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椋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斑椋鸟的图片

斑椋鸟(学名:Gracupica contra,英文名:Pied Myna)是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

斑椋鸟(学名:Sturnus contra)为雀形目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泰国、老挝、缅甸、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生活于高大的大青树上或村寨附近的乔木上或田边以及营巢于高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斑椋鸟

拉丁学名:Gracupica contra

英文俗名:Pied Myna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斑椋鸟属(Gracupic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外形特征

斑椋鸟
斑椋鸟

斑椋鸟是中等体型(24厘米)的黑白色椋鸟。头顶、头侧、翼斑、腰及腹部白色,喉、胸及上体余部黑色(亚成鸟褐色)。

虹膜-灰色;眼周裸露皮肤-橘黄;嘴-黄色,嘴基红色;脚-黄色。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斑椋鸟和黑领椋鸟的区别:两者同属,外观相似,但斑椋鸟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斑椋鸟嘴基红色,黑领椋鸟嘴黑色;斑椋鸟喉部黑色,黑领椋鸟整个头部白色。

斑椋鸟
斑椋鸟
黑领椋鸟
黑领椋鸟

生活习性

斑椋鸟
斑椋鸟

斑椋鸟结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食多在地面找食蚯蚓及其他小型动物。夜群栖。

地理分布

斑椋鸟
斑椋鸟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东南亚、苏门答腊、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耕作低地。亚种superciliaris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

亚种分化

斑椋鸟
斑椋鸟

1、斑椋鸟滇南亚种(学名:Sturnus contra floweri)。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中部Pachim,Tahkamen。

2、斑椋鸟滇西亚种(学名:Sturnus contra superciliaris)。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的图片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啄木鸟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黑啄木鸟的图片

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martius,英文名:Black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鸟类。

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martius)属鴷形目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是一种大型的啄木鸟,体长40-46厘米。生长于古北界北部的茂密森林内,分布范围广泛,在欧亚大陆上不同地区也可发现其踪影。此鸟不会进行迁徙。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黑啄木鸟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啄木鸟

拉丁学名:Dryocopus martius

英文俗名:Black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黑啄木鸟属(Dryocop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体型非常大(46厘米)的全黑啄木鸟。嘴黄而顶红,雌鸟仅后顶红色。极易识别。亚种khamensis头及颈部带绿光。

虹膜-近白;嘴-象牙色,端暗;脚-灰色。

叫声:告警或飞行时发出响亮的krri-krri-krri声、清亮的klee-ay声。春季发出kwee-kwee-kwee-kwee-kwee-kwee-kwee的朗声大叫,尾音不衰。也作带鼻音咯咯声。响亮的錾木声持续2~3秒。

亚种分化

(2种)

1、黑啄木鸟指名亚种Dryocopusmartiusmartius

2、黑啄木鸟西南亚种Dryocopusmartiuskhamensis

地理分布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分布范围:欧洲至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中国及日本。

分布状况:一般并不常见。指名亚种为中国西北阿尔泰山区及东北北方针叶林中的留鸟;khamensis为青海、西藏东部、甘肃、四川及云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针叶林的留鸟。在其分布范围内,在北方于低地至南方达海拔2400米。

生活习性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

黑啄木鸟栖息于欧亚大陆温带的针叶林和山毛榉林,喜欢大片的针叶或落叶林,其中包括所有森林种类(榉木,杉木,落叶松,松树)。在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针叶林为留鸟。在北方活动于低地至南方达海拔2400米。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

习性飞行不平稳但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

白斑翅雪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白斑翅雪雀的图片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英文名:White-winged Snowfinch)是雀科雪雀属的鸟类。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属典型的高原鸟类,共有8个亚种,较雪雀属中其他种体型稍大;雄鸟头灰,颏黑,翕和肩富于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对中央尾羽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飞行时尾部呈中间黑、两边白的形态。雌鸟像雄鸟,但中覆羽底色常显暗色。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分布于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中文学名:白斑翅雪雀

拉丁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雪雀属(Montifring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英文名:White-wingedSnowfinch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麻雀科

中文属名:雪雀属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7厘米)的壮实且修长的雪雀。翼及凹形尾多白色。成鸟头灰,上体褐色而具纵纹,腹部皮黄色。喉黑,尤其是繁殖期的雄鸟。幼鸟似成鸟但头部皮黄褐色,白色部位沾沙色。

亚种alpicola及kwenlunensis的头及上体灰褐,色较深的亚种henrici腹部灰色较重而两胁近褐。与有相似图纹的雪鹀 Plectophenax nivalis相比,分布在较高海拔区。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繁殖期),或黄色而端黑(非繁殖期);脚-黑色。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叫声

群鸟飞行时的叫声包括偏高的鼻音pschieu,也有tsee声及较轻柔的pruuk声,或于告警时发较沙哑的pchurrt声。鸣声为单调重复的sitticher-sitticher,从栖处或于盘旋飞行时发出。

地理分布

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亚种分化

白斑翅雪雀新疆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alpicola)。分布于克什米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俄罗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

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Inalpibussummiscaucasiatquemont.CerauniorumCaspicumLacumambi。

白斑翅雪雀青海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henric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高原。

白斑翅雪雀昆仑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kwenlu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昆仑山西部。

地理分布

三亚种均甚常见–alpicola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kwenlunensis于新疆南部昆仑山;henrici于青海及西藏的中部和东部。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摄于西藏定日县)

生活习性

栖于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间的多岩山坡。繁殖期外结成大群,与其他雪雀及岭雀混群。甚不惧生。

本文Hash:fc49a2b913d0eac5ec8b0148bcbde7bd43fb9625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