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贼鸥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基本资料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短尾贼鸥的图片

短尾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parasiticus,英文名:Parasitic Jaeger)是贼鸥科中贼鸥属的鸟类。

短尾贼鸥 Parasitic Jaeger:鹳形目 > 鸥科 >贼鸥属 。体小(45厘米)的深色海鸟。中央尾羽形长。嘴细,两翼基处较狭窄。殖于北极地区;冬季南迁至南方海域。低飞于海面,抢掠其他进食海鸟的食物,强使其他海鸟翻转而弄掉或吐出其食物。编辑摘要

中文学名:短尾贼鸥

拉丁学名: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英文俗名:Parasitic Jaeg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贼鸥科(Stercorariidae)

中文属名:中贼鸥属(Stercorariu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 ocean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短尾贼鸥
短尾贼鸥

短尾贼鸥 Parasitic Jaeger

鹳形目 > 鸥科 >贼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外形特征

体小(45厘米)的深色海鸟。中央尾羽形长。浅色形:头顶黑色;头侧及领黄色;下体白色,灰色的胸带或有或无;上体黑褐,仅初级飞羽基部偏白,飞行时频频闪动。深色形:通体烟褐,仅初级飞羽基部偏白。中央尾羽延长成尖,与中贼鸥截然不同。非繁殖期成鸟色浅而多杂斑,顶冠灰色。比中贼鸥体型小,嘴细,两翼基处较狭窄。

虹膜-深色;

嘴-黑色;

脚-黑色。

叫声:在海上通常不叫。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极地区;冬季南迁至南方海域。

分布状况:不如中贼鸥常见。在中国南沙群岛及香港海域有记录;台湾北部有过一次记录。

生活习性

低飞于海面,抢掠其他进食海鸟的食物,强使其他海鸟翻转而弄掉或吐出其食物。有时随船而飞找吃遗弃物。

长尾贼鸥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长尾贼鸥的图片

长尾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longicaudus,英文名:Long-tailed Jaeger)是贼鸥科中贼鸥属的鸟类。

体型略大(50厘米)的深色海鸟。中央尾羽形长。与短尾贼鸥的深浅两色型相似,但体型较小,较纤细,性较活跃,中央尾羽飘带更长(比尾端长出14~20厘米)。

中文学名:长尾贼鸥

拉丁学名:Stercorarius longicaudus

英文俗名:Long-tailed Jaeg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贼鸥科(Stercorariidae)

中文属名:中贼鸥属(Stercorariu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ubantarctic ocean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长尾贼鸥
长尾贼鸥长尾贼鸥 Long-tailed Jaeger

鹳形目 > 鸥科 > 贼鸥属

CICONIIFORMES > Laridae > Stercorarius longicaudus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50厘米)的深色海鸟。中央尾羽形长。与短尾贼鸥的深浅两色型相似,但体型较小,较纤细,性较活跃,中央尾羽飘带更长(比尾端长出14~20厘米)。浅色型无灰色胸带。深色型甚罕见。非繁殖期成鸟色暗且中央尾羽延长部位短缩。幼鸟臀部的黑白色横斑较其他贼鸥明显。与短尾贼鸥幼鸟的区别在初级飞羽仅两枚有白色羽轴。

虹膜-深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在海上通常不叫。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极地区;冬季迁至南方海域。

分布状况:罕见候鸟,可能出现于中国南海。香港海上有过记录。定期从中国东部沿海及台湾经过。

生活习性

同其他贼鸥。

长尾夜鹰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长尾夜鹰的图片

长尾夜鹰(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英文名:Large-tailed Nightjar)是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

长尾夜鹰(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为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中文学名:长尾夜鹰

拉丁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

英文俗名:Large-tailed Nightjar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中文科名:夜鹰科(Caprimulgidae)

中文属名:夜鹰属(Caprimulgus)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e India to n Austral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6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长尾夜鹰
长尾夜鹰

长尾夜鹰 Large-tailed Nightjar夜鹰目 > 夜鹰科 > 夜鹰属 CAPRIMULGIFORMES > Caprimulgidae > Caprimulgus macrur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orsfield, 1821

叫声:深沉而铿锵的tchoink声,如两块石头相敲击,以每秒三次的平稳音频,继之渐高;也作低嗥。

繁殖方式:卵生。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30厘米)的灰褐色夜鹰。识别特征为外侧四枚初级飞羽的中部具抢眼的白色块斑且两对外侧尾羽的羽尖上有宽阔的白色。雌鸟相应部位为皮黄色;喉具白色横斑。虹膜-褐色;嘴-灰褐;脚-灰褐。

长尾夜鹰
长尾夜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区域性常见于上至海拔1200米的林缘及多树的郊野,包括红树林。亚种ambiguus为云南极南部及东南部的留鸟,hainanus见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白天歇息在林边或多树地带的地面阴凉处。每逢晨昏时在栖木上或于飞行中鸣叫约半小时。捕食过程中常下至地面作短暂休息,常停在公路上因此而丧身于车轮下。

亚种分化

长尾夜鹰云南亚种(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 ambigu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长尾夜鹰海南亚种(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 haina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冠啄木鸟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黄冠啄木鸟的图片

黄冠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hrattensis,英文名:Yellow-crown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黄冠啄木鸟,中等体型(26厘米)的亮绿色啄木鸟。枕部冠羽具蓬松的黄色羽端,脸部具红色纹理及白色颊线。雄鸟以具红色的眉纹和颊纹以及白色的上颊纹为特征。雌鸟仅顶冠两侧带红。两胁具白色横斑,飞羽黑色。虹膜-红色;嘴-灰色;脚-绿灰。叫声响而尖的告警声,或单声作叫。分布于海拔800~2000米亚热带森林的非常见鸟。

中文学名:黄冠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mahrattensis

英文俗名:Yellow-crown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基本资料

黄冠啄木鸟
黄冠啄木鸟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绿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us chlorolophus

中 文 名:黄冠啄木鸟

物种分类:鸟类→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

拉 丁 名:Picus chlorolophus

英 文 名:Lesser Yellow-naped Woodpecker

属中文名:绿啄木鸟属

体型: 体重♂63~79g,♀64~73g;体长♂230~267mm,♀240~251mm;嘴峰♂22~27mm,♀21~24mm;翅♂121~131mm,♀126~130mm;尾♂90~104mm,♀93~105mm;跗蹠♂20~24mm,♀20~22mm。

外形特征

雄鸟额红色或橄榄绿色,鼻羽至眼上方黑色,头顶和颈侧橄榄绿色,枕具一金黄色羽冠。一条细长的红色眉纹前端与额部红色相连,后端和金黄色枕冠相连。眼先经眼下到颈侧有一白色或黄白色颊纹,颚纹红色,耳羽和颈侧同色。上体淡黄绿色而有光泽,两翅褐色,头两枚飞羽外翈具不明显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外翈栗红色。边缘微缀以棕色,往内飞羽绿色逐渐增加,直至与背同色。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具铜绿色或橄榄绿色狭缘。颏、喉淡白色而具橄榄褐色斑杂状,下喉和胸暗橄榄褐色,胸以下的整个下体,包括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褐色和白色相间横斑,白色常缀有淡黄色或橄榄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额不具鲜红色,仅从眼后到枕有一条宽的鲜红色带。虹膜红色或朱红色。嘴黑色或灰黄色,先端和嘴峰角褐色,跗蹠和趾绿黑色或灰绿褐色。爪黑褐色或角黄色。

鉴别:小型鸟类,体长23~27cm。额和眉纹鲜红色,头顶和耳羽橄榄绿色,枕部具有鲜黄色羽冠,极为醒目。颊部有一条白纹。上体和胸草绿色或橄榄绿色,腹至尾下覆羽淡黄白色而具褐色横斑。飞翔时飞羽上面无横斑,翅下具黑白色横斑,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多数为栗红色。

生活习性

·迁徙: 留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喧闹惹眼的啄木鸟,时以小群或跟随混合的大鸟群移动。

·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椭圆形,大小为25~27mm×18~19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海拔800~2000米亚热带森林的非常见鸟。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chlorolophoides于云南西部及南部;citrinocristatus于福建,longipennis于海南岛。

本文Hash:bdc971e33e77e72337786c7469a1dc8d8b671e61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