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亚种分化

灰雁的图片

灰雁(学名:Anser anser,英文名:Greylag Goose)是鸭科雁属的鸟类。

灰雁(学名:Anser anser),又名大雁、沙鹅、灰腰雁、红嘴雁、沙雁、黄嘴灰雁。善飞、善游泳,杂食,巢建在沼泽和水草丛中。灰雁在民间被叫做“大雁”。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每年迁飞时几十只列队飞行,排成“人”字形或“一”字长蛇形。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灰雁是最常见的欧亚代表种,也是西方家鹅的祖先。

中文学名:灰雁

拉丁学名:Anser anser

英文俗名:Greylag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雁属(Anser)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雁:形态特征图
灰雁:形态特征图

灰雁身长75~90 cm,翼展147~182 cm,体重2300~3500 g,寿命17年。雌雄相似,雄略大于雌。

体大(76厘米)的灰褐色雁。以粉红色的嘴和脚为本种特征。头顶和后颈褐色;嘴基有一条窄的白纹,繁殖期间呈锈黄色,有时白纹不明显。上体体羽灰而羽缘白,使上体具扇贝形图纹。胸浅烟褐色,尾上及尾下覆羽均白。飞行中浅色的翼前区与飞羽的暗色成对比。

幼鸟:上体暗灰褐色,胸和腹前部灰褐色,没有黑色斑块,两胁亦缺少白色横斑。

虹膜-褐色;嘴-红粉(东方亚种的嘴粉红色,西方亚种的嘴橙色);脚-粉红。

叫声:深沉的雁鸣声。

灰雁
灰雁
灰雁
灰雁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雁与豆雁、鸿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的区别:在野外观察中,本物种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特征,它不具有豆雁喙端醒目的黄色、鸿雁颜色对比鲜明的颈部,也不具有白额雁和小白额雁引人瞩目的白色额头,因此如果在野外看到一只灰褐色的大型雁类又没有观察到上诉特征,且可以肯定地观察到粉红色的喙和脚,那么就可以判断其为灰雁。

生活习性

灰雁
灰雁
灰雁
灰雁
灰雁
灰雁

灰雁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见出入于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原、沼泽和草地。

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动,群通常由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组成,特别是迁徙期间。在地上行走灵活,行动敏捷,休息时常用一只脚站立。游泳、潜水均好,但不能持久非不得已时,很少潜水。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别是成群在一起觅食和休息的时候,常有一只或数只灰雁担当警卫,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长脖子,观察着四方,一旦发现敌人临近,它们首先起飞,然后其他成员跟着飞走。

主要在白天觅食,夜间休息。常成家族群或由数个家族组成的小群在一起觅食。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就成群飞往觅食地觅食,然后飞到其他水域中较为隐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黄昏才又飞回夜间休息地。冬季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通常觅食和休息都在同一地方,觅食地多在富有植物的水域岸边、草原、农田、荒地和浅水处。食物主要为各种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叶、根、茎、嫩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也吃螺、虾、昆虫等动物食物;迁徙期间和冬季,亦吃散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

灰雁3月末至4月初成群从南方越冬地迁到中国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北部地区繁殖,9月末开始成群迁往中国南方越冬,大批迁徙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数持续到11月初,人们曾于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见到3000只的大群。飞行时两翅扇动缓慢,显得有些笨拙,但较有力,不慌不忙,徐徐而飞,成单列或“V”字形队形。飞行高度亦很高,通常晚上迁徙,白天休息和觅食。有时边飞边叫,鸣声宏亮、清脆而高。

生长繁殖

灰雁
灰雁

一般2~3龄性成熟,但亦有在不到2龄时雄鸟即开始追逐雌鸟和驱赶其他雄鸟,并开始形成对。繁殖期4~6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营巢环境多为偏僻、人迹罕至的水边草丛或芦苇丛,也有在岛屿、草原和沼泽地上营巢的。多成对或成小群营巢,有时在一些营巢环境好的地方巢特别集中,巢间距仅10m左右。雌雄共同营巢。巢由芦苇、蒲草和其他干草构成,巢四周和内部垫以绒羽。每窝产卵4~8枚,一般4~5枚。

卵白色、缀有橙黄色斑点,大小为84.5~90.5mm×60~63.2mm,重156~178g。4月初至4月末产卵,通常1天1枚。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29天。5月初至5月末雏鸟陆续孵出,6月中旬成鸟集中在偏僻、人迹罕至的水边芦苇丛中换羽。灰雁的营巢地常常在水边草丛间,营巢时亲鸟在地上以苔藓、杂草或羽毛筑巢,有时在沼泽地区建筑群巢。每窝产卵4~6枚,卵呈乳白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名单,但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的破坏(如在鄱阳湖、洞庭湖等越冬地,受到非法捕猎和湖区破坏的威胁)。本物种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普遍认为灰雁是欧洲家鹅的祖先。

地理分布

灰雁
灰雁

本物种是古北区代表鸟种之一,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欧洲北部、东部、冰岛以及中国新疆西部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青海湖、东北的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越冬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伊拉克、印度西北部、中国南方的江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有本物种越冬。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中国除西藏以外几乎遍及全国,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繁殖,在中部和南部越冬,数量较多。

国内分布
灰雁:地理分布图
灰雁: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亚北部,越冬于北非、印度、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大部,结小群在中国南部及中部的湖泊越冬。一些鸟冬季至江西鄱阳湖。可能取食于海南沿海地区的海草。

保护现状

灰雁
灰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分化

灰雁
灰雁

灰雁西方亚种(学名:Anseranseranser):分布于冰岛北部和欧洲中部。 灰雁东方亚种(学名:Anseranserrubrirostris):分布于土耳其、前苏联和中国东北。

黑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黑雁的图片

黑雁(学名:Branta bernicla,英文名:Brent Goose)是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分布于北极圈以北、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东部沿海、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海岸边、河口以及陡峭的河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黑雁

拉丁学名:Branta bernicla

英文俗名:Brant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黑雁属(Branta)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黑雁
黑雁

中等体型(62厘米)的深灰色雁。嘴和脚黑,尾下羽白色。灰色的颈部两侧具特征性白色图纹,有时在前颈形成半领。胸侧多近白色纹。雏鸟颈部无白斑,但翅上多白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在地上及飞行时发出低沉的raunk, raunk啭鸣。

习性:少与其他种类混群。近水面低飞。涨大潮时栖于沿海港湾。觅食于沿海草场。

黑雁头、颈、胸黑褐色,背和两翅灰褐色,颈的两侧备有一白色横斑,在颈前后断开,未能联成颈环。翅小覆羽灰色,翼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褐色,上腹灰褐色,两胁较淡,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雄相似。

嘴、跗跖、脚和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1200~1700克,体长560~800毫米;嘴峰30~38毫米;翅长300~360毫米;尾90~101毫米;跗趾60~64毫米。

地理分布

黑雁
黑雁

黑雁
黑雁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美洲及西伯利亚极地的苔原冻土带;越冬于南方沿海的草地及河口。

分布状况:罕见冬候鸟。亚种nigricans的少量个体在黄海沿海一带越冬。在山西为迷鸟。

黑雁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生活习性

黑雁
黑雁

黑雁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沿岸苔原低洼地上,通常离海水潮汐带不远,特别是被很多潮汐溪流分割的苔原平原上较常见,通常离最高潮汐线仅几公里距离。有时它们也从海岸潮汐地带延伸到富有草的内陆苔原湖泊和有草生长的湖中岛上。或在邻近海岸的低山草坡上。繁殖后期小鸟出来后,则迁至各种湖泊和水塘中。冬季则多在植物生长茂密的海岸地带。通常早晨到海生植物茂密的海边沼泽地带和海边烂泥地上觅食,然后再飞回海上休息和喝水。下午继续沿海岸觅食,直到日落。晚上栖息在辽阔的海面上。

黑雁性极活跃,喜集群,常成群活动和栖息。飞行时两翅煽动迅速而有力,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呈直线飞行,但也常常在海面上空盘旋和来回飞翔;转弯也很灵活。飞行时多排成单行,有时也呈密集的、零乱的,像一窝蜂似的紧贴地面飞行。在地上也善奔跑,行动敏捷,速度甚快,游泳也甚轻快。游泳时前身下沉,后部向上突出,尾部露出水面甚高,明显可见尾下白色。

黑雁
黑雁

黑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当它们刚迁到繁殖地时由于冰雪尚未融化,它们主要取食岩石下面的苔藓和地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荫发,它们开始大量觅食重新长出来的植物嫩芽、植物茎和叶。秋季和冬季则在海岸觅食大叶藻和海藻,此外它们也偶尔觅食少量的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的甲壳类动物以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鱼卵。它们主要在清晨和下午觅食。繁殖季节主要在苔原地上取食,非繁殖季节则在沿海和海边泥地上取食各种海藻。取食方式除一般的将头颈伸入水中取食外,它们也能像某些鸭类一样,在浅水中尾朝上的扎入水中取食水底食物。

黑雁是典型的迁徙型鸟类。其中分布在中国的黑雁主要迁徙于西伯利亚北极冻原带繁殖地和中国黄海、东海和渤海湾以及朝鲜和日本沿海的越冬地之间。迁来中国的时间多在9月末至12月初。迁离中国沿海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也有迟至5月初的。

生长繁殖

黑雁
黑雁
黑雁
黑雁

黑雁繁殖在北极冻原带。当它们迁到繁殖地时,冰雪还未融化,常成群栖息在冰雪地上。配对的形成通常是在到达繁殖地后,但在越冬地已明显出现争偶和在空中追逐现象。求偶行为是以相互用头浸水运动为先导的,但此时并没有出现象其他雁类那种尾明显的垂直竖起现象.其后雄雁伸颈和鸣叫,但没有明显的仪式化动作。成群到达繁殖地后,常集中在沿海岸边,自由的活动在冰雪地上。对形成后雄鸟在雌鸟带领下逐渐离开群体。觅找适合的地方营巢。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巢多选择在沿海的一些小岛或沿海岸线的水塘边和溪边,也有在湖岸边营巢的。营巢地通常都有草或芦苇生长。巢位多选择在海岸沼泽或苔原上干燥的地方,也或在土堆和岸坡上,巢多利用地面凹坑,或雌鸟在松软的苔原上踩出一个小坑即成,里面放有苔藓、鸟类羽毛和绒羽。

繁殖期6~8月。6月初至6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6枚、偶尔8枚,通常4枚。颜色为赭色、淡黄色,淡绿白色或橄榄褐色。卵的大小为51.0~81.1×36.5~66.0毫米,重量5.0~9.5克。雌鸟孵卵,雄鸟通常在距巢100米以内范围內守候警戒。雌鸟孵卵时常将头和颈向地面平伸出去,以降低高度。孵化期为22~2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被有绒羽,羽毛干后即能跟随亲鸟活动。此时雄鸟也加入抚育雏鸟活动。它们通常在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带领雏鸟进入水塘、溪流或海边潮汐平原地带,那里有丰富的植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食物资源。雏鸟在雌雄亲鸟带领下一起生活一段吋间以后即行独立生活,而此时成鸟则集中换羽。换羽期黑雁已完全失去飞翔能力,大约一个月后才能重新获得飞翔能力。幼鸟2~3年性成熟。

亚种分化

黑雁
黑雁

Branta bernicla hrota分布于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和弗朗茨约瑟夫岛(Franz Josef Land)。 Branta bernicla bernicla 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北部。 Branta bernicla oriental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 Branta bernicla nigricans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端到加拿大中北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豆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豆雁的图片

豆雁(学名:Anser fabalis,英文名:Taiga Bean Goose)是鸭科雁属的鸟类。

豆雁(学名:Anser fabalis)又名大雁、鸿、东方豆雁、西伯利亚豆雁、普通大雁、麦鹅,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

中文学名:豆雁

拉丁学名:Anser fabalis

英文俗名:Taiga Bean Goose

命名作者:Latham, 1787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雁属(Anser)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e China, c Europ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豆雁
豆雁

豆雁两性相似。头、颈棕褐色、肩、背灰褐色,具淡黄白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具黄白色羽缘,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最外侧几枚飞羽外侧灰色,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喉、胸淡棕褐色,腹污白色,两胁具灰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间有一橙黄色横斑,并沿嘴的两侧边缘向后延伸至嘴角。脚橙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200~4100克;雌性2750~3100克;体长雄性718~802毫米,雌性695~792毫米;嘴峰雄性66~78毫米,雌性54~74毫米;翅雄性412~469毫米,雌性404~455毫米;尾雄性120~142毫米,雌性113~132毫米;跗跖雄性64~78毫米,雌性63~84毫米。

地理分布

豆雁
豆雁

豆雁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东部。越冬在西欧、伊朗、朝鲜、日本。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直到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

生活习性

豆雁
豆雁

豆雁在繁殖季节有的主要栖息于亚北极泰加林湖泊或亚平原森林河谷地区,有的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北极苔原地带或苔原灌丛地带,有的还栖息在很少植物生长的岩石苔原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徒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飞行时常由一只有经验的头雁领队飞行:飞行时队形不断变换,有时呈“人”字形,有时呈“一”字形。队形的变换和领飞的头鸟有关。当它加速快飞时,队形呈“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则队形又变为“一”字形。栖息时常和鸿雁在一起。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米外就起飞,晚间夜宿时,常有一只至数只雁警卫,它们常常伸颈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情况,立即发出报警鸣叫声,雁群闻声立即起飞,边飞边鸣,不断的在栖息地上空盘旋,直到危险过去或确定没有危险时才飞回原处。睡觉时常将头夹于胁间。

豆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以苔藓、地衣、植物嫩芽、嫩叶、包括芦苇和一些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陆地上。通常在栖息地附近的农田、草地和沼泽地上觅食,有时也飞到较远处的觅食地。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多在湖中水而上或岸边沙滩上休息。

豆雁在中国是冬候鸟,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即离开繁殖地,但到达中国的时间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大量在10月中下旬,最晚在11月初还有到达中国的。迁徙多在晚间进行。白天多停下来休息和觅食,有时白天也进行迁徙,特别是天气变化的时候。迁徙时成群,群体由几十只至百余只不等。但在停息地常集成更大的群体。有时甚致多达上千只。春季迁离中国的时间最早在3月初至3月中旬,大量在3月末至4月初,最晚在4月中旬至4月末还有少数个体未离开中国。春季迁徙群明显较秋季为小。

生长繁殖

豆雁
豆雁

豆雁是一雄一雌制。配对的结合较为固定。通常成对或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繁殖期5~7月,成鸟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在多湖泊的苔原沼泽地上,或偏僻的泰加林附近的河岸与湖边,也有在海边岸石上、河中或湖心岛屿上营巢的。巢多置于小丘、斜坡等较为干燥的地方,也或在灌木中或灌木附近开阔地面上。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先将选择好的地方稍微踩踏成凹坑,再用干草和其他干的植物打基础作底垫,内面再放以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身上抆下的绒羽。5月末至6月中旬产卵.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8枚,多数为3~4枚,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74.5~87×42~59毫米。雌鸟单独孵卵,雄鸟在巢附近警戒,一般情况下雌鸟不离开巢,遇危险时它常将自己的头向地上伸出,将自己的全身紧紧贴在地上,以便将自己隐蔽起来躲避敌人。只有在当敌人已临近巢等紧急情况时它才离巢。孵化期25~29天。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常在雌雄亲鸟带领下活动在水域附近陆地上或沼泽地上,遇危险时也常通过紧贴地面降低身体高度的方法避敌或进入水中逃避。成鸟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换羽,此期间基本失去飞翔能力。活动主要靠地上奔跑。幼鸟3年性成熟。

亚种分化

豆雁
豆雁

豆雁指名亚种 Anser fabalis fabalis 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东部至乌拉尔山脉。 豆雁陕西亚种 Anser fabalis johanseni 分布于针叶林区和苔原,从乌拉尔山脉到贝加尔湖。 豆雁中亚亚种 Anser fabalis middendorffii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贝加尔湖的东部。 豆雁新疆亚种 Anser fabalis rossicus 分布于从卡宁到西伯利亚西北部的苔原到泰梅尔半岛。 豆雁普通亚种 Anser fabalis serrirostris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豆雁西伯利亚亚种 Anser fabalis sibiricus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冻土地带,从莱娜三角洲到安大略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草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草雁的图片

白草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英文名:Kelp Goose)是鸭科草雁属的鸟类。

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雌雄异色。雄雁白色;雌雁黑色,胸腹部有白色横斑纹。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

白草雁

拉丁名:Chloephagahybrida

英文名:KelpGoos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雁形目→鸭科

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中文学名:白草雁

拉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

英文俗名:Kelp Goose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草雁属(Chloephaga)

繁殖区:南美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草雁身长52 – 65 cm。成年雄雁几乎完全白色,黑喙,腿和脚橙色。白草雁雌雁羽毛黑色并有明亮的白色条纹。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
白草雁
白草雁

白草雁
白草雁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在海边游牧觅食,主要以绿色海藻譬如石莼为食。
白草雁
白草雁白草雁(卵)

生长繁殖

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产卵时间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和沙滩隐蔽的草丛或灌木中,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不久即离开雌鸟独自到湖中白草雁(幼雁)或海上换羽,孵化期30天。孵卵的初期雌鸟在早晨和下午离巢觅食,离巢前用巢边绒羽将卵盖住,在孵卵后期则很少离巢或不离巢。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天即能独自从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进行游泳和潜水,在雌鸟带领下经过50-70天即能飞翔。2龄时性成熟。

亚种分化

1.Chloephaga hybrida hybrida 分布于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白草雁
白草雁

2.Chloephaga hybrida malvinarum 分布于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1105e99fba4ab51d0a6dc215827ec10731e404d6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