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鼻雀科的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裸鼻雀科的部分种类、裸鼻雀科大全

导读: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裸鼻雀科的部分种类 裸鼻雀科鸟类大全

裸鼻雀科的图片

裸鼻雀科(学名:Thraupidae)是鸟纲雀形目的一科,裸鼻雀又叫做唐纳雀。是新大陆多种产于森林及庭园的鸣禽的统称,包括300多种,分布范围限于南北美洲。热带种类为非候鸟,但会随季节变化而在分布区内进行局部转移。有不少种类为海拔性候鸟,如燕嘴唐纳雀非繁殖期生活在暖和的低地中,营巢繁殖时会迁徙至南美北部高度介于800~1,800米的山区。有部分种类会迁徙到温带地区繁殖,其中在北美繁殖的有黄腹丽唐纳雀、猩红丽唐纳雀和玫红丽唐纳雀,在南美南部繁殖的有橙腹裸鼻雀和数种食籽雀种类。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裸鼻雀科(Thraupidae)

地理分布

裸鼻雀科
裸鼻雀科

裸鼻雀科分布地南美、中美、北美以及加勒比群岛。此外,另有三个种类限于南大西洋的岛屿上。大部分种类见于南美,以安第斯山脉地区尤为集中。

生长繁殖

裸鼻雀科
裸鼻雀科

多数裸鼻雀科种类的繁殖生物学鲜为人知。温带种类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初夏,那时气温变暖,昆虫丰盛。热带种类的繁殖与干湿季节的变化保持一致。在一些食蜜种类中,繁殖期与植物的开花期关系密切。而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殖活动都出现在食物资源最繁盛期间。

中南美洲的小型种类蓝黑草鹀有明显的求偶炫耀行为:在栖木上利用翅膀跳30~45厘米高,然后落回原处,同时常发出嗡嗡的“tzee-ep”声。

黄腹丽唐纳雀等北美种类通过鸣啭来维护领域,它们被认为在过冬地也会维护领域。其他领域性种类还有某些刺花鸟,它们不但抵制同种成员而且抵制其他种类进入领域。但总体而言,裸鼻雀科的领域性问题为人知之不多。

单配制似乎是大部分种类的一般选择,尽管在灰蓝裸鼻雀和红腰厚嘴唐纳雀等种类中也观察到有多配制现象。多数种类筑敞开的杯形巢,通常位于树上或灌木上;少数种类筑于地面。燕嘴唐纳雀则与众不同,将巢筑于悬崖、泥岸、石墙等处的天然或人工洞穴中,它们会挖一条长达2米的入口通道,末端才是浅杯形巢。也有许多种类不筑杯形巢,如歌雀类和绿雀类的29个种类筑球状的圆顶巢,入口在侧面。而达尔文雀类及其密切亲缘种类的巢还覆盖。

在多数种类中,雌鸟单独筑巢;但也有不少种类的两性一起参与。窝卵数一般为2~3枚,不过在歌雀类和绿雀类中平均可达4~5枚。卵产于清晨,通常连续每天产一枚。在绝大部分种类中,雌鸟单独孵卵;有一个例外为鸫唐纳雀,在这一种类中,雌雄鸟都会孵卵。

卵的孵化期根据巢的形态和位置不同而各异。在红腰厚嘴唐纳雀和绯背厚嘴唐纳雀筑于低处的敞开厚壁巢中,卵的孵化期为12天;在银喉唐加拉雀和其他唐加拉雀种类的小型苔藓巢中(通常相对离地面更高且更不容易发现),则需要13~14天;而在歌雀类筑于裂缝内的覆盖巢中(入口在侧面),孵化期延长至15~18天。

几乎在所有的种类中,双亲都会共同喂雏,但只有雌鸟育雏。刺花鸟类、歌雀类和绿雀类通过回吐方式喂雏而非直接从嘴中喂食。某些种类会实行协作繁殖,协助者被认为是亲鸟前一窝雏的后代。如有时可见到一只着未成鸟体羽的金头唐加拉雀协助其亲鸟给下一窝雏喂食。在这一种类及其他部分唐加拉雀种类中,会出现三、四只成鸟照顾一、两只雏鸟的情况。

雏鸟的留巢期和卵的孵化期一样各不相同。在相对更容易受袭击的低处敞开巢中,雏鸟留巢期较短,为11或12天;在离地面较高的巢中,雏鸟可能会呆上14~15天;在歌雀类和绿雀类的覆盖巢中,雏鸟则会生活19~24天才离巢。

裸鼻雀科的种类一般具群居性。在非繁殖期,它们常成十只以内的小群活动;而单一种类的大群则较为少见。少数种类,如某些刺花鸟,为独居性。在热带地区,多数种类会加入混合种类的觅食群中,并常为群内的核心成员。

裸鼻雀科通过鸣啭、鸣声和行为炫耀来进行交流。这些炫耀,无论是用以求偶还是为维护领域,都常常有意展示它们体羽中醒目的部分。如红脚旋蜜雀的雄鸟会举起翅膀,炫耀黄色的翼下覆羽;银嘴唐纳雀会竖起喙,露出蓝白色的下颌延伸部分;燕嘴唐纳雀则会进行集体炫耀:在栖木上面对面或靠得很近,然后同时一起“行屈膝礼”或上下深鞠躬。

保护现状

裸鼻雀科中有诸多受胁种类,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有少数种类,特别是Sporophila属的食籽雀类,被广泛诱捕用以笼鸟交易。有许多种类,包括达尔文雀类、圣卢西亚黑雀和高夫岛雀,都仅限于岛屿;由于分布有限,很容易受到引入的天敌及竞争者的威胁。还有不少大陆种类,如黑金唐纳雀、红喉唐纳雀和七彩唐加拉雀,同样因仅分布在少数几个区域而处境危险。

裸鼻雀科的部分种类

104属413种。属、种包括:

曲嘴森莺(Coerebaflaveola)、黑金唐纳雀(Bangsiamelanochlamys)、橙腹裸鼻雀(Thraupisbonariensis)、灰蓝裸鼻雀(T.episcopus)、蓝黑草鹀(Volatiniajacarina)、牛雀类(Loxigilla属和Melopyrrha属)、红喉唐纳雀(Nemosiarourei)、绿雀类(Chlorophonia属)、锥嘴唐纳雀(Conothraupismesoleuca)、绯背厚嘴唐纳雀(Ramphocelusdimidiatus)、红腰厚嘴唐纳雀(R.passerinii)、银嘴唐纳雀(R.carbo)、锥嘴雀类(Dacnis属)、达尔文雀类(Geospiza属、Camarhynchus属、Certhidea属和Pinaroloxias属)、尖嘴地雀(Geospizadifficilis)、大树雀(Camarhynchuspsittacula)、红树林树雀(C.heliobates)、植食树雀(C.crassirostris)、拟鴷树雀(C.pallidus)、莺雀(Certhideaolivacea)、歌雀类(Euphonia属)、刺花鸟类(Diglossa属)、金头唐加拉雀(Tangaralarvata)、仙唐加拉雀(T.chilensis)、七彩唐加拉雀(T.fastuosa)、银喉唐加拉雀(T.icterocephala)、高夫岛雀(Rowettiagoughensis)、灰头唐纳雀(Eucometispenicillata)、旋蜜雀类(Cyanerpes属)、红脚旋蜜雀(C.cyaneus)、大嘴籽雀(Oryzoboruscrassirostris)、鸫唐纳雀(Rhodinocichlarosea)、猩红丽唐纳雀(Pirangaolivacea)、玫红丽唐纳雀(P.rubra)、黄腹丽唐纳雀(P.ludoviciana)、食籽雀类(Sporophila属)、圣卢西亚黑雀(Melanospizarichardsoni)、燕嘴唐纳雀(Tersinaviridis)、白顶唐纳雀(Sericossyphaalbocristata)等。

裸鼻雀科鸟类大全

褐唐纳雀属裸鼻雀科:褐唐纳雀属

学名:Orchesticus
蜡嘴鹀属裸鼻雀科:蜡嘴鹀属

学名:Paroaria
黄棕唐纳雀属裸鼻雀科:黄棕唐纳雀属

学名:Schistochlamys
鹊色唐纳雀属裸鼻雀科:鹊色唐纳雀属

学名:Cissopis裸鼻雀科:黑白唐纳雀属

学名:Conothraupis
红嘴唐纳雀属裸鼻雀科:红嘴唐纳雀属

学名:Lamprospiza裸鼻雀科:朱喉唐纳雀属

学名:Compsothraupis裸鼻雀科:白顶唐纳雀属

学名:Sericossypha
黑顶唐纳雀属裸鼻雀科:黑顶唐纳雀属

学名:Nemosia裸鼻雀科:棕冠唐纳雀属

学名:Creurgops
乌脸唐纳雀属裸鼻雀科:乌脸唐纳雀属

学名:Mitrospingus
巴西绿唐纳雀属裸鼻雀科:巴西绿唐纳雀属

学名:Orthogonys
拟雀属裸鼻雀科:拟雀属

学名:Hemispingus
灰头薮唐纳雀属裸鼻雀科:灰头薮唐纳雀属

学名:Cnemoscopus裸鼻雀科:灰背雀属

学名:Thlypopsis
栗头唐纳雀属裸鼻雀科:栗头唐纳雀属

学名:Pyrrhocoma裸鼻雀科:白腰唐纳雀属

学名:Cypsnagra裸鼻雀科:秘鲁森雀属

学名:Nephelornis
黑脸唐拉格雀属裸鼻雀科:黑脸唐拉格雀属

学名:Trichothraupis
灰头唐纳雀属裸鼻雀科:灰头唐纳雀属

学名:Eucometis
黑唐纳雀属裸鼻雀科:黑唐纳雀属

学名:Tachyphonus
唐纳鵙属裸鼻雀科:唐纳鵙属

学名:Lanio
厚嘴唐纳雀属裸鼻雀科:厚嘴唐纳雀属

学名:Ramphocelus
裸鼻雀属裸鼻雀科:裸鼻雀属

学名:Thraupis
朱红唐纳雀属裸鼻雀科:朱红唐纳雀属

学名:Calochaetes裸鼻雀科:蓝背唐纳雀属

学名:Cyanicterus
金唐纳雀属裸鼻雀科:金唐纳雀属

学名:Bangsia裸鼻雀科:橙喉唐纳雀属

学名:Wetmorethraupis
山裸鼻雀属裸鼻雀科:山裸鼻雀属

学名:Buthraupis
岭裸鼻雀属裸鼻雀科:岭裸鼻雀属

学名:Anisognathus
草绿唐纳雀属裸鼻雀科:草绿唐纳雀属

学名:Chlorornis
棕胸山裸鼻雀属裸鼻雀科:棕胸山裸鼻雀属

学名:Dubusia裸鼻雀科:栗腹唐纳雀属

学名:Delothraupis
凤冠裸鼻雀属裸鼻雀科:凤冠裸鼻雀属

学名:Stephanophorus
彩裸鼻雀属裸鼻雀科:彩裸鼻雀属

学名:Iridosornis
黄胸裸鼻雀属裸鼻雀科:黄胸裸鼻雀属

学名:Pipraeidea裸鼻雀科:白斑唐纳雀属

学名:Neothraupis
辉绿唐纳雀属裸鼻雀科:辉绿唐纳雀属

学名:Chlorochrysa裸鼻雀科:唐加拉雀属

学名:Tangara
燕嘴唐纳雀属裸鼻雀科:燕嘴唐纳雀属

学名:Tersina
蓝锥嘴雀属裸鼻雀科:蓝锥嘴雀属

学名:Dacnis
蓝旋蜜雀属裸鼻雀科:蓝旋蜜雀属

学名:Cyanerpes
绿旋蜜雀属裸鼻雀科:绿旋蜜雀属

学名:Chlorophanes裸鼻雀科:金领旋蜜雀属

学名:Iridophanes裸鼻雀科:红眉唐纳雀属

学名:Heterospingus
黄嘴裸鼻雀属裸鼻雀科:黄嘴裸鼻雀属

学名:Hemithraupis裸鼻雀科:黑黄唐纳雀属

学名:Chrysothlypis
拟山雀锥嘴雀属裸鼻雀科:拟山雀锥嘴雀属

学名:Xenodacnis
锥嘴雀属裸鼻雀科:锥嘴雀属

学名:Conirostrum裸鼻雀科:巨锥嘴雀属

学名:Oreomanes裸鼻雀科:刺花鸟属

学名:Diglossa
黑背丛雀属裸鼻雀科:黑背丛雀属

学名:Urothraupis
拟唐纳雀属裸鼻雀科:拟唐纳雀属

学名:Oreothraupis
煤冠雀属裸鼻雀科:煤冠雀属

学名:Charitospiza
彩雀属 裸鼻雀科:彩雀属

学名:Saltatricula
花脸雀属裸鼻雀科:花脸雀属

学名:Coryphaspiza
红顶雀属裸鼻雀科:红顶雀属

学名:Coryphospingus
红胸雀属裸鼻雀科:红胸雀属

学名:Rhodospingus
岭雀鹀属裸鼻雀科:岭雀鹀属

学名:Phrygilus
黑喉雀鹀属裸鼻雀科:黑喉雀鹀属

学名:Melanodera
纯灰雀鹀属裸鼻雀科:纯灰雀鹀属

学名:Haplospiza
尖嘴雀鹀属裸鼻雀科:尖嘴雀鹀属

学名:Acanthidops
黑冠雀鹀属裸鼻雀科:黑冠雀鹀属

学名:Lophospingus
长尾芦雀属裸鼻雀科:长尾芦雀属

学名:Donacospiza
高夫岛雀属裸鼻雀科:高夫岛雀属

学名:Rowettia
岛雀属裸鼻雀科:岛雀属

学名:Nesospiza
迪卡雀属裸鼻雀科:迪卡雀属

学名:Diuca
短尾雀鹀属裸鼻雀科:短尾雀鹀属

学名:Idiopsar
灰雀鹀属裸鼻雀科:灰雀鹀属

学名:Piezorina
细嘴雀鹀属裸鼻雀科:细嘴雀鹀属

学名:Xenospingus
印加雀属裸鼻雀科:印加雀属

学名:Incaspiza
歌鹀属裸鼻雀科:歌鹀属

学名:Poospiza
棕歌鹀属裸鼻雀科:棕歌鹀属

学名:Compsospiza
黄雀鹀属裸鼻雀科:黄雀鹀属

学名:Sicalis
楔尾草鹀属裸鼻雀科:楔尾草鹀属

学名:Emberizoides
南美草鹀属裸鼻雀科:南美草鹀属

学名:Embernagra
蓝黑草鹀属裸鼻雀科:蓝黑草鹀属

学名:Volatinia
食籽雀属裸鼻雀科:食籽雀属

学名:Sporophila
小籽雀属裸鼻雀科:小籽雀属

学名:Oryzoborus
古巴黑雀属裸鼻雀科:古巴黑雀属

学名:Melopyrrha
白枕籽雀属裸鼻雀科:白枕籽雀属

学名:Dolospingus裸鼻雀科:栗臀雀属

学名:Catamenia
南美草雀属裸鼻雀科:南美草雀属

学名:Tiaris裸鼻雀科:黄肩草雀属

学名:Loxipasser
牛雀属裸鼻雀科:牛雀属

学名:Loxigilla
橙喉雀属裸鼻雀科:橙喉雀属

学名:Euneornis裸鼻雀科:圣卢西亚黑雀属

学名:Melanospiza
加拉帕戈斯地雀属裸鼻雀科:加拉帕戈斯地雀属

学名:Geospiza
植食树雀属裸鼻雀科:植食树雀属

学名:Platyspiza
加拉帕戈斯树雀属裸鼻雀科:加拉帕戈斯树雀属

学名:Camarhynchus
加拉帕戈斯莺雀属裸鼻雀科:加拉帕戈斯莺雀属

学名:Certhidea裸鼻雀科:可岛雀属

学名:Pinaroloxias
波多黎各唐纳雀属裸鼻雀科:波多黎各唐纳雀属

学名:Nesospingus
棕榈唐纳雀属裸鼻雀科:棕榈唐纳雀属

学名:Phaenicophilus裸鼻雀科:拟鵖唐纳雀属

学名:Calyptophilus
纹头唐纳雀属裸鼻雀科:纹头唐纳雀属

学名:Spindalis裸鼻雀科:鸫唐纳雀属

学名:Rhodinocichla
绒顶唐纳雀属裸鼻雀科:绒顶唐纳雀属

学名:Catamblyrhynchus

攀雀科的物种特性、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攀雀科大全

攀雀科的图片

攀雀科(学名:Remizidae)是雀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的一属。

攀雀科(学名:Remizidea)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攀雀是小型鸟类,体型介于鹟与山雀之间,善于攀树,巢为囊状,悬挂在树枝梢上,有出入口,以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也吃种子。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古北界,有5属13种,中国有2属3种。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攀雀科(Remizidae)

中国野生鸟类:

物种特性

攀雀科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一科,13种,包括攀雀类,通常还有金雀,该科鸟类形似长尾山雀,但尾较短,嘴较薄,常生活于水边。代表物种欧亚攀雀(Remizpendulinus)见于欧亚大陆河边灌丛和沼泽,其分布无规律;长11厘米,淡褐色,头稍白,面部黑色如面罩状;雄鸟筑袋状的两室巢,由植物的茸毛或绵状毛黏合而成,悬在树枝尖尖端或芦苇叶下,故攀雀又称吊巢山雀。金雀(Auriparusflaviceps)长10厘米,深灰色,头淡黄,见于北美西南部干燥灌丛地,以多刺的细枝营球形巢。中华攀雀雌性与雄性摸样有所不同,雄鸟的额头、颊面和耳羽黑色,头顶黑色,一双眼睛完全包裹在一片黑色之中;背部褐色,向后逐渐转为沙褐色,下体是皮黄色,看起来像一个穿着褐色上衣,皮黄色裤子,用宽阔黑布蒙面的佐罗大侠;雌鸟的贯眼线是棕色,比雄鸟浅淡,也比雄鸟窄的多,头顶浅灰,所以能很清楚看到它炯炯有神的眼睛。欧洲攀雀的雄鸟的体色比中华攀雀浅淡的多,灰中发白,而它的雌性几乎看不出贯眼纹,浑身淡淡的褐灰色,腹部几乎是白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俄罗斯的极东部及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朝鲜和中国东部。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环境

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冬季成群,特喜芦苇地栖息环境。

攀雀科
攀雀科非洲攀雀

攀雀是小型鸟类,体型介于鹟与山雀之间,善于攀树,巢为囊状,悬挂在树枝梢上,有出入口,以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也吃种子。

生长繁殖

攀雀的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雄性攀雀异常的兴奋,高唱着“爱情进行曲”往返,每一次衔着一嘴的毛来到巢枝,围绕着枝子转圈,将嘴中含着的羊毛裹缠在枝子上。攀雀是攀禽,自有高超的攀缘技巧,它将这项表演性的技巧的实用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在自己的筑巢时应用得娴熟快捷,像杂技或者体操表演,眨眼功夫它就在枝子上转了好几圈子将衔来的羊毛紧紧地缠裹在树枝上,而后在缠绕的粗粗的两根树杈间依稀拉起丝丝缕缕的纤维,然后继续在树枝上“翻单杠”缠绕,两根树枝间丝丝缕缕的纤维慢慢扩展为一条“钢索”。巢织成后就像一个小箩筐。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攀雀科鸟类大全

攀雀属攀雀科:攀雀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Remiz
非洲攀雀属攀雀科:非洲攀雀属

学名:Anthoscopus
黄头金雀属攀雀科:黄头金雀属

学名:Auriparus

雀鹎科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雀鹎科大全

雀鹎科的图片

雀鹎科(学名:Aegithinidae)为鸟纲雀形目的一科,仅有1属4种17个亚种,中国1属2种。体长15-17厘米,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多栖息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的山林、开阔的次生林、坝区附近的林间、林缘或灌丛、种植园和森林公园、竹丛。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鹎科(Aegithinidae)

中国野生鸟类: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雀鹎是树栖性绿色小鸟,外形与叶鹎相似,下体黄色。鸟喙直,翼长而尖,总体羽毛是绿色和黄色相结合,侧翼有白色的丝状超长羽毛。雄鸟上体色彩不同,从橄榄绿色至近黑,腰绿色。

虹膜灰白色、灰色或棕色,上嘴黑色,下嘴银灰色,脚银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14-25g,♀21-25g;体长♂145-170mm,♀151-166mm;嘴峰♂21-23mm,♀21-22mm;翅♂70-74mm,♀69-72mm;尾♂55-64mm,♀58-63mm;跗蹠♂20-22mm,♂20-22mm。(注:雄性——♂;雌性——♀)

地理分布

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尼泊尔、锡金、不丹、经孟加拉至中南半岛、南抵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为地区性常见鸟种。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和林缘灌丛中,也在村庄周围的次生林及稀疏树木活动。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

生长繁殖

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小树或灌木上,巢用枯草叶、枯草茎、枯草根和苔藓构成。营巢位置一般都较隐蔽,即使在开阔地面上的巢,也都隐蔽和伪装得很好。内垫细而柔软的草根和草叶,巢外网有蛛网和蜘蛛卵壳。巢呈深杯状。每巢产卵1-3枚,灰白色,被有灰色纵纹和红色斑点。

保护现状

绿雀鹎(12张)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1种;低危(LC)——3种。

中国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雀鹎科鸟类大全

雀鹎属雀鹎科:雀鹎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Aegithina

本文Hash:bc55458431869e1db958ecac7121a5935ecb8e2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