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眼企鹅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生长繁殖、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分类地位 生长繁殖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黄眼企鹅的图片

黄眼企鹅(学名:Megadyptes antipodes,英文名:Yellow-eyed Penguin)属企鹅科黄眼企鹅属。是原住新西兰的企鹅。分布在新西兰的南岛、斯图尔特岛、奥克兰群岛及坎贝尔岛。黄眼企鹅主要以鱼为主食。位于奥塔哥半岛的群落是著名的旅游热点,很多游客会在此近距离观赏黄眼企鹅。黄眼企鹅是濒危物种,估计只有约4000只。

中文学名:黄眼企鹅

拉丁学名:Megadyptes antipodes

英文俗名:Yellow-eyed Penguin

命名作者:Hombron & Jacquinot, 1841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黄眼企鹅属(Megadyptes)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被毛利人称为大嗓门(Hoiho,NoiseShouter),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之所以被称为黄眼,是因为黄眼珠以及眼睛两侧带状的条纹而得名。一只成鸟的体重约为5~6公斤重,高约65~70公分,平均年龄在20~25岁左右。

黄眼企鹅,是体形较大的企鹅之一,平均高70厘米,重约6.23公斤。它们的头部呈淡黄色,瞳孔呈更淡的黄色,身体呈黑色。它们的颚及喉咙呈黑褐色。

眼睛之间有一黄带在头后部连接。雏鸟的头部较灰,并没有黄带,而瞳孔亦是呈灰色的。

分类地位

黄眼企鹅头部
黄眼企鹅头部

黄眼企鹅是黄眼企鹅属下唯一的物种。它们以往被认为是小蓝企鹅的近亲,但分子分析研究发现它们更为接近冠企鹅属。粒线体及细胞核DNA证明它们是约于1500万年前从冠企鹅属的祖先中分化出来。

生长繁殖

踏浪归巢的黄眼企鹅
踏浪归巢的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一般在森林、斜坡或岸边筑巢,巢穴的地方往往都是在海湾的地方。

巢穴都是分布在新西兰,在南岛的东南岸、弗佛海峡、斯图尔特岛、奥克兰群岛及坎贝尔岛。

黄眼企鹅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筑巢生活。黄眼企鹅的忠诚度非常高,除非伴侣有传宗接代上的问题,不然不会另结新欢。黄眼企鹅非常具有家庭概念,每当黄昏时分,黄眼企鹅会成群结队地由海中返回陆上的巢窝。

生活习性

在散步的黄眼企鹅
在散步的黄眼企鹅

在新西兰当地的毛利人把黄眼企鹅称作“Hoiho”,意思是大嗓门,因为他们的叫声尖锐且刺耳。黄眼企鹅的叫法是伸长脖子对天大叫,叫时胸肌一鼓一鼓的,且通常一对一分站四方,面对面引吭高歌,乍看像吵架,但这却是它们沟通的方式。当它们不叫时又挺相亲相爱的,常常交头接耳,磨磨蹭蹭。

黄眼企鹅居住于新西兰南岛们的企鹅保护区内,住在海边的灌木丛中。白天出海觅食,到了傍晚才回到隐秘的巢中过夜。黄眼企鹅属于保育类的动物,体型仅次于皇帝企鹅与国王企鹅。

食性
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一般会在离岸7~13公里及巢穴以外的17公里处觅食。它们会在清晨离开巢穴,花2~3日的时间在海中觅食,若要哺育雏鸟的话,则会在即日的晚上回到巢穴。它们一般可以潜至34米的水深处。

黄眼企鹅会潜至20~60米深的地方觅食。黄眼企鹅约90%的食物都是鱼类,余下的是头足纲。它们所吃的鱼类有新西兰拟鲈、红拟褐鳕、单鳍双犁鱼及蓝背黍鲱,长度介乎2~32厘米。头足纲约占雏鸟饮食的49%。

繁殖

黄眼企鹅是否会占有领地而一直被受争议。黄眼企鹅之间不会在视线范围内筑巢。它们可能会成群4~6只企鹅一同出海,但却会各自分散的回到自己的巢穴。现时学者一般都称黄眼企鹅的巢穴为其栖息地而非领地。

寿命

黄眼企鹅可以很长寿,有些可达20岁。雄鸟一般较雌鸟长寿,介乎10~12岁的年龄中,雄鸟数目是雌鸟的两倍。

在奥塔哥半岛及北奥塔哥的黄眼企鹅,于2004年春天感染了不知名的疾病,染病的黄眼企鹅会出现呼吸困难和中毒症状,死去了接近60%的数量。这种疾病与棒状杆菌属的感染有关,但是这似乎只是继发感染,其真正的病原仍未清楚。同样的问题亦在斯图尔特岛出现。

保护现状

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

黄眼企鹅是濒危物种,估计只有约4000只。它们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企鹅之一。其主要的威胁是失去栖息地、掠食者的出现及环境变迁。它们是所有现存企鹅中最古老的。

于2007年11月,在卡特林斯海岸成立了一个保育区域,以保护超过10%的黄眼企鹅数量。

在奥塔哥半岛的自然生态区黄眼企鹅保护区(Yellow-eyed Penguin Conservation Reserve),游客在观赏企鹅前,会有一段幻灯片的介绍,然后由向导带领进行实地的观察。为了避免打扰到企鹅的生存环境,保护区规划了许多看起来有如战壕的观察站,并且帮企鹅们做了遮荫的棚子,避免其它动物的侵犯。观察时最要紧的两件事就是拍照避免使用闪光灯,并且不可大声喧哗,游客就可以观赏企鹅了。

金绣眼鸟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金绣眼鸟的图片

金绣眼鸟(学名:Cleptornis marchei,英文名:Golden White-eye)是绣眼鸟科金绣眼鸟属的鸟类。金绣眼鸟是体型较大的绣眼鸟,全身羽毛呈金黄色或黄绿色,第10根初级飞羽较长,眼部有白色环绕。金绣眼鸟仅在北马里亚那群岛的塞班岛和奥盖吉岛上存在。它们常成对地生活,以果实、昆虫和花蜜为食。由于金绣眼鸟的栖息地面积被缩减得十分少,加之外来物种棕树蛇对金绣眼鸟构成不小的威胁,金绣眼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中文学名:金绣眼鸟

拉丁学名:Cleptornis marchei

英文俗名:Golden White-eye

命名作者:Oustalet, 18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中文属名:金绣眼鸟属(Cleptornis)

繁殖区:太平洋 : Mariana Islands

主要羽色:橙色

分类地位

1889年,法国自然学家奥斯塔莱特(M.E.Oustalet)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发现了金绣眼鸟。不过,奥斯塔莱特错误地将金绣眼鸟认作吸蜜鸟的一种,将其划入吸蜜鸟科新建的Ptilotis属。1987年,美国鸟类学家H.DouglasPratt根据该鸟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提出其应属于绣眼鸟科。随后,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

与金绣眼鸟经历相似的还有笠原绣眼鸟(又称“目黑”)。该鸟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吸蜜鸟,直到2000年代才改入绣眼鸟科。

金绣眼鸟的第10根初级飞羽很长,而其它绣眼鸟的这根飞羽则很短,甚至不存在,表明在进化时金绣眼鸟很早即与其它绣眼鸟分化。金绣眼鸟的属名“Cleptornis”来自古希腊词语“kleptes”(意为强盗)和“ornis”(意为鸟)。起名“强盗”的原因是马里亚纳群岛的法文旧称为强盗岛,该名称和鸟的习性并无关系。种加词“marchei”则是纪念提供首个标本的法国自然学家马尔凯(Antoine-AlfredMarche)。

外形特征

金绣眼鸟相对其它绣眼鸟的特征是眼睛较大,且第10根初级飞羽很长。金绣眼鸟是体型较大的绣眼鸟,身长约14厘米,体重约20克。金绣眼鸟眼部周围有白色的环,头部呈橘黄色,腹部金黄色,背部、翅膀、尾部则显黄绿色,鸟喙和腿为橙色。金绣眼鸟雌鸟和雄鸟的外形差别很小,只是雄鸟的双翼略长。幼鸟的形态与成鸟相近,但是羽色偏近较深的棕色,喙和腿颜色发暗。

金绣眼鸟可发出多种不同的鸣叫声。静息时,其鸣声是较尖锐的长音;与同类结伴栖息或飞行时,则发出刺耳的短鸣。幼鸟向成鸟讨要食物时,发出较弱的、哀求般的鸣声。

地理分布

金绣眼鸟:地理分布图
金绣眼鸟:地理分布图

金绣眼鸟是西太平洋北马里亚那群岛的特有物种。其中多数分布在塞班岛上,还有一部分在奥盖吉岛(Aguijan)上生存。金绣眼鸟的栖息地覆盖了这两个岛较大的面积。金绣眼鸟常生存于原生森林,特别是石灰岩森林,不过也会在灌木和城市郊区出现。在塞班岛上,唯一不曾有金绣眼鸟出没的地方是思书浦湖周围的沼泽和稀树草地。

生活习性

金绣眼鸟主要在日间活动。金绣眼鸟常常成双成对地存在,或是生育的一对鸟与子鸟一同生活。金绣眼鸟倾向于在其栖息地常见的一种喃喃果(Cynometraramifolia)上栖息、筑巢。金绣眼鸟有领地行为,邻近的两对鸟间通过鸟鸣交流,而当一对侵入对方领地时则发生相互争斗。金绣眼鸟亦与岛上其它体型较小的绣眼鸟竞争,会追逐小绣眼鸟,迫使小绣眼鸟远离金绣眼鸟的食物或栖息地。金绣眼鸟也会追逐其它鸟类,但温和得多。岛上的棕额扇尾鹟常追寻金绣眼鸟,捡食金绣眼鸟遗留的虫子。金绣眼鸟对其它绣眼鸟和棕额扇尾鹟有竞争优势,但与深红吸蜜鸟的竞争处于劣势。偶尔,金绣眼鸟也会因过于靠近棕额扇尾鹟的巢穴而受到攻击。

金绣眼鸟是杂食动物,食物包括水果,浆果,昆虫等。花蜜也是金绣眼鸟的食物之一,且金绣眼鸟在摄取花蜜时可顺带为一些树木传粉,虽然金绣眼鸟的作用对植物而言不如其它鸟类的作用重要。金绣眼鸟通常在死树枝、树叶中觅食昆虫,有时也在飞行途中捕食。

金绣眼鸟与其它绣眼鸟的生态位有一定重叠,但金绣眼鸟的摄食范围更广。在森林和一些灌木丛中,其它绣眼鸟通常在较高位置捕食,而金绣眼鸟除了在上端栖息,也可以到下层觅食,且捕食策略与生活在下层的棕额扇尾鹟有所区分。有研究表明,金绣眼鸟广泛的食源是其对当地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频繁的台风随时都有重创森林结构的可能。

生长繁殖

在塞班岛上,全年都是金绣眼鸟的繁殖期,其中繁殖的高峰期是3月至7月。金绣眼鸟是单配偶动物,实行“一夫一妻制”。金绣眼鸟的鸟巢由树枝、草叶、藤本植物的藤蔓筑成,且不加任何装饰。根据栖息树种的不同,鸟巢的高度低可达1.5米,高可至6.5米,一般集中在2.9米左右。巢中的蛋可被白领翡翠、花辉椋鸟等其它鸟类或外来的翠蜥偷食。

通常雌鸟一次可产两枚蛋。蛋的平均大小为20.3×15.1毫米,整体显泛白的青绿色,在有气室的一端布有红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共同担负孵蛋的任务,每只鸟每次平均负责25分钟。金绣眼鸟对领地极为敏感,会驱散任何企图接近的异类鸟甚至同类。蛋的孵化大约需要两个星期。破壳而出的幼仔全身无毛。雄鸟和雌鸟都负责给雏鸟喂食幼鸟专用食物——昆虫及其幼虫,同时带走巢中的垃圾,保持鸟巢的清洁。10至14天后,雏鸟可基本发育完全,并与父母一同生活一段时间。

保护现状

金绣眼鸟的栖息地面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而锐减。在天宁岛和罗塔岛上发现有金绣眼鸟的化石,而且,金绣眼鸟也可能一度在关岛等北马里亚那群岛的其它岛屿生存,但人类出现后金绣眼鸟已在大部分岛屿绝迹。

金绣眼鸟在塞班岛上十分常见。据1996年的一项调查,塞班岛的金绣眼鸟密度达每平方千米2095只,在所有鸟类中排在前列。人们曾认为塞班岛上无法承载更多的金绣眼鸟了。然而,2009年的分析显示,塞班岛的金绣眼鸟个体数量从1982年至2007年一直在减少,种群数量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在2009年,科学家估计金绣眼鸟在全球只有72000只。

随着金绣眼鸟数量的不断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金绣眼鸟列为“极危”物种(CriticallyEndangered)。金绣眼鸟面临的一大威胁是棕树蛇。棕树蛇本生活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人为地带入关岛,并迅速发展为危害极大的生物入侵者,灭绝了关岛上12种鸟类。而后,棕树蛇侵入塞班岛,对岛上的金绣眼鸟构成相当的威胁。尽管棕树蛇不太可能进入奥盖吉岛,但奥盖吉岛面积只有718公顷,栖息的金绣眼鸟不过万余,且容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毁灭性打击。

对此,人类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塞班岛上棕树蛇的数量。人类还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促进金绣眼鸟繁衍。第一批人工繁衍鸟于2009年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动物园饲养完成。人工繁衍的鸟类放生到新的岛屿促使其发展。科学家亦准备将部分金绣眼鸟由塞班岛转移到天敌更少的萨里甘岛

林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林八哥的图片

林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英文名:Great Myna)属椋鸟科八哥属,英文名直译为大八哥。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体羽深灰而近黑,仅初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显,略具冠羽。与八哥的区别在尾端白色较宽,嘴全黄色而臀白。亚成鸟褐色较重。吱吱的沙哑叫声;哨音及卷舌音。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喜欢结成小至大群生活,取食多在地面,于开阔的多草地及稻田。国内罕见于云南、广西。

中文学名:林八哥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

英文俗名:Great Myna

命名作者:Moore, F, 18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林八哥
林八哥

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体羽深灰而近黑,仅初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显,臀及尾端白色;略具冠羽。

亚成鸟:褐色较重。

虹膜-橘黄;嘴-橘黄;脚-黄色。

叫声:吱吱的沙哑叫声;哨音及卷舌音。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林八哥与八哥的区别:林八哥尾端白色较宽,嘴全黄色而臀白。

地理分布

林八哥地理分布图
林八哥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南部西双版纳和广西西部百色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分布范围:印度阿萨姆、东亚、东南亚、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经引种)、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亚种grandis为罕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和广西西南部。

在台湾,林八哥原为东南亚引进观赏用,因放生、弃养、逃逸,已在台湾大量繁衍,造成本土八哥的生存竞争压力。

分类地位

注:有时被作为从林八哥(Jungle Myna)A. Fuscans的一亚种,但更像是javanicus及grandis的同种– King et al.(1975)认为是独立的种但Inskipp et al.(1996)将它们视为同种。

生活习性

林八哥
林八哥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林缘和有零星树木的农田、牧场、草地、旷野等开阔地带,也栖息于村寨、城镇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高大的乔木上。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与种子。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伴随家畜活动和觅食。

生长繁殖

林八哥
林八哥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内垫有草茎、草叶和羽毛等材料。每窝产卵4-6枚。卵蓝色,大小为26.8-31.0mm×19.8-21.9mm。

保护现状

林八哥
林八哥

林八哥在我国不常见,不仅分布区域狭窄,数量也极为稀少,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b03a821aebfbc52fa69725980263b1264dbd0d72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