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红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名字由来、保护现状、愤怒的小鸟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名字由来 保护现状 愤怒的小鸟

主红雀的图片

主红雀(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英文名:Northern Cardinal)是美洲雀科主红雀属的鸟类。

主红雀(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别名北美红雀、红衣主教、枢机鸟,是北美洲红鸟属下的一种鸟类,全身通红,头上有一个有特色的羽冠。其学名意义是天主教会的枢机(红衣主教的英文“Cardinal”),因枢机有着明显的红袍及帽子。主红雀分布在南加拿大,经美国东部缅因州至得克萨斯州,南下至墨西哥,也有分布在夏威夷的大岛及瓦胡岛。栖息在林地、花园、丛林及沼泽。是美国多个州的州鸟,据考也是愤怒的小鸟的原型之一。

中文学名:主红雀

拉丁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

英文俗名:Northern Cardina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雀科(Cardinalidae)

中文属名:主红雀属(Cardinali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e, s, sw U南美洲,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主红雀
主红雀

北美红雀呈中等大小,体长20-23厘米,翼展25-31厘米,重45克左右。

雄鸟呈鲜红色,面部呈黑色,一直伸延至上胸。背部及双翼最为沉色。雌鸟呈灰棕色,双翼、冠及尾羽上有红彩。雌鸟面部呈灰至黑色,但不明显。它们都有明显隆起的冠,喙是鲜珊瑚色,呈圆锥状及很强壮。

幼鸟的颜色像成年的雌鸟,到了冬天就会换羽成为成鸟。幼鸟上身褐色,下身红褐色,胸部、前额、双翼及尾巴呈砖红色。脚部呈深粉红褐色。虹膜呈褐色。

羽毛颜色的变化

雄鸟主羽的颜色是来自所吃的类胡萝卜素红色及黄色色素。雄鸟具有代谢类胡萝卜素色素来制造主羽色彩。当只吃具黄色色素的食物时,它们会变得较为淡红色,而非黄色。

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储木房,果园,灌木,沼泽等。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种子,但也吃昆虫和果类。雌鸟喜欢用鸣唱来标志自己的领土。

食性

北美红雀主要吃野草、农作物及果实。它们会在地上寻找食物。它们也会吃甲虫、草蜢、蜗牛、野生果实及草莓、玉米及燕麦、向日葵种子、榆树的树皮及花卉,并会喝枫树的树汁。于夏天,它们会选择吃容易找到的种子。它们及其雏鸟也会吃昆虫。

叫声

不同地区的北美红雀的叫声也有不同。单凭其叫声,就能轻易分辨其性别。北美红雀有很特别的警报声,就是一下很短的金属声。这警报声就可以提醒雌鸟及雏鸟有掠食者接近鸟巢。当危害越大时,它们警报声的频率及声浪也会加大。雄鸟及雌鸟也会用此声音来确定对方的位置。

领地意识
主红雀
主红雀

北美红雀是地盘性的。雄鸟会在树顶或其他高处以清晰的歌声来保护地盘,并会追逐进入地盘内的其他雄鸟。不过,它们很多是会将自己的倒影看为入侵的雄鸟,并与之打斗。交配后的夫妇会一起出入。

天敌

北美红雀是多种北美洲原生掠食者的猎物,包括鸡鹰、呆头伯劳、灰伯劳、灰松鼠、长耳鸮及东美角鸮。

牛奶蛇、美洲黑游蛇、冠蓝鸦、狐松鼠及东美花鼠也会掠食它们的雏鸟及鸟蛋。

地理分布

在美国东部的缅因州至得克萨斯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及新斯科舍,北美红雀的数量很丰富。它们的分布地延伸至美墨边境及南经墨西哥至北危地马拉及伯利兹的特万特佩克地峡。

18世纪初,它们被引进到百慕大。它们也有被引入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及夏威夷。

其天然的栖息地包括林地、花园、丛林及沼泽。它们是留鸟,但也会因极端的天气及食物供应而作出迁徙。

在近100年里,北美红雀的活动范围在逐渐北扩。

生长繁殖

交配的雄鸟及雌鸟在筑巢前有时会一起唱歌。雄鸟会寻找食物来喂雌鸟作为示爱的行为。当交配成功,雄鸟会继续喂雌鸟直至孵蛋。雄鸟有时会带筑巢的物料给雌鸟,让雌鸟筑巢。雌鸟会用喙分开树枝,用身体来弯曲树枝及以脚来造成杯状。

鸟巢有四层:底层为粗糙的树枝,其上以树叶覆盖,树皮围边,最后再铺上草、茎、小根及针叶等。一般需要3-9日才能完成鸟巢。鸟巢高5-8厘米,10厘米阔,内径8厘米。它们只会使用鸟巢一次。雌鸟会在丛林中或1-3米的树上筑巢。在完成鸟巢后的1-6天就会生蛋。

鸟蛋是白色的,有绿色、蓝色或褐色色彩,并有薰衣草色、灰色或褐色的斑点。蛋壳光滑及稍有光泽。雌鸟每次会生3-4只蛋。鸟蛋约有2厘米大小。一般会由雌鸟负责孵蛋,雄鸟很少及只会孵很短的时间。孵化期为12-13日。雏鸟到了10-11日大就会换羽。每年会生育2-3次。当雌鸟生产或孵化另一胎时,雄鸟就会负责喂养上一胎的雏鸟。

野生北美红雀的寿命最少有15.75岁,而饲养的一般可以活到28.5岁。成年北美红雀每年存活率为60-65%。不过,由于雏鸟的高死亡率,它们的平均寿命只约有1年。

名字由来

红衣主教
红衣主教

北美红雀(NorthernCardinal)最初被分类到交嘴雀属中。1838年,它们才被分类到红鸟属,且名为Cardinalisvirginianus。1983年,其学名改为Cardinaliscardinalis。

北美红雀的学名意义是天主教会的枢机(红衣主教),因枢机有着明显的红袍及帽子。

Cardinal源于拉丁语cardo‘hinge’(铰链),从cardo的派生词cardinalis(和铰链有关的)演变而来。由于铰链对机器、门窗等所起的关键作用,所以cardinal最早的词义之一是“主要的”、“基本的”。在罗马天主教的教皇选举中,其结果取决于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天主教的最高主教,分掌教廷各部和许多国家重要教区的领导权。因此,cardinal一词最初喻指“红衣主教(的)”。

由于红衣主教身着红色长袍,cardinal又进一步引申为“深红色(的)”、“鲜红色(的)”。

18世纪在美洲发现了一种红羽毛的鸟,cardinal又成了鸟名,即“红衣凤头鸟”或“北美红雀”。

保护现状

北美红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估计全球的分布地有580万平方公里,全球数量为1亿只,保持稳定。

由于其鲜艳的颜色及独特的歌声,它们曾被作为宠物。在美国,它们受到《1918年候鸟条约》(MigratoryBirdTreatyActof1918)的保护,禁止作为笼鸟将其出售。

它们在加拿大也受到保护。

愤怒的小鸟

PS的北美红雀(愤怒的小鸟)
PS的北美红雀(愤怒的小鸟)

2010年起,以北美红雀作为原型的电脑游戏《愤怒的小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该游戏中,红雀的特点为体型小,重量轻,攻击弱,无特效,可在滚动时消灭绿猪。

小三趾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小三趾翠鸟的图片

小三趾翠鸟(学名:Ceyx fallax,英文名:Sulawesi Dwarf Kingfisher)是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

小三趾翠鸟体形非常形小,和三趾翠鸟很相似,是一种红黄色翠鸟。

中文学名:小三趾翠鸟

拉丁学名:Ceyx fallax

英文俗名:Sulawesi Dwarf Kingfisher

命名作者:Schlegel, 186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三趾翠鸟属(Ceyx)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小三趾翠鸟
小三趾翠鸟
小三趾翠鸟

【中文别名】苏拉威西三趾翠鸟

【拉丁学名】Ceyx fallax

【命名时间】Schlegel, 1866

【英文名称】Sulawesi Pygmy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三趾翠鸟属

外形特征

小三趾翠鸟体形非常形小,和三趾翠鸟很相似,是一种红黄色翠鸟。额黑色;头、颈橙红色;颈后有一道白色羽
小三趾翠鸟
小三趾翠鸟斑。肩羽灰褐色;背部宝石蓝色;尾羽灰褐色,除尾羽外,其他各部位中央紫红色,具反光。翼灰褐色。颏白色;喉淡蛋黄白色;耳羽紫红色,具反光;嘴下至胸、腹、尾下覆羽蛋黄色,嘴以下至胸、尾下覆羽较深,腹部较浅。虹膜棕色;嘴、脚红色。趾仅3个;尾较嘴短;翼形尖长;羽色非黑白色。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
小三趾翠鸟
小三趾翠鸟小三趾翠鸟分布图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小三趾翠鸟是一种颜色非常艳丽的小型森林翠鸟。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一般单独或情侣共
小三趾翠鸟
小三趾翠鸟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昆虫,蝗虫,苍蝇和蜘蛛,也吃各种水生动物如水甲虫,小螃蟹,青蛙和小鱼。

生长繁殖

小三趾翠鸟
小三趾翠鸟小三趾翠鸟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25厘米,宽13-15厘米,直径5-7厘米高。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雌鸟产3至7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有些也在树干上钻洞穴为巢。

地理分布

1.Ceyx fallax sangirensis 分布于桑岛(Sangihe)和塔劳岛(Talaud)。

2.Ceyx fallax fallax 分布于苏拉威西(Sulawesi)和伦贝(Lembehi)沿岸。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小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鸨的图片

小鸨(学名:Tetrax tetrax,英文名:Little Bustard)是鸨科小鸨属的鸟类。

小鸨(学名:Otis tetrax)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

中文学名:小鸨

拉丁学名:Tetrax tetrax

英文俗名:Little Bust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小鸨属(Tetrax)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小鸨
小鸨

体长为40~45厘米,体重525~910克。雄鸟繁殖期羽毛为上体沙灰黄色,并具黑色蠹虫状粗纹;腰和背灰色;尾羽白色,具4条黑色横带;头侧和喉淡蓝灰色,并镶有黑白边缘;颈下部具有一条白色的横带和“V”字形的斜带,斜带在上,横带在下,是它与其他鸨类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羽主要为白色,外侧飞羽的尖端和羽缘为黑色,飞翔时极为明显。雌鸟与雄鸟夏羽灰色相似,但具黑色不规律条纹明显。

雌鸟的颊部没有灰色,颈部也不是黑色,而与背部和整个上体同为黄褐色,并具有黑色斑纹。雄鸟冬羽雌鸟相似,但蠹虫状条纹明显,下胸部黑色月牙斑明显。幼鸟胸部有较明显的黑色条纹。

虹膜为亮黄色,嘴灰黑色,灰绿色或蓝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绿黄色或黄褐色。

地理分布

分布状况:小鸨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在目前还有分布的一些国家如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等,种群数量也日趋下降。我国新疆的种群数量亦很稀少。

分布范围:仅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见于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及六运湖边梭梭荒漠,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叶城、塔什库干等地有繁殖及迁徙记录。四川南充(迷鸟)。国外见于印度、欧洲。

生活习性

栖息于荒漠、平原草地、牧场、开阔的麦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区,有时也出现在有稀疏树木、灌丛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区,主要为梭梭荒漠,并常见于弃耕地和农田边缘。冬季常集群,每群10只左右。性警惕善走,飞行时翅扇动快,不用在地面上助跑即可直接起飞,飞行时两个翅膀煽动很快,常常发出振翅的声响,飞行快而直,离地较高,并有呼呼声。

生长繁殖

4~6月繁殖,在低草地面,通常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一个坑,里面在铺垫一些枯草,由雌鸟做巢??圆形,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细小的暗褐色斑点。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各种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草籽和果实等。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文Hash:b308d15882cf14e2c59bd4a96b0265c890dada1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