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雀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黑翅雀鹎的图片

黑翅雀鹎(学名:Aegithina tiphia,英文名:Common Iora)是雀鹎科雀鹎属的鸟类,又叫做普通雀鹎。橄榄绿色,翼上具黑白条纹。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尼泊尔、锡金、不丹、经孟加拉至中南半岛、南抵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等地,多生活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低山和平坝、多在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杂木灌丛、村寨庭园附近、路边林木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中文学名:黑翅雀鹎

拉丁学名:Aegithina tiphia

英文俗名:Common Iora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鹎科(Aegithinidae)

中文属名:雀鹎属(Aegithin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翅雀鹎:形态特征图
黑翅雀鹎:形态特征图

体小(14厘米)的绿色及黄色雀鹎。翼上具两道明显近白色横纹,上体橄榄绿色,翼近黑而羽缘白,眼圈黄色,下体黄。一些雄鸟的头部及上背多偏黑色,其他似雌鸟。

虹膜-灰白;嘴及脚-蓝黑。

叫声:具几种叫声,包括单颤音或带爆破音pow的笛音cheeepow或cheeepow cheeepow,下降至突然结束。

黑翅雀鹎:雄鸟
黑翅雀鹎:雄鸟
黑翅雀鹎:雌鸟
黑翅雀鹎:雌鸟

地理分布

黑翅雀鹎:地理分布图
黑翅雀鹎: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philipi为留鸟,见于云南南部及广西西南部。为地区性常见鸟种,见于低地,可高至海拔1000米。

生活习性

黑翅雀鹎:雌鸟
黑翅雀鹎:雌鸟

栖于公园、红树林、开阔林地及次生林。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多叶小树的枝间跳动,极隐蔽。

保护现状

黑翅雀鹎:雌鸟
黑翅雀鹎:雌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翅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金翅雀的图片

金翅雀(学名:Chloris sinica,英文名:Grey-capped Greenfinch)是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又名金翅、绿雀、芦花黄雀、黄弹鸟、黄楠鸟、碛弱、谷雀,英文名直译为灰顶金翅雀。金翅雀分布于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下游、日本、朝鲜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部地区,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华中华南各地可见,其在中国分布的西限达西北的青海省和西南的云贵川一线。金翅雀的食物主要是树木和杂草的种子,也可用谷物和昆虫充饥。

中文学名:金翅雀

拉丁学名:Chloris sinica

英文俗名:Grey-capped Green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金翅雀属(Chloris)

繁殖区:古北界 : e, also e China to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46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金翅雀:形态特征图
金翅雀:形态特征图

体小(13厘米)的黄、灰及褐色雀鸟。双翅的飞羽黑褐色,但基部有宽阔的黄色翼斑,所谓“金翅”指的就是这一部分的羽毛颜色。

成体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眼先和眼周部位羽毛深褐色近黑色,背纯褐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及臀黄。

雌鸟色暗,幼鸟色淡且多纵纹。

虹膜-深褐;嘴-偏粉;脚-粉褐。

叫声:金翅雀叫声甚有特色,为轻柔而连续不断的滴滴声,虽声音轻柔但传播甚远。

简要辨识特点:雄的色深,雌的浅,亚成有胸斑!

金翅雀雄鸟,黄色更深,作者刚玉。
金翅雀雄鸟,黄色更深,作者刚玉。
金翅雀雌鸟,黄色较浅,作者刚玉。
金翅雀雌鸟,黄色较浅,作者刚玉。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金翅雀与黑头金翅雀的区别:头无深色图纹,体羽褐色较暖,尾呈叉形。

金翅雀与欧金翅雀的区别:欧金翅雀仅在新疆被观察到,体型较大,绿色较浓,顶冠绿色且嘴较厚重。

生活习性

金翅雀飞翔,作者刚玉。
金翅雀飞翔,作者刚玉。

经常可以见成群齐飞,吱吱喳喳的小精灵,那就是金翅雀了。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状极可爱;迎着阳光,飞行鼓翅时,翼端有着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

生境
金翅雀
金翅雀

适合金翅雀的生境非常多样,其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400米的高山区,但在低山和平原地区金翅雀也是常见鸟种,尤其在冬日的平原,在平原他们活动于高大乔木的树冠中,而在山地则穿梭于低矮的灌木从中。

食性
金翅雀
金翅雀

金翅雀的食物主要是树木和杂草的种子,也可用谷物和昆虫充饥。野生金翅雀在松树上筑巢,巢呈杯状,由草根、羽毛等构成。金翅雀的食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是各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偶尔取食农作物和昆虫。

繁殖
金翅雀
金翅雀

金翅雀的繁殖期在每年的3~7月,繁殖地点常选择在山中树丛里,多营巢于松树或果树上,巢置于树顶细小枝干间,距离地面高程可达10米,巢以细弱的草根、棉麻纤维为基本材料纠缠而成,呈精致的杯状,巢内垫以兽毛、碎绒、蜘网、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2~5枚,卵色或白或绿,具褐色斑点,孵化期11~13天。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但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每窝产蛋4~5枚,颜色为浅绿色,较大的一端有杂色斑点。雏鸟12天左右出壳。雌鸟育雏,先将食物储存在嗉囊中,待充分泡软后再吐出来喂给雏鸟.

地理分布

金翅雀:地理分布图
金翅雀:地理分布图

金翅雀分布于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下游、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部地区,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华中华南各地可见,其在中国分布的西限达西北的青海省和西南的云贵川一线。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日本、中国东部、越南。

分布状况:常见。几个亚种在中国为留鸟,亚种chabovovi于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地区;ussuriensis于内蒙古东南部、黑龙江南部、辽宁及河北;指名亚种于华东及华南大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云南及广西;kawarahiba繁殖于堪察加(越冬在日本),但有迷鸟至台湾。

保护现状

金翅雀
金翅雀

金翅雀目前尚无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但却是中国北方普通笼鸟之一。请勿捕捉野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黑鹮的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黑鹮的图片

黑鹮(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英文名:Red-naped Ibis)是鹮科黑鹮属的鸟类。

黑鹮是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鹮科黑鹮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黑鹮

拉丁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

英文俗名:Red-naped Ibis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4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

中文属名:黑鹮属(Pseudibis)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Pakistan, Nepa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地理分布

黑鹮
黑鹮

黑鹮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和缅甸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分布于中国的是缅甸亚种,也叫东方黑鹮,仅于1899年在云南西南部采到过一个雄鸟的标本,是偶尔游荡到我国境内的罕见鸟类;另一个亚种为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印度,与东方黑鹮不同的是裸露的黑色头顶上有鲜亮的红色疣状突,而且肩部有一个明显的白色斑。

外形特征

黑鹮
黑鹮

黑鹮体长为60—68厘米,铅蓝色的嘴细而长,向下弯曲。虹膜橙红色。羽色与其他类不同,通体为灰褐色,飞羽和尾羽为黑色,并且具有金属蓝绿色光泽,翅膀上还有一个大的白斑。另外它只有头部裸露,呈黑色,后枕部为淡蓝色,向两侧延伸,与红色的喉部相连接。脚较短,脚和趾均呈淡桃红色。

生活习性

黑鹮是留鸟,栖息于湖边、河岸、沼泽、水稻田、浅的水塘和农耕地上。常单独活动。性情孤僻而宁静,不爱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主要以蝗虫、蚱蜢、蜗牛、甲壳类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谷粒和植物种子。

繁殖期为2—4月,营巢于树上,每窝产卵2枚。

保护现状

1.易危(v)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

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未定种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白翅交嘴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翅交嘴雀的图片

白翅交嘴雀(学名:Loxia leucoptera,英文名:Two-barred Crossbill)是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

白翅交嘴雀(学名:Loxia leucoptera)为燕雀科交嘴雀属的罕见鸟类。分布于欧洲、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等地,多见于山区森林鸟类、多栖于山地针叶林以及也见于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哈得逊湾及纽约。

中文学名:白翅交嘴雀

拉丁学名:Loxia leucoptera

英文俗名:Two-barred Crossbil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交嘴雀属(Loxia)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白翅交嘴雀
白翅交嘴雀

中等体型(15厘米)的雀。嘴相侧交,甚似红交嘴雀但体型较小而细,头较拱圆。繁殖期雄鸟暗玫瑰绯红色,腰色较艳。雌鸟似雄鸟但体色暗橄。榄黄且腰黄。幼鸟灰色具纵纹,但已具白色翼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边缘偏粉;脚-近黑。

叫声:叫声为轻柔的glib glib,不如红交嘴雀生硬,进食时作唧唧声。似黄雀浓郁的鸣声,带颤音和沙哑嘟声,从树顶或作悬空炫耀飞行时发出。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翅交嘴雀与红交嘴雀的区别在具两道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羽端白色。

生活习性

似红交嘴雀。栖居于温带森林,冬季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

生长繁殖

白翅交嘴雀雄鸟,摄影亦诺
白翅交嘴雀雄鸟,摄影亦诺

白翅交嘴雀是温带针叶林鸟类,巢穴筑在松枝茂密的地方,巢用细枝,小草筑成杯状,里面铺垫着柔软的羽毛。繁殖雌交嘴雀每次产卵3-4枚,它从产下第1枚卵起,就在巢内孵卵,一直到鸟宝宝离巢为止。

地理分布

白翅交嘴雀雌鸟,摄影亦诺
白翅交嘴雀雌鸟,摄影亦诺

分布范围: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温带森林;越冬南迁。

分布状况:罕见。亚种bifasciata可能繁殖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越冬往南迁至辽宁及河北。可能也出现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cfa449f7be590e3d693f64e23383a02022f0730a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