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颈啄木鸟的亚种分化、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亚种分化 基本资料 外形特征 叫声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黄颈啄木鸟的图片

黄颈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darjellensis,英文名:Darjeeling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白翅啄木鸟(学名:Picoides leucopterus)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

中文学名:黄颈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英文俗名:Darjeeling Woodpecker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 wc Nepal to n Vietnam and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亚种分化

黄颈啄木鸟
黄颈啄木鸟

黄颈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Picoides darjellensis darjell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和尼泊尔。

黄颈啄木鸟西南亚种(学名:Picoides darjellensis desmurs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

基本资料

黄颈啄木鸟
黄颈啄木鸟黄颈啄木鸟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脸浓茶黄色,胸部具黑色重纹,臀部淡绯红色。背全黑,具宽的白色肩斑,两翼及外侧尾羽具成排的白点。雄鸟枕部绯红,雌鸟黑。

虹膜-红色;嘴-灰而端黑;脚-近绿。

叫声

低沉的puk puk叫声。繁殖期有錾木声。

地理分布

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地理分布

罕见于海拔1200 ~4000米潮湿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聂拉木县、樟木)的留鸟;desmursi为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和四川西北部及南部的垂直迁移鸟。

生活习性

取食于各个高度。有时与其他种混群。

栗啄木鸟的亚种分化、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分类地位

栗啄木鸟的图片

栗啄木鸟(学名:Micropternus brachyurus,英文名:Rufous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栗啄木鸟属的鸟类。

栗啄木鸟(学名:Micropternus brachyurus)为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是一种红褐色啄木鸟,两翼及上体具黑栗啄木鸟色横斑,下体也具较模糊横斑。雄鸟眼下和眼后部位具一红斑。嘴适长而嘴峰弯,没有鼻脊;颏角离嘴尖较近,而距张口处较远;鼻孔圆而裸露。翼圆。尾羽尖,外侧那对尾羽正好超过尾覆羽的长度。第1趾甚短,具很小的爪;第3和第4趾大致等长。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东南亚。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海南。

中文学名:栗啄木鸟

拉丁学名:Micropternus brachyurus

英文俗名:Rufous Woodpeck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栗啄木鸟属(Microptern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亚种分化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福建亚种(学名:Micropternus brachyurus foki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栗啄木鸟海南亚种(学名:Micropternus brachyurus holroyd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栗啄木鸟云南亚种(学名:Micropternus brachyurus phaiocep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基本资料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

描述:中等体型(21厘米)的红褐色啄木鸟。通体红褐色,两翼及上体具黑色横斑,下体也具较模糊横斑。雄鸟眼下和眼后部位具一红斑。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短而急的kwee?kwee?kwee?kwee…,5~10个音符一降。錾木声短而渐缓。

分布范围:南亚、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种,可高至海拔1500米处。亚种phaioceps为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的留鸟;fokiensis于华南部东南;holroydi于海南岛。

习性:喜低海拔的开阔林地、次生林、森缘地带、园林及人工林。啄錾声少能听见。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身长21厘米。雄性成鸟整个头棕色,但稍淡;眼下有一宽阔血红色纵纹;翕部深棕色,背、腰、尾上覆羽、尾羽也是深棕色;除尾羽外,各羽均具黑色横斑;尾羽则具黑色点斑;翼也是深棕色,不论飞羽和覆羽,均具宽阔的黑色横斑,而第1—3片初级飞羽,端部全为黑色。下体的颏、喉浅棕色,各羽均具棕白色羽缘;胸、腹、尾下覆羽、两胁也是深棕色,腹部羽毛末端有污黑色,两胁羽毛有黑色横斑。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只是眼下无血红色纵纹;腹和两胁黑色横斑较多。

虹膜暗褐或淡红褐色;嘴暗角黑色,下嘴基沾绿黄色;脚暗褐或褐黑色。

地理分布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喜低海拔的开阔林地、次生林、森缘地带、园林及人工林。啄錾声少能听见。叫声:短而急的“kwee、kwee、kwee、kwee…,”5~10个音符一降。錾木声短而渐缓。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栗啄木鸟

亚种分化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

(9种)

1.Micropternusbrachyurushumei分布于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尼泊尔西部。

2.Micropternusbrachyurusjerdonii分布于印度西部和斯里兰卡。

3.Micropternusbrachyurusphaioceps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泰国,中国(西藏、云南)。

4.Micropternusbrachyurusfokiensis分布于中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越南北部。

5.Micropternusbrachyurusholroydi分布于中国海南岛。

6.Micropternusbrachyurusannamensis分布于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南部

7.Micropternusbrachyurussquamigularis分布于泰国,苏门达腊半岛南部,包括邦加,勿里洞和尼亚斯近海岛屿。

8.Micropternusbrachyurusbrachyurus分布于爪哇岛。

9.Micropternusbrachyurusbadiosus分布于婆罗洲和N纳土纳岛北部。

栗啄木鸟
栗啄木鸟栗啄木鸟

中国亚种

栗啄木鸟福建亚种(学名:Micropternusbrachyurusfoki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栗啄木鸟海南亚种(学名:Micropternusbrachyurusholroyd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栗啄木鸟云南亚种(学名:Micropternusbrachyurusphaiocep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地位

在Short(1982)分类系统中把栗啄木鸟这一个单型属并入Celeus。大概是因为羽色都属棕、栗色类型,合并可把属简化。Deschauensee(1984)亦认同。中国动物协会讨论决定仍保持Peters(1948)的分类,不主张改变,是因为栗啄木鸟在地理分布上是完全独立的,仅分布于南亚洲,而Celeus各个种却全分布于中、南美洲,地理隔离甚大,说明该二属的亲缘关系甚疏远,况且啄木鸟科保留单型属的也不只栗啄木鸟一属。当然我们主张尽量把属简化,但亦不赞成随意更改前人的研究成果。

三趾啄木鸟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三趾啄木鸟的图片

三趾啄木鸟(学名:Picoides tridactylus,英文名:Eurasian Three-to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北美啄木鸟属的鸟类。

三趾啄木鸟全长约230毫米。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具白斑;头顶黑绿色,羽缘缀以金黄色。后颈、背、腰、翼端部黑色,具白斑。下体除颏、喉浅灰外,均缀白点。尾羽黑色。雌鸟,头顶黑色,羽端缀以白色,形成斑杂状。栖于针叶林中。以昆虫为食。 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东北北部、新疆及横断山脉附近地区(留鸟)。

中文学名:三趾啄木鸟

拉丁学名:Picoides tridactylus

英文俗名:Eurasian Three-to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北美啄木鸟属(Picoide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基本资料

三趾啄木鸟
三趾啄木鸟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三趾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oides tridactylus

中文名:三趾啄木鸟

拉丁名:Picoides tridactylus (Linnaeus)

别名:花啄木鸟 居留形 留鸟

保护:三趾啄木鸟虽数量不多,但它在消灭林区虫害方面有一富作用,应加以招引和保护。

外形特征

三趾啄木鸟
三趾啄木鸟

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头顶前部黄色(雌鸟白色),仅具三趾。体羽无红色,上背及背部中央部位白色。腰黑。亚种funebris腰褐色,背部白色仅于上背,下体褐色较浓。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野外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体羽主要为黑色,具白斑。雄鸟头顶羽端黄绿色,呈斑杂新诗;雌鸟头顶黑色,羽端缀以白色,呈斑杂状。具三趾,二趾向前,一趾向后。

形态:(依据P.t.funebris的标本,采自青海祁连)。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顶后头及颈侧的黑色发蓝辉,头顶各羽具黄绿色的羽端,呈斑杂状,颊及耳羽白褐色;背部具白玉;尾羽黑色,最外侧尾羽个白鬼横斑;翅黑色,飞羽及三级飞羽内具白玉,飞羽的白斑排列整齐,形成翅上横斑;颊、喉部白色沾褐,下体余羽黑色,羽端白色,呈斑杂状。雌鸟同雄鸟,但头顶黑色,羽端缀以白色,形成斑杂状。嘴黑色;跗躔黑色;只须三趾,二趾向,一趾向后。

叫声

轻柔的kik声。有力的錾木声在1.3秒后突然加速,类似黑啄木鸟。

地理分布

三趾啄木鸟
三趾啄木鸟

地方性常见。指名亚种为中国东北的留鸟;亚种tianschanicus于新疆西部及西北部;funebris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至四川、青海东北部及甘肃。栖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2000~4300米的针叶林及混交林,以及北方低地。

分布范围:国内有3个亚种,青海仅有1个亚种:西南亚种 Picoides tridactylus funebris Verreaux见于祁连、囊谦、玉树。省外分布于甘肃、四川及云南。

分布状况:亚种intermedium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开阔的低山林地及耕作区的一种不常见啄木鸟,高可至海拔1000米。

生活习性

三趾啄木鸟栖息于林区信小片针阔混交林中,多见于云杉林,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喜攀缘于大乔木树干上觅令,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及幼虫。此鸟在林区数量稀少,很难发现鸟巢。

本文Hash:96265924b31eee10a7a0c9d7e82f6d070d574b7b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