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神鹫的简介、科学分类、分类学、进化史、形态、地理分布、生态学和行为、饮食、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与人类关系、外部链接

导读: 鸟种简介 科学分类 分类学 进化史 形态 地理分布 生态学和行为 饮食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与人类关系 外部链接

加州神鹫的图片

加州神鹫(学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英文名:California Condor)是美洲鹫科加州神鹫属的鸟类。

加州神鹫,美洲鹫科鸟类,是北美洲大陆最大的鸟,印第安人的崇拜图腾。

加州神鹫(学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属于美洲鹫科新大陆秃鹫家族,为北美洲大陆最大的鸟。如今这种鹫只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区域,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和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西海岸的群山中。它是加州兀鹫属中唯一存活的物种。

中文学名:加州神鹫

拉丁学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

英文俗名:California Condor

命名作者:Shaw, 1797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鹫科(Cathartidae)

中文属名:加州神鹫属(Gymnogyps)

繁殖区:北美洲 : w U南美洲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鸟种简介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是一种大型黑色的秃鹫,翅膀下面有白色的小块,头部秃毛,根据其情绪的不同,显露的皮肤颜色为微黄色到鲜红色。在所有北美洲的鸟类中,其翼幅最宽,同时也是最重的鸟类之一。加州神鹫是食腐动物,吃大量的腐肉。它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其寿命可达50年。

19世纪以来,由于非法狩猎、铅中毒和栖息地破坏,加州神鹫的数量急剧减少。最终,美国于1987年执行了一项自然保护运动计划,捕获了所有存活的野生加州神鹫,总计22只鸟被豢养在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和洛杉矶动物园。1991年开始,数量开始有所增长,加州神鹫又被重新放归山林。这项工程是美国迄今以来最昂贵的物种保护工程。加州神鹫是世界上最稀少的鸟类之一。到2008年12月,据统计只剩有327只存活的加州神鹫,其中半数以上为野生。

加州神鹫对于很多加州的印第安人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出现在一些传统的神话中。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地位未定

科: 美洲鹫科 Cathartidae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属: 加州兀鹫属 Gymnogyps (Lesson, 1842)

种: 加州神鹫 G. californianus

分类学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1797年,英国博物学家乔治·肖(George Shaw)将加州神鹫描述为Vultur californianus。最初将其与安地斯秃鹰(V. gryphus)分为同一种类,但是由于安地斯秃鹰的印记有细微的不同,翅膀也稍长,并且喜好捕食动物,因此加州神鹫被描述为独立的种。属名Gymnogyps来自古希腊语,gymnos/γυμνο?指“秃的”或“光的”,gyps/γυψ指“兀鹰”,种名 californianus 来自它的居住地加利福尼亚。”Ccondor”一词来自厄瓜多尔的克丘亚语”cuntur”。

加州神鹫确切的分类学位置以及新大陆秃鹫其他6个种类至今尚未明确。尽管新大陆秃鹫和旧大陆秃鹫有相似的外观和相似的生态位,然而两者由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如今两者有多大的区别尚在争议中,早期的一些学者提出新大陆秃鹫更接近于鹳形目。近年来学者将其与旧大陆秃鹫一起列在隼形目,或者单独列为美洲鹫目(Cathartiformes)。美国鸟类学家协会已经把新大陆秃鹫从鹳形目移到地位未定,并注明可能移到隼形目或美洲鹫目。

进化史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加州兀鹫属(Gymnogyps)是残存分布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在更新世时代,这个属广泛分布在美洲。根据化石,更新世初期佛罗里达州的 Gymnogyps kofordi 和更新世末期秘鲁的 Gymnogyps howardae 已经被描述。存放在古巴的一只更新世末期的兀鹫最初被分类为 Antillovultur varonai,被认为是加州兀鹫属的另一个成员。它甚至曾经被描述为加州神鹫的一个亚种。

如今,加州神鹫是加州兀鹫属唯一存活的成员,且没有亚种。尽管在全新世,该物种的分布大大减少,但还常常有少数同系交配的种群。然而,在更新世末期有一个渐变种 Gymnogyps californianus amplus,在该鸟类历史上曾经分布的大部分区域存在,甚至扩散到佛罗里达州,这个渐变种体型更大,几乎和安地斯秃鹰一样重,其喙也更宽。冰河时期末期,气候发生变化,总体数量开始减少,直到它进化成今日的加州神鹫。

形态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成年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加州神鹫幼鸟

成年加州神鹫的羽毛为通体黑色,仅在翅膀下面有白色的较大的三角形或条状区域,尤其是雄性。其腿和脚为灰色,喙为乳白色,脖子上有黑色的遂毛,眼睛为棕红色。幼鸟为斑驳的深棕色,头部带黑色。其飞翔羽的下面不是白色而是斑驳的灰色。

加州神鹫的头部和颈部的羽毛较少,使皮肤能脱水达到灭菌效果,并且可接收太阳的紫外线照射,这种结构有利于健康。在情绪变化时,头部和颈部的皮肤明显地发红,使个体间能互相沟通。皮肤的颜色从微黄色到泛红的桔色,各不相同。

与常见的猛禽相反,雌性比雄性个头小。总长为117到135厘米,翼展平均为2.77米。体重为7-14千克,平均体重约为8-9千克。绝大部分数据来自被豢养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野生和驯养的加州神鹫的数据有何区别。

在所有北美洲的鸟类中,加州神鹫的翼幅最宽。只有黑嘴天鹅和引入的疣鼻天鹅的体长和重量都比加州神鹫大。红嘴鹈鹕和美洲鹤的身体也比加州神鹫长。由于加州神鹫的个头很大,因此它们可能被误认为是距离较远的小型飞机而不是其他鸟类。

加州神鹫的中趾十分细长,后趾却很不发达。钩爪的所有趾都直且钝,这样更有利于行走而不利于抓握。这使它们与鹳形目更接近,而不像猛禽和旧大陆秃鹫用脚作为武器或抓握的工具。

地理分布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分布地

500年前,加州神鹫出没在美国西南部和西部海岸。然而由于其数量下降,1987年,存活的野生神鹫被豢养繁殖。近来,豢养繁殖的神鹫被重新放归到加州南部、下加利福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大峡谷。设立有两处专门的保护区,一个是圣拉菲尔荒野的锡斯阔克(Sisquoc)神鹫保护区,另一个是洛杉矶教士国家森林的赛斯佩(Sespe)神鹫保护区。选择这两处地点的原因是它们最适合加州神鹫筑巢栖息。

加州神鹫生活在岩石灌木丛、针叶林和橡树草原。它们通常在悬崖或大树上筑巢。个别鸟只的活动范围很大,根据资料,为了寻找腐肉,它们的飞行距离可远达250千米。

生态学和行为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飞行中的加州神鹫,拍摄于美国大理石峡谷纳瓦霍桥

飞行中的加州神鹫姿态非常优美。由于缺少大块的胸骨来固定他们相应的大型飞行肌肉,从而限制它们成为高空滑翔机。它从地面上鼓翼而飞,到达适合的高度后基本上滑行,有时候飞行几英里而不拍打一下翅膀。它们已知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90千米,高度可达到4600米。它们喜欢栖息在高处,这样它们可以不需要很费力地拍动翅膀就可以起飞。它们通常在悬崖峭壁旁飞翔,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帮助他们保持高度。

加州神鹫寿命很长,可以达到50年。如果它能生存到成年,除了人类外,加州神鹫所受的自然威胁很少。它们仅能发出咕哝声和嘶嘶声。加州神鹫经常洗澡,并每日花费几个小时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它们把尿撒在自己腿上,以降低体表温度。在大型的加州神鹫群里有完善的社会结构,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竞争确定啄食顺序。这种社会等级尤其是在它们进食时显现出来,占有支配地位的鸟比年幼的鸟先吃食物。

饮食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野生的加州神鹫栖息范围很大,一天可以飞行250公里搜寻腐肉。人们认为,当加州神鹫成为一个物种存在的早期,它依靠巨型动物的尸体而活,如今这些动物已经在北美洲灭绝。它们仍旧喜欢吃大型的陆栖哺乳动物的尸体,比如鹿、羊、山羊、驴、马、猪、美洲狮、熊和牛。他们也会选择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如兔或北美小狼,以及水生哺乳动物,如鲸和海狮或者鲑鱼。它们很少吃鸟类或者爬行动物的尸体。由于没有嗅觉,加州神鹫通过其他食腐动物来找到腐肉,如个头较小的秃鹫和鹰,这些小型的食腐动物撕开大型动物的皮的能力没有加州神鹫强。它们通常可以吓阻其他食腐动物离开腐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熊根本就不理会加州神鹫,金雕则会与加州神鹫争夺腐肉。在野生环境中,它们是间歇性进食者, 往往几天甚至两个星期不进食,然后一次猛吃1-1.5公斤肉,甚至有时吃到不能起飞的地步。

生长繁殖

加州神鹫在6岁时达到性成熟,开始寻找伴侣。为了吸引未来的伴侣,雄性开始炫耀自己,将自己头变成红色,并将脖子上的羽毛膨胀。之后它伸出翅膀,慢慢靠近雌性。如果雌性低头接受了雄性,它们将成为终身的伴侣。这对鸟在洞穴或悬崖的裂缝筑一个简单的巢,特别是那些附近有栖息的树木和空地降落的地方。成熟的雌性每年2月或3月产一枚蓝白色的蛋。蛋的重量约为280克,90-120毫米长,67毫米宽。如果幼鸟或蛋丢失或被移走,父母会“双次孵蛋”,生一个新的蛋取代丢失的那个。研究人员和抚育者利用这一行为特点,拿走第一个蛋人工抚育,从而使父母再生第二个蛋,第二个蛋有时就让鸟自己抚育,这样生育率就提高了一倍。

蛋的孵化期为53-60天,由父母双方共同负责。小鸟出生时眼睛是睁着的,有时候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才从蛋里出来。幼鸟的毛是浅灰色的,一直到它们几乎和父母一样大。5-6个月之后,幼鸟学会飞行,直到两岁之前依旧和父母一起生活和觅食,之后父母开始养育新的孩子,他们的位置也随之被新的幼鸟取代。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

保护现状

当人类开始在美洲居住时,加州神鹫在北美洲广泛分布。然而,气候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上一个冰河时期的结束和更新世巨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后来的分布和数量的减少。史前时期,加州神鹫分布在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

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加州神鹫数量的下降。其严格的交配习惯和由此产生的低生育率,加之性成熟年龄较晚,使其数量易受损失。导致加州神鹫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也归咎于偷猎(特别是为制作博物馆标本)、铅中毒(吃的动物尸体里的铅残留)、DDT中毒、电力传输线、蛋收集研究和栖息地破坏。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潮时期,一些加州神鹫甚至被作为宠物饲养。

此外,牧场主看到加州神鹫吃他们的死家畜,误以为家畜是被杀死。这谬论导致美国西部某些地区的加州神鹫的灭绝。此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重新将加州神鹫引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导致一些牧场主的质疑,因错误认为此鸟会扑食小牛和小羊。

由于加州神鹫数量持续下降,关于开始豢养繁殖这种鸟类计划开始展开讨论。反对这一计划的人士认为,加州神鹫有享受自由权利,捕捉所有的加州神鹫会永久改变物种的习性,而且所耗成本太大。然而,该项目获得美国联邦政府批准,1987年复活节星期日,随着最后一只编号为AC-9的野生加州神鹫被捕获,捕获所有存活的加州神鹫的工作完成。 一共只有22只加州神鹫,都被豢养起来。这项饲养工程由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和洛杉矶动物园负责,由于加州神鹫的交配习性,一开始进展缓慢。然而,利用加州神鹫双次孵蛋的特性,生物学家从巢里取走第一个蛋,用木偶来抚育它,使父母再生一个蛋。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通过木偶抚育加州神鹫幼鸟

随着加州神鹫数量的增长,人们开始关注将一些神鹫放回到野生环境中。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开始了重新引入的实验,其中包括将捕获的安地斯秃鹰]放归加利福尼亚州的野生环境。为了消除意外引入南美物种到美国可能性,只有雌性被释放。试验是成功的,所有的安地斯秃鹰被再次捕获并放回到南美洲。加州神鹫于1991年和1992年被放回到加利福尼亚州,1996年被放回到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附近。尽管在野外的环境下生育率仍然很低,通过定期释放人工抚育的幼鸟,它们的数量在稳步增加。

加州神鹫的非预期性死亡包括和金鹰的争斗、电力传输线和其他因素,比如铅中毒等。从1994年以来,人工抚育的幼鸟进行了避开电力线路和人类的训练。这项厌恶环境项目实施以来,死于电力传输线的加州神鹫已大大减少。铅弹头的碎片导致的铅中毒对于加州神鹫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们的消化液很强,而铅废物对其他吃腐肉的鸟类比如红头美洲鹫和渡鸦来说却并不是个大问题。加利福尼亚州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了《加州神鹫保护法案》(Ridley-Tree Condor Preservation Act),要求打猎者在加州神鹫生活范围内使用非铅子弹,该法案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加州神鹫保护项目是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物种保护项目,总计耗资超过3500万美元,其中包括2000万美元的联邦和州的资金。重新放归的神鹫在野外生存也达到一个里程碑。2003年,自1981年以来第一只野生的神鹫长大。2006年3月,一对加州神鹫试图在加利福尼亚州大苏尔附近的空心树筑巢。这是一百多年以来第一次在加州北部发现成对的加州神鹫。2007年初,加州神鹫在墨西哥产下一枚卵,这是至少1930年代以来的首次。这些野生以及人工抚育的加州神鹫使其总体数量上升。截至2008年12月,共计有327只存活,其中半数生活在野外,其余在圣迭戈野生动物园、洛杉矶动物园、俄勒冈动物园和位于爱达荷州博伊西的世界猛禽中心。

与人类关系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加州神鹫被刻在2005年发行的加利福尼亚州25美分纪念币上

在加州神鹫的历史范围内,它一直是美国土著神话里受欢迎的主题和美洲原住民的重要象征。不同寻常的是,这种鸟在不同部落的传说中担任的角色并不相同。

在加利福尼亚维约特族的传说中,加州神鹫在老人用洪水消灭人类之后再次创造了人类。然而,其他加州的部落,比如莫诺族人认为,加州神鹫是一个破坏者而非创作者。他们的故事中,加州神鹫抓住人类,砍掉他们的头,他们流出的血淹没了地松鼠的栖息处。之后加州神鹫抓住逃出来的地松鼠,但是地松鼠抓住神鹫喝血的时机砍掉了它的脑袋。根据优库族的传说,加州神鹫有时吃月亮,导致了月亮的圆缺,它的翅膀造成了月食。加州南部的楚摩氏族则认为加州神鹫曾经是一只白色的鸟,当它飞得离火太近时变成了黑色。

美洲原住民的坟墓中发现了加州神鹫的骨头,其羽毛被作为头饰,还发现了关于加州神鹫的洞穴画。有些部落依照仪式杀死加州神鹫,用它们的羽毛装饰仪式服装。之后萨满穿着这些衣服跳舞,达到上下的精神世界。当一个萨满死去后,据说他的衣服被诅咒,因此他的继任者需要制作新的衣服。一些科学家,如诺埃尔·斯奈德(Noel Snyder)认为,这一制作仪式服装的过程使加州神鹫数量下降。如果这样,这将是目前唯一已知的由美洲原住民导致的濒危物种。

外部链接

加州神鹫的详细资料和数据 http://www.vulture-territory.com/california.html

加州神鹫保护 http://cacondorconservation.org/

国际鸟盟 http://www.birdlife.org/datazone/species/index.html?action=SpcHTMDetails.asp&sid=3821&m=0

加州神鹫
加州神鹫飞行中的加州神鹫

Peregrine基金会网站 http://www.peregrinefund.org/default.asp

冠麻鸭的基本资料、简介、形貌、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分类地位、外形特征、生长繁殖、生态及行为、保育状况、与人类的关系、保护现状

冠麻鸭的图片

冠麻鸭(学名:Tadorna cristata,英文名:Crested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

冠麻鸭是世界上一种珍贵、稀有的濒危鸟类。迄今为止全世界仅保存有三个标本,其中一个雌性标本保存在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另外两个为一雌一雄,保存在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它不仅标本少,人们在自然界中见到的机会也少,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忽而几十年间消声匿迹,杳无踪影,人们都以为它绝灭了,忽而又突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有的鸟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

中文学名:冠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cristata

英文俗名:Crested Shelduck

命名作者:Kuroda, 1917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古北界 : ne Eurasia

非繁殖区:ne Siberia, Korea, s Japan, n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冠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cristata

别称:凤头麻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麻鸭属

命名时间:Kuroda,1917

英文名称:CrestedShelduck

鸟种简介

冠麻鸭
冠麻鸭

冠麻鸭(Tadorna cristata)是一种濒危的鸭,但有些学者相信它们已经灭绝。雄性冠麻鸭有黑绿色的冠,胸部、主羽及尾巴也是呈黑绿色,面部、双颊及喉咙都是呈黑褐色。它们的腹部、尾羽及两侧都呈深灰色,有黑色的条纹。上翼羽呈白色,肩膀呈虹绿色。雌性冠麻鸭有白色的眼圈,胸部呈黑色,面部、双颊、颈部及上翼羽都是呈白色,身体则呈深褐色而有白色斑纹。两性的头上都有明显的绿色羽毛突出。

有关冠麻鸭所知有限。它们似乎是在韩国及东俄罗斯繁殖,可能是史前的遗种。一些学者认为它们已经灭绝,但由于不断有指见到它们,所以它们被列作濒危。但是自1964年后,就未曾有确实的观察报告。

形貌

体大(61厘米)而与众不同的鸭类。前颈及前翅白色。两性异形。雄鸟:头顶、后颈及胸部黑色。雌鸟眼周具白斑,额及前颈白,胸腹灰褐密布白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红色(雄鸟),粉红色(雌鸟);脚-红色。

冠麻鸭
冠麻鸭

叫声:不详。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冠麻鸭
冠麻鸭冠麻鸭分布图。中国有分布。

地理分布

全球性极危(Collareta.,1994)。几乎已确认绝种。1971年以来全球范围再未见过。在黄海沿海越冬。1936年曾在中国东北捕猎到(未得证实)。不过,在回答分布调查的问讯时,少数东北渔民及猎民声称曾见此鸟(Zhao,1993)。俄罗斯方面也称曾在1985年见过此鸟。

冠麻鸭是世界上一种珍贵、稀有的濒危鸟类。迄今为止全世界仅保存有三个标本,其中一个雌性标本保存在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另外两个为一雌一雄,保存在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它不仅标本少,人们在自然界中见到的机会也少,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忽而几十年间消声匿迹,杳无踪影,人们都以为它绝灭了,忽而又突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有的鸟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和其他鸭种混群。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性机警,人难于接近。·

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

分类地位

冠麻鸭最初是于1890年发现,当时认为是赤麻鸭及罗纹鸭的混种。不过一般相信它们并非混种。冠麻鸭于1917年由日本鸟类学家黑田长礼所描述。它们被分类在鸭科下的麻鸭属,其种小名是拉丁文的“冠”的意思。

外形特征

冠麻鸭是两性异形的。雄性冠麻鸭有黑绿色的冠,胸部、主羽及尾巴也是呈黑绿色,面部、双颊及喉咙都是呈黑褐色。它们的腹部、尾羽及两侧都呈深灰色,有黑色的条纹。上翼羽呈白色,肩膀呈虹绿色。雌性冠麻鸭有白色的眼圈,胸部呈黑色,面部、双颊、颈部及上翼羽都是呈白色,身体则呈深褐色而有白色斑纹。两性的头上都有明显的绿色羽毛突出。冠麻鸭约长63-71厘米,稍微较绿头鸭为大。它们的翼展约长30-32厘米。喙及脚都呈粉红色,雌鸭的较雄鸭的为淡色。雏鸭的主羽颜色不明。

生长繁殖

冠麻鸭是在俄罗斯的海参崴及韩国的釜山发现。有指它们是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部繁殖,并在日本南部、韩国西南部及中国东边沿岸至上海等地过冬。一般相信它们是遗种,或是在史前时期已经广泛分布。

冠麻鸭相信是生活在不同的湿地及深水区域。虽然所有的标本都是在岸边发现,尤其是近河口,但最近却有指在中国东北的内陆湿地见到它们。另有传言指它们是在山区或火山湖繁殖。

2龄时性成熟。繁殖期5-7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6-10枚。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也有资料说雏鸟孵出后通常由亲鸟从巢区背负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时雏鸟亦常爬到亲鸟背上玩耍,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冠麻鸭是在俄罗斯的海参崴及韩国的釜山发现。有指它们是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部繁殖,并在日本南部、韩国西南部及中国东边沿岸至上海等地过冬。一般相信它们是遗种,或是在史前时期已经广泛分布。

冠麻鸭相信是生活在不同的湿地及深水区域。虽然所有的标本都是在岸边发现,尤其是近河口,但最近却有指在中国东北的内陆湿地见到它们。另有传言指它们是在山区或火山湖繁殖。

生态及行为

由于缺乏研究,对冠麻鸭的所知甚少,但相信它们是候鸟,由西伯利亚迁徙至韩国、俄罗斯南部及日本。它们主要是吃水中植物、农作物、藻类、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腐肉及垃圾。它们可能是于夜间觅食。虽然没有提及它们的巢,但估计它们是住在树穴内。它们每次会产少于10只蛋,只有雌鸟会负责孵化。它们于每年的5月至7月间繁殖。它们曾被观察到2-8只成群出没。

保育状况

冠麻鸭从未曾大量的出现,估计它们只有在史前广泛分布。以往只曾数次见到它们,及于1916年在韩国釜山射杀了一只雌鸟。于1943年在近忠清北道可能见到它们,引起了一阵它们仍然生存的希望。于1964年在近海参崴的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亦见到3只冠麻鸭。于1971年及1985年,有指分别在朝鲜的东北海岸及俄罗斯东部见到它们,不过1971年的观察却存有疑点。最近在中国的研究又指在中国东北见到它们。另外在云南的大山包亦有指见到冠麻鸭,但这可能是错认了赤麻鸭。若它们仍然生存,数量相信少于50只。冠麻鸭由于失去栖息地、被猎杀及过份采集而进入灭绝的危险。
冠麻鸭
冠麻鸭

与人类的关系

于1716年及1736年有冠麻鸭被捉及输入日本来饲养。自1854年前它们都被捕捉来饲养,并被绘画下来。古老中国的刺绣亦绘有类似冠麻鸭的动物。到现时为止只有一只雄性冠麻鸭被采集到,与一些雌鸟标本一同存放在日本。另一只雌鸟的标本则是在海参崴采集的,并存放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于1991年,蒙古以冠麻鸭来出版邮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极危(CR)。

渡鸦的简介、外形特征、分类地位、亚种分化、演化历史、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学术研究、保护现状、文化

渡鸦(学名:Corvus corax,英文名:Northern Raven)是鸦科鸦属的鸟类。

渡鸦(学名:Corvus corax)是一种全身黑色的大型雀形目鸦属鸟类,俗称为胖头鸟。分布于北半球,是所有鸦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目前已知有八个亚种,不同亚种之间在外表上只有些许分别,但在遗传学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渡鸦是最大的两种乌鸦之一,可能与厚嘴渡鸦(C. crassirostris)同是雀形目中最重的鸟类。成熟的渡鸦长约56~69厘米,最重纪录为0.69到1.63公斤。野外渡鸦一般有10到15年的寿命,但曾有达40岁的纪录。幼鸟成群活动,之后则与伴侣共同生活,每对伴侣皆有各自的领域。“渡鸦”也是一支来自德国的中世纪民谣乐队名称——渡鸦乐队(Corvus Corax),也有同名国内乐队。

中文学名:渡鸦

拉丁学名:Corvus corax

英文俗名:Northern Rave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鸦属(Corvu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5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渡鸦
渡鸦

渡鸦分布(红色部分)渡鸦是最大的两种乌鸦之一,可能与厚嘴渡鸦同是雀形目中最重的鸟类。成熟的渡鸦长约56~69厘米,最重纪录为0.69到1.63公斤。野外渡鸦一般有10到15年的寿命,但曾有达40岁的纪录。幼鸟成群活动,之后则与伴侣共同生活,每对伴侣皆有各自的领域。

渡鸦与人类共存了超过一千年,在某些地区的繁殖颇为成功,甚至被认为是瘟疫。牠们繁殖的速度之快在于其杂食的特性。渡鸦在觅食方面相当灵敏且投机。牠们的主要粮食是腐肉、昆虫、食物残渣、谷物、浆果、水果及小型动物。

渡鸦有一些著名的问题解决技巧,因此被认为有着高度智力。多个世纪以来,们出现在神话、民间故事、艺术及文学中。渡鸦在一些文化里被尊崇为神或神明,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古爱尔兰与韦尔斯、不丹及北美洲西北岸。

外形特征

渡鸦
渡鸦

成熟的渡鸦约56~69厘米长,双翼展开长115~130厘米。纪录中的体重为0.69~1.63公斤,是雀形目中最重的鸟类。在较冷的地区,如喜玛拉雅山及格陵兰,渡鸦的体型的喙都是较大的;而在暖和的地区的渡鸦体型及喙的比例都较小。渡鸦的喙很大及轻微弯曲,尾巴明显分层,羽毛大部分都是黑色有光泽,虹膜深褐色。颈羽是长及尖的,而底郊多是淡褐灰色。幼鸟的羽毛相似但较沉,而虹膜是蓝灰色的。

除了其较大的体型外,渡鸦与其亲属的乌鸦有所不同,包括较大及重的喙、长满毛的颈部及楔形的尾巴。渡鸦有着独特的深沉叫声,资深的聆听者可以听出与其它鸦属的分别。牠们的词汇亦很广泛,包括有高的敲打声、刺耳的声音、低沉的嘎嘎声及接近音乐的响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渡鸦与大嘴乌鸦的区别:大嘴乌鸦的头部额弓与嘴呈几乎90度。

渡鸦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小嘴乌鸦嘴锥形、更小,渡鸦嘴呈直钩形。

大嘴乌鸦:额弓90度
大嘴乌鸦:额弓90度
小嘴乌鸦:锥形的嘴
小嘴乌鸦:锥形的嘴

分类地位

飞行的渡鸦
飞行的渡鸦

渡鸦是众多由卡尔?林奈于18世纪所描述的物种之一。牠是鸦属的模式种,鸦属的学名(Corvus)是源于拉丁文「渡鸦」的意思。而牠的种小名(corax),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κοραξ」,意思亦是「渡鸦」或「乌鸦」。「渡鸦」这个词,也用来称呼鸦属内的其它物种,但牠们往往未必与渡鸦有密切关联。而有些如澳洲渡鸦与林渡鸦,就明显与其它澳洲的渡鸦有着关联。现在,原来的渡鸦被称为普通渡鸦或北方渡鸦。

渡鸦的英文是「raven」,与很多古日耳曼语都相似;古英语的渡鸦是「hr?fn」,古诺尔斯语及古高地德语分别是「hrafn」及「(h)raban」,所有这些词都是从原日耳曼语的「*khrabanas」而来。一种古苏格兰语就以「corby」或「corbie」,法文有类似的「corbeau」,来表示渡鸦及小嘴乌鸦。

渡鸦的近亲是非洲的褐颈渡鸦(C.ruficollis)及染色鸦(C.albus),及北美洲西南部的白颈渡鸦(C.cryptoleucus)。

亚种分化

现时已知渡鸦共有八个亚种:

C.c.corax:指名亚种,出没于欧洲,东临贝加尔湖,南部达高加索地区及伊朗北部。它的喙较短及弯曲。 C.c.varius:出没于冰岛及法罗群岛。它比C.c.corax及C.c.principalis色泽较暗,为中型大小,颈部羽毛的底部呈白色。 C.c.subcorax:出没于希腊,东临印度西北部、中亚及中国西部(但不包括喜玛拉雅山区)。它比指名亚种较大,但颈羽则较短。牠的羽毛接近全黑,唯颈部及胸部的羽毛呈像褐颈渡鸦的褐色,当羽毛磨损时这会更为显注。虽然牠们的颈羽底部会有些变化,但一般都是白色的。 C.c.tingitanus:出没于北非及加那利群岛。这是最小的亚种,颈羽最短及全身羽毛都有油性光泽。它们的喙很短,但明显的坚硬及弯曲。当磨损时,头部及身体羽毛会呈现出深褐色。 青藏亚种(C.c.tibetanus):出没于喜玛拉雅山。它们是最大型及最有光泽的亚种,而颈羽亦是最长的。它的喙很大,但不及C.c.principalis的喙显眼,而颈羽的底部呈灰色。 东北亚种(C.c.kamtschaticus):出没于亚洲东北部,与指名亚种一同生活于贝加尔湖地区。它是中等体型,介乎于C.c.principalis及C.c.corax之间,比指名亚种有更大及更厚的喙。 C.c.principalis:出没于北美洲北部及格陵兰。它们有着很大的体型及最大的喙,羽毛有强烈的光泽,颈羽则很丰满。 C.c.sinuatus:出没于美国的中南部及中美洲。它们的体型细小,喙比C.c.principalis较细及窄。

演化历史

渡鸦
渡鸦

渡鸦在旧大陆中演化,并横跨白令陆桥前往北美洲。最近关于全世界渡鸦DNA的遗传学研究显示,这些鸟类至少可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出没于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分支;另一个则是其它北半球地区的全北区分支。两分支的外表看来相似,但遗传学上的差异显示,牠们在约二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分歧。

这个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其余地区的渡鸦与在欧洲及亚洲的渡鸦是近亲,较加利福尼亚州分支更为接近,而加利福尼亚州分支就较全北区分支与奇瓦瓦渡鸦(C.cryptoleucus)更为接近。全北区分支的渡鸦则较加利福尼亚州分支与染色鸦接近。故此,渡鸦被认为是并系群。

这个发现的解释是渡鸦在加利福尼亚州已住上了最少二百万年,并在冰河时期与牠在欧洲及亚洲的亲属分开。一百万年前,加利福尼亚州分支的一类演化成新的物种:奇瓦瓦渡鸦。其它全北区分支的成员则是后期(可能与人类同期)从亚洲迁徙而至的。

另一项关于渡鸦线粒体DNA的研究显示,C.c.tingitanus这个亚种与其它全北区分支有着遗传上的差异。此亚种只在北非及加那利群岛出没。研究亦显示C.c.tingitanus不会与其它亚种混种繁殖。

地理分布

冰岛上的两只幼渡鸦
冰岛上的两只幼渡鸦

渡鸦可以在不同的气候下生存,而事实上牠们是鸦属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它们分布在整个全北区,由北美洲的北极与温带栖息地及欧亚大陆,至北非的沙漠及太平洋的岛屿。在不列颠群岛,它们普遍在苏格兰、英格兰北部及爱尔兰西部生活。在西藏,牠们可以生活在海拔5,000米,及在高达6,350米的珠穆朗玛峰上。

除了在北极的栖息地,它们一般都会全年留在其地方生活。幼鸦则可能会在局部分散。

在法罗群岛,曾存在着一种已灭绝的渡鸦色彩形态,称为染色渡鸦。

大部分渡鸦喜欢有着一大片草原的树林地区,或是海岸区域,供牠们筑巢及摄食。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它们会利用丰富食物供应的优势,来繁殖大量的下一代。

生活习性

渡鸦
渡鸦
渡鸦
渡鸦

渡鸦经常是成双成对的,而有些年轻的渡鸦会组成群族。在渡鸦之间会经常出现争吵的情况,但它们都是热爱家庭的。

渡鸦是杂食性的及高度机会主义。它们的饮食会就不同地区、季节及收获所变更。例如,那些在阿拉斯加北湾冻土层觅食的渡鸦会透过捕猎来补充牠们一半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田鼠,而另一半则会是吃如驯鹿及岩雷鸟的腐肉来补充。

在一些地方,它们主要是吃腐肉及连带的蛆及埋葬虫科。植物包括谷物、草莓及水果都会是它们的食粮。它们会捕猎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细小的哺乳动物及鸟类。渡鸦亦会吃动物粪便内未经消化的部分,及人类的食物残渣。它们会储存起过多的食物,尤其是包含脂肪的食物,并且会收藏在其它渡鸦看不到的地方。它们会抢走其它动物,例如北极狐的猎物。它们亦会在冬天跟踪其它犬科,例如狼,去偷窃其腐肉。

在接近人类食物残渣的地方筑巢的渡鸦,其饮食会有较多食物残渣;在路边筑巢的渡鸦会吃被车辆杀死的脊椎动物,而在偏远地区筑巢的则会吃较多节肢动物及植物。在以人类垃圾为食物来源的渡鸦会较易喂养。相反,于1984年至1986年有关渡鸦的研究中,发现在爱德荷州西南部的渡鸦以谷物为其主要食粮,还有细小的哺乳动物、草蜢、牛的腐肉及鸟类。

幼鸟其中一种行为是招揽,主导的渡鸦会以一连串的叫声来呼唤其它渡鸦到丰富食物的地方,如腐肉。有指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幼鸟凌驾在成年渡鸦之上,避免它们在吃腐肉期间被驱赶。另一个解释指牠们是互相合作来分享大型腐肉的数据,因为这些腐肉对于数只渡鸦来说是太多。

生长繁殖

渡鸦
渡鸦

幼年渡鸦的巢渡鸦很小时就会开始成家立室,但多在两至三年内都维持独居。它们吸引异性的方法是表演一些空中杂技、表现智慧及提供食物的能力等。它们一旦结合后,就会开始筑巢,并多会在同一地点终老。渡鸦中亦有出现偷情的情况,雄性渡鸦会在丈夫离开后造访雌性的巢。

渡鸦会在筑巢及生育前建立自己的疆域,并会主动保卫其疆界及食物资源。疆域的大小视乎食物资源的密度来决定。巢是深碗状,并由树枝及细枝组成的,内层是树根、泥土及树皮,并且以软质物料,如鹿毛皮所包围。巢一般会在大树上或悬崖,或有时在旧建筑物或柱子上。

雌性每次会生下3~7颗青绿色及褪色斑点的蛋。孵化期约为18~21日,只由雌性所孵。雄性会站立保护幼鸟,而不会实际孵化牠们。幼鸟的哺育约35~42日,并由双亲所喂养。它们会与双亲生活达6个月。

在大部分渡鸦分布的地区,它们会在2月初生蛋。在较寒冷的气候中则会较迟,如在格陵兰及西藏会在4月。在巴基斯坦的渡鸦则会在12月生蛋。

学术研究

发声

渡鸦可以模仿环境的声音,包括人类的说话。它们的发音很广阔,而这一直也是鸟类学家的研究兴趣。于1960年代初,有研究替渡鸦录音及拍照。共有15-30类的渡鸦发音被录下来,大部分都是用作社交的。这些叫声包括有警报、追踪及打斗的叫声。非语音的声音包括有翼的啸音及喙的咬声。雌性比雄性会有更多的拍打声及卡嗒声。如果失去了伴侣,另一方会模仿伴侣的声音来呼唤对方。

智慧

渡鸦在鸟类中是属于脑部最大的一类。就像其它的鸦科,它们被指有一些显著解决问题的事迹,令人相信鸟类也有高等的智慧。但是,科学家却就它们如模仿及洞察力等的认知过程并不确定。

有一个实验曾设计来评估渡鸦的洞察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是将一块肉用绳子挂在高台上,如果渡鸦为了要吃那块肉,就必须要站在高台上,拉高绳子一段短的时间,并绕圈子缩短绳子。五只渡鸦中有四只最终成功,且在不成功与可靠行径之间,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试错学习。

亦有观察渡鸦利用其它动物来协助处理事件,如呼叫狼及山狗等前往动物死尸的地方。这些犬科替其撕开腐肉,协助牠们更易于食用。它们会观察其它渡鸦收藏食物,牢记这些收藏的地点,并从而偷取食物。这类盗贼的行径在渡鸦中很普遍,故牠们会从食物来源飞往更远的地方来收藏食物。它们亦被观察到会假装收藏食物,以混淆追踪者。

渡鸦是会偷取及收藏闪烁的物体,如沙砾、金属及高尔夫球。有指它们收藏闪烁物体是由吸引其它渡鸦。其它研究则指幼鸟对所有新事物都很好奇,而渡鸦则保留了被光亮及圆形的物体所吸引,因这些物体很像蛋。成熟的渡鸦在不寻常的情况下会失去其兴趣,并会新事物产生恐惧。

近年生物学家开始识别会游戏的鸟类。幼年的渡鸦是最爱玩耍的鸟类之一。它们被观察到会从雪堤滑下,似乎完全是为嬉戏。它们甚至会与其它物种进行游戏,例如与狼或狗玩捉迷藏。渡鸦亦会作出惊险的表现,如绕圈飞行等。

保护现状

渡鸦
渡鸦

渡鸦分布很广,且没有灭绝的危险。在一些地区,因失去栖息地及直接迫害而数目有所活少。在其它地区却有大幅度的增长,并成为农业的害虫。渡鸦可以对农作物,如坚果及谷物造成破坏,或是伤害家畜,如啄食新生羊或牛的眼睛。

在莫哈维沙漠西部,人类的定居及土地发展在25年间引致渡鸦的数目估计有16倍的增幅。城镇、填海、污水处理及人工湖开创了食物及水源。渡鸦亦在柱子上及装饰树上筑巢,及被高速公路上的尸体所吸引。渡鸦在莫哈维沙漠急剧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对濒危物种的沙漠地鼠陆龟的关注。渡鸦会捕猎只有软壳及行动缓慢的幼龟。控制渡鸦的计划,包括有射杀及捕捉渡鸦、减少在填海中暴露的垃圾。狩猎奖金作为控制的方法在芬兰自18世纪中至1923年都有被使用。在阿拉斯加亦有出现排挤的情况,渡鸦数目的增长危害了小绒鸭(Polystictastelleri)的数量。

鸟类文化

渡鸦
渡鸦

木雕作品在北半球的地区,及人类的历史,渡鸦都是力量的标记及在神话和民俗学的主题。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不详的预兆及与死亡挂钩。由于渡鸦会吃因战争及处刑被杀的人类尸体腐肉,它们被认为与死亡及亡魂有所关连。在瑞典,渡鸦被认为是被杀之人的鬼魂;在德国,它们则是被咒诅之人的灵魂。

很多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原住民尊崇渡鸦为神明。在特林吉特及海达文化中,渡鸦同是骗子及创造者的神。维京人相信在奥丁肩膀上的渡鸦福金及雾尼会观看及聆听世界上的所有,而北欧的奥克尼伯爵、英格兰、挪威及丹麦的克努特大帝及哈拉尔三世都带有渡鸦的标记。在《圣经》旧约中亦有几处提及渡鸦,而渡鸦亦是不丹神话中大黑天的行者。

对于居住在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来说,渡鸦正是他们的象征。而在爱尔兰神话中,女神摩利甘在英雄库丘林死后以一只大渡鸦的形象降落在他的肩膀上。在韦尔斯神话中,这种鸟据说跟韦尔斯巨神布兰有关,而其名正有「渡鸦」的意思。根据《马比诺吉昂》,布兰的头正是葬在伦敦,作为对抗入侵的护身符。期后有传说指只要伦敦塔上有渡鸦的存在,英格兰就不会给战败予外来的入侵者。虽然一般都认为这是古时的信念,但有研究发现这个传说在19世纪并未有出现,故有可能是从布兰的传说所制造出来的。事实上,过往塔上长久没有渡鸦,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新引入的。现时政府为了保障或吸引游客,而在塔内饲养了几只渡鸦。这些渡鸦的其中一只翼上的主要羽毛会被定期剪去的,以确保牠们不能离开。

除了在传统的神话及民俗学上,渡鸦在现代的著作中亦经常出现,就如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及爱伦·坡的《乌鸦》。现代文学中亦可见到渡鸦,如查尔斯·狄更斯、约翰·罗讷德·瑞尔·托尔金、史蒂芬·金及乔安妮·艾肯,与其它。渡鸦亦在曾成为神明的地区被用作象征,如不丹的国鸟、美式足球球队巴尔的摩乌鸦的徽章等。

本文Hash:53a9bba5bf89766368c1dc87045f1a9a5dd82371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