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剑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长嘴剑鸻的图片

长嘴剑鸻(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英文名:Long-billed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台湾称为剑鸻(剑鸻也指另一种同属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南、华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长嘴剑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

英文俗名:Long-billed Plover

命名作者:Gray, JE & Gray, GR, 1863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

体型略大(22厘米)而健壮的黑、褐及白色鸻。略长的嘴全黑,繁殖期体羽特征为具黑色的前顶横纹和全胸带,但贯眼纹灰褐而非黑。

亚成鸟同剑鸻及金眶鸻。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脚-暗黄。

叫声:响亮清晰的双音节笛音piw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长嘴剑鸻尾较剑鸻及金眶鸻长,白色的翼上横纹不及剑鸻粗而明显。

地理分布

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中国的华东及华中;冬季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中国东北、华中及华东。越冬鸟在北纬32°以南的沿海、河流及湖泊。一般并不常见。

生活习性

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栖息于河流、湖泊、海岸、河口、水塘、水库岸边和沙滩上。也出现于水稻田和沼泽地带。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地上行走迅速,常沿水边边走边觅食,性机警,常常急跑几步又停下观望一下,并发出“gia”的叫声,一有危险则立刻飞走。飞行快而急速,但通常飞行高度不高。

主要以龙虱、步行甲、象甲、金龟甲、蚂蚁、蝇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蚯蚓、螺、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嫩芽和种子。

生长繁殖

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

繁殖期5—7月。

营巢于海岸、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沙石地上或河漫滩上。雌雄成对繁殖。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成对,有的在迁徙的路上对即已开成。通常置巢于卵石地上凹坑内,无任何内垫物。

每窝产卵3—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卵的颜色为黄色沾红或灰色,绿灰色,被有细小的黑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3~39×24—27毫米。每天产卵一枚,亦有间隔一天产一枚卵的。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27天。

小嘴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嘴鸻的图片

小嘴鸻(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英文名:Eurasian Dotterel)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在欧亚大陆北部繁殖,包括中国大陆新疆、内蒙古等地,到非洲北部过冬。栖于荒芜山顶及多苔藓的苔原冻土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小嘴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

英文俗名:Eurasian Dottere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c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小嘴鸻
小嘴鸻

中等体型(21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鸻。以宽宽的白色眉纹向后交会于枕部并具狭窄的白色胸带为特征。繁殖羽为喉及上胸灰色,其下的狭窄黑白色横纹将栗色的下胸及两胁与黑色的腹部隔开。

雌鸟色彩比雄鸟鲜艳。冬羽黯淡,腹部皮黄,但眉纹及白色胸带仍反差明显。头顶及背杂白色斑点。飞行时侧影胸深而翼长。

虹膜-深褐;嘴-近黑;腿-偏黄。

叫声:告警时作清亮而有节律的weet-weeh叫声,飞行时作深沉的 brroot声。

地理分布

小嘴鸻
小嘴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北部石楠丛生的地区;冬季南迁至地中海、波斯湾及里海。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阿拉图及塔尔巴噶泰山脉,在天山、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北部有迁徙鸟过境记录。

国内分布: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与新疆西部天山地区。

国外分布:国外繁殖于从英国、欧洲北部,往东经中欧到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北极地带。越冬于非洲北部、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里海地区,偶尔到日本和美国南部。

生活习性

小嘴鸻
小嘴鸻

小嘴鴴主要栖息于荒山和高山苔原、盐碱平原和多岩石的冻原地带:迁徙季节也见于平坦的盐碱地、草原和农田附近,冬季则主要栖息于沿海沙滩、泥地和附近的农田和草地上。成对和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则常常集成松散的大群,飞行快而直,而且飞得较高。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小嘴鸻
小嘴鸻

小嘴鴴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地上凹坑内,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2—4枚,多为2—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其上被有大的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46.4×26.8—31毫米,平均41.24×28.71毫米。孵卵由雄鸟承担,孵化期21—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30天左右即能随亲鸟飞翔。

保护现状

小嘴鸻
小嘴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

剑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剑鸻的图片

剑鸻(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英文名: Common Ringed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台湾称为环颈鸻(注意:大陆和台湾对于水鸟的命名存在混乱)。冬候鸟,数量稀少。习性同其他鸻。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中的保护候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剑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

英文俗名:Common Ringed Plov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also ne Canada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剑鸻
剑鸻

中等体型(19厘米)的较丰满的黑、褐及白色鸻。比金眶鸻体型为大,黑色的前顶冠上无白色饰纹,腿橘黄,飞行时翼上具明显白色横纹。

成鸟的黑色斑纹在亚成鸟为褐色,嘴全黑,腿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笛音tu-weep , 第二音调高。

剑鸻:繁殖羽
剑鸻:繁殖羽
剑鸻:幼鸟
剑鸻:幼鸟
剑鸻
剑鸻
剑鸻:雏鸟
剑鸻:雏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剑鸻与金眶鸻的区别:

剑鸻与长嘴剑鸻的区别:

地理分布

剑鸻
剑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加拿大、格陵兰及古北界的北极区;冬季南移至南欧,非洲及中东。

分布状况:迷鸟至中国东北,偶有候鸟至香港。可能于其他地方也有出现但被忽视。

生活习性

剑鸻
剑鸻

剑鸻指名亚种剑鸻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内陆河流、湖泊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农田和草地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数十上百只的大群。特别喜欢在水边沙滩和沙石岸边活动。主要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剑鸻
剑鸻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通常置巢于离水域不远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简陋,主要由亲鸟在沙地上刨一浅坑即成,内无任何内垫物,有时垫有少许猫尾草。

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或灰色,其上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2.2—38.3×24—27毫米,平均35.31×25.67毫米。孵化期23—25天。

亚种分化

剑鸻
剑鸻

剑鸻苔原亚种剑鸻指名亚种 Charadrius hiaticula hiaticula

剑鸻苔原亚种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保护现状

剑鸻
剑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b365e341db58ea391aad11dd35dee031f5f4b358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