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喉红尾鸲的图片

黑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英文名:Hodgson’s 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 。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甚常见。注意和北红尾鸲区别。

中文学名:黑喉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

英文俗名:Hodgson’s Redstart

命名作者:Moore, F, 185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浓艳的红尾鸲。

雄鸟:似北红尾鸲,但眉白;颈背灰色延至上背,白色的翼斑较窄。与北红尾鸲phoenicuroides亚种的区别在头顶前部及翼斑白色。

雌鸟:似雌北红尾鸲但眼圈偏白而非皮黄,胸部灰色较重且无白色翼斑。较雌赭红尾鸲的上体色深。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黑。

叫声:叫声为清脆的prit声;告警声为不停歇的trrr,tschrrr。鸣声短促细弱而无起伏。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1)赭红尾鸲和欧亚红尾鸲均与本种非常相似,野外容易混淆。但赭红尾鸲前额无白色,头顶至背黑色或暗灰色,翅上无白色翼斑;欧亚红尾鸲下体黑色仅到喉部,不达胸部,翅上亦无白色翅斑。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相区别。

(2)黑喉红尾鸲雄鸟与北红尾鸲雄鸟的区别:北红尾鸲雄鸟同黑喉红尾鸲雄鸟,都有翼斑,需要仔细区别。北红尾鸲雄鸟:具有明显的白色翼斑;头灰色,背深褐色,两者对比明显;中央尾羽深褐色。

(3)黑喉红尾鸲雌鸟与北红尾鸲雌鸟、赭红尾鸲雌鸟的区别:北红尾鸲雌鸟白色翼斑明显;黑喉红尾鸲雌鸟似北红尾鸲雌鸟但眼圈偏白而非皮黄,胸部灰色较重且无白色翼斑。较赭红尾鸲雌鸟的上体色深。

注意:黑喉红尾鸲雌鸟和赭红尾鸲雌鸟、蓝额红尾鸲雌鸟的辨识方法,还有待提高。

黑喉红尾鸲:雄鸟(翼斑更小,上体灰色连续)
黑喉红尾鸲:雄鸟(翼斑更小,上体灰色连续)
北红尾鸲雄鸟:翼斑更明显,颈背颜色对比明显,中央尾羽深褐色。
北红尾鸲雄鸟:翼斑更明显,颈背颜色对比明显,中央尾羽深褐色。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赭红尾鸲雌鸟,摄影yuanhy
赭红尾鸲雌鸟,摄影yuanhy

地理分布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藏高原至中国中部。越冬至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甚常见。

生活习性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喜开阔的林间草地及灌丛,常近溪流,习性似红尾水鸲。取食在树间,如鹟类般捕猎食物。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多活动在地上草丛和灌丛中,也常在低矮树丛间飞来飞去,有时甚至停息在高的树枝上和在空中飞捕昆虫。停息时尾常不停地上下摆动。

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甚常见。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黑喉红尾鸲的食物主要为步行虫、甲虫、蝗虫、蚂蚁、蛆等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仅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繁殖期5-7月。

营巢于山边岩石、崖壁、岸边陡崖和墙壁等人类建筑物上洞和缝穴中。巢为盘状或浅杯状,主要由草根、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羊毛和兽毛。巢的外径为12.7cm,内径7.7cm,高7.0cm,深4.0cm。每窝产卵多为4-6枚。卵蓝色,大小为19-22mm×14-16mm。

保护现状

黑喉红尾鸲是我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少量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等喜马拉雅山脚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

黑尾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尾鸥的图片

黑尾鸥(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英文名:Black-tailed Gull)属鸥科鸥属。是一种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翼展大概126至128厘米。这种雀鸟聚居于东亚地区,当中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黑尾鸥长有黄色的脚,鸟喙末端上有红色的斑点,继以黑色环带,腰尾白,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幼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丰盛达至成长期。正如名字所说,它们拥有黑色的尾巴,并会发出像猫叫的哀怨叫声,所以在日本被称作“海猫”,在韩国则为“猫鸥”。黑尾鸥的主要食粮为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产与其内脏。它们经常跟着船只与渔艇觅食,也会从其他海鸟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鸥会连群结队地筑巢,在六月上旬会生两至三只蛋,孵卵期为二十四天。

中文学名:黑尾鸥

拉丁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

英文俗名:Black-tailed Gull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黑尾鸥
黑尾鸥

中等体型(47厘米)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

第一冬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尾上覆羽白。

第二年鸟:似成鸟但翼尖褐色,尾上黑色较多。

虹膜-黄色;嘴-黄色,嘴尖红色,继以黑色环带;脚-绿黄色。

叫声:哀怨的咪咪叫声。

黑尾鸥:繁殖羽
黑尾鸥:繁殖羽
黑尾鸥:非繁殖羽
黑尾鸥:非繁殖羽
黑尾鸥:第一年鸟,嘴粉红
黑尾鸥:第一年鸟,嘴粉红
黑尾鸥:第二年鸟
黑尾鸥:第二年鸟

地理分布

黑尾鸥
黑尾鸥

分布范围:日本沿海及中国海域。

分布状况:常见。繁殖于山东及福建沿海。越冬于华南及华东沿海和台湾,于内陆在云南及沿长江有分布。季候鸟于辽宁、河北、山西及云南北部有记录。 习性:繁殖于多岩岛屿。松散群栖。

生活习性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悬岩、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成天在海面上空飞翔或伴随船只觅食。也常群集于沿海渔场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河口、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厍与沼泽地带。

黑尾鸥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生长繁殖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的繁殖期为4~7月。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好的营巢地,也集成数十对的大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海岸悬崖峭壁的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海边小岛和海岸附近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呈浅碟状,由枯草构成。巢的大小直径为外径15~25厘米,内径10~13厘米,深1.5~2.2厘米。巢间距最近为0.75米。

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蓝灰色。灰褐色或赭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6~74×39~49毫米,重57~68克。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27天。雏鸟孵出后全身被有灰褐色绒羽,嘴先端具红斑。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食物主要为鱼和昆虫。雌性期主要由亲鸟半消化后再吐出喂养。大约经过30~45天的喂养,幼鸟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黑尾鸥
黑尾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喉红尾鸲的图片

白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英文名:White-throated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雌雄均具有白色喉块、翼上具白色条纹,通过喉部特有的白斑,很容易与其他红尾鸲相区别。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为我国特产鸟类。

中文学名:白喉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Redstart

命名作者:Gray, JE & Gray, GR,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喉红尾鸲
白喉红尾鸲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鲜艳的红尾鸲。通过喉部特有的白斑,很容易与其他红尾鸲相区别。特征为具白色喉块,外侧尾羽的棕色仅限于基半部。

雄鸟:头顶及颈背深青石蓝色,额及眉纹的蓝色较鲜艳;上背灰黑;尾多黑色;下背棕色;腹中心及臀部皮黄白色;两翼多白色条纹,三级飞羽羽缘白色。

雌鸟:头顶及背部冬季沾褐;眼圈皮黄;尾、白色喉块及翼上白色条纹同雄鸟。

幼鸟:尚具点斑羽衣的幼鸟其白色喉块已清楚可辨。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告警时发出拖长的zick声接以不停的咯咯叫声。鸣声不详。

白喉红尾鸲:雄鸟
白喉红尾鸲:雄鸟
白喉红尾鸲
白喉红尾鸲
白喉红尾鸲:亚成体,摄于四川若而盖朗木寺大峡谷,作者自然之美
白喉红尾鸲:亚成体,摄于四川若而盖朗木寺大峡谷,作者自然之美

生活习性

白喉红尾鸲
白喉红尾鸲

白喉红尾鸲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4000m的高山针叶林以及林线以上的疏林灌丛和沟谷灌丛中,冬季常下到中低山和山脚地带活动。

白喉红尾鸲是留鸟。

主要以金龟子、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习 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林缘与溪流沿岸灌丛中。性活泼,频繁地在灌丛间跳跃或飞上飞下。

生长繁殖

白喉红尾鸲:雄鸟亚成鸟
白喉红尾鸲:雄鸟亚成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洞、岩壁洞穴及河岸坡洞中。巢的形状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构成。

每窝产卵3-4枚,卵粉红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9-20mm×15-16mm。

地理分布

白喉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白喉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西藏高原。一些鸟在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海拔2400~4300米的陕西南部秦岭、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及东南部、四川至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青海东北部和南部,甘肃西部兰州、西北部、南部、西南部、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松潘、若尔盖、平武、阿坝、西北部德格、甘孜、西部巴塘、道孚、理塘、西南部稻城、木里、凉山、中部天全、宝兴、康定,云南西北部丽江、澜沧江、怒江、西部腾冲、漾濞、永平、南部蒙自,西藏南部拉萨、芒康、林芝、江达、左贡、然乌、嘎宗、鲁霞、沠区和昌都地区。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和缅甸北部。

保护现状

白喉红尾鸲是我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冬季也出现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锡金、印度阿萨姆和孟加拉国及缅甸北部一带。种群数量较丰富。

本文Hash:eb9c28d9592b9894de4ab01efd26e453f3d9300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