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鸫的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棕背鸫的图片

棕背鸫(学名:Turdus kessleri,英文名:Kessler’s Thrush),属雀形目鸫科鸫属,又名黑头棕背鸫。体大(28厘米)的黑色及赤褐色鸫。是稀少罕见的留鸟。冬季成群。

中文学名:棕背鸫

拉丁学名:Turdus kessleri

英文俗名:Kessler’s Thrus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东洋界 : w China to se Tibe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地理分布

棕背鸫
棕背鸫

体大(28厘米)的黑色及赤褐色鸫。头、颈、喉、胸、翼及尾黑色,体羽其余部位栗色,仅上背皮黄白色延伸至胸带。雌鸟比雄鸟色浅,喉近白而具细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褐色。

叫声:告警时发出粗哑的咯咯声似白颈鸫;叫声为轻柔的dug dug声。鸣声由多声短音组成,似槲鸫。

棕背鸫:幼鸟
棕背鸫:幼鸟
棕背鸫:幼鸟(雄性)
棕背鸫:幼鸟(雄性)
棕背鸫:刚会飞的幼鸟(雄性)
棕背鸫:刚会飞的幼鸟(雄性)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棕背鸫与灰头鸫的区别:棕背鸫似灰头鸫但区别在头、颈及喉黑色而非灰色。

地理分布

棕背鸫
棕背鸫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中国中北部;有迷鸟冬季至尼泊尔及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状况:甚稀少罕见的留鸟,见于西藏东部、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西北部。越冬于西藏南部。繁殖在海拔3600~4500米林线以上多岩地区的灌丛,冬季下至2100米。

生活习性

棕背鸫
棕背鸫

冬季成群,在田野取食。于地面上低飞,短暂的振翼后滑翔。喜吃桧树浆果。

棕顶树莺的简介、特性、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棕顶树莺的图片

棕顶树莺(学名:Cettia brunnifrons,英文名:Grey-sided Bush Warbler)是树莺科树莺属的鸟类。

体小(11厘米)而多彩的树莺,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西藏东南部的西侧。

中文学名:棕顶树莺

拉丁学名:Cettia brunnifrons

英文俗名:Grey-sided Bush Warbl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树莺科(Cettiidae)

中文属名:树莺属(Cetti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3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棕顶树莺
棕顶树莺棕顶树莺 Grey-sided Bush-Warbler

雀形目 > 莺科 > 树莺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Cettia brunnifrons

特性

体小(11厘米)而多彩的树莺。具浅棕色的顶冠和显眼的奶油色眉纹。下体灰白,胸侧沾灰,两胁及尾下覆羽沾皮黄。与大树莺的色彩、斑纹均相似,但体型较小巧而嘴细,下体多灰色,眼先为奶油色而非棕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粉灰。

叫声:鸣声为音高而甜润短促的持续声dzit-su-ze-sizu,紧接带鼻音的bzeeuu-bzeeuu。叫声为金属声 tzip。告警时发出快速的嘟声。

地理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及缅甸。

地理分布

不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西藏东南部的西侧;亚种umbraticus 繁殖于西藏东南部的东侧、四川、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冬季南迁。

生活习性

栖于海拔2600~4300米亚高山针叶林带的浓密荆棘丛、竹林、杜鹃林或蕨丛。越冬在低矮丘陵。性羞怯隐匿。甚喜叫。

光背地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光背地鸫的图片

光背地鸫(学名:Zoothera mollissima,英文名:Plain-backed Thrush)是鸫科地鸫属的鸟类。

光背地鸫(学名:Zoothera mollissima)为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多生活于通常栖息于海拔2700-4000米林线以上的低矮的杜鹃灌丛以及或长有稀树灌丛的岩石地及裸岩的坡地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中文学名:光背地鸫

拉丁学名:Zoothera mollissima

英文俗名:Plain-backed Thrush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地鸫属(Zoother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9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

体型略大(26厘米)的地鸫。上体全红褐色,外侧尾羽端白,浅色眼圈明显,翼部白色斑块在飞行时明显,但停歇时不显露。

虹膜-褐色;嘴-黑褐,下颚基部色较浅;脚-肉色。

叫声:告警时的串音叫声似乌鸫。另有单音节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光背地鸫与长尾地鸫的区别:光背地鸫尾较短,胸具鳞状斑纹而非黑色横纹,翼上横纹较窄而色暗。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至中国西南、缅甸北部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指名亚种为留鸟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南部;griseiceps 为留鸟于四川中部至云南西北部。广东北部有一次记录。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

生活习性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

繁殖于近林线处有稀疏矮灌丛的多岩地区。多生活于通常栖息于海拔2700-4000米林线以上的低矮的杜鹃灌丛以及或长有稀树灌丛的岩石地及裸岩的坡地上。

亚种分化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

光背地鸫西南亚种(学名:Zootheramollissimagriseicep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北部Chapa。

光背地鸫指名亚种(学名:Zootheramollissimamollissima)。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光背地鸫滇西亚种(学名:Zootheramollissimawhiteneadi),俗名光背地鸫云南亚种。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贡山东坡海拔2900-3000米的沟谷地带以及泸水北部海拔1900-2500米的沟谷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Khagan河。

本文Hash:784894ff52b2d824ca62e211b30e01297b0af5a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