嘴海雀也许是为了表达求偶的火热心情,嘴脊会呈现出火红色,鲜艳无比。而口腔上下颚的灰蓝色三角形和近旁的黄色颚体也充满热情的气息。角嘴海雀在求偶时的表现相当滑稽逗人,它会用“敲门”或在洞穴附近非常仪式化地走动。

在冬季时,角嘴海雀的上下颚和腋毛会变回暗色,口腔的颜色也会变得衰颓。靠近面部的嘴也有一段特别的狭缩期。

角嘴海雀对栖息地的选择也相当有针对性,它会在靠海的斜坡软土之下挖掘洞穴,完工后,可使用多年。如果在北极,由于那里土壤深度较浅,角嘴海雀只能被迫在岩石裂缝中安家。

在冬季来临之前,角嘴海雀们会倾巢出动,寻找好的觅食场所,然后会连续进行一周以上的觅食行动,可想它们的辛劳。有的角嘴海雀甚至会劳累过度而死。一些鸟类的尸体会被冲到北海附近的海滩上,这表明,角嘴海雀为了觅食可以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飞行。科学家通过安装在部分角嘴海雀腿上的微型装置发现,部分角嘴海雀竟然会飞往辽阔的大西洋,并安然返回。

地理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日本北部、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和美国西北部及相邻海域。偶见于辽宁(旅顺)。

巨嘴沙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巨嘴沙雀的图片

巨嘴沙雀(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英文名:Desert Finch)是燕雀科巨嘴沙雀属的鸟类。

巨嘴沙雀是一种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的燕雀科鸟类。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她们把巢建在松树的树杈上,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拉丁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俗名:Desert Finch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2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巨嘴沙雀属(Rhodosp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3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雄鸟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燕雀科

中文属名:沙雀属

拉丁文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名:Desert Finch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chenstein,1823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雌鸟

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

与所有相似种类的区别在体羽纯沙色且嘴黑。

与其他沙雀的区别在色较深,体羽多杂斑,顶冠色深且嘴较厚。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

鸣声为轻柔的噗声间杂以颤音、卷舌音及叫声;较赤胸朱顶雀声哑且鼻音重。叫声为唇音r-r-r-r-r-ee或哑声turr,飞行时也作尖声的shreep。

地理分布

北非、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北。

地理分布

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的大部地区。

生活习性

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飞行迅速而有起伏。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扁嘴海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致危因素、保护现状

扁嘴海雀的图片

扁嘴海雀(学名: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英文名:Ancient Murrelet)是海雀科扁嘴海雀属的鸟类。

扁嘴海雀(学名: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为海雀科扁嘴海雀属的鸟类。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扁嘴海雀

拉丁学名: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

英文俗名:Ancient Murrele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海雀科(Alcidae)

中文属名:扁嘴海雀属(Synthliboramphus)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Pacific coasts

非繁殖区:n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扁嘴海雀
扁嘴海雀

扁嘴海雀夏羽:前额至后颈、颏、喉和头删等整个头部黑色。眼周有一圈白色,颈侧下部白色。眼上后方有一条由细小的白色羽毛形成的白色带斑,向后延伸至枕。背灰色。上背两侧有白色纵纹。翅覆羽灰褐色。飞羽也呈灰褐色,羽轴白色。外侧初级飞羽内侧基部白色。腰暗灰色。尾黑色。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两胁灰黑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体较褐;眼后上方和翕两侧无白色纵纹。颊、颏灰色,喉及颈侧白色。体侧暗灰色。

幼鸟头顶和头侧黑色,背灰色,颏、喉和下体白色。翅和尾黑色。

虹膜褐色。嘴短,呈圆锥状,白色。冬季淡红色,跗跖淡灰色。跗跖前面、后面、爪和蹼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63—210克,雌性158—200克;体长雄性235—273毫米,雌性243—270毫米;嘴峰雄性12一14毫米,雌性12一14毫米;翅雄性131—143毫米,雌性129一145毫米;尾雄性36—40毫米,雌性35—38毫米;跗跖24一26毫米,雌性25—27毫米。

地理分布

繁殖于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的东部沿海、日本北部及朝鲜。越冬于中国南部及美国西部的沿海。

生活习性

扁嘴海雀
扁嘴海雀扁嘴海雀夏季主要栖息于海岸和海岛悬岩与岩石上,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中。单只或成小群活动。频繁的在水面游泳和潜水。遇到危险时则潜水而逃。主要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食。通过在水面游泳捕食,也通过潜水捕食。

生长繁殖

扁嘴海雀的繁殖期为5~7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岸和海岛悬岩岩石上或岩石缝隙间。不筑巢,直接产卵于地上。每窝产卵通常2枚,有时1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淡黄色或黄褐色,被有暗褐色或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7—64×36—40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致危因素

近海地区的石油污染以及渔民到岛上淘窝取蛋,是主要致危因素。

保护现状

扁嘴海雀
扁嘴海雀《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易危种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7d9fb4ace73c644951025ede95644e2949e77952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